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动脉炎中医证治阐微 被引量:6
1
作者 蔡云 甘可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08-413,共6页
目的大动脉炎古无记载,是现代临床难治病,累及多系统,病情复杂,预后多有不佳。现代医学尚阙有效治疗,整理发掘中医辨治方法可为临床实践爰以砖瓦。方法系统回顾整理古今文献,立足中医藏象理论和证素辨证,结合临床从理、法、方、药四个... 目的大动脉炎古无记载,是现代临床难治病,累及多系统,病情复杂,预后多有不佳。现代医学尚阙有效治疗,整理发掘中医辨治方法可为临床实践爰以砖瓦。方法系统回顾整理古今文献,立足中医藏象理论和证素辨证,结合临床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阐释和总结。结果首次提出本病其宿根为血府伏火,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肾阴虚为本,标为热毒、瘀血、气滞、痰浊等相兼为患。临证辨治需立足本虚标实之质,不忘血府伏火,兼顾护脾肾,结合证素辨证,并总结了相关方药。结论中医辨治大动脉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病程进展,进一步地挖掘整理于临床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脉痹 宿根 证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视域下茶性的探讨
2
作者 梁木子 陈涤平 《广东茶业》 2021年第1期30-33,共4页
如今,茶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早已成为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饮品。茶最早以“荼”字见于《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意思是用茶叶去解药物的毒性,这证明茶叶最初是作为药用出现在历史中,后期在药用... 如今,茶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早已成为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饮品。茶最早以“荼”字见于《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意思是用茶叶去解药物的毒性,这证明茶叶最初是作为药用出现在历史中,后期在药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食用、饮用等。茶叶的作用与其茶性密不可分,正如中药的药性决定了其药效。这足以见得,茶性的理论研究对指导用茶实践有着深刻的意义,而纵观涉及茶性的文章大多不成体系,从传统医学角度研究茶性的文献寥寥无几。因此,对茶性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挖掘与整理分析,从中医中药角度揭示茶性的科学内涵,是茶文化理论自身创新,茶产品开发,茶叶走向现代化、国际化、标准化的现实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性 四气五味 咖啡碱 茶多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传统营养学学科体系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施洪飞 张聪 +3 位作者 王泓午 赵海磊 戴霞 陈剑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4,共7页
用中华传统语言表达,营养是人类通过脾胃运化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物质,濡养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华传统营养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人体营养规律以及改善措施的科学。其发展历经周代初具雏形、春秋战... 用中华传统语言表达,营养是人类通过脾胃运化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物质,濡养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华传统营养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人体营养规律以及改善措施的科学。其发展历经周代初具雏形、春秋战国时期理论初步形成、唐朝发展、宋元兴盛、明清成熟、近现代相对完善阶段。其研究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养疗原料、养疗食品、养疗方法及实践应用等部分。中华传统营养学学科体系应由中华传统营养基础理论、原料学、膳食方学、膳食工艺学、公共营养学及临床营养学等构成,六大分支学科共同构成其“理、法、方、食”完整的学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传统营养学 学科体系 饮食养生 饮食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