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顺气通腑合剂对腹部术后患者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焦兰农 周绍荣 +5 位作者 何国华 姚建根 陈秋兰 陈阿红 袁成业 毛跃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26-28,共3页
目的观察顺气通腑合剂对腹部手术后胃肠运动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2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按受术后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加服顺气通腑合剂,连用3~5d。观察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 目的观察顺气通腑合剂对腹部手术后胃肠运动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2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按受术后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加服顺气通腑合剂,连用3~5d。观察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并测定患者血浆胃动素(motilin,MTL)、P物质(substance P,SP)和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纽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MTL、SP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SS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S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SP和MTL变化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SS变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气通腑合剂对腹部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的促进作用与其调节血浆胃肠激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气通腑合剂 胃肠运动功能 胃动素 P物质 生长抑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功能障碍患者非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被引量:4
2
作者 田斌斌 毛跃 江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106-107,共2页
目的探讨肺功能障碍者行非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安全性。方法9例(肺功能损害轻度3例,中度6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其中非感染期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或(和)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7例(1例有哮喘史),单肺切除1例,一侧肺部分切... 目的探讨肺功能障碍者行非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安全性。方法9例(肺功能损害轻度3例,中度6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其中非感染期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或(和)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7例(1例有哮喘史),单肺切除1例,一侧肺部分切除1例。直视下从脐下切口进腹,从切口处置入腹壁提升器的柄,角度张开的大小根据患者个体实际情况调整,以提起后达到最佳的暴露空间为准。手术操作与气腹腹腔镜相同。结果9例均安全地在硬膜外麻醉下施行非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手术时间30—103mm,平均51min,无中转开腹,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在密切的麻醉监护下,硬膜外麻醉结合非气腹腹腔镜对肺功能障碍患者行胆囊切除手术仍是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功能障碍 非气腹腹腔镜 硬膜外麻醉 胆囊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卒中单元”到“中风单元” 被引量:2
3
作者 秦磊 全亚萍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年第2期23-24,共2页
卒中单元起源于欧洲,已得到循证医学肯定,是一种先进的多元医疗管理模式,突出以人为本,与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异曲同工,是对卒中早期预防干预措施综合性治疗新模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欧美等国相继建立,我国也有积极探索。包括急性... 卒中单元起源于欧洲,已得到循证医学肯定,是一种先进的多元医疗管理模式,突出以人为本,与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异曲同工,是对卒中早期预防干预措施综合性治疗新模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欧美等国相继建立,我国也有积极探索。包括急性、康复、联合、移动四种类型卒中单元。本世纪初提出建立延伸卒中单元,纳入社会康复及社区康复,是卒中治疗的方向。将传统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与卒中单元结合,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卒中单元模式—"中风单元",符合我国国情,治疗上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单元 中风单元 脑卒中 循证医学 多元医疗管理模式 中医药治疗 理论探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肘部肌力平衡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4
作者 王锦年 陆秉泰 +1 位作者 王铠 刘晓娟 《中国骨伤》 CAS 2006年第9期518-520,共3页
目的:通过肘伸直前臂旋后位固定方法以保持肘部肌力平衡,并探讨肘部肌力平衡在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及防止肘内翻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难复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96例,男53例,女43例;年龄最大10岁,最小1岁,平均5.6岁。受伤至就诊时间1h^10d... 目的:通过肘伸直前臂旋后位固定方法以保持肘部肌力平衡,并探讨肘部肌力平衡在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及防止肘内翻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难复性儿童肱骨髁上骨折96例,男53例,女43例;年龄最大10岁,最小1岁,平均5.6岁。受伤至就诊时间1h^10d。左侧46例,右侧50例。伸直型71例,屈曲型25例。采用手法力线复位,恢复与健侧相等的携带角,平衡肘部肌力,使肘部内外侧韧带的张力相等,采用肘伸直前臂旋后位固定方法治疗。结果:9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肘关节功能均恢复,携带角与健侧相同者89例,携带角小于健侧1°~3°者7例。依据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96例均达到治愈,无肘内翻发生。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不强求良好的对位,应该强调力线复位、肌力平衡,采用肘伸直前臂旋后位固定方法治疗,能有效防止肘内翻畸形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儿童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