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夏季持续高温集中程度的气候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跃男 何金海 姜爱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7-102,共6页
基于日温度资料提出一种度量持续高温过程集中程度的指标,采用江苏省63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夏季逐日温度资料,研究分析了江苏省夏季持续高温过程集中度和集中期及其相关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在对夏季持续高温过程研究方面,集中度和集... 基于日温度资料提出一种度量持续高温过程集中程度的指标,采用江苏省63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夏季逐日温度资料,研究分析了江苏省夏季持续高温过程集中度和集中期及其相关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在对夏季持续高温过程研究方面,集中度和集中期具有表征高温在时空场上非均匀性的较好分辨力;江苏省夏季持续高温过程出现时,西南部比东北部集中程度稍大、出现的日期稍晚;采用EOF方法对夏季持续高温过程集中度和集中期的距平值进行分析,第一特征向量的变化均呈现同位相,其相应的时间系数变化显示出先减小再增大的总体趋势,趋势谷值出现在1980年代;而夏季降水量与夏季持续高温过程集中度和集中期分别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持续高温过程集中度 夏季持续高温过程集中期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的江苏省风能评估试验 被引量:23
2
作者 赵彦厂 江志红 吴息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5-82,共8页
利用2000年1月1日-12月31日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选取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江苏省区域的风能进行细网格数值模拟。通过风速模拟场与同期实测场大尺度分布的对比分析表明,模拟场能够较好地反映风场的空间分布形态,而在细网格条件... 利用2000年1月1日-12月31日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选取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江苏省区域的风能进行细网格数值模拟。通过风速模拟场与同期实测场大尺度分布的对比分析表明,模拟场能够较好地反映风场的空间分布形态,而在细网格条件下,模拟场更能真实地反映风场在特殊地形下的分布特征:江苏省地面平均风能密度模拟值在60—100w/m^2之间,随高度上升而逐渐增大,200m高度可达320—380w/m^2;沿海地区风能大于内陆,苏中南地区大于苏北地区,太湖等水域风能大于周围陆地;低层风能的海陆间梯度变化明显,高层则趋于平缓。通过分析认为,风力发电场的最佳位置可在江苏中南沿海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能 资源评估 区域气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水文灾害的防灾减灾教育培训新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智协飞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85-889,共5页
简要综述了第十届世界气象组织教育与培训大会的主题报告内容。本次大会主要讨论防灾减灾的气象水文教育与培训等问题,集中讨论了"备灾—预防和早期预警"、"减灾—应急、救援和重建"和"跨学科培训"等3个... 简要综述了第十届世界气象组织教育与培训大会的主题报告内容。本次大会主要讨论防灾减灾的气象水文教育与培训等问题,集中讨论了"备灾—预防和早期预警"、"减灾—应急、救援和重建"和"跨学科培训"等3个主题,强调集合数值预报系统对于估计出现极端天气事件的风险非常重要,同时必须培训气象、水文工作者使用集合预报中的概率预报信息。中国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和预警已经从单纯提供一般意义上的气象灾害信息提升到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气象灾害服务,既考虑自然因子也考虑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跨学科培训方面,将管理知识和气象知识结合起来,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大会建议提高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以及各国气象水文部门培训单位的培训能力,主要通过提供防灾减灾的专门培训单元,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短期课程进行指导,重视各国气象水文部门对于管理和传播领域培训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培训 气象水文 灾害 早期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气温长期变化趋势及年代际变化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35
4
作者 周晓兰 高庆九 +1 位作者 邓自旺 陈海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6-202,共7页
根据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月气温资料,研究了江苏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近40 a来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其中冬季3个月(12月—次年2月)升温最明显,夏季7、8月降温明显。各季节... 根据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月气温资料,研究了江苏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近40 a来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其中冬季3个月(12月—次年2月)升温最明显,夏季7、8月降温明显。各季节和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本上是20世纪60年代有降低趋势,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趋势不明显,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气温快速升高,因此,年、春、秋、冬季最高温度出现在90年代。其中夏季气温在90年代后期又有所下降,夏季最高出现在60年代。2)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温度变化幅度上,春、秋、冬和年平均气温在全省都是升高的,其中苏南和江苏北部的徐连地区春、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升高最明显,秋季苏南地区升温最明显;夏季大部分地区气温有下降趋势,其中东部沿海和西南部降温最明显,而北部部分地区则有弱的升温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气温 趋势 年代际变化 空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被引量:56
5
作者 邱新法 顾丽华 +2 位作者 曾燕 姜爱军 何永健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7-814,共8页
利用4个气象站1961~2005年气温资料,对南京市的城市热岛效应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1)平均而言,南京市的热岛强度基本在0.5℃左右,热岛强度的高值体现在最低气温上,极端情况可能达到6℃左右;2)南京城市热岛效应具有明显的... 利用4个气象站1961~2005年气温资料,对南京市的城市热岛效应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1)平均而言,南京市的热岛强度基本在0.5℃左右,热岛强度的高值体现在最低气温上,极端情况可能达到6℃左右;2)南京城市热岛效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夏半年要强于冬半年,夜间强于白天;3)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南京市的城市热岛效应为增强趋势,用年平均气温计算获得的热岛强度增幅为0.109℃.(10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南京 热岛强度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雷暴分布特征及灾害成因分析 被引量:36
6
作者 覃卫坚 寿绍文 +1 位作者 王咏青 李艳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1-138,共8页
对1951—2005年广西88个气象站的雷暴资料进行统计,得出了年季平均雷暴日数的时间序列,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这些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振荡规律,都具有较强的2a和4a周期振荡信号,在整个时间域里还普遍存在12... 对1951—2005年广西88个气象站的雷暴资料进行统计,得出了年季平均雷暴日数的时间序列,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这些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振荡规律,都具有较强的2a和4a周期振荡信号,在整个时间域里还普遍存在12~14a的周期振荡,各信号频率分布所在的时间域及其强度又存在着差异,从周期变化中可预测,未来几年广西可能转为多雷期。从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广西雷暴长期变化总体呈减少趋势。雷暴地域分布特征为桂北少桂南多,桂东南及沿海地区为强雷区,其他地区为多雷区。主雷期的开始期和结束期都是桂东北早桂西南晚,持续时间桂东北长于桂西南。灾害成因除了雷暴强度外,主要为建筑物防雷设施不合格,电子设备防雷措施不完善,群众防雷意识淡薄造成的。针对雷电灾害成因,提出了预防雷电灾害的建议,供防雷减灾工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雷暴 小波分析 雷电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郊区雾天大气污染及雾水中Hg的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汤莉莉 牛生杰 +3 位作者 樊曙先 许潇锋 金赛花 徐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5-109,共5页
根据南京市郊区雾的外场实验观测资料及采集的雾水样品分析,探讨南京市郊区雾水中Hg和雾天大气污染特征.郊区出现雾天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造成PM10,CO和总烃浓度先增加后降低,污染物浓度的变化与雾的生消基本同步;雾消散后SO2,P... 根据南京市郊区雾的外场实验观测资料及采集的雾水样品分析,探讨南京市郊区雾水中Hg和雾天大气污染特征.郊区出现雾天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造成PM10,CO和总烃浓度先增加后降低,污染物浓度的变化与雾的生消基本同步;雾消散后SO2,PM10和NOx的浓度比雾前高2.5—10倍.雾水中汞浓度在2.956—7.205μg.l-1范围内,平均为5.471μg.l-1,浓度高值出现在雾的维持阶段;对Hg与大气污染物之间的关系作相关分析,其中汞与大气中CO的相关系数为0.939,说明其具有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水 大气污染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1--2006年南京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8
作者 潘文卓 缪启龙 许遐祯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4-701,共8页
利用南京市1951年1月—2007年4月逐日温度观测资料,分析了南京市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冷积温和热积温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56 a来南京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尤其是春、冬季升温显著,且春季升温大于冬季升温,... 利用南京市1951年1月—2007年4月逐日温度观测资料,分析了南京市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冷积温和热积温的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56 a来南京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尤其是春、冬季升温显著,且春季升温大于冬季升温,而年极端最低气温和冷积温显著上升,年极端最高气温和热积温略有下降;冷冬皆分布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暖冬主要分布在90年代以后;春季提前并略有加长;夏季加长了约4候;秋季延迟并缩短了约2候;冬季缩短了约3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气温变化特征 冷积温 热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控制系统的雷电灾害防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李佳 杨仲江 高贵明 《灾害学》 CSCD 2007年第2期51-55,共5页
以ICGS雷电冲击试验平台为例介绍了工业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根据其结构的电气特点及雷电造成危害的可能途径,对工业控制系统的雷电防护提出全面具体的技术措施,从而保证工业控制系统正常安全的运行,免受电磁脉冲干扰的危害。经研究,对... 以ICGS雷电冲击试验平台为例介绍了工业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根据其结构的电气特点及雷电造成危害的可能途径,对工业控制系统的雷电防护提出全面具体的技术措施,从而保证工业控制系统正常安全的运行,免受电磁脉冲干扰的危害。经研究,对工业控制系统的防雷保护不仅要做好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等基本的外部防护,还要做好等电位联结,屏蔽,信号系统和电源系统的电涌保护等相关内部防雷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控制系统 雷电防护 雷电灾害 电磁兼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GIS表达与分析的气象符号绘制库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10
作者 路明月 刘彬 +3 位作者 陈旻 王轩 郑建琴 毛远翔 《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2-597,共6页
针对目前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中对气象符号支持的不足,通过对气象领域中所涉及的符号进行特征分析及其逻辑分类,构建了对应的几何空间数据模型,并采用不同的"样式"表征具体的气象符号,以"几何对象+样式"的形式完... 针对目前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中对气象符号支持的不足,通过对气象领域中所涉及的符号进行特征分析及其逻辑分类,构建了对应的几何空间数据模型,并采用不同的"样式"表征具体的气象符号,以"几何对象+样式"的形式完成气象符号对象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基于GDI+实现各种气象符号的矢量绘制,并封装形成可供直接调用气象矢量符号绘制库,为基于GIS的气象数据信息的表达和分析提供支撑。最后实例验证了本气象符号绘制库的正确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符号 符号库 地理信息系统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地表湿润状况的变化趋势与区域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康俊 邱新法 +1 位作者 曾燕 李梦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9-96,共8页
为了了解江苏省地表湿润状况,利用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5年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通过构造一个既包含降水变化又考虑温度变化对潜在蒸发影响的干湿指标—地表湿润指数Hi=P/Pe(P为观测的月降水总量,Pe为月最大潜在蒸发),采用M-K法... 为了了解江苏省地表湿润状况,利用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5年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通过构造一个既包含降水变化又考虑温度变化对潜在蒸发影响的干湿指标—地表湿润指数Hi=P/Pe(P为观测的月降水总量,Pe为月最大潜在蒸发),采用M-K法,对比分析了江苏省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季节性差异,并讨论了它与降水和气温的联系,突出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温度变化对干湿变化的重要影响。最后给出了地表湿润指数各季节变化趋势的地理分布。结果表明:苏北和苏南地区的年际变化趋势基本相反。由于温度的升高苏北苏中地区均出现变干趋势,苏南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增加却没有呈现显著变湿趋势。江苏地区的干化趋势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地表湿润指数 变化趋势 区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夏季降水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8
12
作者 庄樱 孙照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35-840,共6页
利用江苏省13个代表站41 a(1960—2000年)的夏季降水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运用合成和相关分析方法考察了江苏夏季旱涝年环流特征以及夏季降水异常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夏季降水存在明显年际变化;江苏夏季涝(旱... 利用江苏省13个代表站41 a(1960—2000年)的夏季降水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运用合成和相关分析方法考察了江苏夏季旱涝年环流特征以及夏季降水异常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夏季降水存在明显年际变化;江苏夏季涝(旱)年500 hPa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从低纬到中高纬呈"正负正"("负正负")的高度距平分布;江苏夏季降水与东亚夏季风指数反相关;江苏夏季降水的偏多(少)通常与前冬北太平洋海温偏暖(冷)有关。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冷),夏季降水偏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降水 环流特征 SS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部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及其概率特征 被引量:126
13
作者 蔡敏 丁裕国 江志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9-318,共10页
利用我国105°E以东地区210个测站近50年(1953-2002年)逐日降水资料,在REOF客观分区的基础上,确定各分区的极端降水最佳采样期为1~2日。进而研究了日极端降水量的气候特征。采用具有优良特性的L-矩参数估计方法对我国东部极端... 利用我国105°E以东地区210个测站近50年(1953-2002年)逐日降水资料,在REOF客观分区的基础上,确定各分区的极端降水最佳采样期为1~2日。进而研究了日极端降水量的气候特征。采用具有优良特性的L-矩参数估计方法对我国东部极端降水拟合Gumbel分布。结果表明,L-矩参数估计方法的拟合优度比其它方法有进一步提高,近50年来,极端降水趋势虽无明显变化,但其时空差异较大。符合Gumbel分布的极端降水重现期的地理空间分布,大致特征是,东南大、西北小,两湖盆地、黄海海湾及辽东半岛也有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东部 极端降水 L-矩估计 Gumbel分布 重现期 区域极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统计分析 被引量:75
14
作者 陈翔翔 丁治英 +2 位作者 刘彩虹 常越 朱传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07-718,共12页
利用2000—2009年5月和6月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常规资料,对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500 hPa及以下的环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影响暖区暴雨的环流系统划分为三大类型,即切变线型、低涡型和偏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型... 利用2000—2009年5月和6月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常规资料,对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500 hPa及以下的环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影响暖区暴雨的环流系统划分为三大类型,即切变线型、低涡型和偏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型(简称偏南风型)。切变线型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以冷式切变为主,季风爆发后以暖式切变为主;低涡型在季风爆发前的发生次数远少于季风爆发后,在低涡中心的东北-东南方向最易产生暖区暴雨;偏南风型总体以西风风速切变辐合为主,而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在季风爆发后的比例有所增加。对影响暖区暴雨的高空槽分析发现,高原槽对暖区暴雨影响明显,其次为南支槽。低涡型最易受高空槽影响。对各种类型暖区暴雨的合成分析发现,各类型暖区暴雨500 hPa高空槽的位置特点均不相同,暴雨辐合中心均在850hPa以下的低层,副高脊线距雨区约6~8纬距是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重要天气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华南暖区暴雨 统计分析 低涡 切变线 南海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及周边地区一次典型大气污染过程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56
15
作者 马锋敏 高庆先 +3 位作者 周锁铨 苏福庆 康娜 孙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6,共7页
利用区域中尺度大气数值预报模式(MM5)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4),对2002年10月7—13日发生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典型大气污染过程进行了模拟与分析,揭示了该污染过程的形成机理和生消过程.结果表明:该污染过... 利用区域中尺度大气数值预报模式(MM5)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4),对2002年10月7—13日发生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典型大气污染过程进行了模拟与分析,揭示了该污染过程的形成机理和生消过程.结果表明:该污染过程具有区域性特征,是由本地污染源和外来污染源在特殊的气象条件下共同造成的混合型污染.HYSPLIT气流来向轨迹分析表明,北京周边地区的污染对北京有显著影响,南部周边城市污染物外源的输入是造成北京地区重污染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式 空气污染 气象条件 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区春旱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袁淑杰 缪启龙 +3 位作者 谷晓平 邱新法 周涛 康为民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96-800,共5页
利用1951~2004年54年88个站3~5月日降水量资料,计算云贵喀斯特地区春旱强度指数,对该区春旱强度指数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分析,揭示云贵喀斯特地区春旱强度指数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结果表明:全区范围内春旱强度指数序列变化... 利用1951~2004年54年88个站3~5月日降水量资料,计算云贵喀斯特地区春旱强度指数,对该区春旱强度指数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分析,揭示云贵喀斯特地区春旱强度指数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结果表明:全区范围内春旱强度指数序列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和突变点,春旱强度指数存在22年左右的周期特征。特重区、严重区13~15年的周期也很显著,并存在2~3年的主周期;中旱区和轻旱区还具有9~11年的周期,存在3~4年的主周期。根据主周期进行预测,特重区、严重区干旱程度将加重;轻旱区、中旱区干旱程度将减轻。同时还分析了春旱的分布特征、形成的环流场和物理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喀斯特 小波分析 多时间尺度 春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若干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60
17
作者 何金海 赵平 +4 位作者 祝从文 张人禾 汤绪 陈隆勋 周秀骥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3-696,共14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TRMM卫星降水资料、中国东部站点降水资料和CMAP降水资料,重点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的起始时间、建立特征及其和南海夏季风的关系,同时也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东亚副热带季...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TRMM卫星降水资料、中国东部站点降水资料和CMAP降水资料,重点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的起始时间、建立特征及其和南海夏季风的关系,同时也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于3月底—4月初(第16—18候)在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首先开始,伴随着降水的开始是偏南风的增强和对流性降水的显著增加,华南前汛期开始。(2)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季的建立早于热带季风雨季,在热带季风建立后两者的雨带、强西南风带、强垂直运动带、强低空水汽辐合带均是分离的,南海热带季风在其建立后,与东亚副热带季风发生相互作用,促使副热带季风雨带季节性北进,两者共同影响中国的旱涝。(3)3月中下旬,东亚大陆(包括青藏高原)上空大气由冷源转为热源,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之间的纬向热力差异及其相应的温度和气压对比均发生反转。东亚大陆(包括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究竟是否是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带提前建立的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文章最后讨论了有关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共识与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副热带季风 南海 热带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臭氧浓度升高对冬小麦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18
作者 郑有飞 石春红 +4 位作者 吴芳芳 吴荣军 刘宏举 赵泽 胡程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386-4391,共6页
通过模拟大气中臭氧浓度(100 nl.L-1和150 nl.L-1)的升高,观察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土壤中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 通过模拟大气中臭氧浓度(100 nl.L-1和150 nl.L-1)的升高,观察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土壤中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抽穗期达最低值,拔节期和成熟期活性较大。转化酶和脲酶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抽穗期达最高值,后出现急剧下降的趋势。方差分析表明,在臭氧胁迫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转化酶活性在成熟期时均显著高于OTC对照(P<0.05)。脲酶活性在生育前期高浓度臭氧处理显著地高于对照,低浓度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土壤酶活性 臭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加剧对极端气候概率影响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80
19
作者 刘吉峰 丁裕国 江志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37-842,共6页
依据实际资料,探讨了全球平均温度场演变序列的变率及其概率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仅仅随着平均温度的增加,其相应的时空概率分布变化已相当显著,何况在某些局部地区,其方差或其形状参数也有变动,因而形成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增大的现象。
关键词 全球变暖 极端气候 气候概率分布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年际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被引量:27
20
作者 彭丽霞 孙照渤 +2 位作者 倪东鸿 陈海山 谭桂容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83-795,共13页
采用1948~2006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夏季南亚高压年际变化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ENSO事件暖(冷)位相衰减期的夏季,印度洋和亚洲大陆南侧海温为正(负)异常,对应热带印度洋地区低层为上升(下沉)气流而其东侧西... 采用1948~2006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夏季南亚高压年际变化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ENSO事件暖(冷)位相衰减期的夏季,印度洋和亚洲大陆南侧海温为正(负)异常,对应热带印度洋地区低层为上升(下沉)气流而其东侧西太平洋和西侧非洲西部为下沉(上升)气流的异常纬向环流,低层850hPa上从西太平洋到非洲赤道南北两侧依次各存在一异常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环流,高层200hPa异常流场的分布与850hPa基本相反,使得南亚高压强度发生显著变化,强度增强(减弱)、面积扩大(缩小)、东西向扩展(收缩)、脊线北侧气压梯度增大(减小)、南侧气压梯度减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年际变化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