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椎定量CT和腰椎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差异 被引量:24
1
作者 张羽 张宗军 +5 位作者 刘许慧 滕剑 李清瑶 彭飞 傅迎霞 徐徐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05-1210,共6页
目的:研究胸椎定量CT(QCT)和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DXA)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差异,以及胸椎QCT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同时行胸部CT与腰椎及髋关节DXA检测的绝经后女性192例,获取胸7-9椎... 目的:研究胸椎定量CT(QCT)和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DXA)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差异,以及胸椎QCT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同时行胸部CT与腰椎及髋关节DXA检测的绝经后女性192例,获取胸7-9椎体QCT及腰1-4椎体和左髋关节DXA的BMD和T值,结合文献以胸7-9椎体QCT的平均BMD 90 mg/cm^(3)和136 mg/cm^(3)作为判定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阈值,比较胸椎QCT和双能DXA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的差异并评估BMI对腰椎DXA的BMD及T值和胸椎QCT的BMD的影响。结果:192例绝经期女性的平均年龄为64.79岁,胸椎QCT对绝经后女性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同腰椎DXA对其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QCT和DXA完全符合者100例(52.08%),不符合者92例(47.92%),其中80例(41.67%)在DXA被低估;不同BMI对腰椎DXA的BMD及T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胸椎QCT的BMD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椎QCT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优于双能DXA,胸部CT检查联合胸椎QCT获得胸椎BMD可指导绝经后女性进行骨质疏松的筛查,在绝经后女性人群中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能X线骨密度仪扫描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CT图像重建算法下基于深度学习的肺结节检测算法效能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珍娟 傅迎霞 +2 位作者 张羽 彭飞 张宗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775-1779,共5页
目的探索CT图像重建算法对于基于深度学习(DL)的肺结节检测算法的影响。方法选取298例接受肺部CT检查患者,依次采用肺窗重建、纵隔重建、骨窗重建3种算法重建CT图像。先由2名主治医师对入组病例进行标注,结果不一致时由1名高年资医师进... 目的探索CT图像重建算法对于基于深度学习(DL)的肺结节检测算法的影响。方法选取298例接受肺部CT检查患者,依次采用肺窗重建、纵隔重建、骨窗重建3种算法重建CT图像。先由2名主治医师对入组病例进行标注,结果不一致时由1名高年资医师进行审核,以结果作为金标准。以深度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肺结节检测算法,与医师标注结果进行比对,得到算法在不同重建方法下检出肺结节的敏感度、准确率、F分数等指标以及模型检出的假阳性分布,对比分析模型在不同CT图像重建算法下的诊断效果。结果基于DL的肺结节检测算法在肺重建、纵隔重建和骨重建3种重建方法下的敏感度分别为92.33%(313/339)、86.97%(287/330)及92.73%(319/344),准确率分别为23.55%(313/1329)、37.91%(287/757)及27.84%(319/1146),F分数分别为0.38、0.53及0.43,3种算法重建下模型检出敏感度、模型误检结节类型与医师漏标结节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基于DL的肺结节检测算法在肺窗、纵隔和骨窗重建下均性能优良,能帮助医生提高工作效率和诊断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深度学习 重建算法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 T_(1)-mapping技术在甲状腺相关眼病临床分期中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3
3
作者 滕剑 胡昊 +2 位作者 许晓泉 吴飞云 张宗军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99-1502,共4页
目的:探讨T_(1)-mapping技术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TAO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测量每例患者4条眼外肌中信号强度最高(“热点”)和最低区域(“冷点”)的T_(1)弛豫时间(T_(1)RT),比较活动期组和... 目的:探讨T_(1)-mapping技术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TAO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测量每例患者4条眼外肌中信号强度最高(“热点”)和最低区域(“冷点”)的T_(1)弛豫时间(T_(1)RT),比较活动期组和非活动期组之间热点和冷点T_(1)RT值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T_(1)RT在TAO分期中的诊断效能。结果:活动期组眼外肌T_(1)RT的冷点值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组(P<0.001),而两组间眼外肌的T_(1)RT热点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T_(1)RT冷点值与临床活动性评分呈正相关(r=0.501,P<0.001)。以T_(1)RT冷点值≥1000 ms判断TAO处于活动期的效能最优(曲线下面积为0.815,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71.1%)。结论:T_(1)-mapping技术在甲状腺相关眼病分期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眼外肌T_(1)RT冷点值可作为预测甲状腺相关眼病分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相关眼病 磁共振成像 T_(1)-mapping 临床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碘对比剂对定量CT测量骨密度的影响及其与年龄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许慧 张宗军 +3 位作者 滕剑 傅迎霞 张羽 彭飞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通过定量CT测量,评估受试者注射碘对比剂前后骨密度(BMD)的变化,分析碘对比剂对BMD测量的影响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行腹部CT检查的138例患者影像资料,采用QCT测量腰1~腰3椎体平扫、动脉期、门... 目的:通过定量CT测量,评估受试者注射碘对比剂前后骨密度(BMD)的变化,分析碘对比剂对BMD测量的影响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行腹部CT检查的138例患者影像资料,采用QCT测量腰1~腰3椎体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BMD值,计算3个椎体各期相平均BMD及增强前后BMD增加值(ΔBMD)。以平扫BMD作为标准QCT-BMD,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增强前后各期相BMD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比较老年组与非老年组间各期相ΔBMD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增强后各期相与平扫BMD以及ΔBMD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QCT-BMD与增强各期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00、0.012,均<0.05),门脉期与动脉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其余各期相间无统计学差异;门脉期及延迟期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各期相ΔBM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门脉期P=0.003<0.05,延迟期P=0.009<0.05)。增强后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与标准QCT-BMD均呈正相关(r=0.992、0.983、0.987,均P=0.000<0.05);门脉期及延迟期ΔBMD与年龄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07(P=0.001<0.05)和0.269(P=0.000<0.05)。结论:QCT测量增强扫描各期相与平扫之间BMD有较好的相关性,动脉期及延迟期较门脉期更好;门脉期及延迟期BMD增加值与年龄正相关;增强扫描各期相中,应以动脉期作为增强QCT-BMD测量的最佳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 骨密度 碘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