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常见沉水植物附着生物膜反硝化速率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郭婧 宋玉芝 任天一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4-193,共10页
研究太湖不同湖区沉水植物附着生物膜反硝化速率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太湖湖泊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数据。2022年7月及10月采集太湖常见沉水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马来眼子... 研究太湖不同湖区沉水植物附着生物膜反硝化速率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太湖湖泊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数据。2022年7月及10月采集太湖常见沉水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利用乙炔抑制法测定沉水植物附着生物膜反硝化速率,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太湖常见沉水植物附着生物膜反硝化速率具有一定时空差异,空间变化表现为夏季的苦草和秋季的苦草、马来眼子菜、狐尾藻附着生物膜反硝化速率贡湖湾显著高于胥口湾;时间变化表现为秋季>夏季。同一湖区不同种类沉水植物附着生物膜反硝化速率存在差异:在夏季胥口湾的沉水植物附着生物膜反硝化速率表现为苦草>马来眼子菜;秋季两湖区各沉水植物附着生物膜反硝化速率均表现为金鱼藻最大,其次是苦草,马来眼子菜和狐尾藻较低。太湖沉水植物附着生物膜反硝化速率与水体温度、pH、透明度、各形态的氮、磷酸根(PO^(4)^(3-))、总悬浮颗粒物(SS)、无灰干重(AFDW)、总有机碳(TOC)、化学需氧量(COD)呈显著相关(P<0.05),也与附着生物膜中的可溶性总氮(TDN)、铵态氮(NH_(4)^(+))、硝态氮(NO_(3)^(-))、PO^(4)^(3-)、SS、AFDW、TOC呈显著正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附着生物膜 反硝化 时空异质性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常见3种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及潜在反硝化速率 被引量:6
2
作者 任天一 徐向华 +1 位作者 宋玉芝 郭婧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7,共11页
反硝化作用是将氮素从湖泊中彻底去除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减轻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太湖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生物量、潜在反硝化速率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在沉水植物生长盛期(7月),以太湖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区域东... 反硝化作用是将氮素从湖泊中彻底去除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减轻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太湖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生物量、潜在反硝化速率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在沉水植物生长盛期(7月),以太湖沉水植物主要分布区域东部湖湾作为采样区域,研究了太湖常见的3种沉水植物上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并利用乙炔抑制法测定沉水植物上附着生物的潜在反硝化速率,分析了太湖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及其潜在反硝化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湖常见的3种沉水植物单位体表面积附着生物的生物量(AFDM)在0.037~0.789 mg/m^(2)之间,均值为(0.389±0.261)mg/m^(2),沉水植物上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存在空间差异,最大值出现在贡湖湾G1采样点((0.794±0.007)mg/m^(2)),最小值出现在胥口湾X1采样点((0.041±0.005)mg/m^(2))。太湖沉水植物单位体表面积附着生物的潜在反硝化速率在3.09~58.80μmol/(m^(2)·h)之间,均值为(24.75±5.96)μmol/(m^(2)·h)。太湖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潜在反硝化速率存在空间差异,其中最大值出现在贡湖湾G1采样点((58.80±20.20)μmol/(m^(2)·h)),最小值出现在胥口湾X1采样点((3.09±1.79)μmol/(m^(2)·h))。相同条件下,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及潜在反硝化速率因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上的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及潜在反硝化速率显著高于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沉水植物上附着生物的生物量与水体氮磷浓度相关。沉水植物附着生物的潜在反硝化速率与附着藻类的生物量、水体溶解有机碳及pH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3种因子可以解释81.2%的沉水植物附着生物潜在反硝化速率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浅水湖泊脱氮过程及富营养化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着生物 潜在反硝化速率 太湖 沉水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层臭氧对我国树木生产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冯兆忠 尚博 徐彦森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6-386,共11页
大气污染严重威胁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但随着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快速推进,减缓大气污染将有利于提升陆地碳汇,并切实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与生态系统固碳的关系,本文以主要空气污染物臭氧(O_(... 大气污染严重威胁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但随着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快速推进,减缓大气污染将有利于提升陆地碳汇,并切实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与生态系统固碳的关系,本文以主要空气污染物臭氧(O_(3))为例,基于田间控制实验的整合分析、剂量响应关系及机理模型三种评估方法综述了近地层O_(3)污染对植被碳固定影响的最新进展。尽管不同作物种类以及品种、不同功能型木本植物对O_(3)的响应有着显著的差异,且各种方法的评估结果也不尽相同,但目前O_(3)浓度造成我国粮食作物减产、森林生产力降低已是不争的事实。持续升高的O_(3)浓度将严重威胁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利用我国作物和树木的O_(3)剂量响应方程进行评估的结果表明,在CO_(2)减排和O_(3)污染协同治理下,预计2060年我国树木生物量和作物产量将比当前显著提高,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助力碳中和目标。最后,对如何提高O_(3)污染环境下植物固碳能力也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碳中和 陆地生态系统 作物产量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