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概述STING信号通路在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机制与研究成果,从而为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于2023年11月在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STING、osteoporosis、osteoblast、osteoclast、IFN-β、NF-κB、type H vessels”为英...目的概述STING信号通路在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机制与研究成果,从而为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于2023年11月在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STING、osteoporosis、osteoblast、osteoclast、IFN-β、NF-κB、type H vessels”为英文检索词进行检索,以“STING信号通路、成骨细胞、破骨细胞、IFN-β、NF-κB、H型血管”为中文检索词进行检索。结果通过阅读标题及摘要进行文献筛选,最终引用论文数41篇。结论STING通路为骨质疏松症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激活STING/IFN-β信号通路可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抑制骨吸收。而STING/NF-κB信号可导致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此外,STING信号通路的激活可抑制具有成骨能力的H型血管的产生,从而抑制骨形成。因此,STING通路在骨质疏松疾病进展中具有双重调控作用,调控STING通路的不同分支有望发展更为有效的骨质疏松症治疗方法。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广泛收集针刺或针刺+西药治疗对比西药的临床研究,纳入体针、腹针、电针治疗PO的随机试验。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广泛收集针刺或针刺+西药治疗对比西药的临床研究,纳入体针、腹针、电针治疗PO的随机试验。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5年9月1日。语言及发表形式不限。纳入的文献均据改良Jadad评分进行质量评价。对临床异质性较小的文献采用Rev 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合计1369例PO患者,平均年龄为63.32岁。Meta分析示:对比西药,针刺治疗在有效率(OR=3.21;95%CI:1.99~5.18;P<0.00001)、降低疼痛评分(MD=-0.75;95%CI:-1.17^-0.32;P=0.0005)方面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提高腰椎骨密度方面无统计学意义(MD=0.03;95%CI:-0.00^-0.07;P=0.08);针刺+西药治疗在有效率(OR=3.92;95%CI:2.43~6.31;P<0.00001)、降低疼痛评分(MD=-1.71;95%CI:-2.22^-1.20;P<0.00001)、提高腰椎骨密度(MD=0.09;95%CI:0.08~0.11;P<0.00001)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提高股骨颈骨密度方面,两者无统计学意义(MD=0.00;95%CI:-0.02~0.02;P=0.88)。结论:针刺治疗PO在提高骨密度、减轻疼痛方面具有良好疗效,且安全性较高。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偏低,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亟待开展。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强骨胶囊与维生素D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药物选择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目的系统评价强骨胶囊与维生素D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药物选择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搜集强骨胶囊与维生素D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年限均为建库以来至2017年1月27日。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个RCT,包括5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强骨胶囊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低于维生素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68,95%CI(-4.60,-2.76),P<0.00001]。强骨胶囊组的治疗后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高于维生素D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MD=0.03,95%CI(0.01,0.04),P=0.0002]。强骨胶囊组患者轻度不良反应发生数显著高于维生素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3.89,95%CI(4.56,125.11),P=0.0002]。结论强骨胶囊可以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增强骨密度,但相较于维生素D,仍需注意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概述STING信号通路在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机制与研究成果,从而为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于2023年11月在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STING、osteoporosis、osteoblast、osteoclast、IFN-β、NF-κB、type H vessels”为英文检索词进行检索,以“STING信号通路、成骨细胞、破骨细胞、IFN-β、NF-κB、H型血管”为中文检索词进行检索。结果通过阅读标题及摘要进行文献筛选,最终引用论文数41篇。结论STING通路为骨质疏松症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激活STING/IFN-β信号通路可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抑制骨吸收。而STING/NF-κB信号可导致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此外,STING信号通路的激活可抑制具有成骨能力的H型血管的产生,从而抑制骨形成。因此,STING通路在骨质疏松疾病进展中具有双重调控作用,调控STING通路的不同分支有望发展更为有效的骨质疏松症治疗方法。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广泛收集针刺或针刺+西药治疗对比西药的临床研究,纳入体针、腹针、电针治疗PO的随机试验。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5年9月1日。语言及发表形式不限。纳入的文献均据改良Jadad评分进行质量评价。对临床异质性较小的文献采用Rev 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研究,合计1369例PO患者,平均年龄为63.32岁。Meta分析示:对比西药,针刺治疗在有效率(OR=3.21;95%CI:1.99~5.18;P<0.00001)、降低疼痛评分(MD=-0.75;95%CI:-1.17^-0.32;P=0.0005)方面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提高腰椎骨密度方面无统计学意义(MD=0.03;95%CI:-0.00^-0.07;P=0.08);针刺+西药治疗在有效率(OR=3.92;95%CI:2.43~6.31;P<0.00001)、降低疼痛评分(MD=-1.71;95%CI:-2.22^-1.20;P<0.00001)、提高腰椎骨密度(MD=0.09;95%CI:0.08~0.11;P<0.00001)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提高股骨颈骨密度方面,两者无统计学意义(MD=0.00;95%CI:-0.02~0.02;P=0.88)。结论:针刺治疗PO在提高骨密度、减轻疼痛方面具有良好疗效,且安全性较高。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偏低,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亟待开展。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强骨胶囊与维生素D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药物选择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搜集强骨胶囊与维生素D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年限均为建库以来至2017年1月27日。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个RCT,包括5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强骨胶囊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低于维生素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68,95%CI(-4.60,-2.76),P<0.00001]。强骨胶囊组的治疗后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高于维生素D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MD=0.03,95%CI(0.01,0.04),P=0.0002]。强骨胶囊组患者轻度不良反应发生数显著高于维生素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3.89,95%CI(4.56,125.11),P=0.0002]。结论强骨胶囊可以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增强骨密度,但相较于维生素D,仍需注意胃肠道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