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地感知质量对“老漂族”社区归属感的作用机制:基于南京典型住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一凡 陈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6-638,共13页
“老漂族”正面临城市融合和归属感的挑战,绿地作为重要的社区资源,对促进老年群体归属感具有重要作用。阐释绿地感知质量对老年人社区归属感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将有助于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政策的制定。本文以南京市典型住区问卷调查... “老漂族”正面临城市融合和归属感的挑战,绿地作为重要的社区资源,对促进老年群体归属感具有重要作用。阐释绿地感知质量对老年人社区归属感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将有助于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政策的制定。本文以南京市典型住区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将本地老人样本作为对照组,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考察绿地感知质量对“老漂族”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绿地感知质量对“老漂族”社区归属感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β=0.189,P<0.01)。(2)在绿地感知质量对“老漂族”社区归属感影响中,绿地使用行为、居住满意度和邻里关系均起到中介作用,其中,绿地使用行为(效应占比为30.76%)的间接效应最强,居住满意度(效应占比为30.08%)次之。而邻里关系(效应占比为19.85%)在绿地感知质量对本地老人的社区归属感间接影响中起到关键作用。(3)居住时间、住房产权、个人月收入和社区活动参与等个人社会经济特征对“老漂族”社区归属感产生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促进“老漂族”社区归属感的若干建议和后续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感知质量 老漂族 社区归属感 绿地使用行为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雷达和光学影像的城市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方法建立及应用
2
作者 张曈 陈爽 曹书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1-590,共10页
目前生物量估算的数据来源包括光学、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和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等.利用遥感技术对区域生物量进行反演时,实地样方数据的不足限制了模型反演精度的提升.本研究采用无人... 目前生物量估算的数据来源包括光学、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和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等.利用遥感技术对区域生物量进行反演时,实地样方数据的不足限制了模型反演精度的提升.本研究采用无人机雷达点云数据结合实地调查扩大样本量,试图验证利用机载雷达替代实地调查的可行性,并与光学影像特征(植被指数数据和纹理特征数据)建立植被地上生物量反演模型.结果表明:1)基于LiDAR获取的单株冠幅数据估算的生物量具有较好的精度,与实地测算的生物量的总体误差为1.74%;2)南京龙王山风景区,利用LiDAR数据估算的地上生物量密度为96.78 Mg·hm^(-2),利用光学影像特征模型反演的生物量密度为107.94 Mg·hm^(-2);3)毗邻龙王山的大学校园验证数据结果显示,模型反演生物量密度值为92.6 Mg·hm^(-2),基于LiDAR数据的结果为104.11 Mg·hm^(-2),可以看出所提出的方法具有较好的效果.因此,通过无人机LiDAR和冠幅生物量模型可以扩大样本量,由此建立的影像特征生物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效果,为大范围生物量反演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激光雷达 地上生物量 机器学习回归 城市森林 冠层高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滨江地区生态空间质量快速评价——以长江南京段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童 陈爽 +3 位作者 郑涛 徐丽婷 熊传合 马丽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9945-9956,共12页
生态空间质量能够反映自然环境的优劣程度及其生态服务对人类社会的适宜能力。基于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理念,结合湿地生态健康快速评价法,从生境自然性、景观稳定性、环境适宜性和管理调控度等维度构建了适用于城市滨江地区的生态空间质... 生态空间质量能够反映自然环境的优劣程度及其生态服务对人类社会的适宜能力。基于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理念,结合湿地生态健康快速评价法,从生境自然性、景观稳定性、环境适宜性和管理调控度等维度构建了适用于城市滨江地区的生态空间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现场打分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长江南京段生态空间质量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总体上,南京滨江生态空间综合质量处于中等水平,生态斑块在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这与人类活动干扰密切相关。其中,生境自然性的数量等级分布均衡,斑块间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景观稳定性的数量等级具有“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且呈现距长江越近指标越优的分布格局;环境适宜性与管理调控度表现优良,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区域,生态空间的管控水平越高。研究结果对国土空间规划和长江岸线生态廊道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滨江 生态空间 高质量发展 快速评价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大城市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影响: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钱红运 陈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23-1132,共10页
了解国家级新区生态系统服务动态变化及权衡关系对新区建设中资源合理配置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0和2020年南京江北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结合InVEST模型和GIS技术识别不同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碳储量、生境质量和产水量... 了解国家级新区生态系统服务动态变化及权衡关系对新区建设中资源合理配置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0和2020年南京江北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结合InVEST模型和GIS技术识别不同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碳储量、生境质量和产水量)的动态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南京江北新区生境质量和碳储量呈下降趋势,分别由0.4905和2.502×10^(7)t降低到0.4613和2.460×10^(7)t,两者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林地,低值区位于六合开发区等城镇建设用地;产水量增加6.65×10^(8)m^(3),高值区位于建设用地,低值区主要位于长江沿岸的水域;(2)区域尺度上,产水量与碳储量和生境质量以权衡关系为主,生境质量与碳储量以协同关系为主,协同部分占比为11%;街道尺度上,江北新区直管区生态系统权衡协同度维持较高水平,一般区与生态区权衡协同度较低;建设用地和水面面积的增加与减少是权衡与协同关系变化的重要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新区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重要生态功能区质量演变及红线管控效应 被引量:9
5
作者 曹书舸 陈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8933-8947,共15页
生态保护红线区作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对国家生态安全起到了基础保障作用。如何准确有效地评估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质量演变以及生态保护红线的作用,对“红线”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 生态保护红线区作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对国家生态安全起到了基础保障作用。如何准确有效地评估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质量演变以及生态保护红线的作用,对“红线”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利用Landsat 5、8长时序遥感影像构建出江苏全域1985—2021年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析了生态保护红线区1985年以来的生态质量演变情况,评估了2013年以来实施的生态保护红线政策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效用。结果表明:(1)针对江苏全域构建的RSEI模型PC1平均贡献率高于70%,适用于江苏全域及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生态质量演变分析。1985—2021年RSEI提升的面积占江苏总面积的58.2%,红线区平均RSEI值在0.52—0.63间变化,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江苏生态保护红线区整体RSEI均值突变年份在2003年,各市红线区RSEI均值突变年份大多集中在1995—2005年间,1990年代苏南和苏中部分城市出现由好向差的突变,2000年代苏北城市出现由差向好的突变;(3)生态保护红线具有屏蔽效应,有效阻挡了建筑用地等不透水面和裸土向保护区侵蚀,红线区内RSEI增长趋势显著高于红线区外部。生态保护红线在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城市管控效应更加突出,13地市中南通、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为生态质量明显提升城市,南京、徐州和泰州为加速提升城市,连云港和淮安为缓速提升城市,“红线”政策在宿迁、扬州和盐城的生态质量提升作用不明显。该方法改进后可用于生态保护红线监测与管控效应的业务化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遥感生态指数 Google Earth Engine 突变检验 管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地区土地与人口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夏怀霞 梁涵玮 +2 位作者 陈爽 王倩 王慎敏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126,共12页
中亚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其土地与人口城镇化间的协调发展不仅影响中亚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能够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基于中亚五国首都2000—2019年城市土地和人口数据,采用城市扩张模式指数、人口集中指... 中亚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其土地与人口城镇化间的协调发展不仅影响中亚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能够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基于中亚五国首都2000—2019年城市土地和人口数据,采用城市扩张模式指数、人口集中指数、等扇分析法和空间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研究了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的时空耦合特征。结果表明:(1)从空间演变特征看,中亚五国首都城市土地扩张模式类型主要以蔓延式为主,扩张模式指数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人口集聚特征上,阿什哈巴德人口集中度呈上升趋势,杜尚别和努尔苏丹呈下降趋势,塔什干和比什凯克的人口集中指数在0.6~0.7之间波动变化。(2)从空间增长趋势看,比什凯克、阿什哈巴德和努尔苏丹城市土地与人口扩展方向基本相同,塔什干稍有偏差,杜尚别差异较大。(3)从耦合协调特征看,塔什干土地与人口间的耦合性和协调度都偏低,其城镇化协调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杜尚别和比什凯克耦合性较好,但协调度变化较大,处于波动阶段;阿什哈巴德和努尔苏丹协调度较高,处于稳定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扩张模式 耦合态势 协调性水平 中亚五国首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