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GAS/STING通路及其在针刺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神经免疫机制研究新思路
1
作者 李媛 徐媛 +2 位作者 苑功名 卢圣锋 王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39-2544,共6页
针灸常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治疗。但其作用机制不清。DNA传感通过环磷酸鸟苷-腺苷合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途径激活先天免疫,诱... 针灸常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治疗。但其作用机制不清。DNA传感通过环磷酸鸟苷-腺苷合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途径激活先天免疫,诱导炎症反应。同时,STING介导的Ⅰ型干扰素(Type-Ⅰinterferons,IFNs-Ⅰ)信号被证明是伤害性感受的关键调控分子,成为RA干预的潜在靶点。本文回顾了cGAS/STING激活和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和功能,特别强调了这一信号通路在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免疫交互中的抗伤害性作用,并设想了针刺改善RA的神经免疫机制研究的新思路,为针刺治疗RA等免疫失常相关的自身免疫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并为干预STING途径的临床转化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类风湿性关节炎 cGAS/STING通路 神经免疫机制 研究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物预防、诊断、治疗与出院管理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更新版) 被引量:16
2
作者 靳英辉 詹庆元 +59 位作者 彭志勇 任学群 尹训涛 蔡林 袁玉峰 岳冀蓉 张笑春 杨启文 纪建光 夏剑 李一荣 周福祥 高亚东 余追 徐峰 涂明利 谭力铭 杨旻 陈芳 张晓菊 曾玫 朱渝 刘新灿 杨简 赵东赤 丁玉峰 侯宁 汪付兵 陈昊 张永刚 李玮 陈文 施月仙 杨秀芝 王学军 钟燕军 赵明娟 李柄辉 马琳璐 訾豪 王娜 王云云 余绍福 李路遥 黄桥 翁鸿 任相颖 罗丽莎 范曼如 黄笛 薛竑飏 余临心 高锦萍 邓通 曾宪涛 李宏军 程真顺 姚晓梅 王行环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03-1031,共29页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自暴发以来迅速在全球蔓延,造成数以千万人感染及数十万患者死亡。基于研究证据的临床实践指南是诊治COVID-19的有力武器。在疫情早期阶段,该团队制定并发布...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自暴发以来迅速在全球蔓延,造成数以千万人感染及数十万患者死亡。基于研究证据的临床实践指南是诊治COVID-19的有力武器。在疫情早期阶段,该团队制定并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诊疗快速建议指南(标准版)》。疫情暴发后大量相关临床研究陆续开展并发表,新的证据可能会改变以前的推荐意见,更新指南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该团队成立了由临床专家和方法学家组成的工作组,通过咨询一线临床专家提出并确定了与COVID-19管理相关的29个临床问题。通过系统检索有关COVID-19预防及诊疗的直接证据,使用GRADE方法评估证据质量并制订推荐意见,最终形成34条建议,其中6条强推荐,14条弱推荐,3条弱不推荐,11条为基于共识的建议;共涵盖4个方面,分别为药物预防,诊断(包括临床表现、RT-PCR检测、呼吸道标本、IgM和IgG抗体检测、CT检查、胸部X线片及无症状感染的CT特征),治疗方法[包括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阿比朵尔、法匹拉韦、干扰素、瑞德西韦、抗病毒药的组合、羟氯喹/氯喹、白介素-6抑制剂、白介素-1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清肺排毒汤、连花清瘟胶囊/颗粒、康复者血浆、肺移植、有创或无创通气、体外膜肺氧合支持(ECMO)]以及出院管理(包括复阳患者管理及出院标准)。此外,还制订了针对推荐意见的指南实施工具流程图,以期有力支持医护人员对COVID-19患者的照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感染性疾病 临床实践指南 循证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表刺激调节副交感的神经途径与效应 被引量:26
3
作者 姜劲峰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01-406,共6页
体表刺激激活副交感神经途径包括外耳、异节段穴(集元穴)和八髎穴。外耳刺激产生的副交感调节效应可由刺激迷走神经耳支支配区域引发,也可由刺激耳颞神经、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支配的区域而引发。脊神经分布区域的异节段穴在阈上刺激强... 体表刺激激活副交感神经途径包括外耳、异节段穴(集元穴)和八髎穴。外耳刺激产生的副交感调节效应可由刺激迷走神经耳支支配区域引发,也可由刺激耳颞神经、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支配的区域而引发。脊神经分布区域的异节段穴在阈上刺激强度刺激下可间接激活迷走神经。针刺八髎穴是调节骶丛副交感神经的有效方法。体表刺激激活副交感神经起到调节内脏功能、维持机体自稳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 骶丛副交感 外耳 集元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皮内刺迷走神经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峰值的随机交叉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晓茹 王红 +2 位作者 李立坤 杨森 姜劲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2110-2114,2119,共6页
背景研究迷走神经传入信号的整合和代谢作用,是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以恢复糖尿病和肥胖症患者能量和葡萄糖平衡的潜在策略。本团队在前期的预试验中发现了耳穴埋针有降血糖作用。在埋针的基础上,本团队发展了耳皮内刺技术,其是一新型的迷... 背景研究迷走神经传入信号的整合和代谢作用,是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以恢复糖尿病和肥胖症患者能量和葡萄糖平衡的潜在策略。本团队在前期的预试验中发现了耳穴埋针有降血糖作用。在埋针的基础上,本团队发展了耳皮内刺技术,其是一新型的迷走神经刺激技术。目的探索耳皮内刺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设计类型为单盲随机交叉对照临床研究。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3月江苏省中医院及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内分泌科病房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及降糖药物治疗方案固定的2型糖尿病患者31例,随机分为A、B两组,总观察期为6 d。A组于第2天、第5天7:30分别进行真针刺、假针刺操作;B组于第2天、第5天7:30分别进行假针刺、真针刺操作。连续6 d[第1天(基线日)、第2天(干预日)、第3天(干预后1 d)、第4天(基线日)、第5天(干预日)、第6天(干预后1 d)]检测空腹、早餐后2 h及早餐后4 h末梢血糖水平。结果A组真针刺干预日及干预后1 d时早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低于基线日,A组真针刺干预日早餐后2 h血糖水平低于假针刺干预日(P<0.05)。B组真针刺干预日及干预后1 d早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低于基线日,B组真针刺干预日早餐后2 h血糖水平低于假针刺干预日(P<0.05)。两组患者第2天、第5天早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皮内刺迷走神经可以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早餐后2 h血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迷走神经刺激术 针刺 针刺穴位 血糖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