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患者盆底表面肌电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3
1
作者 薛雅红 丁曙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03-1806,共4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肛门直肠痛(functional anorectal pain,FARP)患者盆底表面肌电信号参数的临床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选取同期146例FARP患者(FARP组)和125例无症状人群(无症状组),采用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方案采集两组盆底表面肌电信... 目的:探讨功能性肛门直肠痛(functional anorectal pain,FARP)患者盆底表面肌电信号参数的临床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选取同期146例FARP患者(FARP组)和125例无症状人群(无症状组),采用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方案采集两组盆底表面肌电信号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无症状组相比,FARP组患者盆底表面肌电特征表现为:(1)5次快速收缩阶段:FARP组最大波幅小于无症状组;(2)5次持续收缩阶段:FARP组平均波幅明显小于无症状组,变异系数、中值频率大于无症状组;(3)60s耐久收缩阶段:FARP组变异系数明显大于无症状组;(4)60s后基线休息阶段:FARP组中值频率明显大于无症状组。FARP组男性患者收缩波幅大于女性,而变异系数小于女性。结论:盆底表面肌电能较好地评估FARP患者盆底肌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疾病 直肠疾病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表面肌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治疗慢性便秘31例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丁曙晴 丁义江 +3 位作者 王玲 舒琳 金洵 蒋亚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2期434-436,共3页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慢性便秘的疗效特点。方法:按照罗马Ⅲ诊断标准,在慢性便秘诊治平台下系统纳入中重度患者31例,共分两组穴位,交替采用,其中第1组穴位:天枢、大横、腹结、气海、关元、足三里、上巨虚、支沟。第2组穴位:大肠俞、肾俞、...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慢性便秘的疗效特点。方法:按照罗马Ⅲ诊断标准,在慢性便秘诊治平台下系统纳入中重度患者31例,共分两组穴位,交替采用,其中第1组穴位:天枢、大横、腹结、气海、关元、足三里、上巨虚、支沟。第2组穴位:大肠俞、肾俞、八髎、四神聪。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根据患者每日排便日记,记录治疗后首次排便时间、每次排便时间、每周排便次数、粪便性状、伴随症状如腹胀、肛门坠胀、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的改善情况。结果:31例患者临床痊愈15例,好转6例,有效6例,无效4例。排便时间、粪便性状、排便次数、如厕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伴随症状腹胀、肛门坠胀、睡眠障碍、食欲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有效随访26例,生活质量均有提高。结论:针灸治疗慢性便秘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规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慢性便秘 临床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便秘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倪敏 丁义江 +2 位作者 丁曙晴 金洵 王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74-1678,共5页
目的:研究功能性便秘(FC)患者皮层-腰骶-肛门直肠神经通路的功能状态,探索FC潜在的神经机制。方法:FC组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龄(49.44±15.38)岁;正常对照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龄(24.67±7.14)岁。通过经颅磁... 目的:研究功能性便秘(FC)患者皮层-腰骶-肛门直肠神经通路的功能状态,探索FC潜在的神经机制。方法:FC组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龄(49.44±15.38)岁;正常对照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龄(24.67±7.14)岁。通过经颅磁刺激皮层(TMS)和磁刺激腰脊神经根直肠内记录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检测方法观察神经反应电位的改变。结果:①TMS引出MEP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C组MEP波幅显著降低(P<0.05),波潜伏期和峰间期无显著变化;FC组波形分化不良,重复性差;FC组和正常对照组双侧MEP各参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②磁刺激腰脊神经根MEP结果:FC组波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差异显著(P<0.05)。结论:皮层-腰骶-肛门直肠神经通路的传导障碍可能是FC患者发病的潜在神经生理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 经颅磁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经腰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倪敏 丁曙晴 +2 位作者 皇甫少华 周惠芬 王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292-2294,共3页
目的探讨经腰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功能性排便障碍(functional defecation disorders,FDD)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本院住院或门诊的FDD患者80例(男性37例,女性43例),年龄23~69(53.12±17.60)岁,病程(8.28&... 目的探讨经腰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功能性排便障碍(functional defecation disorders,FDD)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本院住院或门诊的FDD患者80例(男性37例,女性43例),年龄23~69(53.12±17.60)岁,病程(8.28±6.14)年;同期招募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9~35(25.67±7.32)岁。通过磁刺激腰骶部,记录肛门外括约肌动作电位潜伏期和波幅变化,观察腰脊神经根到肛门外括约肌的运动神经传导功能。结果正常对照组检测波幅为400~1 100(725.63±178.23)μV,潜伏期为2.6~3.7(3.35±0.41)ms。FDD组和正常对照组左右侧MEP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DD组波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腰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对功能性排便障碍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排便障碍 经腰磁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