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1
作者 张冰 林琳 +2 位作者 季建敏 吴萸 沈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0,共7页
目的:评估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4年5月本中心符合研究要求的203例新诊断DLBCL患者。根据诊断时血浆FIB水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出FIB的临界值,将患... 目的:评估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4年5月本中心符合研究要求的203例新诊断DLBCL患者。根据诊断时血浆FIB水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出FIB的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FIB、低FIB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FIB对患者总生存期(OS)的影响;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价FIB对OS的影响;比较不同疾病状态下FIB等指标的差异。结果:ROC曲线分析得出FIB临界值为3.49 g/L,低FIB组(≤3.49 g/L)较高FIB组(>3.49 g/L)中性粒细胞(ANC)(P=0.001)和血小板(PLT)(P=0.027)显著降低,前白蛋白(PA)(P=0.001)显著升高。高FIB与患者较差的OS显著相关(P=0.005)。单因素分析发现FIB对患者生存有影响(HR=2.031,95%CI:1.221-3.375,P=0.006)。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B升高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HR=2.684,95%CI:1.478-4.875;P=0.001)。与初发或复发的DLBCL患者相比,完全缓解患者FIB(P_(初发)<0.001,P_(复发)=0.001)和ANC(P_(初发)<0.001,P_(复发)=0.021)降低,白蛋白(P_(初发)<0.001,P_(复发)=0.018)和PA(P_(初发)<0.001,P_(复发)<0.001)升高。结论:FIB升高是DLBCL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血浆FIB水平与DLBCL患者ANC、PLT和PA等实验室指标与疾病状态相关,动态监测有助于及早发现病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纤维蛋白原 生存 预后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血瘀证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晓惠 张文曦 倪海雯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46-147,共2页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瘀证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11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了血瘀证的临床观察和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GMP - 140 )及D -二聚体 (D -D)的检测。结果 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血瘀证的检出率为 6 9.6 4%。血瘀证组血浆G...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瘀证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11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了血瘀证的临床观察和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GMP - 140 )及D -二聚体 (D -D)的检测。结果 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血瘀证的检出率为 6 9.6 4%。血瘀证组血浆GMP - 140及D -D检测的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 (P <0 .0 1)。结论 恶性血液病血瘀证患者血小板的激活与消耗增多 ,并有继发性纤溶存在。血浆GMP - 140及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血瘀证 D-二聚体 GMP-140 研究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系统肿瘤研究中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细细(综述) 陈碧清 朱学军(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62-766,共5页
由于细胞强异质性的存在,血液肿瘤细胞呈现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根源于基因层面的改变。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对于基因层面的研究越来越依赖于层出不穷的二代测序技术。过去十几年的深度测序技术着重于细胞群体层面的整体分析,不能深... 由于细胞强异质性的存在,血液肿瘤细胞呈现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根源于基因层面的改变。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对于基因层面的研究越来越依赖于层出不穷的二代测序技术。过去十几年的深度测序技术着重于细胞群体层面的整体分析,不能深入区分异质性的肿瘤细胞差异化的生命活动。近年来新兴的单细胞测序技术大大促进了血液肿瘤异质性研究的发展。本文着重介绍血液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耐药性中的细胞异质性及其分子机制,以及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开发更精细层次的标志物、评估临床实验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了简要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测序 细胞异质性 血液恶性肿瘤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鼠IFN-γ腺病毒诱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小鼠模型的建立和观察
4
作者 杨箐 张玮光 +8 位作者 黎陈铖 刘细细 胡中晓 王风楠 陈碧清 田芳 张晓丽 热爱拉·加那提 朱学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8-134,共7页
目的:通过向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IFN-γ腺病毒(Ad-mIFN-γ)建立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动物模型。方法:构建Ad-mIFN-γ及对照Ad-lacZ腺病毒载体,分别以MOI=100体外转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mIFN-γ分泌的影响。... 目的:通过向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IFN-γ腺病毒(Ad-mIFN-γ)建立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动物模型。方法:构建Ad-mIFN-γ及对照Ad-lacZ腺病毒载体,分别以MOI=100体外转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mIFN-γ分泌的影响。将40只雌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载体对照组、病毒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分别向各组小鼠腹腔注射PBS(200μL)、Ad-lacZ(2×10^(7)PFU/只)、Ad-mIFN-γ(5×10^(6)PFU/只)、Ad-mIFN-γ(1.5×10^(7)PFU/只)和Ad-mIFN-γ(2×10^(7)PFU/只)。每日观测小鼠的体质量及生存情况;第3天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和脾内单核细胞(CD11b^(+))、巨噬细胞(CD11b^(+)/CD86^(+))比例,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脾内CD11b^(+)的单核细胞比例;第9天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第14天,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H-E染色法观察小鼠肝、脾、肺和肾的病理和组织学变化。结果:Ad-mIFN-γ体外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在第3天检测到巨噬细胞分泌mIFN-γ达到峰值(118.34±2.90)pg/mL,并在一周内持续高分泌mIFN-γ,Ad-lacZ对照组IFN-γ分泌水平较低后,第3天时为(0.17±0.08)pg/mL。小鼠腹腔注射Ad-mIFN-γ后,在14 d内病毒低、中剂量组无小鼠死亡,病毒高剂量组小鼠体质量持续减轻(P<0.001);第3天,病毒高剂量组小鼠外周血和脾组织内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和中剂量组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第9天,病毒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mIFN-γ、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IL-1、TNF-α等细胞因子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1);10 d内病毒高剂量组小鼠死亡率达100%。组织病理检测可见病毒高剂量组小鼠的肝、脾、肺、肾组织有明显损伤。结论:Ad-mIFN-γ体外感染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后,可以快速分泌mIFN-γ;腹腔注射高剂量(2×10^(7)PFU/只)Ad-mIFN-γ导致小鼠出现CRS典型表现,可作为CAR-T细胞治疗诱发CRS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干扰素 腺病毒 巨噬细胞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动物模型 C57BL/6J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总黄酮诱导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唐宇宏 朱红青 +6 位作者 章亚成 邵化敏 季建敏 朱光荣 姜鹏君 季鸥 沈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326-329,共4页
本研究探讨葛根有效成分对恶性白血病可能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分子机制。采用葛根总黄酮(flavonoids of puerarin,PR)处理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FITC-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定量... 本研究探讨葛根有效成分对恶性白血病可能的凋亡诱导作用及其分子机制。采用葛根总黄酮(flavonoids of puerarin,PR)处理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NB4,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FITC-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定量PCR检测pml/rarα、bcl-2、survivin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JNK、p38MAPK、FasL及caspase相关酶的变化。结果发现,PR能明显抑制NB4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随着PR浓度的增加,pml/rarα、bcl-2及survivin基因在mRNA水平表达下调,JNK、FasL、caspase3及caspase8蛋白表达增加,与PR浓度呈正相关;PR联合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处理后上述作用更为明显。结论:PR诱导NB4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JNK相关信号分子的活化有关;PR联合ATO具有协同诱导NB4细胞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总黄酮 NB4细胞 细胞凋亡 信号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孢菌素A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bet、GATA-3、相关信号分子、细胞因子及Th1/Th2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李峻 周永明 +2 位作者 胡明辉 孙伟玲 薛志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211-1219,共9页
本研究探讨转录因子T-bet、GATA-3及相关信号通路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免疫发病中的作用,从Th细胞失衡、转录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水平研究环孢菌素(CsA)治疗慢性AA的免疫调节机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Q-PCR)检测慢性A... 本研究探讨转录因子T-bet、GATA-3及相关信号通路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免疫发病中的作用,从Th细胞失衡、转录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水平研究环孢菌素(CsA)治疗慢性AA的免疫调节机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Q-PCR)检测慢性AA患者治疗前和CsA治疗6月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T-bet、GATA-3及STAT4、STAT6mRNA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慢性AA患者治疗前和CsA治疗6月后外周血Th1、Th2比例及PBMNC培养上清IFN-γ、IL-12、IL-4水平,并与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慢性AA患者PBMNC T-bet、STAT4mRNA表达、T-bet/GATA-3比值、Th1比例、Th1/Th2比值、PBMNC培养上清IFN-γ、IL-12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经CsA治疗6月后,患者T-bet、STAT4表达、T-bet/GATA-3比值、Th1比例、IFN-γ、IL-12表达均有所下降,但T-bet、STAT4、T-bet/GATA-3比值、Th1比例、IFN-γ表达仍未达到正常水平,GATA-3、STAT6mRNA表达、Th2比例、IL-4表达在治疗前后与正常人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FN-γ/T-bet、IL-12/STAT4通路的异常活化及Th平衡向Th1型偏移在AA免疫异常的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CsA能通过下调IFN-γ/T-bet、IL-12/STAT4通路的异常活化及纠正Th1过度极化而减轻AA异常亢进的细胞免疫,解除造血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T-BET STAT4 GATA-3 TH1/TH2 环孢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总黄酮对不同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增殖抑制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邵化敏 唐宇宏 +5 位作者 姜鹏君 朱红青 章亚成 季建敏 季鸥 沈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96-299,共4页
为了探讨葛根总黄酮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观察不同浓度葛根总黄酮体外对4种AML细胞株Kasumi-1、HL-60、NB4和U937的增殖抑制影响和细胞周期的变化。应用MTT法检测细胞株细胞的增殖抑制作... 为了探讨葛根总黄酮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观察不同浓度葛根总黄酮体外对4种AML细胞株Kasumi-1、HL-60、NB4和U937的增殖抑制影响和细胞周期的变化。应用MTT法检测细胞株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表明:一定浓度葛根总黄酮对4种AML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差异显著,抑制强度依次为NB4细胞>Kasumi-1细胞>U937细胞>HL-60细胞;葛根总黄酮不同程度地改变NB4、Kasumi-1、U937及HL-60细胞周期进程,使G1期细胞比例下降,S期细胞比例增高,出现亚二倍体峰,呈现浓度依赖性。结论:葛根总黄酮体外对不同AML细胞株具有选择性增殖抑制作用,以对NB4细胞株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总黄酮 AML细胞株 增殖抑制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总黄酮体外诱导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朱红青 唐宇宏 +6 位作者 沈群 姜鹏君 章亚成 季建敏 朱光荣 杨月艳 邵化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47-2549,共3页
目的探讨葛根主要成分葛根总黄酮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NB4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葛根总黄酮对NB4细胞增殖抑制率;光学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DNAPI染色... 目的探讨葛根主要成分葛根总黄酮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株NB4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葛根总黄酮对NB4细胞增殖抑制率;光学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Annexin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DNAPI染色法分析细胞周期及亚二倍体峰。结果12.5~200μg/ml葛根总黄酮均能抑制NB4细胞的增殖。光镜及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核固缩、凋亡小体等典型的细胞凋亡改变;AnnexinV+/PI-细胞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增加;DNAPI染色法发现细胞亚二倍体比例增加,G1期比例下降、S期比例增高。结论葛根总黄酮能有效抑制NB4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进程、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总黄酮 NB4细胞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诱导Jurkat细胞凋亡时MAPKs及MMPs家族的表达 被引量:9
9
作者 朱国华 张琦 +1 位作者 戴海萍 沈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792-1795,共4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体外诱导人T细胞淋巴瘤Jurkat细胞凋亡时MAPKs及MMPs家族成员的表达,揭示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Jurkat细胞不同时间,MTT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blot检测MAPK... 目的:探讨姜黄素体外诱导人T细胞淋巴瘤Jurkat细胞凋亡时MAPKs及MMPs家族成员的表达,揭示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Jurkat细胞不同时间,MTT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blot检测MAPKs家族成员的表达,明胶酶谱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MMPs的活性。结果姜黄素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Jurkat细胞增殖,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以6.25、12.50及25.00μmol/L姜黄素分别处理Jurkat细胞,胞内JNK和P-JNK的表达均呈浓度依赖性上升(P〈0.01),而ERK1/2及P38 MAPK的表达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另细胞培养上清中MMP-2及MMP-9的活性在各药物处理组中也基本不变。结论姜黄素在(6.25~25.00)μmol/L浓度范围时,可体外诱导Jurkat细胞的凋亡,阻滞细胞于G0/G1期。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激活MAPKs家族中的JNk信号通路有关,而与MMPs家族成员的活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JURKAT细胞 胞内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 基质金属蛋白酶 MAPK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明显波动的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的临床与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季鸥 沈群 +8 位作者 林琳 章亚成 季建敏 吴萸 陈健一 朱光荣 孔祥图 夏雯 姜鹏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1036-1041,共6页
为了探讨血小板明显波动的RARS与RARS-T在临床表现、分子生物学特征及预后转归的相关意义,采用骨髓细胞涂片和骨髓活检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学特征,染色体分析检测细胞遗传学改变,应用AS-PCR、基因测序检测JAK2V... 为了探讨血小板明显波动的RARS与RARS-T在临床表现、分子生物学特征及预后转归的相关意义,采用骨髓细胞涂片和骨髓活检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学特征,染色体分析检测细胞遗传学改变,应用AS-PCR、基因测序检测JAK2V617F、MPLW515L点突变。结果表明:本例患者确诊为RARS,多次发生血栓相关并发症,血钾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血小板计数增高时,外周血及骨髓涂片中发现巨大畸形血小板,血小板大簇易见;骨髓活检示巨核细胞数量显著增多;JAK2V617F、MPLW515L基因突变均阴性。结论:RARS可向RARS-T转化,伴骨髓巨核细胞增殖、巨大畸形血小板、JAK2V617F可能为阴性。病程中出现巨大血小板、血小板计数明显波动时同样要高度重视相关血栓事件的防治,监测相关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倾向 RARS RARS—T MDS MPD JAK2 V617F MPL W515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血合剂环孢菌素治疗慢性再障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峻 周永明 +2 位作者 胡明辉 孙伟玲 薛志忠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1-274,共4页
目的:研究健脾补肾活血中药复方生血合剂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比较CAA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纳入62例CAA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辨证分为脾肾阳虚型(9例)和脾肾阴虚型(23例),... 目的:研究健脾补肾活血中药复方生血合剂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比较CAA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纳入62例CAA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辨证分为脾肾阳虚型(9例)和脾肾阴虚型(23例),脾肾阳虚型患者服用生血合剂1号,脾肾阴虚型患者服用生血合剂2号,对照组服用环孢菌素A(CsA),两组均配合支持治疗,治疗6月后,进行疗效观察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在临床疗效、外周血象/骨髓象改善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组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生血合剂发生不良反应也明显少于CsA。脾肾阳虚型患者在临床疗效、血象改善方面优于脾肾阴虚型(P<0.05)。结论:生血合剂治疗CAA疗效与CsA相似,但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生血合剂则明显优于CsA,且生血合剂治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CAA脾肾阳虚型治疗效果优于脾肾阴虚型,提示CAA"阳虚易治,阴虚难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中医药治疗 生血合剂 中医证型 环孢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痔瘘薰洗剂联合红外线治疗淋巴瘤化疗后肛周感染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丽丽 卞尧尧 余娟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23期25-26,共2页
目的观察痔瘘薰洗剂联合红外线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肛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化疗后肛周感染的恶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薰洗组、薰洗加照射组及对照组各35例。分别采用痔瘘薰洗剂先熏蒸后坐浴、痔瘘薰洗剂薰洗加红外线照射... 目的观察痔瘘薰洗剂联合红外线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肛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化疗后肛周感染的恶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薰洗组、薰洗加照射组及对照组各35例。分别采用痔瘘薰洗剂先熏蒸后坐浴、痔瘘薰洗剂薰洗加红外线照射、碘伏擦拭肛周治疗,治疗7d后比较其疗效。结果三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痔瘘薰洗剂加红外线治疗恶性淋巴瘤化疗后肛周感染疗效优于传统的碘伏或单纯痔瘘薰洗剂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化疗 肛周感染 痔瘘薰洗剂 红外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总黄酮体外诱导SHI-1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5
13
作者 朱国华 张琦 +2 位作者 戴海萍 季鸥 沈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23-1428,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葛根总黄酮(puerariae radix flavoues,PRF)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HI-1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分子机制.以不同浓度PRF在不同时间作用于SHI-1细胞,MTT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实时定量PCR检测Casp... 本研究旨在探讨葛根总黄酮(puerariae radix flavoues,PRF)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HI-1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分子机制.以不同浓度PRF在不同时间作用于SHI-1细胞,MTT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实时定量PCR检测Caspase-3、Caspase-8、Caspase-9、Bcl-2及MLL-AF6融合基因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APK、p-MAPK及NF-κB凋亡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明胶酶谱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MMP的活性。结果表明,PRF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SHI-1细胞增殖,使细胞阻滞于S期。以25、50及75μg/ml的PRF分别处理SHI-1细胞,Caspase-3、Caspase-8及Caspase-9在mRNA水平呈浓度依赖性上升(P<0.05),Bcl-2呈浓度依赖性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融合基因MLL-AF6的mRNA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将不同浓度PRF作用于SHI-1细胞,胞内JNK、p-JNK、P38 MAPK及p-P38 MAPK的表达均呈浓度依赖性上升(P<0.01);pERK1/2及NF-κB的表达则呈浓度依赖性下降(P<0.01);另细胞培养上清中MMP-2及MMP-9的活性在各处理组中基本不变。结论:一定浓度PRF可体外诱导SHI-1细胞的凋亡,具体分子机制可能与活化Caspases水解酶、激活MAPK、下调NF-κB及Bcl-2等信号分子有关,而与MLL-AF6融合基因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总黄酮 SHI-1细胞 细胞凋亡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抑制RPMI8226细胞增殖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 被引量:8
14
作者 朱国华 张琦 +1 位作者 戴海萍 沈群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16-1019,共4页
目的姜黄素(Curcumin,Cur)对多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明确的抑制增殖、诱导凋亡与部分分化、抑制迁移等方面作用。文中研究Cur体外抑制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增殖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ed protein kinase,MAPKs)及基质金... 目的姜黄素(Curcumin,Cur)对多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明确的抑制增殖、诱导凋亡与部分分化、抑制迁移等方面作用。文中研究Cur体外抑制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增殖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ed protein kinase,MAPKs)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家族成员的表达,探讨Cur的抗肿瘤分子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Cur作用RPMI8226细胞不同时间,MTT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检测MAPKs家族成员的表达,明胶酶谱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MMPs的活性。结果 Cur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RPMI8226细胞增殖,使细胞阻滞于G2/M期[(12.72±0.68)%vs(4.79±0.15)%]。以6.25μmol/L、12.50μmol/L及25.00μmol/L Cur分别处理RPMI8226细胞,细胞内JNK和p-JNK的表达均呈药物浓度依赖性上升(P<0.01),而ERK1/2及P38 MAPK的表达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另各Cur处理组的细胞培养上清中MMP-2及MMP-9的活性,随着Cur药物浓度的上升而逐渐下降(P<0.01)。结论一定浓度的Cur不仅可能激活MAPKs家族中的JNK信号通路,体外诱导RPMI8226细胞的凋亡,且还可能通过抑制MMPs的活性,影响RPMI8226细胞的浸润与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RPMI8226细胞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总黄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Kasumi-1和HL-6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唐宇宏 邵化敏 +3 位作者 朱红青 姜鹏君 季建敏 沈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64-1567,共4页
目的探讨葛根总黄酮(PRF)联合三氧化二砷(ATO)对M2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asumi-1和HL-6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以100μg/mL PRF和1μmol/L ATO联合处理Kasumi-1和HL-60细胞48 h(RRF+ATO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Annexin V-FI... 目的探讨葛根总黄酮(PRF)联合三氧化二砷(ATO)对M2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asumi-1和HL-6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以100μg/mL PRF和1μmol/L ATO联合处理Kasumi-1和HL-60细胞48 h(RRF+ATO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早期凋亡率,Real-Time PCR检测凋亡抑制基因Bcl-2、Survivin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酶Caspase-3、-8、-9的表达。设立单用100μg/mL PRF的PRF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 RRF+ATO组Kasum-1细胞增殖抑制率、早期凋亡率以及Caspase-3、-9表达均显著高于PRF处理组(P<0.05),细胞中Bcl-2 mRNA表达的下调趋势明显。RRF+ATO组HL-60细胞各项指标检测结果与PRF处理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F联合ATO能有效抑制Kasumi-1细胞增殖并诱导早期凋亡,而对HL-60细胞则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总黄酮 三氧化二砷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M2型急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接异常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璘 肖志坚 孙雪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17-621,共5页
近年来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较全面地揭示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基因突变谱系,但对这些基因突变在MD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知之甚少。剪接因子突变是MDS这组异质性疾病中最常见的分子学异常。在最近研究中发现了SF3B1、SRSF2、U2AF1... 近年来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较全面地揭示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基因突变谱系,但对这些基因突变在MD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知之甚少。剪接因子突变是MDS这组异质性疾病中最常见的分子学异常。在最近研究中发现了SF3B1、SRSF2、U2AF1突变以及端粒酶功能异常导致的剪接因子失调而影响前体mRNA剪接的具体机制,揭示了可能的下游靶基因,初步阐释了剪接异常对造血功能的影响及其在M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建立了相应的动物模型,对寻找MDS新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剪接异常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3B1 SRSF2 U2AF1 端粒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传统化疗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型)的疗效和患者生存情况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志清 代兴斌 +10 位作者 华海应 高华强 朱文艳 周晔 张艳 吴霜 李锦 赵莹 徐祖琼 朱学军 孙雪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16-1522,共7页
目的:观察低强度传统化疗方案在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非M3型)中的近期和远期疗效,以及相关不良反应,探讨低强度传统化疗方案治疗老年AML在当今是否仍有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67例老年AML患... 目的:观察低强度传统化疗方案在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非M3型)中的近期和远期疗效,以及相关不良反应,探讨低强度传统化疗方案治疗老年AML在当今是否仍有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67例老年AML患者(非M3型)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及预后情况。所有患者均采用低强度传统化疗方案(即低于标准剂量及未采用21世纪以来在我国上市的新药)治疗,包括DA方案、HA方案、CAG方案等,评价患者的CR率、中位生存期及5年累积生存率等指标,并与同期国内外文献报道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采用低强度传统化疗方案治疗老年AML患者的CR率为55.2%(37/67),中位生存期13.7个月,5年累积生存率(24.4±6.3)%。其中,高危组与非高危组的CR率分别为38.7%(12/31)和69.4%(25/36);高危组与非高危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9和25.2个月;高危组的5年累积生存率为(10.2±6.6)%,非高危组的5年累积生存率为(36.0±9.4)%。采用低强度传统化疗方案治疗老年AML获得的相关数据与同期文献报道的数据比较未显示出明显劣势,且骨髓抑制时间相对短、诱导早期死亡率低及重症感染发生率低。结论:低强度传统化疗方案在当今治疗老年AML患者仍具有不错的疗效及患者生存优势,尤其适用于非高危组AML患者,且不良反应可控,绝大多数患者的身体状况能耐受该治疗方案,且经济上能承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强度 传统化疗方案 老年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加8号染色体克隆演变在慢性髓系白血病病程进展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季鸥 朱光荣 +4 位作者 林琳 吴萸 季建敏 于慧 沈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98-1603,共6页
目的:探讨附加8号染色体克隆演变在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病程进展中的意义。方法:报道1例CML患者在两次急粒变时出现8号染色体三体或四体的演变。结果:本例患者经历两次慢性髓系白血病急粒变(CML-AML),均发生... 目的:探讨附加8号染色体克隆演变在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病程进展中的意义。方法:报道1例CML患者在两次急粒变时出现8号染色体三体或四体的演变。结果:本例患者经历两次慢性髓系白血病急粒变(CML-AML),均发生了附加8号染色体。第一次急变检测到8号染色体三体(trisomy 8),第二次急变检测到8号染色体四体(tetrasomy 8),且有Myc基因异常表达,伴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大剂量阿糖胞苷联合甲氨蝶呤获得短暂缓解。结论:附加8号染色体克隆演变是CML快速进展、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号染色体三体 8号染色体四体 克隆演变 慢性髓系白血病急粒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SVT为首发表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治疗选择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琳 杨冉 +3 位作者 吴萸 黄辉 季鸥 沈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87-892,共6页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伴发内脏静脉血栓(SVT)的成因、治疗选择及转归。方法:采集一例26岁以SVT为首发表现的ITP男性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转归资料,结合文献探讨其可能的成因及治疗选择。结果:患者多次血常规提示,血小...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伴发内脏静脉血栓(SVT)的成因、治疗选择及转归。方法:采集一例26岁以SVT为首发表现的ITP男性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转归资料,结合文献探讨其可能的成因及治疗选择。结果:患者多次血常规提示,血小板(37-38)×10^(9)/L,嗜酸粒细胞(EOS) 46.9%-50%。B超和CT检查均提示,肝门静脉及其分支、脾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为ITP伴SVT。经积极病因治疗及减低剂量低分子肝素(LMWH)抗凝,患者已痊愈。结论:ITP伴发较大范围SVT实属罕见,治疗难度大。临床上需关注一过性高EOS可能引起的血栓风险,应积极治疗本病,平衡抗凝和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内脏静脉血栓 抗凝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贴敷后出现的水疱与接触性皮炎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兰英 操海玲 +7 位作者 王和生 姜鹏君 张聪 刘成勇 耿涛 王会 彭博 罗志琴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66-68,I0002,共4页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后患者贴敷处出现的水疱特点,探讨水疱与接触性皮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接受穴位贴敷治疗后出现水疱并同意行皮损处皮肤活检的15例患者,观察其贴敷处水疱的临床表现及皮肤病理学特点。结果:贴敷处水疱的临床表现为...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后患者贴敷处出现的水疱特点,探讨水疱与接触性皮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接受穴位贴敷治疗后出现水疱并同意行皮损处皮肤活检的15例患者,观察其贴敷处水疱的临床表现及皮肤病理学特点。结果:贴敷处水疱的临床表现为:接触药贴局部皮肤感觉以瘙痒为主,或伴刺痛感;可见单个大水疱或成簇小水疱,基底部可见红斑、丘疹。水疱内液体光镜下可见大量白细胞,水疱液瑞氏染色后在光镜下可见中性粒细胞(NEU)、嗜酸性粒细胞以及单核、淋巴细胞等。水疱处皮肤病理学特点为:表皮层缺失,部分组织细胞变性坏死,表皮层及真皮层可见NEU浸润;真皮层小血管周围可见单核、淋巴细胞浸润。结论:穴位贴敷后患者贴敷处出现的水疱为接触性皮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贴敷 水疱 接触性皮炎 皮肤反应 炎细胞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