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低介入诊疗过程中患者接受辐射剂量的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黄永 王艳芹 +1 位作者 杨洁 吴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63-565,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平板大C介入诊疗时降低患者所接受辐射剂量的方法与技术。方法采用平板大C自身所具有的辐射监测功能记录辐射剂量率。研究者依次改变水模、球管、平板探测器之间的距离,并采用不同的曝光模式,测量并记录相对应的剂量率。将... 目的探讨采用平板大C介入诊疗时降低患者所接受辐射剂量的方法与技术。方法采用平板大C自身所具有的辐射监测功能记录辐射剂量率。研究者依次改变水模、球管、平板探测器之间的距离,并采用不同的曝光模式,测量并记录相对应的剂量率。将平板倾斜不同角度和改变视野(FOV)大小,测量并记录不同曝光模式所产生的剂量率。结果当水模与球管间距离一定时,平板离水模距离越近其辐射剂量率越小。同样条件下,FOV值越大,剂量率越小;倾斜角度越大,剂量率越大。相同曝光模式下,帧数越小,剂量率越小。其他条件相同时,数字减影的剂量率高于其他曝光模式。结论在介入诊疗时,合理调整影响辐射剂量的因素,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整体辐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剂量率 距离 角度 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数字大型血管造影机周围辐射剂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黄永 杨忠群 +2 位作者 张伟 王伟 孙文省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0-552,共3页
目的:通过对全数字大型血管造影机周围X线辐射剂量分布的研究,为介入工作人员科学合理的防护提供依据。方法:利用X线防护监测仪测量照射野周围水平、垂直两个方向的X线强度分布,并测量不同曝光模式下的X线强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通过对全数字大型血管造影机周围X线辐射剂量分布的研究,为介入工作人员科学合理的防护提供依据。方法:利用X线防护监测仪测量照射野周围水平、垂直两个方向的X线强度分布,并测量不同曝光模式下的X线强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位时,在水平方向,辐射剂量由照射野向外逐渐衰减;在垂直方向,从地面向上逐渐增高,在130 cm处达到最高,此后逐渐衰减。斜位时,在水平方向,辐射剂量由照射野向外逐渐衰减;在垂直方向,从地面向上逐渐增高,至110 cm处达到最高,此后逐渐衰减。数字减影采集模式辐射剂量最高,心脏采集模式下加装悬挂式铅玻璃防护可减少50%的辐射剂量;透视模式下,15F/S比30F/S辐射剂量低。结论:合理利用各种曝光模式,了解X线辐射剂量在周围的分布情况,可有效减少工作人员接受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剂量 辐射防护 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髋臼撞击症在DR、CT、MRI中的影像表现及应用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志磊 全勇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51-753,共3页
目的:通过对确诊股骨髋臼撞击症髋关节影像征象的分析,探讨股骨髋臼撞击症影像特点及DR、CT、MRI 3种影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应用DR、CT、MRI 3种影像技术对16例、21侧髋关节进行检查,对影像进行观察、测量,找出其异常征象。结果... 目的:通过对确诊股骨髋臼撞击症髋关节影像征象的分析,探讨股骨髋臼撞击症影像特点及DR、CT、MRI 3种影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应用DR、CT、MRI 3种影像技术对16例、21侧髋关节进行检查,对影像进行观察、测量,找出其异常征象。结果:在发现并归纳的12种影像异常征象中,头颈交界骨突、头颈偏置距异常、α角异常、髋臼缘增生硬化、软骨下骨硬化囊变5种征象,CT显示最佳;DR、MRI显示略逊于CT,两者间差别不明显;深髋臼、"8"字征、后壁征、游离骨赘、股骨颈纤维囊变5种征象,3种影像技术显示一致;关节周围水肿、软骨撕裂两种征象,MRI显示有优势。结论:综合分析,DR的实用性、普及性、效价比高于CT、MRI,临床工作中应该以DR作为首选影像检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髋臼 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