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复合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陈琳 戴建国 +3 位作者 王中立 张绘宇 黄玉芳 赵玉男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5-318,共4页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在脑内广泛分布,通过其受体复合物介导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发挥维持神经元功能和损伤修复等作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受体α(GD-NF family r...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在脑内广泛分布,通过其受体复合物介导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发挥维持神经元功能和损伤修复等作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受体α(GD-NF family receptorα,GFRα)和RET是其受体复合物的主要成员。GDNF和其受体复合物可能参与多种脑部病变的病理生理过程,是潜在的治疗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受体α RET 受体 信号转导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药对探讨中药复方越鞠丸抗抑郁作用配伍规律 被引量:22
2
作者 陶伟伟 肖东 +4 位作者 吴浩然 沈佳丽 黄晓燕 薛文达 陈刚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14-1320,共7页
目的以药对研究为切入点,开展中药复方越鞠丸抗抑郁作用配伍规律。方法在中药复方越鞠丸抗抑郁作用的研究基础上,通过依次拆方获得不同中药药对组合,并通过小鼠急性给药获得越鞠丸中具有抗抑郁作用的关键药对;建立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刺... 目的以药对研究为切入点,开展中药复方越鞠丸抗抑郁作用配伍规律。方法在中药复方越鞠丸抗抑郁作用的研究基础上,通过依次拆方获得不同中药药对组合,并通过小鼠急性给药获得越鞠丸中具有抗抑郁作用的关键药对;建立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刺激小鼠模型,进一步验证关键药对的抗抑郁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结果小鼠急性给药结果表明,栀子与川芎组合为其中发挥抗抑郁作用的关键药对;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刺激小鼠模型中,栀子与川芎药对组小鼠糖水消耗明显升高;悬尾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的不动时间明显降低;小鼠海马组织中炎症因子IL-6、TNF-α的水平以及相关炎症蛋白p-NF-κB p65、p-IκBα的表达受到抑制,BDNF、Trk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结论栀子-川芎组合为越鞠丸发挥抗抑郁作用的关键药对,该药对可以显著降低栀子产生抗抑郁作用所需剂量,且该作用与其调节小鼠海马组织中炎症因子IL-6、TNF-α与相关炎症蛋白p-NF-κB p65、p-IκBα,以及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鞠丸 抗抑郁 栀子-川芎药对 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刺激 免疫印迹法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鞠丸石油醚部位潜在的快速抗抑郁作用与BDNF、TrkB蛋白表达的上调相关 被引量:16
3
作者 任荔 陶伟伟 +2 位作者 薛文达 吴颢昕 陈刚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54-1759,共6页
目的研究越鞠丸石油醚部位是否具有快速抗抑郁潜力,并对其有效剂量及潜在的生物学机制进行了探讨。方法将44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生理盐水组)、越鞠丸石油醚部位(YJ-PE)高、中、低剂量组及氯胺酮组。单次给药后30 min对昆明小... 目的研究越鞠丸石油醚部位是否具有快速抗抑郁潜力,并对其有效剂量及潜在的生物学机制进行了探讨。方法将44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生理盐水组)、越鞠丸石油醚部位(YJ-PE)高、中、低剂量组及氯胺酮组。单次给药后30 min对昆明小鼠进行小鼠悬尾行为绝望测试。再将24只昆明种♂小鼠分成空白组、筛选出有效的越鞠丸石油醚部位低剂量组和氯胺酮组,单次给药24 h后进行小鼠悬尾行为绝望测试。利用Western blot实验分别检测给药后30 min及24 h小鼠海马区BDNF和TrkB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单次给药越鞠丸石油醚部位从30 min到24 h均能对其小鼠悬尾的行为绝望行为产生抗抑郁作用。给予越鞠丸石油醚部位30 min后小鼠海马中的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明显上调,且这种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可持续到24 h。结论越鞠丸石油醚部位(低剂量)具有快速抗抑郁的药物潜力,且这种潜在的快速抗抑郁作用与BDNF及其受体TrkB的激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鞠丸 石油醚部位 快速抗抑郁 BDNF TRKB 氯胺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大戟中二萜类化合物pekinenal对肝癌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飞燕 陶伟伟 +4 位作者 陈扣玉 张嘉卿 王雨青 陈刚 段金廒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9-524,共6页
目的研究京大戟中二萜类化合物pekinenal对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治疗肝癌可能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分析不同浓度的pekinenal对体外培养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Annex... 目的研究京大戟中二萜类化合物pekinenal对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治疗肝癌可能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分析不同浓度的pekinenal对体外培养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Annexin V/PI双染法和电镜观察对细胞凋亡的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MTT结果显示,pekinenal可明显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呈浓度依赖性。Annexin V/PI双染法结果显示,随着pekinenal浓度的增加,肝癌SMMC-7721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法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pekinenal作用于SMMC-7721细胞后均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凋亡指数(AI)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明显增加(P<0.01)。给药后电镜观察,与对照组比较,发现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胞质包涵体形成,部分细胞核呈现凋亡表现,并且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凋亡现象越明显。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不同浓度的pekinenal均可使细胞被阻滞于S期。结论 pekinenal对人肝癌细胞增殖有明显地抑制作用,并存在着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pekinenal可能是通过抑制癌细胞DNA的合成,将人肝癌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抑制其增殖,通过诱导人肝癌细胞发生凋亡等,发挥其抗肝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大戟 pekinenal SMMC-7721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栀子石油醚有效部位的快速抗抑郁潜力与BDNF、p-eEF2的表达上调相关 被引量:7
5
作者 任荔 陶伟伟 +7 位作者 柴毅 李守雪 王省 张煜萱 陈丽 夏宝妹 吴颢昕 陈刚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24-1230,共7页
目的筛选出栀子石油醚有效部位具有快速抗抑郁潜力并对其初始起效时间点及生物学机制进行了探讨。方法采用给药后24 h进行小鼠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和新奇抑制摄食实验来初步筛选具有快速抗抑郁潜力的栀子石油醚有效部位。给药30 min... 目的筛选出栀子石油醚有效部位具有快速抗抑郁潜力并对其初始起效时间点及生物学机制进行了探讨。方法采用给药后24 h进行小鼠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和新奇抑制摄食实验来初步筛选具有快速抗抑郁潜力的栀子石油醚有效部位。给药30 min后进行悬尾行为实验及给药2h后进行强迫游泳实验以测试栀子石油醚有效部位起效时间。Western blot实验检测2 h及24 h小鼠海马区BDNF及p-e EF2蛋白的表达。结果单次给药GJ-PE1后2 h到24 h均能降低小鼠强迫游泳行为的不动时间,同时降低小鼠陌生环境下摄食的潜伏时间。GJ-PE3单次给药24 h后能降低小鼠陌生环境下摄食的潜伏时间。GJ-PE4给药24 h后能增加小鼠陌生环境下的摄食量。给药2 h后,GJ-PE1小鼠海马中的BDNF表达明显上调而p-e EF2表达明显下调,24 h后小鼠海马中BDNF表达明显下调而p-e EF2表达明显上调。结论栀子石油醚的4个下分部位中,GJ-PE1最具有快速抗抑郁潜力,起效时间为给药后2 h,其机制与BDNF的上调及p-e EF2的下调相关。GJ-PE3、GJ-PE4具有部分潜在快速起效抗抑郁药物的特征。GJ-PE2不具有快速抗抑郁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石油醚有效部位 快速抗抑郁 BDNF p-eEF2 氯胺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PD伴抑郁障碍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加味温胆汤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陶伟伟 黄晓燕 +6 位作者 沈佳丽 肖庆龄 薛文达 陈灿若 夏宝妹 吴颢昕 陈刚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5-159,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烟熏诱导的小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抑郁障碍模型,并评价加味温胆汤对COPD伴抑郁障碍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模型组,模型组每天烟熏4次。烟熏满15周后,测试正常组与模型组糖水消耗,观察... 目的建立一种烟熏诱导的小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抑郁障碍模型,并评价加味温胆汤对COPD伴抑郁障碍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模型组,模型组每天烟熏4次。烟熏满15周后,测试正常组与模型组糖水消耗,观察二者气道和肺组织的病理改变等,在确认COPD伴抑郁障碍小鼠模型成功后,将模型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加味温胆汤高剂量组、加味温胆汤低剂量组及阳性药组,连续给药3周,给药结束后,测试各组小鼠的糖水消耗、悬尾不动时间,检测肺功能,并检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数,观察气道和肺组织病理改变等。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烟熏满15周时,体质量下降,糖水消耗比例降低,增强呼吸间歇(Penh)升高。连续给药3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加味温胆汤组小鼠体质量增加,糖水消耗升高,悬尾不动时间减少,说明其抑郁样症状减轻;显著降低模型组小鼠吸气阻力(RI),升高肺动态顺应性(Cdyn);显著降低总白细胞数与中性粒细胞数;降低肺泡灌洗液以及海马组织中炎症因子等。结论用烟熏法所建立的COPD伴抑郁障碍小鼠模型较为符合本病的病程发展及临床特征,中药复方加味温胆汤对COPD伴抑郁障碍小鼠具有疗效,能够改善其病理与功能的改变,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外周及中枢炎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抑郁 烟熏 小鼠 加味温胆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