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干预放射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
作者 李青峰 李文婷 +1 位作者 李沐涵 吴勉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15-920,共6页
放射性肺损伤(RILI)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中医药干预能减少RILI发生率及减轻严重程度,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RILI临床研究量多,而实验研究量少且缺乏系统综述。通过整理和总结目前中医药干预RILI实验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 放射性肺损伤(RILI)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中医药干预能减少RILI发生率及减轻严重程度,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RILI临床研究量多,而实验研究量少且缺乏系统综述。通过整理和总结目前中医药干预RILI实验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从靶细胞、免疫平衡、炎症因子、纤维化因子4个方面展开综述,探讨中医药干预RILI的机制,以期为RILI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放射性肺损伤 作用机制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肺转移前微环境形成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韩鸿宽 陶睿智 +4 位作者 王爱云 吴媛媛 李晓曼 韦忠红 陆茵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75-979,共5页
乳腺癌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临床上大部分乳腺癌患者往往因发生远端转移而死亡。在转移这一复杂的级联反应过程中,转移前微环境(PMN)的形成近年来被认为在肿瘤发生远端转移过程中至关重要。原发部位的肿瘤通过分泌肿瘤来源的分... 乳腺癌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临床上大部分乳腺癌患者往往因发生远端转移而死亡。在转移这一复杂的级联反应过程中,转移前微环境(PMN)的形成近年来被认为在肿瘤发生远端转移过程中至关重要。原发部位的肿瘤通过分泌肿瘤来源的分泌因子(TDSF)、细胞外囊泡(EV)等至转移靶器官,从而改变靶器官的微环境以适应之后的肿瘤远端转移。乳腺癌是一种具有多器官转移倾向性的癌症,近年来,大量研究揭示了乳腺癌PMN形成机制,并表明抑制乳腺癌PMN的形成过程能够减少乳腺癌转移。中医药多靶点,多成分的作用特点目前已被报道可以有效干预PMN形成。该文综述了乳腺癌肺PMN形成的机制以及中医药干预的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转移 转移前微环境(PMN) 机制 中医药 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在抗肿瘤药物和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3
作者 李璘 邱蓉丽 +2 位作者 魏凯峰 程海波 孙东东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1-566,共6页
斑马鱼作为独具特点的新兴实验动物,广泛应用于人类多种疾病的研究。斑马鱼具有发育迅速、基因组与哺乳类动物高度同源、基因编辑操作简便和成本低廉等优势,目前已成为肿瘤研究不可或缺的模式动物之一。本文对斑马鱼抗肿瘤药物和临床治... 斑马鱼作为独具特点的新兴实验动物,广泛应用于人类多种疾病的研究。斑马鱼具有发育迅速、基因组与哺乳类动物高度同源、基因编辑操作简便和成本低廉等优势,目前已成为肿瘤研究不可或缺的模式动物之一。本文对斑马鱼抗肿瘤药物和临床治疗肿瘤研究的应用特点进行概述,以期为斑马鱼在抗肿瘤药物筛选、药物效应、毒副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等方面的进一步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抗肿瘤 药物 筛选 耐药性 临床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地参连方调节肠道菌群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转换发挥抗结直肠癌效应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洪立 陈海彬 +3 位作者 庄育培 邱雯莉 梁雨薇 周红光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2-455,共14页
目的探究补地参连方对结直肠癌(CRC)小鼠肠道菌群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表型转换的调节作用。方法40只雄性BALB/c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奥沙利铂)组、补地参连方高剂量组、补地参连方低剂量组,每组8只。通过皮下注射CT2... 目的探究补地参连方对结直肠癌(CRC)小鼠肠道菌群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表型转换的调节作用。方法40只雄性BALB/c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奥沙利铂)组、补地参连方高剂量组、补地参连方低剂量组,每组8只。通过皮下注射CT26细胞构建CRC荷瘤模型。此外,取10只雄性BALB/c小鼠分为补地参连方粪菌移植组(BFMT)以及模型粪菌移植组(MFMT),每组5只,通过四联抗生素混合溶液清除小鼠肠道定植菌,然后通过皮下注射CT26细胞构建伪无菌CRC荷瘤小鼠。收集上述模型组和补地参连方高剂量组的小鼠粪便用于制备粪菌液。BFMT组灌胃补地参连方高剂量治疗后CRC小鼠的粪菌液,MFMT组灌胃模型组CRC小鼠的粪菌液。观察记录小鼠肿瘤体积变化,HE染色评估小鼠肿瘤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并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丰度和结构的变化,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染色评估肿瘤组织中M1/M2型TAMs的比例,ELISA法检测肿瘤组织中TNF-α和IL-10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补地参连方高、低剂量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均生长缓慢(P<0.01)。HE染色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补地参连方各给药组肿瘤组织均出现坏死灶,且病理性核分裂象减少。16S rRNA测序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补地参连方高剂量组的Chao1、ACE无统计学意义,而PCoA分析显示,空白组与模型组之间的菌群落结构明显不同,补地参连方组CRC小鼠的菌群结构更接近空白组,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Muribaculaceae、Muribaculum、Alloprevotella、Prevotellaceae_UCG-001的比例均明显减少,而模型组中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Bacteroides、Helicobacter的比例均明显增加。而在给予CRC小鼠补地参连方后,可以观察到部分小鼠的群落结构向空白组小鼠的水平恢复。转录测序发现上调基因所涉及的生物学过程(BP)中Negative regulation of macrophage migration最为显著,揭示了补地参连方可以减少巨噬细胞的迁移。此外,与模型组比较,补地参连方组肿瘤组织中TAMs比例明显降低(P<0.001),M1型TAMs比例则明显升高(P<0.0001),M2型TAMs比例明显降低(P<0.05)。免疫荧光则显示出与流式细胞术相同的趋势。补地参连方组肿瘤组织中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01),IL-10含量明显降低(P<0.001)。另一方面,与MFMT比较,BFMT组的肿瘤体积生长缓慢(P<0.0001)。HE染色显示BFMT组肿瘤组织内坏死面积增多,细胞排列变稀疏,病理性核分裂象减少。与MFMT组比较,BFMT组肿瘤组织中TAMs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1),而BFMT组肿瘤组织中M1型TAMs细胞比例增加(P<0.0001),M2型TAMs细胞比例降低(P<0.01),免疫荧光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补地参连方粪菌移植可以促进TAMs从M2型向M1型转换,减少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结论补地参连方可以改善CRC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并且可以通过减少TAMs的肿瘤浸润水平和调节TAMs的表型转换来发挥抗CRC作用,且二者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结直肠癌 补地参连方 癌毒 温滋解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2011计划”背景 被引量:8
5
作者 罗占收 邵莹 吴勉华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17,共7页
高校牵头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处在起步探索阶段,高校在协同创新计划中正面临着比较严峻的考验。高校协同创新分为高校内部和高校与外部之间的协同创新,并强调高校的内生主动力和带头作用,即高校的动力协同。以高校内部为视角,在对高校内... 高校牵头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处在起步探索阶段,高校在协同创新计划中正面临着比较严峻的考验。高校协同创新分为高校内部和高校与外部之间的协同创新,并强调高校的内生主动力和带头作用,即高校的动力协同。以高校内部为视角,在对高校内部协同创新动力形成的分析基础上,探讨了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并针对当前高校内部主动力不足的问题,初步提出了完善高校内部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计划 高校内部 协同创新 动力机制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血小板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周玥珂 钱程 +3 位作者 唐彧 韦忠红 陆茵 王爱云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5,共6页
血小板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止血和血栓形成的关键参与者;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们也与癌症有关。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表明,血小板可以通过血小板和癌细胞之间的各种串扰来促进肿瘤发生和转移。血小板在肿瘤发生的各个阶段,包括肿瘤... 血小板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止血和血栓形成的关键参与者;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们也与癌症有关。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表明,血小板可以通过血小板和癌细胞之间的各种串扰来促进肿瘤发生和转移。血小板在肿瘤发生的各个阶段,包括肿瘤生长、肿瘤细胞外渗和转移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此外,癌症患者的血小板增多与患者不良生存率相关。由于大量的微粒和外泌体,血小板还能够很好地协调局部和远处的肿瘤-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以血小板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具有很大的开发与应用前景。以下将对靶向血小板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受体 肿瘤 血小板肿瘤细胞相互作用 抗肿瘤药 肿瘤发生和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预防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7
作者 王爱云 沈颖 +4 位作者 仲金秋 张婷婷 陈文星 孙志广 陆茵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2-315,共4页
近年来,科学界对于微生物研究呈爆发式增长,微生物相关研究逐渐成为抗癌研究前沿。人体携带大量微生物存在于内脏、皮肤、口鼻和生殖系统,其中益生菌是一类对机体健康有益的菌类。尽管大多数研究显示了细菌菌群的促肿瘤作用,但也观察到... 近年来,科学界对于微生物研究呈爆发式增长,微生物相关研究逐渐成为抗癌研究前沿。人体携带大量微生物存在于内脏、皮肤、口鼻和生殖系统,其中益生菌是一类对机体健康有益的菌类。尽管大多数研究显示了细菌菌群的促肿瘤作用,但也观察到了益生菌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证实,益生菌能防治结肠癌和非结肠癌,主要通过调整肠道菌群,调节机体免疫、抗炎、代谢使致癌物失活、抗氧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机制发挥作用。具体的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最新人体研究发现,肠道细菌能够同机体所摄入的饮食相互协作,降低或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作为一种癌化学预防策略,益生菌对肿瘤防治作用的研究还需要投入更多实验和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益生菌 肠道菌群 肿瘤预防 作用机制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KT/S6K1信号通路探讨白术内酯Ⅰ抑制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
8
作者 田薇 闫秋莹 +5 位作者 罗婧雯 吴其标 沈卫星 程海波 徐长亮 孙东东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37-1046,共10页
目的探讨白术内酯Ⅰ抑制结直肠癌的药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实验从白术的三种主要活性成分中筛选出药效最好的白术内酯Ⅰ并筛选合理给药浓度。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白术内酯Ⅰ对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LoVo细胞凋亡和周... 目的探讨白术内酯Ⅰ抑制结直肠癌的药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实验从白术的三种主要活性成分中筛选出药效最好的白术内酯Ⅰ并筛选合理给药浓度。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白术内酯Ⅰ对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LoVo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伤口愈合及Transwell实验验证其对LoVo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其对LoVo细胞的增殖、迁移、EMT蛋白的影响。构建CT26小鼠皮下瘤模型,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组织EMT蛋白的表达。结果白术内酯Ⅰ能抑制LoVo细胞增殖,且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白术内酯Ⅰ诱导LoVo细胞凋亡,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有差异(P<0.05,P<0.01)。白术内酯Ⅰ是通过G2/M期阻滞发挥抗肿瘤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oVo给药组的G2期细胞数增多,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都能表明白术内酯Ⅰ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LoVo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Western blot结果证明白术内酯Ⅰ能调控增殖蛋白c-Myc和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P<0.05),下调周期蛋白CDK1、Cyclin B1、Cyclin D1及血管生成蛋白VEGF、MMP9(P<0.05),调控EMT蛋白E-Cadherin、N-Cadherin(P<0.05),并下调p-AKT、p-S6K1蛋白(P<0.05)。结论白术内酯Ⅰ可能通过AKT-S6K1信号通路发挥抗结直肠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内酯Ⅰ 结直肠癌 AKT/S6K1信号通路 上皮间质转化 LOVO细胞 CT26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抗肿瘤机制及其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婷婷 仲金秋 +4 位作者 曹玉珠 吴佳伟 陈文星 王爱云 陆茵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95-1199,共5页
干扰素(interferons,IFNs)是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近年来研究发现,IFNs能够通过调控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转移及血管新生、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发挥强大的抗肿瘤作用。将其与其他肿瘤治疗方法联合... 干扰素(interferons,IFNs)是多功能细胞因子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近年来研究发现,IFNs能够通过调控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转移及血管新生、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发挥强大的抗肿瘤作用。将其与其他肿瘤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可抑制多种血液系统肿瘤及实体瘤的发展进程。同时,采用IFNs诱导剂或将IFNs与新兴免疫疗法联合应用能明显增加肿瘤治疗效果。该文综述了近几年报道的IFNs抗肿瘤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为后续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一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肿瘤 分子机制 转移 免疫 临床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信号通路在肿瘤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0
10
作者 张世蘋 张旭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18,共5页
Wnt信号通路是一条进化上十分保守的信号通路,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和自我更新。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该通路常常异常激活,并能够和其他信号通路协同或拮抗调节肿瘤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该文主要对Wnt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 Wnt信号通路是一条进化上十分保守的信号通路,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和自我更新。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该通路常常异常激活,并能够和其他信号通路协同或拮抗调节肿瘤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该文主要对Wnt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各类肿瘤生长调控中的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信号通路 Β-CATENIN APC蛋白 信号通路的调节 机制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管新生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肿瘤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爱云 韦忠红 +8 位作者 余苏云 钱程 邹伟 杨春媚 张珊 吴媛媛 李晓曼 陈文星 陆茵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84-1888,共5页
血瘀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始终,而血瘀所致缺血缺氧状态是肿瘤血管新生发生的始动因素,对肿瘤发生远端转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肿瘤的重要法则。但关于活血化瘀中药对肿瘤转移是促进还是抑制,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引起临... 血瘀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始终,而血瘀所致缺血缺氧状态是肿瘤血管新生发生的始动因素,对肿瘤发生远端转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肿瘤的重要法则。但关于活血化瘀中药对肿瘤转移是促进还是抑制,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引起临床医生的极大困惑,亟待解决。考虑到血瘀所致血管新生异常在肿瘤血行转移中的作用,课题组以血管新生为切入点,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肿瘤转移的影响,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瘀证 血管新生 活血化瘀中药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气理论辨治恶性肿瘤思路探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鹏 周红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726-728,共3页
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以"中气升降"立论,在生理、病理上阐释人体气机变化,认为气机升降失常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治疗上重在调理脏腑气机。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首创"癌毒"理论,认为恶性肿瘤根本上是由于感受癌毒而发... 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以"中气升降"立论,在生理、病理上阐释人体气机变化,认为气机升降失常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治疗上重在调理脏腑气机。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首创"癌毒"理论,认为恶性肿瘤根本上是由于感受癌毒而发病,具体包括热毒、湿毒、瘀毒、痰毒等,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气机升降失常是癌毒形成的关键因素,在消癌解毒中充分考虑调理气机的重要性。因而临床上将中气理论和癌毒理论有机结合,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气理论 气机 癌毒 周仲瑛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肿瘤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璘 邱蓉丽 +1 位作者 魏凯峰 孙东东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5-168,共4页
斑马鱼作为独具特点的新兴实验动物,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发生发展、抗肿瘤药物开发和筛选、最佳治疗方案确定等许多方面的研究。该文主要介绍斑马鱼肿瘤模型分类、特点及应用优势,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和合理应用斑马鱼的肿瘤模型。
关键词 斑马鱼 肿瘤 动物模型 诱发性肿瘤 转基因肿瘤 植入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转移前微环境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4
作者 邹伟 张婷婷 +5 位作者 曹玉珠 李晓曼 吴媛媛 陈文星 陆茵 王爱云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48-1352,共5页
肿瘤原发灶诱导待转移器官营造一个适宜转移的微环境,即转移前微环境。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是一个由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复杂过程,其中肿瘤衍生因子、肿瘤外泌体以及骨髓源性细胞在转移前微环境形成中至关重要。该文概述了转移前微... 肿瘤原发灶诱导待转移器官营造一个适宜转移的微环境,即转移前微环境。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是一个由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的复杂过程,其中肿瘤衍生因子、肿瘤外泌体以及骨髓源性细胞在转移前微环境形成中至关重要。该文概述了转移前微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和主要形成过程的新机制,并探讨可能的临床意义,以期通过阻断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为治疗肿瘤转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前微环境 肿瘤转移 分子机制 形成因素 演变过程 临床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K细胞抗肿瘤机制及相关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杨春媚 张婷婷 +4 位作者 钱程 邹伟 陈文星 王爱云 陆茵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492-1496,共5页
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作为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成员,是抗肿瘤免疫的先行者,在肿瘤免疫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NK细胞的抗肿瘤免疫疗法正日益成为科学研究的新兴领域。NK细胞对多种类型肿瘤均具有细胞毒性作用,... 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作为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成员,是抗肿瘤免疫的先行者,在肿瘤免疫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NK细胞的抗肿瘤免疫疗法正日益成为科学研究的新兴领域。NK细胞对多种类型肿瘤均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并且早期旨在增强T细胞毒性的临床手段也可同时激活NK细胞而发挥双重抗肿瘤作用。该文对NK细胞发挥抗肿瘤免疫的功能及其相关机制加以综述,总结靶向NK细胞的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疗法和过继性疗法,阐明NK细胞免疫治疗的现状及趋势,为临床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细胞 肿瘤 分子机制 免疫 临床治疗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治疗局限和策略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蔚 余苏云 +5 位作者 吴佳伟 黄帅 吴媛媛 陈文星 王爱云 陆茵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89-1492,共4页
血管生成抑制剂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使肿瘤细胞处在恶劣的生长环境中,而有效阻断肿瘤的发展进程。但在临床应用中,抗血管生成的药物却表现出治疗效果短暂、不良反应较多、适用肿瘤类型少等局限。这些问题制约着药物开发与应用,限制肿... 血管生成抑制剂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使肿瘤细胞处在恶劣的生长环境中,而有效阻断肿瘤的发展进程。但在临床应用中,抗血管生成的药物却表现出治疗效果短暂、不良反应较多、适用肿瘤类型少等局限。这些问题制约着药物开发与应用,限制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诸多文献研究显示,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和途径逃脱血管生成抑制剂的治疗,使血管生成抑制剂"失效"。该文着重分析治疗失效的原因和机制,拟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改善目前抗血管生成药物疗效,为抗血管生成新药研发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血管生成抑制剂 血管正常化 肿瘤干细胞 精准治疗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大数据库分析并验证附子去甲乌药碱抗肿瘤潜在作用机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宋莉 贾琦 +5 位作者 周银银 吴媛媛 陈文星 王爱云 李晓曼 陆茵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5-660,共6页
目的以附子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去甲乌药碱为代表,探究附子治疗肿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利用预测分析工具BATMAN-TCM及多种生物数据库预测去甲乌药碱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并通过体内外实验进行效应及机制的验证。结果数据库... 目的以附子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去甲乌药碱为代表,探究附子治疗肿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利用预测分析工具BATMAN-TCM及多种生物数据库预测去甲乌药碱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并通过体内外实验进行效应及机制的验证。结果数据库分析显示,去甲乌药碱可能直接调控肿瘤细胞增殖、凋亡,或通过影响心脏功能而间接影响肿瘤发生发展;动物实验表明,去甲乌药碱可显著减小结肠癌皮下移植瘤的体积(P<0.05),促进瘤组织中肿瘤细胞的凋亡,并能显著提高结肠癌模型裸鼠体内心钠肽(ANP)水平(P<0.01),但细胞实验发现去甲乌药碱对肿瘤细胞无直接杀伤作用。结论附子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去甲乌药碱可抑制结肠癌皮下移植瘤的生长,诱导其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心脏肽类激素ANP的释放有关,可为中医临床使用附子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但附子的毒性与抗肿瘤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去甲乌药碱 恶性肿瘤 结肠癌 凋亡 A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微环境中髓样细胞对肿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佳伟 曹玉珠 +5 位作者 余苏云 张婷婷 杨宇 陈文星 王爱云 陆茵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9-153,共5页
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肿瘤微环境中髓样细胞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髓样细胞能够调控机体的免疫系统;另一方面,髓样细胞对肿瘤生长转移以及肿瘤治疗的疗效能够产生影响。该文主要对肿瘤微环境中髓样细胞与肿瘤... 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肿瘤微环境中髓样细胞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髓样细胞能够调控机体的免疫系统;另一方面,髓样细胞对肿瘤生长转移以及肿瘤治疗的疗效能够产生影响。该文主要对肿瘤微环境中髓样细胞与肿瘤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探讨髓样细胞被募集至肿瘤部位后产生的作用以及机制,尝试性地提出了靶向髓样细胞的治疗策略,为后续研究以及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肿瘤微环境 髓样细胞 免疫系统 作用机制 靶向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促进肿瘤生长与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9
作者 王爱云 曹玉珠 +6 位作者 韦忠红 张婷婷 仲金秋 陈文星 陆茵 吴媛媛 李晓曼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45-1049,共5页
血小板主要功能是通过形成血栓来抗凝和修复受损血管。近年来研究发现,血小板在肿瘤微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血小板已成为全身和局部反应的中心分子。恶性肿瘤进展过程中,血小板被肿瘤细胞"劫持",二者... 血小板主要功能是通过形成血栓来抗凝和修复受损血管。近年来研究发现,血小板在肿瘤微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血小板已成为全身和局部反应的中心分子。恶性肿瘤进展过程中,血小板被肿瘤细胞"劫持",二者在肿瘤转移的多个进程中紧密配合,促进肿瘤生长和进展。血小板促进肿瘤生长,提高肿瘤细胞侵袭潜力,促进癌细胞在血管中黏附、滞留和转移,协助肿瘤细胞免疫逃逸,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并稳定血管;肿瘤细胞通过直接或间接机制释放血小板活化介质,扰乱凝血系统,诱发中性粒细胞外陷形成等方式活化血小板。因此,血小板可以作为新的肿瘤干预靶标,血小板靶向抗肿瘤策略可以用来协同化疗及手术治疗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肿瘤 肿瘤转移 免疫 血管生成 血小板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RNA与肿瘤 被引量:4
20
作者 仲金秋 曹玉珠 +4 位作者 沈培亮 张婷婷 王爱云 陈文星 陆茵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1-464,共4页
血小板是人体中重要的无核血细胞,生理状态下主要发挥止血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此外,血小板也参与了多种病理过程,主要包括炎症、血管生成、组织再生以及肿瘤的恶性发展等。目前,大量研究显示血小板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 血小板是人体中重要的无核血细胞,生理状态下主要发挥止血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此外,血小板也参与了多种病理过程,主要包括炎症、血管生成、组织再生以及肿瘤的恶性发展等。目前,大量研究显示血小板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参与了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过程。最新的研究证明肿瘤微环境中血小板RNA水平发生明显改变并且影响着肿瘤的发展进程。该文综述了近几年报道的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对血小板RNA影响及其可能产生的病理效应的相关研究。为临床肿瘤检测以及基于RNA进行血小板与肿瘤之间交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一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肿瘤 RNA 微囊泡 内皮细胞 液体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