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医药治疗近况 被引量:5
1
作者 何慧琴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55-256,共2页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综述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干眼症患者泪膜的影响 被引量:35
2
作者 何慧琴 王中林 +1 位作者 胡红莉 刘睿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58-159,共2页
目的 评估针刺对干眼症患者泪膜的影响。方法 将 32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人工泪液组 (对照组 ) ,2组各 16例。针刺组予以针刺治疗 ,人工泪液组予点人工泪液。治疗前后分别检查眼局部症状 ,并对泪流量、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 目的 评估针刺对干眼症患者泪膜的影响。方法 将 32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人工泪液组 (对照组 ) ,2组各 16例。针刺组予以针刺治疗 ,人工泪液组予点人工泪液。治疗前后分别检查眼局部症状 ,并对泪流量、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等指标进行检测 ,分析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后针刺组各项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针刺疗法能有效提高干眼症患者泪膜稳定性 ,改善患者眼局部症状 ,疗效优于人工泪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干眼症 泪膜 人工泪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视觉质量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昳 袁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观察根据患者角膜球差植入不同球差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2例(6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2例(32眼)术前根据角膜球差植入... 目的观察根据患者角膜球差植入不同球差的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2例(6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2例(32眼)术前根据角膜球差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对照组30例(30眼)随机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进行两组患者的视力、角膜球差、对比敏感度检查和生活问卷调查。结果术后3个月,患者裸眼视力为4.89±0.57,与术前的4.00±0.3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其中试验组裸眼视力为4.91±0.02,对照组为4.89±0.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最佳矫正视力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97±0.21和4.97±0.18,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91);两组总角膜球差术后为(0.271±0.222)μm,与术前的(0.262±0.213)μ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对比敏感度检查在暗光及暗眩光状态下1.5 c·d^(-1)、3.0 c·d^(-1)、6.0 c·d^(-1)、12.0 c·d^(-1)、18.0 c·d^(-1)5个不同空间频率下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在明光及明眩光状态5个空间频率下对比敏感度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不良视觉症状发生率试验组少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好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根据角膜球差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均能够获得较满意的视觉质量,为个性化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这一方法的可行性提供了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非球面 球差 对比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转录因子-κB在氧诱导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小鼠中的表达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昳 袁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01-1104,共4页
目的探讨氧诱导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72只出生后7 d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和对照组(36只),实验组与母鼠一起放入氧气含量为体积分数75%的饲养... 目的探讨氧诱导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72只出生后7 d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和对照组(36只),实验组与母鼠一起放入氧气含量为体积分数75%的饲养箱中饲养,出生后12 d回到正常大气环境中;对照组小鼠始终在正常大气环境中饲养。分别于出生后12 d、14 d、17 d时处死小鼠,荧光素灌注后行视网膜铺片观察血管分布及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蛋白表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眼球中NF-κB的表达变化。结果视网膜铺片检查结果可见,实验组小鼠出生后14 d开始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为每眼(0.06±0.12)mm2;生后17 d达到高峰,面积为每眼(1.79±0.02)mm2(χ2=20.112,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VEGF表达不断增强,在生后17 d时表达达到高峰,为0.83±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生后12 d NF-κB阳性细胞计数为(12.32±1.04)个·mm-2,14 d时为(19.16±1.02)个·mm-2,生后17 d阳性表达较12 d和14 d时均高,为(28.60±0.52)个·mm-2(χ2=13.102,P<0.05;χ2=20.132,P<0.01)。结论 NF-κB在氧诱导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表达明显升高,其趋势与VEGF的变化相同,NF-κB参与了缺氧状态下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调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转录因子-ΚB 氧诱导 视网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大小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后早期稳定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昳 袁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8-340,345,共4页
目的通过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分别经2.2 mm、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后24 h的切口形态,探讨切口的稳定性。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20例(120眼... 目的通过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分别经2.2 mm、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后24 h的切口形态,探讨切口的稳定性。方法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20例(120眼)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晶状体核硬度<Ⅳ级82例(82眼),≥Ⅳ级38例(38眼),随机选择2.2 mm、3.0 mm透明角膜手术切口。术后24 h应用眼前段OCT对切口处角膜进行观察,用非接触眼压仪测量眼压。结果术前晶状体核硬度<Ⅳ级术眼眼压为(15.21±1.38)mmHg(1 kPa=7.5 mmHg),术后24 h眼压为(15.45±1.43)mmHg,术前、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P>0.05);核硬度≥Ⅳ级术眼眼压为(16.00±2.01)mmHg,术后24 h眼压为(16.21±1.75)mmHg,术前、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P>0.05)。眼前段OCT观察显示,在晶状体核硬度<Ⅳ级的患者术眼中,2.2 mm及3.0 mm两种透明角膜切口术后24 h切口处的外切口哆开、内切口哆开及后弹力层脱离等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晶状体核硬度≥Ⅳ级的患者术眼中,2.2 mm组术后24 h切口处的外切口哆开、内切口哆开及后弹力层脱离等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3.0 mm组(均为P<0.05)。结论晶状体核硬度≥Ⅳ级的白内障患者,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24 h切口的愈合程度高于.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 透明角膜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