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牧交错带蒲公英春季物候期变化及其驱动气象因子
1
作者 王姝纯 林楠 +1 位作者 刘冬 李翔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6期97-101,共5页
本研究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域,以蒲公英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18年研究区域内的蒲公英物候观测资料(萌芽期、展叶始期、展叶盛期)、气象数据(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等)和土壤水分含量数据,利用线性趋势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探... 本研究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域,以蒲公英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18年研究区域内的蒲公英物候观测资料(萌芽期、展叶始期、展叶盛期)、气象数据(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等)和土壤水分含量数据,利用线性趋势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探究研究区气候变化对蒲公英春季物候变化的影响,及其主要驱动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980—2018年,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平均土壤水分含量的倾向率分别为0.38℃/10a、-0.68mm/10a和-0.004(m^(3)/m^(3))/10a,呈暖干化趋势;蒲公英平均春季物候均有提前趋势,萌芽期平均每10a提前1.1d,展叶始期平均每10a提前0.8d,展叶盛期平均每10a提前0.7d。蒲公英萌芽期、展叶始期、展叶盛期的最佳期间长度分别为40、83、80d。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表明,萌芽期各气象因子的VIP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土壤水分>降水量;展叶始期的VIP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水分>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展叶盛期的VIP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水分>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回归模型的R^(2)X(cum)、R^(2)Y(cum)、Q2(cum)均大于0.5,拟合效果较好。综合表明,平均气温和土壤水分含量是影响蒲公英春季物候的主要气象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蒲公英 物候期 平均温度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周期和温度的物候模型对华北平原刺槐始花期的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林楠 刘冬 +6 位作者 王雨欣 王姝纯 卢凡青 王淼 张煦庭 李秋月 徐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745-3758,共14页
光周期和温度是影响木本植物开花的两大关键气象因素。基于我国华北平原1963—2018年57个站点的刺槐始花期实测数据,构建了6种基于气温或光周期驱动的春季物候过程模型(积温模型、光周期模型、光周期-温度顺序模型、温度-光周期顺序模... 光周期和温度是影响木本植物开花的两大关键气象因素。基于我国华北平原1963—2018年57个站点的刺槐始花期实测数据,构建了6种基于气温或光周期驱动的春季物候过程模型(积温模型、光周期模型、光周期-温度顺序模型、温度-光周期顺序模型、光周期-温度平行模型、光周期-温度乘法模型),并进行了参数率定和模型比较优选,以期明确刺槐开花的主导驱动因子以及潜在的光温作用机制。根据内部模拟的赤池信息准则(AIC)判定光周期-温度顺序模型的表现最佳,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r)为0.86,均方根误差(RMSE)为4.81d,纳什效率系数(NSE)达到0.74,说明刺槐始花期的发生同时受到光周期和温度的作用。同时,在华北平原14个代表性站点上,光周期-温度顺序模型的表现普遍优于均值模型。基于光周期-温度顺序模型的参数率定结果,以下限温度6.5℃和下限日长4.5h来统计刺槐开花的实际有效积温量和实际有效日长累积量的年际变化情况,结果表明56年来刺槐开花的实际有效积温量呈现显著递增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4.5℃·d(P<0.05),而实际有效日长累积量却呈现极显著递减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23.9h·d(P<0.01),这说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刺槐开花的热量需求会更快速完成,引起刺槐开花日期的提前,但自然光周期的年内变化只与地理位置有关,日长累积需求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完成,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春季升温引起的开花日期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周期 温度 刺槐 始花期 物候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地区四种熟型藜属杂草始花期的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家驹 胡梦琪 +7 位作者 张琳晗 郭博雅 祝令帅 刘冬 王雨欣 林楠 李秋月 徐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72-1881,共10页
藜属(Chenopodium)草本植物是我国常见杂草,其花粉量大,持续时间长,致敏性强,对大气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都有一定危害,尤其在气候变化和退耕还林还草背景下,致敏风险增加。为精准预报藜属杂草始花期,本文基于中国北方地区1981—2018年52... 藜属(Chenopodium)草本植物是我国常见杂草,其花粉量大,持续时间长,致敏性强,对大气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都有一定危害,尤其在气候变化和退耕还林还草背景下,致敏风险增加。为精准预报藜属杂草始花期,本文基于中国北方地区1981—2018年52个站点的藜属杂草始花期实测数据,构建了5种基于逐日气温、降水、光周期序列驱动的物候过程模型,并进行了参数率定和优选。结果表明,温度是主导始花期的环境因子,光周期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而冷激对4种熟型藜属杂草始花期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在干旱区考虑降水因子进行藜属杂草始花期预报是有必要的,干旱会延迟藜属杂草始花期,而降水则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可作为我国北方地区藜属杂草花粉花期预报的辅助手段,为防治藜属杂草花粉过敏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属 花期预报 物候模型 干旱 光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测风塔实测台风威马逊登陆过程的强风特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黄浩辉 陈雯超 +1 位作者 植石群 王丙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3-156,共14页
利用广东省徐闻县西连镇90 m测风塔在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期间获取的具备完整的台风代表性的观测数据以及处于台风外围的广东省茂名市博贺镇100 m测风塔的观测数据,对台风威马逊的近地层强风特性进行了分析,西连测风塔结果表明:风... 利用广东省徐闻县西连镇90 m测风塔在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期间获取的具备完整的台风代表性的观测数据以及处于台风外围的广东省茂名市博贺镇100 m测风塔的观测数据,对台风威马逊的近地层强风特性进行了分析,西连测风塔结果表明:风速时程曲线呈明显的"M"型分布特征,台风中心经过测风塔前后,风向沿逆时针方向大幅偏转约170°。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大,风速廓线较好地符合对数和幂指数律;台风过境前后,各强风区的风速廓线幂指数和粗糙长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特点;粗糙陆地下垫面的风速廓线幂指数和粗糙长度较大。湍流强度和阵风系数在前外围强风区或后外围强风区较大,在前眼壁强风区或后眼壁强风区较小,湍流强度和阵风系数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基本符合指数为负值的幂指数律;粗糙下垫面对湍流强度和阵风系数有增大的作用。外围强风区和眼壁强风区的10 min风向变率变化较为平稳,而在眼区变动较为剧烈,在眼区,当风速达到最低值或次低值时,10 min风向变率幅值达到最大值。博贺测风塔结果表明其总体上与西连测风塔台风前外围和前眼壁强风区的情形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风塔 台风威马逊 近地层 强风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中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模态转换机理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雪 林永辉 刘善峰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8-150,共13页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WRF输出资料,研究了2014年6月20—21日发生在江南地区的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中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的演变过程、结构特征及模态转变机理。此...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探空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WRF输出资料,研究了2014年6月20—21日发生在江南地区的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中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的演变过程、结构特征及模态转变机理。此次暴雨发生在500 h Pa东移发展的短波槽前、850 h Pa切变线与低空暖湿急流之间的不稳定区。MCS演变过程中组织模态发生转变,对流东移发展形成拖尾型(tailing stratiform,TS) MCS,后逐渐转变为平行型(parallel stratiform,PS) MCS。环境风场上,TS型MCS表现为垂直对流线的相对入流,弓状回波北侧有气旋生成; PS型MCS低层表现为垂直对流线的相对入流,中高层表现为平行向相对入流。TS型MCS中,强对流区位于正扰动气压带,形成垂直作用于对流线的气压梯度力,导致相对入流垂直对流线;而在平行对流线方向上,扰动气压变化小,平行相对气流弱,整体呈现为较强的垂直向相对气流; PS型MCS中,气压扰动整体表现为西南正气压扰动与东北负气压扰动的分布特征,在西南-东北向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形成平行对流线向后的相对入流,导致MCS模态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尾型 平行型 持续性暴雨 相对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雷达降水估测集合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彦威 李雨嫣 +1 位作者 康志明 李杨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0-320,共11页
使用2019年、2020年5—8月江苏省降水分析场及站点观测资料,生成具有定量降水估测(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 QPE)不确定性时间和空间结构的集合QPE,并用观测降水对集合QPE进行了确定性和概率性检验。确定性验证说明集合... 使用2019年、2020年5—8月江苏省降水分析场及站点观测资料,生成具有定量降水估测(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 QPE)不确定性时间和空间结构的集合QPE,并用观测降水对集合QPE进行了确定性和概率性检验。确定性验证说明集合QPE能在总体上减小降水量的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但也加重了某些区域的降水低估。集合平均能提高估测降水的准确率并减小空报率,也会使漏报增多,这使小雨的TS评分有所降低,但各量级降水TS评分仍能保持在较高水平。集合QPE对各量级降水都有较优的Brier评分,降水量级越大,估测效果越好。集合的离散度较小,且将集合成员排序后,观测值落在两头的频率更高,也反映了离散度偏小。此外,观测值大于集合成员最大值的频率更高,说明集合QPE倾向于低估降水。随着概率阈值的增大,集合估测降水发生的命中率(POD)和假警报率(POFD)逐渐增大,但POD增大的程度比POFD大得多,使相对作用特征曲线为折线。不同概率阈值下的POD和POFD体现了集合QPE对各量级降水都有较高的估测技巧,其中对小雨和中雨分辨能力最好。集合估测小雨和特大暴雨发生概率小于实际频率的情况较为严重,而估测的中雨和大雨发生概率与实际降水的发生频率非常接近,有很高的可靠性,但总体上集合QPE仍是倾向于低估降水的发生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定量降水估测 集合Q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模式降水预报在雅砻江流域汛期的效果检验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晓峰 周荣卫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93-1205,共13页
结合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检验分析了ECMWF-IFS、NCEP-GFS、GRAPES-GFS三种全球模式在雅砻江流域2018年汛期的日降水预报。总体上,三天内三种降水预报与站点观测的一致性较好,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报晴雨和小雨,漏报现象少,但空报偏多;对中... 结合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检验分析了ECMWF-IFS、NCEP-GFS、GRAPES-GFS三种全球模式在雅砻江流域2018年汛期的日降水预报。总体上,三天内三种降水预报与站点观测的一致性较好,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报晴雨和小雨,漏报现象少,但空报偏多;对中到大雨的预报能力有限,空报或漏报都很普遍;在雅砻江流域,全球模式对于东移高原槽配合西南暖湿气流背景下的降水预报效果最优,低层切变影响下的降水预报效果最差,而当西伸副热带高压占据主导时,全球模式的降水预报表现不稳定。对比三种降水预报发现:整体预报效果的优劣排序为ECMWF-IFS、GRAPES-GFS、NCEP-GFS,但各模式对不同量级降水的预报效果存在差异:对于弱降水,GRAPES-GFS的预报最优,NCEP-GFS次之,ECMWF-IFS的预报效果较差,空报现象偏多;而当降水达中雨及以上量级时,ECMWF-IFS的检验评分最高,GRAPES-GFS稍逊之,但仍优于NCEP-GFS,后者易出现漏报;此外,ECMWF-IFS预报的降水量偏多,而其余两者的降水量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数值模式 降水预报 检验 水利水电 雅砻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网致灾性强降水短时临近预报评估方法研究
8
作者 陈笑 何晓凤 +2 位作者 肖擎曜 武正天 韩乐琼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8-599,共12页
针对电网行业关注的致灾性强降水预报性能的综合评估问题,利用京津冀地区主汛期(2019年6—9月)强降水事件的专业气象服务效果检验,分别从降水目标识别与目标匹配两个角度对应用基于目标对象的检验评估方法检验短时临近预报产品进行了深... 针对电网行业关注的致灾性强降水预报性能的综合评估问题,利用京津冀地区主汛期(2019年6—9月)强降水事件的专业气象服务效果检验,分别从降水目标识别与目标匹配两个角度对应用基于目标对象的检验评估方法检验短时临近预报产品进行了深度剖析。结果表明:京津冀主汛期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午后至前半夜,降水强度大、范围小、漏报多、空间特征预报难;短时临近预报的强降水频次日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78~0.94,范围日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6~0.82,移动路径和降水强度的预报效果略优于落区的预报效果,预报时效越短,强降水事件及其空间特征的预报能力越好;所定义的综合性预报评估方法可弥补传统检验方法的不足,发掘预报的应用潜力与局限性,为精准专业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检验 京津冀强降水 短时临近预报评估 电网专业气象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舒适度、气温和相对湿度对抑郁情绪的影响
9
作者 于婷 张永山 +1 位作者 袁春红 刘萍萍 《热带气象学报》 2025年第4期587-600,共14页
气候变化正在对人类社会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气候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亟需深入探讨。基于2012—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成人库数据(N=58 256)和202个气象观测站气象数据,通过地级市中心经纬... 气候变化正在对人类社会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气候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亟需深入探讨。基于2012—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成人库数据(N=58 256)和202个气象观测站气象数据,通过地级市中心经纬度坐标关联匹配,对季节气候条件如何影响人们的抑郁情绪展开研究,关键气候因子选取基本气象因素(气温、相对湿度)以及气候舒适度(温湿指数、寒冷指数和人体舒适度指数),得到以下结论。(1)春夏季节气象因素对抑郁情绪有显著影响,其中,气温和气候舒适度对抑郁情绪的影响程度较大。具体为适宜的气温、相对湿度、温湿指数和人体舒适度指标可以显著降低抑郁情绪,但是寒冷指数升高显著加重抑郁。人体舒适度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抑郁情绪显著降低3%。(2)在春夏季节,当同时控制气温和相对湿度两个气象因素时,各自对抑郁情绪的影响比控制单个气象因素时更为明显。(3)春夏季节南北地区的气候因素对抑郁情绪存在明显差异。北方气候因素对抑郁情绪影响显著,而南方地区未发现显著影响。(4)在春夏季节,不同社会人口因素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比如未婚人口占比越大,公众抑郁情绪水平可能越高。本研究结果强调了非极端的气候条件对身心健康的潜在影响,以期推动我国对公众气候变化心理问题的关注,并为气候学、心理学相关学科和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助力构建全民参与的气候适应型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舒适度 心理健康 温湿指数 热适应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