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岩体系微观组分及孔隙结构对甲烷吸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周晋辉 郭晓阳 +4 位作者 赵博 金智新 邓存宝 刘继勇 王蒙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60,69,共11页
为了探究煤岩体系微观组分及孔隙结构对甲烷吸附的影响规律,选取沙曲一矿6组煤岩样,通过工业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低温氮吸附、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及煤岩甲烷吸附实验,分别研究煤岩样微观组分、孔隙结构特征对甲烷吸附... 为了探究煤岩体系微观组分及孔隙结构对甲烷吸附的影响规律,选取沙曲一矿6组煤岩样,通过工业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低温氮吸附、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及煤岩甲烷吸附实验,分别研究煤岩样微观组分、孔隙结构特征对甲烷吸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煤样和岩样无机组分质量分数分别为15.82%~20.93%、90.80%~94.68%,均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岩样BET比表面积为3.32~8.70 m^(2)/g、吸附孔体积为0.0095~0.0191 cm^(3)/g,均大于煤样的BET比表面积和吸附孔体积;岩样孔隙表面粗糙度、孔结构复杂度略大于煤样的孔隙表面粗糙度、孔结构复杂度,与黏土矿物含量高有关。煤岩样甲烷等温吸附曲线均符合朗格缪尔模型,可用极限吸附量V_(L)和朗格缪尔压力p_(L)描述吸附规律;相同吸附温度下,岩样存在一定的吸附性,煤样吸附性远大于岩样。分析得出,煤岩样的有机组分含量、黏土矿物含量、表面分形维数、比表面积和吸附孔体积对甲烷吸附过程V_(L)、p_(L)影响显著。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5种因素对甲烷吸附规律的影响关系:有机组分含量高、比表面积大的样品CH 4分子极限吸附量V_(L)越大,而黏土矿物含量高不利于吸附甲烷;吸附孔体积越小、黏土矿物含量越高、比表面积越大,朗格缪尔压力p_(L)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体系 微观组分 孔隙结构 甲烷吸附 朗格缪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灰岩物化结构对瓦斯吸附特性的影响机制
2
作者 郭晓阳 刘一佳 +5 位作者 邓存宝 徐家骅 朱仔 崔泽琛 曹景夏 宋留妮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0-176,共7页
为阐明分子结构和微观孔隙对煤系灰岩瓦斯吸附的影响机制,综合采用元素分析、化学检测、孔径分析、CT测试、瓦斯吸附实验和量子化学计算等方法表征灰岩物化特性,构建并优化分子结构,研究瓦斯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煤系灰岩含有较多C... 为阐明分子结构和微观孔隙对煤系灰岩瓦斯吸附的影响机制,综合采用元素分析、化学检测、孔径分析、CT测试、瓦斯吸附实验和量子化学计算等方法表征灰岩物化特性,构建并优化分子结构,研究瓦斯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煤系灰岩含有较多C元素、有机官能团和有序芳香层,有机物石墨化程度高、晶体大、缺陷少,是其吸附瓦斯的化学基础;降低环境温度、增加吸附压力或减少含水率均能削弱灰岩吸附瓦斯的CH_4/CO_(2)竞争态势;灰岩含大量连通性好、结构复杂的吸附孔,孔隙系统更紧凑且各向异性更弱,是其吸附瓦斯的物理基础。研究结果可为煤岩体系瓦斯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灰岩 瓦斯吸附特性 微观孔隙 量子化学 分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PTI模型的CT数字煤岩孔裂隙精准识别及阈值反演 被引量:10
3
作者 郝晨光 郭晓阳 +3 位作者 邓存宝 张兴华 赵博 王荀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16-1526,共11页
在CT数字煤岩研究领域,灰度阈值选取直接影响空间结构重建的准确性。为使孔裂隙空间重构数据能更精准地表征真实结构,提升煤岩微细观渗流研究的可靠性,建立了CT数字煤岩孔隙率与灰度阈值的映射关系,采用灰度阈值分布规律定量分析了孔裂... 在CT数字煤岩研究领域,灰度阈值选取直接影响空间结构重建的准确性。为使孔裂隙空间重构数据能更精准地表征真实结构,提升煤岩微细观渗流研究的可靠性,建立了CT数字煤岩孔隙率与灰度阈值的映射关系,采用灰度阈值分布规律定量分析了孔裂隙和基质骨架的发育特征;构建了识别孔裂隙结构的Biphasic Pore Threshold Inversion灰度阈值模型(Bi-PTI模型),对不同变质煤CT扫描数据的孔裂隙最佳灰度阈值进行了数值反演,将模型计算获得的孔隙率与压汞测试值进行对比;基于最佳灰度阈值反演结果重建了孔裂隙空间结构,通过空间结构参数和拓扑结构参数与Otsu模型、MP-Otsu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T数字煤岩孔隙率随灰度阈值的增加呈非对称S型分布,且具有指数增加-对数上升的分段特征;Bi-PTI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孔隙率与灰度阈值的映射关系,表征孔裂隙和基质骨架的发育特征;通过Otsu模型计算的孔隙率高达70%以上,MP-Otsu模型计算的孔隙率受矿物含量影响较大,而Bi-PTI模型在0.40%~16.22%,更接近压汞实测数据;Bi-PTI模型可以弥补因孔裂隙过度识别导致的空间重构缺陷,实现小尺度孔裂隙空间结构的精准识别;Otsu模型极易忽略部分孔隙拓扑结构,MP-Otsu模型对低矿物含量煤体的拓扑结构重建效果不佳,而Bi-PTI模型对缺陷位置拓扑特征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能够真实还原孔裂隙拓扑体系的孔喉丰度和连通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煤岩 煤孔裂隙 Bi-PTI模型 空间结构 拓扑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