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热带海洋对流云微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
作者 王思慜 银燕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9-528,共10页
为了理解微物理过程以及次生对流云对热带对流云团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利用二维云分辨模式对2006年1月20日靠近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印度尼西亚暖池附近的一次对流云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对流云发展演变不同阶段各种微物理过程的特征... 为了理解微物理过程以及次生对流云对热带对流云团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利用二维云分辨模式对2006年1月20日靠近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印度尼西亚暖池附近的一次对流云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对流云发展演变不同阶段各种微物理过程的特征,尤其对次生对流的形成以及并合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本个例所研究的热带对流云团具有发展速度快、云顶高度高等特点,冰相过程是降水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主对流云消散阶段的下沉气流是次生对流生成的前提条件,加上温度场和湿度场的配合就能生成次生对流;次生对流不仅促进其他次生对流的形成,还能延长主对流云的生命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物理学 云微物理特征 数值模拟 热带对流云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半岛盛夏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13
2
作者 赵丽娟 牛生杰 +2 位作者 张羽 于华英 徐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63-668,共6页
利用雷州半岛2007年7、8月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闪电活动与24 h降水量及雨强的关系,结果表明:雷州半岛盛夏地闪频数的最大值中心在其东侧海面上,地闪高发带沿海岸线呈南北向分布;地闪频次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13... 利用雷州半岛2007年7、8月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闪电活动与24 h降水量及雨强的关系,结果表明:雷州半岛盛夏地闪频数的最大值中心在其东侧海面上,地闪高发带沿海岸线呈南北向分布;地闪频次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13:00-18:00为闪电高发时段;无闪电时,有41.3%的降水事件24 h降水量≤1 mm,61.5%的降水事件雨强≤1 mm.h-1;有闪电时相应的事件概率分别为25.9%和37.7%;24 h降水量〉30 mm的事件大多发生在有闪电的情况下,无闪电时极少发生;雨强概率分布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有闪电活动时,雨强均值变化幅度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州半岛 闪电活动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中西部地区秋季(10月)气溶胶观测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孙玉稳 孙霞 +1 位作者 银燕 韩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08-1320,共13页
利用2010年10月在石家庄市区、邢台市区和柏乡县城进行的19架次飞机探测资料,研究了晴天、密卷云、高积云及雨后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和粒子直径的垂直、水平分布和粒子谱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的气溶胶粒子主要来源于下垫面输送,... 利用2010年10月在石家庄市区、邢台市区和柏乡县城进行的19架次飞机探测资料,研究了晴天、密卷云、高积云及雨后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和粒子直径的垂直、水平分布和粒子谱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的气溶胶粒子主要来源于下垫面输送,其输送效率受逆温、边界层风速切变等因素影响。近地面气溶胶浓度平均值为1000~3000cm-3,平均粒子直径为0.18~0.20μm,石家庄市区气溶胶平均浓度最低,邢台市区最高,柏乡县城气溶胶平均浓度值接近石家庄市区。近地面气溶胶浓度极大值为1075~4019cm。,且随高度呈负指数递减;高积云时呈分层分布,下层为直线分布,上层为负指数分布。受天气条件影响,小雨后气溶胶浓度最小,近地面均值为100cm-3;晴天、密卷云及高积云时近地面气溶胶浓度均值为1000cm。。逆温层和光照强度日变化影响气溶胶垂直分布的日变化,晴天,日出前后近地面气溶胶浓度最高,均值为1799cm-3,近地面气溶胶累积易造成地面大气污染;12:00(北京时,下同)近地面气溶胶浓度最低,均值为706cm-3,垂直分布曲线陡峭;日落前后近地面气溶胶浓度迅速增长,均值为1450cm,垂直分布曲线平缓。气溶胶粒子谱多为单峰分布,峰值为0.11μm;12:。0谱最宽,日落后到日出前谱变窄,且随高度增加谱变窄;当天气不稳定、湿度大时谱变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水平和垂直分布 谱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