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鹏飞教授气象学分科理论的学术研究——纪念校庆60周年暨纪念王鹏飞先生诞辰100周年
1
作者 王坚红 程建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43-952,共10页
重点介绍王鹏飞先生在气象学分科之一的中国气象史志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尤其是在理论研究的深化和专业研究的推进两个方面的重要建树。王鹏飞先生是中国气象史志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他的辛勤努力将中国气象史志研究推向了新... 重点介绍王鹏飞先生在气象学分科之一的中国气象史志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尤其是在理论研究的深化和专业研究的推进两个方面的重要建树。王鹏飞先生是中国气象史志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他的辛勤努力将中国气象史志研究推向了新高度。尽管所回顾的是王鹏飞先生多年前的工作,但对今天日益繁荣的气象史志研究仍然有具体指导作用。2020年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0周年校庆,王鹏飞先生作为学校早期主要建校骨干之一,为学校今日的双一流学科做出了显著贡献。今年也是王鹏飞先生诞辰100周年,此文也表达了对王鹏飞先生的诚挚纪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所属分科 气象史志研究理论 概念与原理 正本清源 发展的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锋面相遇对强龙卷风环境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坚红 纪晓涵 +3 位作者 王群 王兴 苗子书 苗春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82-794,共13页
对2009—2016年江苏北部龙卷事件的环境场进行统计与诊断,并对两次典型龙卷过程环境场进行数值模拟,重点探讨近海岸平原地区的江苏北部在春夏季节成为中国强龙卷最高频发生地的特殊性以及环境双锋面系统相遇对龙卷环境场的增强机制。分... 对2009—2016年江苏北部龙卷事件的环境场进行统计与诊断,并对两次典型龙卷过程环境场进行数值模拟,重点探讨近海岸平原地区的江苏北部在春夏季节成为中国强龙卷最高频发生地的特殊性以及环境双锋面系统相遇对龙卷环境场的增强机制。分析结果显示:苏北龙卷发生率占全省58.6%。其中盐城和徐州又是苏北龙卷最高发地区。春夏季节,冷暖干湿气团势力相近,中尺度锋面系统多,易发生双锋面汇集造成局地龙卷强对流。对徐州(2009年)和盐城(2016年)的两次典型龙卷强对流环境场分析显示,徐州龙卷为变形场锋生和海风锋汇合,盐城龙卷为气旋锋面和岸滨锋相遇。WRF模拟结果显示,双锋面系统汇聚以及锋面二级环流相遇,可造成局地水平风速垂直扭转及垂直速度的水平切变,有利于驱动和增强区域正涡度;双锋面二级环流垂直上升支的叠加,可在平坦地区产生强烈的系统性抬升。这将形成有利龙卷类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环境场。而各种常用的强对流指标均具有较强局地性,需要依据局地统计特征进行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龙卷环境场 双锋面相遇 区域平均的扭转与扰动抬升 数值模拟与机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典型气旋与反气旋式海洋涡旋特征及影响机制模拟研究
3
作者 王坚红 李美琪 +2 位作者 彭模 王兴 苗春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8-960,共13页
为探讨黄海海洋涡旋的三维结构特征、能量输送与转换及影响机制,对黄海海域典型台风海洋气旋与近海海湾反气旋式涡旋个例进行数值模拟和时空诊断分析。采用FVCOM(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区域海洋数值模式精细化描述台风... 为探讨黄海海洋涡旋的三维结构特征、能量输送与转换及影响机制,对黄海海域典型台风海洋气旋与近海海湾反气旋式涡旋个例进行数值模拟和时空诊断分析。采用FVCOM(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区域海洋数值模式精细化描述台风海洋涡旋与近海海洋中小尺度涡旋系统。对涡旋能量传输特征模拟显示,气旋式和反气旋式海洋涡旋中,非对称强流区动能能量下传比涡旋中心部位的强度更强,维持时间更长,下传深度更深。反气旋式海洋涡旋因Ekman流动形成的向中心辐合作用,造成此类差异更显著。气旋涡的动能主要来源于台风的近海面风应力动能和海洋涡旋有效位能的转换,反气旋涡旋区域风动力偏弱,其动能强度维持在低位,其涡旋增强伴随着有效位能的增加。环境因子影响机制从风浪,底摩擦和地形三方面讨论。结果显示:耦合波浪模块后,台风强风应力和风浪的综合作用扩大台风海洋涡旋尺度,并增强涡旋环流强度,同时对相邻的反气旋涡有压缩和减弱作用。风浪效应对台风海洋涡旋有正贡献。强台风过程表层环流响应台风应力而浅水地形和底摩擦强烈影响涡旋下层,造成台风海洋涡旋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偏移,并影响到下层环流速度减小,流向与表层相反。在海洋气旋涡和反气旋涡的显著辐散区,其混合层下方有温盐要素的涌升对应,辐合区有温盐要素的下沉对应;同时海底地形的升降也造成温盐强迫上升与下降,其强度与地形起伏尺度成正比,较环流系统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海域 台风海洋涡旋 FVCOM-SWAVE区域海洋模式 涡旋结构与能量输送 环境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汛期影响汉江流域降水的水汽通道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邢雯慧 王坚红 +1 位作者 张方伟 苗春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1-106,共6页
为给汉江流域秋汛预报提供一定参考,基于1961~2016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2. 5°×2. 5°)分析东亚季风区9~10月水汽输送通量分布情况,并结合对水汽通量散度的分析,得出了秋汛期(9~10月)影响汉江流域主要有3条水汽通... 为给汉江流域秋汛预报提供一定参考,基于1961~2016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2. 5°×2. 5°)分析东亚季风区9~10月水汽输送通量分布情况,并结合对水汽通量散度的分析,得出了秋汛期(9~10月)影响汉江流域主要有3条水汽通道,分别为:①来自西太平洋偏东方向的水汽输送通道;②来自孟加拉湾经中南半岛的西南方向的水汽输送通道;③来自副热带地区经青藏高原西北方向的水汽输送通道,第③条水汽通道强度明显强于其余2个水汽通道。通过分析3条水汽通道强度与汉江流域降水的相关关系发现:秋汛期(9~10月),②③两条水汽通道对汉江流域降雨均有较大影响,而第①条水汽通道对汉江流域降雨的影响较小。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61~2016年6~10月逐月环流指数资料,初步探讨6~8月及9~10月副热带高压的各项指数及印缅槽强度指数与3条水汽通道的关联,得出:6~8月、9~10月,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及面积仅与第①条水汽通道呈现明显负相关,而印缅槽强度与3条水汽通道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当6~8月、9~10月印缅槽强度偏弱时,均有利于9~10月3条水汽通道强度偏强,因此有利于9~10月汉江流域降雨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汛期 水汽通道 印缅槽强度 副热带高压 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PM_(2.5)浓度反演方法对比及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月娇 赵萍 +4 位作者 徐凯健 周鹏 申鹏举 于婉婉 陈国旭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1-178,共8页
为探讨安徽省PM_(2.5)时空分布特征,文章基于2015-2020年地基观测PM_(2.5)、AOD、植被覆盖产品以及气象要素数据等,对比了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随机森林、全连接神经网络3种模型的精确度,并采用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反演了PM_(2.5)浓度,... 为探讨安徽省PM_(2.5)时空分布特征,文章基于2015-2020年地基观测PM_(2.5)、AOD、植被覆盖产品以及气象要素数据等,对比了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随机森林、全连接神经网络3种模型的精确度,并采用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反演了PM_(2.5)浓度,分析了PM_(2.5)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各因子对PM_(2.5)浓度的影响力。结果表明:3种模型中,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的精确度最高;2015-2020年PM_(2.5)浓度从平均51.29μg/m^(3)递减至36.71μg/m^(3),季节尺度上,PM_(2.5)浓度冬季>春、秋季>夏季,受政策及疫情影响,2018年的秋冬季、2020年的春夏季PM_(2.5)浓度下降同比最快;空间上表现为皖北>皖中>皖南。10个影响因子两两交互,均比单一因子对PM_(2.5)浓度的影响大,其中AOD对PM_(2.5)的影响力最大,各因子在不同的季节会对PM_(2.5)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随机森林 神经网络 PM_(2.5)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强对流天气识别算法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兴 吕晶晶 +2 位作者 王璐瑶 王晖 詹少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737-2746,共10页
短时强降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危害巨大,对其进行自动识别存在相当大的技术困难。提出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强对流天气智能识别模型,以雷达回波图像和表征回波移动路径的光流图像作为输入,通过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寻求雷达图像与"... 短时强降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危害巨大,对其进行自动识别存在相当大的技术困难。提出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强对流天气智能识别模型,以雷达回波图像和表征回波移动路径的光流图像作为输入,通过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寻求雷达图像与"是否发生强对流天气"之间的函数映射关系;并运用数据集增强、代价函数优化和模型泛化性能优化等技术,解决了训练样本的不均衡问题,避免了模型训练过程陷入局部极值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强对流天气识别的准确率达到96%,误报率低于60%。该方法也适用于对下击暴流等灾害性天气的自动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神经网络 强对流天气 灾害性天气 短时强降水 大风 深度学习 数据增强 图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沿海冬季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及其强降水的发展机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坚红 曲梓祎 +3 位作者 李洪利 黄志刚 张翠艳 苗春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02-915,共14页
基于中国东南沿海冬季强降水的统计分析,采用EOF、REOF、North检验等方法对2011-2016年冬季(12、1、2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降水资料进行分类,选取位于内陆的第1、第4 REOF模态,对该两模态的降水样本进行合成分析,合成的降水中心与东... 基于中国东南沿海冬季强降水的统计分析,采用EOF、REOF、North检验等方法对2011-2016年冬季(12、1、2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降水资料进行分类,选取位于内陆的第1、第4 REOF模态,对该两模态的降水样本进行合成分析,合成的降水中心与东南沿海福建的多年统计暴雨中心吻合。与强降水相配合,1000 hPa上有自北向南的渐近线型辐合气流,并伴有锋区,从而形成天气尺度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强降水位于辐合轴线左侧气旋式风切变处。这是一类以前未曾受到关注和讨论的东南沿海地区冬季暴雨系统。利用客观判定方法和建立系统坐标系,以确认并诊断该系统的结构。在冷干少雨、低层盛行偏北风的冬季,此类系统兼有锋区热力抬升与辐合气流动力抬升,在雨区形成旺盛的上升运动;同时,通过辐合线正交风分量将邻近的海面水汽汇集到降水区,与中高层副高边缘偏南气流相向而行,构成较为深厚的交汇式水汽输送层;通过非绝热加热,形成深厚的热力对流不稳定,并通过干区向湿气团下楔入,形成下干上湿的湿动力不稳定,以及假相当位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形成上暖湿、下冷干的对流不稳定层。因此,该系统对冬季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及落区具有重要影响。通过WRF模式的模拟结果探讨环境热力机制的影响,结果显示,凝结潜热加热可影响辐合线的辐合位置和强度、锋生区的位置及强度,进而影响系统的活跃程度。中层潜热加热抑制平流感热冷却进入暖气团,维持降雨区的热力不稳定和降水强度。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有利于东南沿海冬季大范围降水出现暴雨,其中凝结潜热释放具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南沿海冬季强降水 渐近线型锋生辐合线 交汇式水汽输送层 数值模拟 热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雷达回波时空特征的下击暴流智能识别方法
8
作者 王兴 吕晶晶 +1 位作者 周可 詹少伟 《现代电子技术》 2022年第4期23-29,共7页
当前利用雷达等气象资料对下击暴流进行识别预警的准确性很低,因此文中提出一种以深度神经网络为基础的下击暴流智能识别方法。该方法以雷达回波时序图像和雷达径向速度场时序图像作为输入,将两种图像的时空四维特征融合到深度神经网络... 当前利用雷达等气象资料对下击暴流进行识别预警的准确性很低,因此文中提出一种以深度神经网络为基础的下击暴流智能识别方法。该方法以雷达回波时序图像和雷达径向速度场时序图像作为输入,将两种图像的时空四维特征融合到深度神经网络中,通过深度学习寻求“雷达回波图像和径向速度场图像”与“是否发生下击暴流”之间的函数映射关系。运用数据增强和损失函数优化技术,改善因样本数据不均衡所导致的识别结果偏向于样本中大概率事件的问题。再结合K折交叉验证,避免模型训练过程陷入局部极值。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方法对下击暴流识别的成功率达到95%,可实现对其识别预警的自动化,增强预报的时效性,同时该方法也适用于小尺度天气系统中对因下沉气流辐散所形成的大风的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识别 雷达回波 时空特征 下击暴流识别 特征融合 数据预处理 统计分析 交叉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关性分析和数据均衡的能见度分层预测模型 被引量:3
9
作者 陆冰鉴 周鹏 +1 位作者 王兴 周可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1-186,共6页
由于影响大气能见度的因素很多,传统数值模式结果往往与实况存在较大差异。利用机器学习进行能见度预测时,往往受到样本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低能见度的预测准确率不高。提出一种基于相关性分析和数据均衡的能见度分层预测模型。通过相... 由于影响大气能见度的因素很多,传统数值模式结果往往与实况存在较大差异。利用机器学习进行能见度预测时,往往受到样本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低能见度的预测准确率不高。提出一种基于相关性分析和数据均衡的能见度分层预测模型。通过相关性分析挑选出主要相关因子,采用随机下采样进行数据均衡,采用LSTM算法分层预测能见度。实验表明,该方法提高了能见度的预测准确率,降低了预测误差,尤其在低能见度的预测上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性分析 数据均衡 分层 能见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