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土壤磷组分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胡一帆 刘宣 +9 位作者 李宇 熊仕臣 张璐瑶 李济宏 袁春阳 徐振锋 游成铭 谭波 徐红伟 徐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6-698,共13页
磷是限制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养分因子。当前尚不了解不同土壤磷组分随柳杉林龄增长如何变化,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7年生幼龄林、13年生中龄林、24年生近熟林、33年生成熟林,53年生过熟林)柳杉(Crypt... 磷是限制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养分因子。当前尚不了解不同土壤磷组分随柳杉林龄增长如何变化,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7年生幼龄林、13年生中龄林、24年生近熟林、33年生成熟林,53年生过熟林)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 var.sinens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方法、磷脂脂肪酸分析法(PLFA)来探究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土壤磷组分的分布模式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和土壤深度土壤磷各组分含量差异显著。随林龄增加,可溶性磷和磷灰石含量逐渐减少,残余态磷含量逐渐增加,其余磷组分含量先增加后降低。除可溶性磷、浓盐酸提取态无机磷和残余态磷组分外,其余土壤磷组分含量表现为上层(0—15 cm)高于下层(15—30 cm)。偏门特尔检验表明,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磷组分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回归分析发现,碳与有机磷比值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正相关。冗余分析显示,pH、土壤有机碳、土壤含水量,全氮和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磷组分变化的主导因子。研究显示,造林初期的土壤磷组分快速积累,在中龄林阶段达到最大值,随着柳杉人工林林龄的增加,土壤中磷的限制逐渐加强,土壤磷组分含量在成熟林之后逐渐下降。这些结果可为为柳杉人工林的培育及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组分 林龄 土壤深度 柳杉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采伐初期对华西雨屏区杉木人工林土壤碳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吴章明 唐思莹 +7 位作者 宋思宇 李聪 刘丽鸽 朱鹏 徐红伟 张学强 张健 刘洋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7-860,878,共15页
【目的】旨在相同采伐强度下确定不同带宽采伐带和保留带对土壤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华西雨屏区洪雅林场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长期科研基地内,以集水区为功能单元,对23 a生的杉木人工林进行40%相同强度不同带宽的3种带状采... 【目的】旨在相同采伐强度下确定不同带宽采伐带和保留带对土壤碳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华西雨屏区洪雅林场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长期科研基地内,以集水区为功能单元,对23 a生的杉木人工林进行40%相同强度不同带宽的3种带状采伐处理,分别是S1(10 m采伐+15 m保留)、S2(20 m采伐+30 m保留)和S3(30 m采伐+45 m保留),在采伐1 a后进行土壤样品采集。【结果】(1)与未采伐杉木纯林相比,采伐带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降低;(2)夏季0~40 cm土层的S2采伐带有机碳稳定性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带宽,而S2保留带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带宽;冬季表现为S1显著高于其他2个带宽;(3)冗余分析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4)土壤碳稳定性与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活性有机碳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40%采伐强度下,适宜选择S1带状采伐组合更有利于保持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稳定性。研究结果为杉木人工林的近自然改造和指导林业碳汇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带状采伐 土壤有机碳 土壤碳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氮矿化速率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春燃 李婧 +4 位作者 简毅 李晗 谭波 徐振锋 游成铭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6-846,共11页
【目的】探究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活性氮含量和氮矿化速率的差异,为该区域柳杉人工林土壤氮素管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华西雨屏区中龄林(13 a)、成熟林(33 a)和过熟林(53 a)的柳... 【目的】探究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活性氮含量和氮矿化速率的差异,为该区域柳杉人工林土壤氮素管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华西雨屏区中龄林(13 a)、成熟林(33 a)和过熟林(53 a)的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集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壤样品,测定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氮矿化速率等指标。【结果】(1)柳杉成熟林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整体显著高于中龄林和过熟林阶段,非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随林龄增加呈降低趋势,而根际与非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值均随林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2)成熟林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的铵态氮含量、铵态氮与硝态氮比值整体均显著高于中龄林和过熟林,而土壤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随林龄增加均呈降低趋势,并且根际土铵态氮、硝态氮以及无机氮含量整体均高于非根际土。(3)成熟林根际土铵化速率及其根际效应显著高于其他林龄阶段;中龄林和成熟林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的硝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整体显著高于过熟林,并且根际土的硝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整体均高于非根际土。(4)柳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氮矿化速率与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结论】相较于中龄林和过熟林,柳杉成熟林根际土壤表现出更快的氮循环速率和更高的氮素有效性。因此,适当加强柳杉中龄林和过熟林氮肥管理可能更有利于提高柳杉人工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雨屏区 柳杉人工林 林龄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氮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的根系形态和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婧 洪宗文 +7 位作者 熊仕臣 李宇 刘宣 李冬青 李晗 谭波 徐振锋 游成铭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7-265,共9页
【目的】为揭示不同根序的根系形态及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在林木不同生长阶段的差异。【方法】以华西雨屏区中龄林(13 a)、成熟林(33 a)和过熟林(53 a)的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林龄柳杉1~5级的根系形态和根功能模块的碳氮磷... 【目的】为揭示不同根序的根系形态及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在林木不同生长阶段的差异。【方法】以华西雨屏区中龄林(13 a)、成熟林(33 a)和过熟林(53 a)的柳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林龄柳杉1~5级的根系形态和根功能模块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结果】(1)随林龄增加,柳杉1~5级细根直径、比根长和比表面积整体上分别呈先增后减,先减后增和逐渐降低的趋势,而根组织密度则无明显变化规律;随根序增加,同一林龄细根直径整体呈增加趋势,而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均逐渐降低。(2)随林龄增加,柳杉细根碳含量整体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磷含量、碳氮比和碳磷比呈先减后增的规律,氮磷比无显著变化。并且,吸收根的氮含量整体高于运输根,运输根的碳含量、碳氮比和碳磷比均高于吸收根。(3)细根碳含量与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碳氮比、碳磷比呈显著正相关。氮含量与磷含量、氮磷比、比根长和比表面积显著正相关,与碳氮比、碳磷比、直径和组织密度显著负相关。【结论】柳杉人工林细根形态和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生长阶段和根序上均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林木资源吸收策略与养分平衡规律,可为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雨屏区 柳杉 林龄 细根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高山峡谷区不同类型彩叶林枯落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赵伊博 方皓月 +9 位作者 江光林 昝燕 刘思艺 刘思凝 王丽霞 谭波 李晗 游成铭 徐振锋 张丽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85-692,共8页
【目的】探讨川西高山峡谷区不同类型彩叶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系统稳定机制。【方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高山峡谷区不同类型彩叶林-针叶纯林(落叶松Larix gmelinii)、针阔混交林(糙皮桦Betula utilis-... 【目的】探讨川西高山峡谷区不同类型彩叶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系统稳定机制。【方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高山峡谷区不同类型彩叶林-针叶纯林(落叶松Larix gmelinii)、针阔混交林(糙皮桦Betula utilis-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云杉Picea asperata-川滇长尾槭Acer caudatum var. prattii)、阔叶纯林(橿子栎Quercus baronii)和阔叶混交林(亮叶桦Betula luminifera-青麸杨Rhus potaninii和橿子栎-白刺花Sophora davidii-黄栌Cotinus coggygria)中地表枯落物和土壤C、N、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结果表明,相较于土壤,6种彩叶林中枯落物C和N含量均较高,而P含量较低。不同彩叶林中,枯落物的C、N含量在针叶林中最低,而P含量在阔叶混交林中最低。土壤C、N含量在亮叶桦-青麸杨林中最高,P含量在白桦-云杉-川滇长尾槭林中最高。不同彩叶林间枯落物C/N无显著差异,而土壤C/N在糙皮桦-岷江冷杉林中最高,与其他林型均存在显著差异。枯落物和土壤的C/P和N/P均在亮叶桦-青麸杨林最高。另外,森林枯落物与土壤C、N和P含量间以及C/P和N/P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白桦-云杉-川滇长尾槭林和亮叶桦-青麸杨林具有更丰富的养分含量,为该区域森林的生态建设以及彩叶林的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峡谷区 枯落物 土壤 养分循环 化学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尺度桢楠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
6
作者 唐婕 林自芳 +5 位作者 王晓琴 程一伦 彭建 王芳 杨汉波 辜云杰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4期26-34,共9页
分析区域、龄组对桢楠人工林土壤性质的影响,从土壤养分探讨区域尺度上桢楠人工林的土壤养分特征,为桢楠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立地质量精准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四川省不同区域、林龄桢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S形取样法对不同土层(0~... 分析区域、龄组对桢楠人工林土壤性质的影响,从土壤养分探讨区域尺度上桢楠人工林的土壤养分特征,为桢楠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立地质量精准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四川省不同区域、林龄桢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S形取样法对不同土层(0~20 cm、20~40 cm)进行养分试验研究,一般线性模型、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相结合,探究桢楠人工林土壤养分因子在不同区域、不同龄组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结果显示,四川不同地区桢楠人工林土壤在全氮、全磷、全钾、钙和镁5项指标上差异显著(P<0.05),有机碳差异不显著。所有养分因子在不同龄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养分含量整体上呈递减趋势,具有表聚性。仅有机碳和全氮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余各养分指标间相关性均不显著。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桢楠人工林土壤养分综合得分前三位分别为雅安市荥经县、乐山市峨眉山以及雅安市雨城区。因此,要根据不同区域土壤养分特征适地进行桢楠人工林可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桢楠 人工林 区域 土壤养分 多元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桢楠在中国的潜在适宜栽培区 被引量:22
7
作者 辜云杰 李晓清 杨汉波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6-141,共6页
为探明珍贵用材树种桢楠的地理分布范围和潜在适宜栽培区范围,基于气候、海拔、土壤条件和植被类型数据集,结合桢楠分布样点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桢楠的潜在适宜栽培区。结果表明,桢楠的水平分布范围为26°41′-31°... 为探明珍贵用材树种桢楠的地理分布范围和潜在适宜栽培区范围,基于气候、海拔、土壤条件和植被类型数据集,结合桢楠分布样点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桢楠的潜在适宜栽培区。结果表明,桢楠的水平分布范围为26°41′-31°7′N,101°51′-110°57′E,垂直分布海拔介于139~1524 m。桢楠分布区的适宜年均气温为13℃~18℃,适宜年降水量为850~1500 mm,适宜越冬的极端最低气温为-1℃~4℃,适宜越夏的极端最高气温为26℃~32℃。桢楠的潜在最适宜和较高适宜栽培区主要分布在龙门山-大巴山-武陵山-苗岭-峨眉山区域。其中,四川省的高、中适宜栽培区面积最大,为137694 km^(2);依次为贵州省、重庆市、湖南省和湖北省,面积分别为101972、61658、38382、25456 km^(2)。研究结果阐明了桢楠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范围和适宜气候条件,并采用MaxEnt模型进行了桢楠潜在适宜栽培区预测,可为我国桢楠的推广栽培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桢楠 MAXENT 地理分布区 适宜栽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地区麦吊云杉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彭建 代金莉 +6 位作者 赵福陪 张越 刘邵谋 张泽 李晓清 赵晓燕 辜云杰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3期23-30,共8页
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是我国特有种,为Ⅲ级保护植物,综合利用价值较高。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九寨沟地区麦吊云杉种质资源开展全面调查,并分析其生境状况、植被生长现状。结果显示,麦吊云杉在该地区均有分布,海拔2200~2600 m范围... 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是我国特有种,为Ⅲ级保护植物,综合利用价值较高。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九寨沟地区麦吊云杉种质资源开展全面调查,并分析其生境状况、植被生长现状。结果显示,麦吊云杉在该地区均有分布,海拔2200~2600 m范围内分布最多。其天然林分以成熟林为主,占调查总量的64.04%,很少发现天然更新的幼苗,表明麦吊云杉群落处于衰退期,且缺乏天然更新能力。生境土壤以酸性土壤为主,N、P、速效P和速效K含量分别在1.78~4.45 g·kg^-1、0.46~1.16 g·kg^-1、4.56~12.35 mg·kg^-1和84.40~105.60 mg·kg^-1之间。麦吊云杉多生于阴坡面,调查共发现林下植物17种,分属10科13属,其中蹄盖蕨等构成了草本植物本底,荚蒾类、冷箭竹等耐阴性很强的矮小灌木为灌木群代表种,高山杜鹃等较高的灌木也是林下常见的灌木种。混交乔木层较为复杂,主要有冷杉、云杉、桦木、槭树和其他阔叶树等5大类,且麦吊云杉的组成均在70%以上,蓄积在90%以上。综合分析,应对九寨沟地区的麦吊云杉进行人为的遗传保育和人工促进更新,以实现麦吊云杉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 麦吊云杉 样线法 样方法 资源现状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林密度对楠木幼龄林生长、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宇 庞涛 +4 位作者 瞿相 彭建 杨汉波 代林利 辜云杰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9-20,共12页
探究造林密度对楠木人工林早期林木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为楠木人工林地力维持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3种(D1:667株/hm^(2)、D2:833株/hm^(2)和D3:1111株/hm^(2))不同造林密度的6年生楠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木... 探究造林密度对楠木人工林早期林木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为楠木人工林地力维持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3种(D1:667株/hm^(2)、D2:833株/hm^(2)和D3:1111株/hm^(2))不同造林密度的6年生楠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木树高、胸径等生长性状,测定不同土层(0<~10、10<~20和20<~30 cm)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分析楠木人工林树木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对造林密度的早期响应。结果表明:随造林密度的增加,楠木人工林平均胸径、材积和树冠投影面积均随造林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其中D1密度林分显著高于D2和D3密度林分,表明相对低的造林密度更利于楠木人工林材积的积累。造林密度对土壤硝态氮具有显著影响(P<0.01),造林密度、土层深度均对土壤pH、全氮具有显著影响(P<0.01)。楠木人工林土壤呈弱碱性,同一土层,随着林分密度增加,土壤pH、含水率呈降低趋势,而土壤有机碳含量则呈逐渐升高的趋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全磷含量下降,表明楠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同一土层中,D1密度楠木人工林脲酶、蔗糖酶活性最强,蔗糖酶活性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树木生长、土壤质量的密度效应分别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楠木人工林树木生长和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分别以D1和D2密度林分最大,分别为0.61和0.56,说明相对较低的造林密度对于树木生长以及土壤质量改善有一定作用。因此,建议对6年生楠木人工林保留密度应不高于833株/hm^(2),更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和促进树木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密度 楠木 人工林 生长性状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同质园不同人工林的生物量和林下植被多样性差异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宣 肖洒 +10 位作者 朱鹏 杜婷 李济宏 洪宗文 袁春阳 兰婷 李晗 谭波 徐振锋 张健 游成铭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7-726,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林分的生物量及林下植被多样性差异,为营建亚热带人工林筛选适生的珍贵乡土阔叶树种。【方法】以四川农业大学崇州基地同质园试验中大叶樟Cinnamomum platyphyllum、油樟C.longepaniculatum、天竺桂C.japonicum、樟树C.... 【目的】探究不同林分的生物量及林下植被多样性差异,为营建亚热带人工林筛选适生的珍贵乡土阔叶树种。【方法】以四川农业大学崇州基地同质园试验中大叶樟Cinnamomum platyphyllum、油樟C.longepaniculatum、天竺桂C.japonicum、樟树C.camphora、桤木Alnus cremastogyne、香椿Toona sinensis、红椿T.ciliata等7个阔叶树种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各树种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林下植被多样性等指标,量化树种对生物量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结果】不同树种全株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叶樟的生物量最高,其次是桤木和红椿,天竺桂最低。树种各器官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整体表现为干>根、枝>叶,并且大叶樟各器官生物量均最高,天竺桂各器官生物量均最低。各器官生物量占全株生物量比例在树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树种大小排序无一致性规律。不同功能群之间的全株、叶、枝及干生物量无显著差异,但常绿树种的根生物量、根生物量占比和根冠比显著高于落叶树种(P<0.05),枝和干生物量占比则相反。落叶树种林分林下草本多样性显著高于常绿树种林分(P<0.05),并且红椿、桤木和香椿林分林下草本的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天竺桂、樟树、大叶樟和油樟林分,红椿林分的林下草本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其他6个林分(P<0.05)。【结论】研究区培育落叶树种有利于人工林的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保育,并且相较于其他乡土树种,选择桤木和红椿作为培育树种更有利于亚热带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与管理。图6表2参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人工林 同质园 阔叶树种 生物量 林下植被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林密度对桢楠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程一伦 江天一 +4 位作者 李思睿 彭建 李金武 辜云杰 杨汉波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6-455,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造林密度对桢楠(Phoebe zhennan)人工林土壤质量的影响,分析不同密度经营下的桢楠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为桢楠人工林培育中适宜造林密度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6 a生5种造林密度(D1:400株/hm^(2)、D2:500... 【目的】研究不同造林密度对桢楠(Phoebe zhennan)人工林土壤质量的影响,分析不同密度经营下的桢楠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为桢楠人工林培育中适宜造林密度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6 a生5种造林密度(D1:400株/hm^(2)、D2:500株/hm^(2)、D3:600株/hm^(2)、D4:700株/hm^(2)、D5:850株/hm^(2))桢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土层(0~10、10~20、20~30和30~50 cm)土壤理化性质,利用方差分析进行显著性检验,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进行多重比较,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密度桢楠人工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桢楠人工林土壤呈弱酸性(5.05~5.82)。造林密度和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碳、硝态氮和全磷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各造林密度林分中,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明桢楠人工林土壤养分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现象。在同一土层,土壤有机碳、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在D1密度林分中达到最大。D1密度林分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D3和D5密度林分。随造林密度的增加,土壤容重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而土壤含水率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土壤质量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桢楠人工林造林密度以400株/hm^(2)时,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最高,为0.59,说明较低的造林密度更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结论】造林密度对土壤养分质量有显著影响,较低的造林密度(400株/hm^(2))更有利于桢楠人工林土壤养分的维持和土壤质量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桢楠人工林 造林密度 土层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窗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雅荣 蒋罗 +4 位作者 罗熳丽 鲁琴琴 张庭昊 肖玖金 张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82-791,共10页
【目的】为了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林窗改造并补植油樟(Cinnamomum camphora)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方法】人为采伐形成3种不同面积大小的林窗(小型林窗:100~225 m^(2),中型林窗:625~900 m^(2),大型林窗:1 225~1 600... 【目的】为了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林窗改造并补植油樟(Cinnamomum camphora)后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方法】人为采伐形成3种不同面积大小的林窗(小型林窗:100~225 m^(2),中型林窗:625~900 m^(2),大型林窗:1 225~1 600 m^(2)),以马尾松纯林为对照,采用干/湿生漏斗对中小型土壤动物进行分离鉴定,研究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结果】结果显示:试验共采集到土壤动物2 518头,分属3门12纲30目,以线虫纲为优势类群,其个体数占比为50.37%;大型林窗内土壤动物平均密度最高,中型林窗类群数最高;土壤动物群落垂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特征。马尾松纯林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最低。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以杂食性占比较大,各样地数量占比在42.69%~65.72%之间;土壤动物功能群的类群数排序为腐食性>植食性>菌食性>捕食性>杂食性。【结论】林窗改造导致林下土壤动物群落发生变化,中等面积林窗(625~900 m^(2))促进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中小型土壤动物 林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吊云杉林分密度对林下物种多样性及其自然更新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世杰 彭建 +2 位作者 莫劲雁 李晓清 辜云杰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5期19-25,共7页
研究林分密度对伴生植物及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以及自然更新能力,是研究森林结构与功能关系、群落稳定性的基础,也是遗传保育、天然林的经营管理技术的基础。采用标准地调查法,记录麦吊云杉不同林分密度标准地的每个小样方内出现... 研究林分密度对伴生植物及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以及自然更新能力,是研究森林结构与功能关系、群落稳定性的基础,也是遗传保育、天然林的经营管理技术的基础。采用标准地调查法,记录麦吊云杉不同林分密度标准地的每个小样方内出现的所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和数量,计算各多样性指数并进行分析;同时,调查记录不同密度林分下自然更新幼苗数量。结果表明,研究区麦吊云杉天然林林下植被物种组成较为贫乏,有伴生乔木9种,林下灌木和草本17种。从不同角度分析乔木、灌木与草本物种丰富度对林分密度变化的敏感程度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从物种丰富度变化幅度上看,乔木、灌木和草本对林分密度的变化均较为敏感。林下植被多样性对林分密度持续增大的响应变现为非单一变化趋势,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分植被多样性指数大致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呈双峰响应模式。研究区麦吊云杉天然林在400~499株·hm^2密度范围内保持较高的林下物种多样性水平。麦吊云杉天然林自然更新能力较差,仅4个密度林分中发现有自然更新幼苗。因此,在麦吊云杉保育过程中,应合理调整林分密度以促进麦吊云杉天然林自然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吊云杉 天然林 林分密度 伴生植物 林下植被 自然更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四川楠木种源(家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14
作者 赵永树 张世超 +6 位作者 杨澜 谢佳鑫 刘明 杨汉波 辜云杰 彭建 刘闵豪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楠木(Phoebe zhennan)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用材树种。利用14对多态性SSR引物对四川省10个种源39个楠木家系进行遗传多样性特征分析,以期揭示其遗传背景及家系间的遗传关系,为楠木优良种源(家系)的选择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4对SS... 楠木(Phoebe zhennan)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用材树种。利用14对多态性SSR引物对四川省10个种源39个楠木家系进行遗传多样性特征分析,以期揭示其遗传背景及家系间的遗传关系,为楠木优良种源(家系)的选择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4对SSR引物共检测出178个等位基因(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7.058。PIC值在0.306~0.939间变化,均值为0.746,多态性较高。Shannon’s信息指数(I)在1.306~1.511之间变化,平均值为1.368,表明楠木种源(家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期望杂合度(He)与观测杂合度(Ho)分别在0.646~0.0.703之间和0.920~1.000之间,平均分别为0.676和0.550。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99%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源内,仅1%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源间。基于STRUCTURE对39个家系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当K=3时,ΔK有最大峰值,表明适宜被分为3个群组。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将楠木39个家系分为4个类群,除F20单独一个类群外,其余三个类群混合了成都、泸州、雅安、乐山各地的楠木家系,类群划分与种源地无明显联系。研究结果为楠木优异基因资源的发掘和杂交亲本的选配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楠木 家系 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个优良杉木家系的生长、光合和氮磷养分利用效率差异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娜 朱鹏 +4 位作者 陈良华 胡红玲 张健 肖玖金 杨汉波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9-456,共8页
【目的】生长监测和光合生理机制研究可为杉木优良家系的早期选择和科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国家杉木工程中心引进62个第3代杉木半同胞家系建立子代测定林,以本地的1.5代杉木为对照(CK),以生长优于本地杉木的6个杉木家系为对象... 【目的】生长监测和光合生理机制研究可为杉木优良家系的早期选择和科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国家杉木工程中心引进62个第3代杉木半同胞家系建立子代测定林,以本地的1.5代杉木为对照(CK),以生长优于本地杉木的6个杉木家系为对象,研究它们的生长性状、光合特征及其与氮(N)、磷(P)利用效率的内在关系。【结果】3号家系的株高和地径最大,显著高于CK、26和42号家系(P<0.05);家系间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表观量子效率(Q)、光呼吸速率(Rd)、光饱和点(LSP)和补偿点(LCP)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家系间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含量的差异显著,26号家系最高,3号家系最低;家系间N、P养分含量及其光合利用效率的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生长性状与Pmax、Q、叶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具有较高LSP和较低Rd的家系,生长表现更好。N、P化学计量比特征表明幼龄期杉木的生长主要受N的限制,生长较差的家系采取保守的N、P利用策略。【结论】杉木生长性状不仅与净光合速率有关,更与光合总叶面积紧密相关,生长更好的家系对N、P养分需求量更大。综合来看,3、23和43号家系最为优良,可进一步从中筛选优良单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优良家系 光合性状 化学计量特征 氮磷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竹凋落叶不同分解环境中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肖玖金 杨礼通 +4 位作者 冯秋红 陈东海 张健 陈良华 胡宗达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30-1340,共11页
为研究火烧迹地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以毗邻雷竹林为对照,采用凋落物袋法研究雷竹凋落叶分解速率及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两个样地雷竹凋落叶分解过程总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 为研究火烧迹地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以毗邻雷竹林为对照,采用凋落物袋法研究雷竹凋落叶分解速率及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两个样地雷竹凋落叶分解过程总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即分解初期(质量损失率较高)、分解中期(凋落叶的质量损失率较上阶段减缓)、分解后期(质量损失率再次上升)。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824只,其中火烧迹地375只,对照样地449只,以绥螨科、蚁科、线虫纲和等节(虫兆)科为优势类群,所占百分比为49.27%,火烧迹地土壤动物类群数变化幅度较个体数小。统计分析表明,火烧迹地和对照样地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类群数无显著差异(P>0.05)。两个样地土壤动物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而优势度指数则逐渐降低,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均与降水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主坐标分析(PCoA)表明,凋落叶分解初期受火烧干扰较大,后期受分解时间累积效应影响较大。试验表明,火烧干扰延缓了雷竹凋落叶的分解速率,但随着时间的延续,火烧迹地雷竹叶分解速率则迅速提升,土壤动物群落也得到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迹地 凋落叶分解 土壤动物 雷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个核桃无性系鲜果内种皮苦涩味相关物质及易剥性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芳 郑先强 +5 位作者 糜加轩 吕健 朱艳 时羽杰 万雪琴 杨汉波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73,共8页
【目的】筛选出内种皮苦涩味轻且内种皮易去除的优良核桃无性系,为鲜食核桃专用品种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10个优良核桃无性系的鲜果为材料,测定其内种皮的单宁含量、黄酮含量、多酚含量、多糖含量、内种皮厚度和去皮耗时共... 【目的】筛选出内种皮苦涩味轻且内种皮易去除的优良核桃无性系,为鲜食核桃专用品种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10个优良核桃无性系的鲜果为材料,测定其内种皮的单宁含量、黄酮含量、多酚含量、多糖含量、内种皮厚度和去皮耗时共6个指标,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重复力估算,研究不同核桃无性系内种皮苦涩味相关物质含量、多糖含量和易剥性的变异规律,并采用独立选择标准法对10个无性系进行评价。【结果】92号无性系鲜果内种皮的单宁含量最高(11.54 mg/g),64号无性系鲜果的该指标值最低(2.81 mg/g)。各无性系鲜果内种皮的多糖含量为2.41~5.77 mg/g,其中301号无性系内种皮多糖含量最高。91号无性系鲜果内种皮的黄酮含量和多酚含量均高于其他无性系,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参试无性系鲜果的内种皮厚度为0.10~0.25 mm,去除内种皮耗时1.53~2.82 min,其中72号无性系的内种皮最易去除,去除65号无性系内种皮耗时最长。各核桃无性系鲜果内种皮各性状的重复力均在0.850以上,说明参试核桃无性系内种皮的易剥性和苦涩味物质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结论】核桃86号无性系鲜果易去除内种皮,且其内种皮中多酚、单宁等苦涩味相关物质含量相对较低,可作为鲜食核桃品种进一步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无性系 内种皮 苦涩味 易剥性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麦吊云杉木材解剖性质与材性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彭建 杨岚 +4 位作者 李艳梅 莫劲雁 程一伦 辜云杰 李晓清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3期7-12,共6页
以油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Franch.)Pritz.var.complanata(Mast.)Cheng ex Rehd.)解析木圆盘为研究对象,通过木材解剖测定其年轮宽度、管胞长度与宽度、管胞腔径/双壁厚度形态特征和木材含水率、干缩性质与密度等材性性状的径向变... 以油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Franch.)Pritz.var.complanata(Mast.)Cheng ex Rehd.)解析木圆盘为研究对象,通过木材解剖测定其年轮宽度、管胞长度与宽度、管胞腔径/双壁厚度形态特征和木材含水率、干缩性质与密度等材性性状的径向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油麦吊云杉为较速生树种,平均年轮宽度为5.17 mm,在1~17年间均保持较为旺盛的次生生长。管胞长度、宽度、双壁厚和腔径从髓心向外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别为1363.98~3498.38 mm、28.41~43.50 mm、4.22~6.55μm和13.74~37.20μm。木材气干含水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生材含水率先缓慢增加,后下降趋于平缓。木材干缩率和密度没有明显的变异规律,整体上趋于稳定状态。综合分析,油麦吊云杉较速生,培育人工林可在17~20年间进行采伐,可获得相对较高的木材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麦吊云杉 解析木 材性 解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细根AMF侵染特征和锰、镉含量对短期氮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良华 刘选茹 +4 位作者 李西悦 柳奇 杨林凯 舒锟 林恬恬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3-242,共10页
【目的】深入认识氮沉降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细根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fungi,AMF)侵染特征和重金属富集效率的影响,可为杉木人工林的氮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1 a和18 a杉木人工林为对象,设置3个... 【目的】深入认识氮沉降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细根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fungi,AMF)侵染特征和重金属富集效率的影响,可为杉木人工林的氮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1 a和18 a杉木人工林为对象,设置3个氮沉降梯度:CK、LN和HN,即0、5和10 g N/(m^(2)·a),通过施氮的方式模拟氮沉降,分析短期氮添加对AMF侵染特征和细根中锰、镉含量的影响。【结果】①氮添加对杉木AMF泡囊、菌丝和总侵染率以及土壤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影响显著(P<0.05),在生长季(8月),两种林龄以上指标均表现为LN条件下最高;在非生长季(11月),11 a林内,各侵染特征仍为LN条件下最高,18 a林内,总AMF侵染率随氮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②锰和镉两种元素在细根中的富集模式不同,各级根系中锰的含量与易提取球囊霉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镉含量更容易受到AMF侵染特征的影响。【结论】杉木细根与AMF的共生关系对短期氮沉降敏感,短期氮沉降同时影响着细根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与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丛枝菌根真菌 杉木人工林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lodyn的楠木木材密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20
作者 彭建 鲁鑫钥 +4 位作者 余小晏 刘闵豪 肖兴翠 杨汉波 辜云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69-275,共7页
木材密度是决定用材树种木材质量的重要性状。以12~96年生楠木为对象,采用Pilodyn方法对活立木胸径处南北向木材进行探测,结合实测值构建楠木木材材性指标预测模型,以实现楠木活立木材性的快速、可靠评价。结果表明,楠木木材纤维长度、... 木材密度是决定用材树种木材质量的重要性状。以12~96年生楠木为对象,采用Pilodyn方法对活立木胸径处南北向木材进行探测,结合实测值构建楠木木材材性指标预测模型,以实现楠木活立木材性的快速、可靠评价。结果表明,楠木木材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和纤维长宽比分别在629.90~1238.76、13.78~23.95μm和29.83~80.35。纤维长度和长宽比随树龄增加而增加,纤维宽度随树龄增加而降低,而气干密度与树龄无相关性。木材外侧、内侧和整株木材气干密度分别在0.40~0.698、0.13~0.66和0.40~0.57。采用不同回归方程模型构建木材气干密度预测模型,结果显示,Pilodyn测定值与气干密度的指数函数方程的拟合效果最佳,Pilodyn测定值与各木材气干密度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001),决定系数R(-0.3002~-0.5184)。虽然pilodyn测定值与纤维长度与宽度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决定系数均较低(R<0.15),无法保证预测模型结果的准确性。最后,分别构建楠木木材外侧(y=2.4782x^(-0.539))和整株气干密度预测模型(y=0.9538 x^(-0.24)),该预测模型的建立为今后快速无损评估楠木活立木木材密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楠木 PILODYN 气干密度 纤维长宽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