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浓度有机废水“零排放”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1
作者 丁士元 刘一明 +2 位作者 刘勇 刘军 侯立安 《水处理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2,共6页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化工行业产生大量高浓度有机废水,此类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高、污染物种类多、性质差异大、毒性大,存在巨大的环境风险。本文对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核心论文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化工行业产生大量高浓度有机废水,此类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高、污染物种类多、性质差异大、毒性大,存在巨大的环境风险。本文对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核心论文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处理,综述了国内外高浓度有机废水研究现状。该领域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热点集中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零排放”、资源化利用、膜处理、生化-物化技术方面的研究。并结合现有问题从组合工艺高效处理废水与低成本资源化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包括:1)针对性组合工艺发展,因地制宜实现高浓度有机废水高效、绿色、低价处理;2)开发新型水处理技术,实现低成本、低碳化、高效率工艺升级;3)提升资源化效率,实现水、盐、贵金属和高值有机物甚至是过程中产生热能的回收利用,提升低值废盐等的高值利用;4)模块化和智能化,结合人工智能等实现处理单元模块化、智能化等,升级环保产业新质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有机废水 零排放 膜处理法 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碳化法强化印染污泥脱水及碳化产物高值化利用的研究
2
作者 袁道迎 徐振佳 +2 位作者 陈中明 颜素 张雪英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67,共7页
本文以水热碳化法处理印染污泥以提高其脱水性能,并在此基础上采用KOH活化联合高温热解法将水热碳化产物制备成污泥活性碳,探究其对碘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经过水热碳化处理后(温度180℃,反应时间4 h),预酸化污泥(pH=5.0)的结构破坏、... 本文以水热碳化法处理印染污泥以提高其脱水性能,并在此基础上采用KOH活化联合高温热解法将水热碳化产物制备成污泥活性碳,探究其对碘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经过水热碳化处理后(温度180℃,反应时间4 h),预酸化污泥(pH=5.0)的结构破坏、细胞破碎、固体颗粒和水分结合形态改变,含水率从~85%降至<45%,脱水性显著提高。基于正交实验,污泥活性炭最优制备条件为:热解温度550℃、KOH浓度0.5 mol/L、KOH活化时间2 h。该条件下,污泥活性炭比表面及其对碘离子吸附值分别达到626.36 m^(2)/g和547.8 mg/g,比未经水热碳化预处理污泥分别提升了55.51%和43.85%。总之,本文研究为剩余污泥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水热碳化 脱水性能 高温热解 KOH活化 污泥活性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技术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媛 代继祥 +3 位作者 马妍菁 吴李君 郭燕 侯立安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产生量与日俱增,环境威胁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膜分离技术以其分离效率高、能耗低、无相变、应用范围广等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为此,利用...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产生量与日俱增,环境威胁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膜分离技术以其分离效率高、能耗低、无相变、应用范围广等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为此,利用Citespace对相关文章进行可视化分析,综述了膜生物反应器、超滤、纳滤、反渗透、膜组合工艺以及改性膜材料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高浓度有机废水及污泥处理过程中的资源化现状。最后,总结了膜分离技术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难点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加强污水资源化管理和优化废水排放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有机废水 膜分离技术 改性膜材料 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曲霉发酵厨余垃圾制备富酶产物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贾璇 郭萌 +5 位作者 冶荣霞 李辉 李雪琪 刘晓佩 李鸣晓 戴昕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28-835,共8页
为了探讨利用微生物发酵厨余垃圾产酶的最佳条件,实现厨余垃圾高值资源化,选取米曲霉为试验菌种,基于米曲霉BNCC142787(简称“米曲霉B”)、米曲霉CGMCC3.4427(简称“米曲霉C”)的生长特性解析,研究不同培养方式(静置、振荡)和培养温度(3... 为了探讨利用微生物发酵厨余垃圾产酶的最佳条件,实现厨余垃圾高值资源化,选取米曲霉为试验菌种,基于米曲霉BNCC142787(简称“米曲霉B”)、米曲霉CGMCC3.4427(简称“米曲霉C”)的生长特性解析,研究不同培养方式(静置、振荡)和培养温度(30、35、40℃)对米曲霉好氧发酵厨余垃圾产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米曲霉B和米曲霉C分别在30℃和40℃、pH为6的培养条件下生长最佳;与静置培养相比,振荡培养可显著提高米曲霉菌丝体的形成和生长速率,促进淀粉酶和蛋白酶分泌.米曲霉B在40℃下厨余垃圾好氧发酵48 h时蛋白酶活性最高,为66.64 U/g;在30℃下好氧发酵48 h时,其淀粉酶活性最佳,为129.44 U/g.米曲霉C在40℃下、厨余垃圾好氧发酵96 h时蛋白质酶和淀粉酶活性均达到最高,分别为64.02和131.11 U/g.研究显示,米曲霉B和米曲霉C产生蛋白酶与淀粉酶的能力相当,但米曲霉B生长速率快,所需发酵时间短,可在温和的条件下实现产酶,因此采用米曲霉B在40℃、好氧发酵48 h条件下进行酶源制备,可充分利用厨余垃圾中的营养物质获得富含淀粉酶和蛋白酶的产物,具有显著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厨余垃圾 米曲霉 生长特性 酶源产物 蛋白酶 淀粉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对贫瘠黄褐土改良的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朱琳 安立超 +3 位作者 戴昕 于家伊 王勇 李鸣晓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954-1963,共10页
为了阐明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改良贫瘠土壤的作用机制,以贫瘠黄褐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不施肥、长期(>5 a)施用化肥、中长期(5 a)施用少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和短期(1 a)施用大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4种施肥方式,分别记为CK组、CF组、LOF-... 为了阐明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改良贫瘠土壤的作用机制,以贫瘠黄褐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不施肥、长期(>5 a)施用化肥、中长期(5 a)施用少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和短期(1 a)施用大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4种施肥方式,分别记为CK组、CF组、LOF-5组和MOF-1组,对比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OM (有机质)、活性有机碳、营养元素和团聚体等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施用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OM、活性有机碳含量,其中,MOF-1组提高效果最显著,与CK组相比,w(OM)可提高173.29%,w(ROC)(ROC为易氧化有机碳)增加了39.17%,w(POC)(POC为颗粒有机碳)和w(DOC)(DOC为可溶性有机碳)分别是CK组的13.85和10.32倍.②中长期(5 a)施用少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可增加土壤中较大粒径团聚体的占比,且更有利于提高土壤团粒结构的稳定性,LOF-5组>2 mm粒级的团聚体占比是CK组的4.68倍;与CK组相比,LOF-5组MWD (平均重量直径)增加了100.00%,GMD (几何平均直径)增加了82.98%,>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质量占比(DR0.25)增加了27.20%.③中长期(5 a)施用少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可增加土壤中w(TN)(TN为全氮)和w(AN)(AN为速效氮),与CK组相比,LOF-5组w(TN)和w(AN)分别增加了77.42%和20.82%.施用餐厨垃圾有机肥也可同时增加土壤中w(AP)(AP为速效磷)和w(AK)(AK为速效钾),MOF-1组增加效果较佳,w(AP)和w(AK)分别是CK组的9.43和3.39倍.研究显示,中长期(5 a)施用少量餐厨垃圾生物有机肥可提升土壤固碳能力,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的有效性,从而提升耕地土壤质量,减少化肥施用量,是我国贫瘠黄褐土改良的有效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 生物有机肥 贫瘠土壤 黄褐土 有机碳 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方施肥对水稻生产和经济、环境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韩雪梅 杨林章 +4 位作者 俞映倞 徐红艳 朱秀红 杨梖 程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614-2622,共9页
苏州市吴中区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推行配方施肥模式是该区实现种植业肥料减量的主要手段。但是,测土配方施肥模式的制定以作物产量的提升和保障为侧重,缺少对经济、环保等多方综合性需求的回应。针对该区已沿用4 a的水稻配方... 苏州市吴中区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推行配方施肥模式是该区实现种植业肥料减量的主要手段。但是,测土配方施肥模式的制定以作物产量的提升和保障为侧重,缺少对经济、环保等多方综合性需求的回应。针对该区已沿用4 a的水稻配方施肥模式,本研究设置包含配方施肥模式和常规施肥模式的缺素试验,测定水稻养分利用、农田氮磷排放、农户经费收支等指标,分析配方施肥模式的经济、环境效益。研究结果显示,现有配方施肥模式在减少养分投入的条件下仍能够保障水稻产量,且提高磷钾肥利用效率6.35~28.59个百分点,降低氮流失量36%,减少用于肥料购置的经济投入35%,增加农户净利润2558元∙hm^(-2),实现生产、经济和环境多方效益的兼顾。基于养分利用效率,现有配方施肥模式仍有进一步减少肥料投入的余地。为保障土壤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建议增加一定比例的有机肥投入,且以4~5 a为周期,对配方肥养分配比和配方施肥模式进行调整,构筑生产中的动态物质平衡,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方施肥 水稻 利用效率 氮磷流失 生产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菌剂制备餐厨垃圾液态有机肥过程物质转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晓佩 李鸣晓 +6 位作者 戴昕 李雪琪 窦润琪 王勇 贾璇 冯作山 安立超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50-755,共6页
采用商品化的餐厨垃圾降解菌剂和自主筛选的抗酸化复合菌剂制备餐厨垃圾液态有机肥,对比分析不同菌剂对餐厨垃圾制备液态有机肥过程中固液两相物质转化的影响,阐明餐厨垃圾制备液态有机肥过程中有机质、糖类、粗蛋白等物质的转化规律。... 采用商品化的餐厨垃圾降解菌剂和自主筛选的抗酸化复合菌剂制备餐厨垃圾液态有机肥,对比分析不同菌剂对餐厨垃圾制备液态有机肥过程中固液两相物质转化的影响,阐明餐厨垃圾制备液态有机肥过程中有机质、糖类、粗蛋白等物质的转化规律。结果表明:2组菌剂均可降低餐厨垃圾中的有机质和粗蛋白浓度,提高液相游离氨基酸浓度;其中接种抗酸化复合菌剂效果更佳,处理后餐厨垃圾固相有机质、粗蛋白浓度下降比例分别为1.17%、15.41%,分别是餐厨垃圾降解菌剂组浓度下降比例的3.66和1.66倍;反应96 h时,液相游离氨基酸浓度达到770.6 mg/L,是餐厨垃圾降解菌剂组浓度的1.24倍;前48 h时,抗酸化菌剂组液相中总糖和还原糖利用率均达到91%以上,而餐厨垃圾降解菌剂组均仅为28.52%。抗酸化复合菌剂可有效促进餐厨垃圾中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可溶性小分子有机物以及游离氨基酸,有望为餐厨垃圾高值化液态有机肥的制备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 抗酸化复合菌剂 餐厨垃圾降解菌剂 液态有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岸带水华堆积与消散特征及其营养盐效应 被引量:5
8
作者 蔡琳琳 朱广伟 +5 位作者 刘俊伟 向速林 刘军 常邦华 戴昕 郭燕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087-3093,共7页
为了解滨岸带植被、地形等地貌要素对蓝藻水华堆积及消散过程的影响,在太湖滨岸带设置不同形式的围格和植被实验区,通过逐日监测水体叶绿素a(Chl-a)的消长过程及同步营养盐变化,研究夏季蓝藻水华在湖泊滨岸带堆积与消散特征和营养盐效应... 为了解滨岸带植被、地形等地貌要素对蓝藻水华堆积及消散过程的影响,在太湖滨岸带设置不同形式的围格和植被实验区,通过逐日监测水体叶绿素a(Chl-a)的消长过程及同步营养盐变化,研究夏季蓝藻水华在湖泊滨岸带堆积与消散特征和营养盐效应.结果表明,滨岸带的地形地貌及植被状况对蓝藻水华的堆积程度及消散过程影响较大,软围隔营造的滨岸带静水环境,以及不同植被所形成的不同滞水区,显著加剧了蓝藻水华的局部堆积,从岸边挺水和浮叶植被区到开敞水域对照区,蓝藻水华的堆积程度依次递减;近岸挺水和浮叶植被区蓝藻水华堆积最严重,堆积时间最早,持续时间长;蓝藻水华堆积对营养盐等水质指标影响极大,堆积严重时该区域Chl-a含量达到了457.42μg/L,总氮(TN)达到11.04mg/L,总磷(TP)达到1.32mg/L;橡胶围格内浮叶植物区藻类堆积程度与近岸区类似,而浮叶植物与沉水植物混合区藻类堆积程度低于单一浮叶植物区;水体围隔能够加剧蓝藻水华的堆积,没有围隔的浮叶植物区藻类堆积程度最低.在蓝藻水华堆积过程中,蓝藻细胞仍在继续增殖,水体Chl-a仍会明显增加,而同期的水体营养盐的增幅小于Chl-a,甚至随着藻类生长消耗及生态系统的脱氮效应,溶解态氮磷下降明显.蓝藻水华消散过程中,TN、TP与Chl-a同步下降,但藻体中的氮磷释放到水中,导致堆积区的溶解态氮、磷有所增加,显示出明显的营养盐效应.本研究定量刻画了蓝藻水华局部堆积并快速致灾的地形地貌要素特点,揭示了蓝藻水华的水质与生态效应,为科学评估富营养化水体蓝藻水华的生态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滨岸带 水生植物 围格效应 湖泛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纺织品热解处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叶美瀛 陈王觅 +5 位作者 侯佳奇 戴昕 李鸣晓 孟繁华 席北斗 童英伟 《新能源进展》 2022年第5期477-484,共8页
我国废旧纺织品年产量和存量持续增加,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对节约资源、减污降碳具有重要意义。废旧纺织品富含碳,可成为有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来源。热解技术被认为是高效回收有机废物能量和化学组分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该技术可将废... 我国废旧纺织品年产量和存量持续增加,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对节约资源、减污降碳具有重要意义。废旧纺织品富含碳,可成为有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来源。热解技术被认为是高效回收有机废物能量和化学组分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该技术可将废旧纺织品转化为热解油、生物炭和可燃气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前景广阔。通过简述废旧纺织品种类及基本性质,重点阐述了废旧纺织品热解特性、热解产物分布及应用等研究现状,以期为解决废旧纺织品环境污染、实现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纺织品 热解特性 热解产物 回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C-SIM-Orbitraq测定无土栽培水芹不同器官中有机酸含量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杰 刘吉祥 +4 位作者 常雅军 陈婷 刘晓静 孙林鹤 姚东瑞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0-86,共7页
以水面无土栽培水芹品种金陵1号为材料,通过液相色谱串联电喷雾质谱法(LC-SIM-Orbitraq)测定不同器官中的有机酸种类和含量。经过色谱条件的优化,25种有机酸得到较好的分离,在1×10^(-3)~10μg·mL^(-1)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 以水面无土栽培水芹品种金陵1号为材料,通过液相色谱串联电喷雾质谱法(LC-SIM-Orbitraq)测定不同器官中的有机酸种类和含量。经过色谱条件的优化,25种有机酸得到较好的分离,在1×10^(-3)~10μg·mL^(-1)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在0.9910~0.9999之间;在0.5、5、20μg·mL^(-1)的添加质量浓度下,加标回收率在50.39%~125.32%之间;样品稳定性较好,日内稳定性在0.28%~3.99%之间,日间稳定性在0.41%~6.63%之间。结果表明,金陵1号水芹不同器官中有机酸以草酸、苹果酸、琥珀酸、柠檬酸、奎尼酸和莽草酸为主,其中,根中草酸含量(w)最高,达(32094.08±1600.77)μg·g^(-1),这可能是水芹环境适应性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茎、叶中苹果酸、琥珀酸和柠檬酸含量较高,说明茎、叶口感风味更佳;此外,奎尼酸和莽草酸在茎、叶中含量相对较高,可将水芹用于奎尼酸和莽草酸的提取或功能保健食品的开发,具有较大的资源化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芹 无土栽培 液相色谱串联电喷雾质谱法(LC-SIM-Orbitraq) 有机酸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理剂种类对贮存污泥生物干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甜甜 王梦菲 +2 位作者 韩珊珊 焦有权 吴小苏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02-1509,共8页
采用自主设计的贮存污泥生物干化试验装置,研究了不同调理剂(啤酒糟、稻壳、木屑、塑料环)对贮存污泥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试验过程中设置了C1(稻壳)、C2(木屑)、C_(3)(啤酒糟)、C4(塑料环)、C5(对照)共5个试验堆体,试验采用10 min开、20... 采用自主设计的贮存污泥生物干化试验装置,研究了不同调理剂(啤酒糟、稻壳、木屑、塑料环)对贮存污泥生物干化效果的影响,试验过程中设置了C1(稻壳)、C2(木屑)、C_(3)(啤酒糟)、C4(塑料环)、C5(对照)共5个试验堆体,试验采用10 min开、20 min关的间歇通风方式,通风量为1.4 L/(min·kg干物质),试验周期为18 d,结果表明C_(3)堆体的生物干化效果最佳,其温度最高可达62.5℃,含水率可由70.98%降至56.36%,挥发性固体(Volatile Solid,VS)由64.01%降至50.11%,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下降幅度最大,其中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由63.35 g/kg降至24.25 g/kg,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由14.92 g/kg降至8.67 g/kg;其次为C1、C2、C4及C5,说明贮存污泥生物干化过程中需添加调理剂,啤酒糟作为调理剂的效果最好,稻壳、木屑次之,塑料环等无机调理剂不适合作为调理剂。此外,不同调理剂作用下生物干化系统的w(DOC)/w(DON)均逐渐降低,如C1堆体w(DOC)/w(DON)由4.29降至2.63,C_(3)堆体w(DOC)/w(DON)由4.24降至2.52,C4堆体w(DOC)/w(DON)由4.25降至3.93,说明生物干化可在一定程度提高干化物料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贮存污泥 生物干化 调理剂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电催化氧化及其组合工艺处理村镇垃圾中转站渗滤液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戴昕 李荣泽 +2 位作者 李钦钦 郭燕 安立超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0-136,共7页
采用三维电催化氧化为核心的工艺处理村镇垃圾中转站渗滤液,考察了不同阳极及粒子电极材料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选出Si/BDD电极和SnO2SbO3/GAC粒子电极构建三维电催化氧化装置。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M)进行... 采用三维电催化氧化为核心的工艺处理村镇垃圾中转站渗滤液,考察了不同阳极及粒子电极材料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选出Si/BDD电极和SnO2SbO3/GAC粒子电极构建三维电催化氧化装置。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M)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考察了三维电催化氧化与生物处理耦合工艺对降低三维电催化氧化处理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维电催化(30 mA/cm^(2))0.5 h+生物处理+三维电催化(15 mA/cm^(2))4 h”组合工艺可以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且能耗较低,估算系统总能耗约35.97 kWh/kgC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中转站 渗滤液 三维电极 电催化氧化 组合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Fenton氧化法用于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的深度处理 被引量:8
13
作者 戴昕 高尚 +1 位作者 刘军 郭燕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8-112,共5页
采用膜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时会产生大量难以处理的浓缩液。Fenton等高级氧化技术可实现对渗滤液的全量化处理,但存在H_(2)O_(2)利用率低、催化剂分离困难等问题。类Fenton氧化技术可通过引入固相催化剂来克服传统Fenton技术的缺陷。采... 采用膜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时会产生大量难以处理的浓缩液。Fenton等高级氧化技术可实现对渗滤液的全量化处理,但存在H_(2)O_(2)利用率低、催化剂分离困难等问题。类Fenton氧化技术可通过引入固相催化剂来克服传统Fenton技术的缺陷。采用粒状的多相催化剂(负载Fe-Cu-Ti的黏土)作为类Fenton催化剂,以垃圾渗滤液的MBR出水为处理对象,研究该催化剂氧化降解垃圾渗滤液MBR出水的性能,考察初始pH、H_(2)O_(2)投加量、催化剂投加量及反应时间对COD降解效果的影响,以及催化剂再生利用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pH为3、H_(2)O_(2)投加量为废水质量的2%、催化剂投加量为废水质量40%的条件下反应2 h,对MBR出水的COD去除率可达68.5%。多相催化剂经再生利用8次后对COD的去除率可达62.2%,催化剂质量损失率为0.0038%。类Fenton反应可有效降低MBR出水中的有机物,后续可进一步耦合强化生化处理单元,以经济有效地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889—2008)要求,实现垃圾渗滤液的全量化处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FENTON氧化 垃圾渗滤液 催化剂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