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在晶状体外伤诊疗中的新认识及研究新方向
1
作者 徐雯 王耿 +13 位作者 王勇 李学民 张广斌 竺向佳 金海鹰 罗莉霞 范玮 赵云娥 赵江月 俞阿勇 郭海科 鲍永珍 蒋永祥 施策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4-210,共7页
晶状体外伤是眼外伤发生后造成视觉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目前,晶状体外伤仍缺乏明确的分类标准和细致全面的检测手段,诊断和术前评估、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的决策和术后预后判断等重要诊疗环节上尚存诸多争议和挑战。计算机断层扫描、... 晶状体外伤是眼外伤发生后造成视觉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目前,晶状体外伤仍缺乏明确的分类标准和细致全面的检测手段,诊断和术前评估、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的决策和术后预后判断等重要诊疗环节上尚存诸多争议和挑战。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断层扫描成像类技术为晶状体外伤的评估提供了新的观察维度,在晶状体外伤中对晶状体透明度、质地、位置、形态、完整性以及悬韧带和邻近其他眼内结构的观察和评估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受限于单一技术的局限性,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在该类疾病中的应用仍存在一定限制。随着未来影像技术的迭代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断层扫描成像类技术将日益在晶状体外伤诊疗过程中担当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本专家组就晶状体外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分类、目前晶状体外伤诊疗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回顾,主要围绕目前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在晶状体外伤诊疗中的具体应用、不足与局限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提出专家推荐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检测手段 手术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区正向光学离焦镜片对双眼视功能和视觉质量影响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晓莹 马薇 +1 位作者 宋雨桐 刘陇黔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37,共8页
目的评估配戴多区正向光学离焦(DIMS)镜片对近视儿童双眼视功能和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于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招募6~15岁近视儿童176例352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DIMS组85例170眼和... 目的评估配戴多区正向光学离焦(DIMS)镜片对近视儿童双眼视功能和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于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招募6~15岁近视儿童176例352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DIMS组85例170眼和单光组91例182眼,分别配戴DIMS和单光镜片,最终完成随访并纳入分析者共151例302眼,其中DIMS组72例144眼,单光组79例158眼。在戴镜前和戴镜后6、12个月分别测量受试者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远/近水平眼位、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分析2个组受试者戴镜1年的视功能变化。每次随访均测量受试者主观对比敏感度(CS),客观评估镜片对视觉质量的影响。结果2个组戴镜前后不同时间点单眼调节幅度、双眼调节灵敏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_(时间)=84.435、48.201,均P<0.001),其中2个组戴镜后6和12个月单眼调节幅度均较戴镜前下降,双眼调节灵敏度均较戴镜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戴镜后12个月,DIMS组和单光组单眼调节幅度分别较戴镜前下降2.68 D(95%CI:1.60~3.75 D)和2.82 D(95%CI:1.81~3.84 D)。2个组戴镜前后不同时间点远水平眼位和近水平眼位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_(时间)=10.398、23.947,均P<0.01),其中,戴镜后12个月DIMS组远水平眼位较戴镜前向外漂移0.68^(△)(95%CI:0.06~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MS组和单光组近水平眼位分别较戴镜前向外漂移1.67^(△)(95%CI:0.15~3.20^(△))和1.73^(△)(95%CI:0.49~2.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戴镜前后不同时间点梯度性AC/A值和计算性AC/A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_(时间)=22.001、13.411,均P<0.01),其中2个组戴镜后12个月梯度性AC/A值均较戴镜前降低,单光组戴镜后12个月计算性AC/A值较戴镜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间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远水平眼位、近水平眼位、梯度性AC/A值和计算性AC/A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Waldχ^(2)_(组别)=2.385、2.266、2.070、0.571、0.578、0.053,均P>0.05)。2个组戴镜前后不同时间点在3、6、12、18 cpd空间频率下的CS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Waldχ^(2)_(组别)=1.104、2.263、1.861、3.671,均P>0.05;Waldχ^(2)_(时间)=2.260、5.382、2.573、1.637,均P>0.05)。结论配戴DIMS镜片后视功能表现与配戴单光镜片表现一致,对儿童长期视觉质量无明显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眼调节 对比敏感度 眼位 离焦 视功能 视觉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预测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手术效果
3
作者 万奇 陈蠡 +4 位作者 魏然 殷鸿波 唐静 邓应平 马可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3-334,共12页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预测快速角膜胶原交联(A-CXL)手术效果,识别预后因素并构建模型预测术后疾病进展。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3—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门诊接受A-CXL手术的圆锥角膜患者82例112眼。在术前和随访期...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预测快速角膜胶原交联(A-CXL)手术效果,识别预后因素并构建模型预测术后疾病进展。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3—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门诊接受A-CXL手术的圆锥角膜患者82例112眼。在术前和随访期间,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情况,采用Pentacam检查角膜地形图,采用Corvis ST检查角膜生物力学参数。末次随访时最大角膜曲率(Kmax)较术前增加≥1 D定义为圆锥角膜进展。运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对角膜地形图、生物力学参数和角膜光密度值进行分析,识别预后因素并构建模型来预测术后疾病进展。结果在随访期间,15.1%(17/112)患眼出现A-CXL术后进展。进展组术前散光度和应力-应变指数(SSI)分别为(-5.41±2.72)D和1.41±0.78,分别大于非进展组的(-3.30±2.54)D和0.95±0.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0、2.03,均P<0.05)。通过Cox回归分析发现,术前散光[风险比(HR)=1.20]、SSI(HR=1.10)和2~6 mm范围角膜前表面光密度(CDA6)(HR=2.10)是A-CXL术后进展的显著危险因素。通过多种机器学习模型的开发和对比验证发现,Logistic回归、多层感知器模型(MLP)和随机森林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均超过0.700。在F1分数评价方面,Logistic回归、MLP和RF的AUC值分别为0.870、0.880和0.880。可视化MLP的网络结构为含有24个神经元的单层神经网络,对A-CXL术后是否发生进展的预测准确率达到80%。结合散光、SSI和CDA6开发的临床列线图,可根据每个变量指定分数的总分数来预测术后0.5、1和2年的累积进展概率,根据最佳截断值,可以将圆锥角膜相应地分为高、中和低风险组。列线图时间依赖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显示,术后0.5、1和2年的AUC分别为0.734、0.685和0.935,预测概率均表现良好。结论术前散光、SSI和CDA6是圆锥角膜A-CXL术后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MLP可以准确预测术后疾病进展,结合术前散光、SSI和CDA6开发的临床列线图可以简单而准确地区分圆锥角膜术后进展的高中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交联手术 机器学习 预后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眼科日间手术管理简述 被引量:31
4
作者 任洁 林红 曾继红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4年第4期440-441,共2页
日间手术作为一种快捷、安全的治疗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缩短平均住院日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眼科手术短、频、快的特点非常适合开展日间手术。在回顾性分析我国眼科日间手术发展的基础上,总结了眼科日间手... 日间手术作为一种快捷、安全的治疗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缩短平均住院日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眼科手术短、频、快的特点非常适合开展日间手术。在回顾性分析我国眼科日间手术发展的基础上,总结了眼科日间手术的就诊模式、管理模式和延伸服务的现状,以期为我国眼科日间手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间手术 诊疗模式 简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科日间手术与常规手术患者的混合管理 被引量:30
5
作者 曾继红 曹昕 骆洪梅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24期18-19,共2页
目的探讨眼科日间手术与常规手术患者的混合管理方法。方法结合眼科特点在病房内固定3间病房15张床位收治日间手术患者,对日间手术患者和普通住院手术患者进行混合管理。结果通过开展日间手术和加强护理管理,眼科手术量比同期增长了24.... 目的探讨眼科日间手术与常规手术患者的混合管理方法。方法结合眼科特点在病房内固定3间病房15张床位收治日间手术患者,对日间手术患者和普通住院手术患者进行混合管理。结果通过开展日间手术和加强护理管理,眼科手术量比同期增长了24.2%,术前等待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医疗指标有了明显的改善,患者满意度达到了99%以上。结论在日间手术与常规住院手术患者并存的眼科病房,通过优化护理流程、实施医护一体化、合理进行岗位设置,能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 日间手术 常规手术 护理管理 医护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景音乐在眼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6
作者 曾继红 骆洪梅 徐世兰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2年第8期605-606,共2页
关键词 眼科手术 护理 术中 音乐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受体在眼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何为民 罗清礼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5期467-469,共3页
糖皮质激素在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对靶细胞的作用是通过细胞浆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人眼是糖皮质激素重要的靶组织,全身或局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出现眼部的并发症,如白内障和青光眼等。本文对... 糖皮质激素在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对靶细胞的作用是通过细胞浆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人眼是糖皮质激素重要的靶组织,全身或局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出现眼部的并发症,如白内障和青光眼等。本文对糖皮质激素受体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眼科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受体 眼科 白内障 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科住院病人外伤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 被引量:5
8
作者 曾继红 冯先琼 刘扬宏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3年第8期591-592,共2页
回顾性分析眼科住院病人外伤种类、原因及其预防措施,其外伤种类为揉伤及碰伤、跌伤、烫伤;原因为视功能障碍、年龄因素、环境因素和药物不良反应、护理措施不当等。提出正确评估病人的自理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设置规范环境、加强病人... 回顾性分析眼科住院病人外伤种类、原因及其预防措施,其外伤种类为揉伤及碰伤、跌伤、烫伤;原因为视功能障碍、年龄因素、环境因素和药物不良反应、护理措施不当等。提出正确评估病人的自理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设置规范环境、加强病人健康教育和安全指导、加强对用药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等措施.可预防眼科住院病人外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病人 外伤 预防 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杆菌毒素局部注射在斜视治疗中的应用
9
作者 吕瑞娟 刘陇黔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8-163,共6页
A型肉毒杆菌毒素(BTA)是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嗜神经外毒素,能通过化学性去神经作用使肌肉麻痹,在眼科、皮肤科及医疗整形方面应用广泛。在眼科领域,BTA早期被用于治疗婴儿型内斜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神经麻痹性斜视等少数类型的斜视。... A型肉毒杆菌毒素(BTA)是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嗜神经外毒素,能通过化学性去神经作用使肌肉麻痹,在眼科、皮肤科及医疗整形方面应用广泛。在眼科领域,BTA早期被用于治疗婴儿型内斜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神经麻痹性斜视等少数类型的斜视。近年来,有眼科医师尝试将BTA应用于部分调节性内斜视、限制性斜视及外斜视,并发现BTA在急性共同性内斜视、部分调节性内斜视、≤30棱镜度的婴儿型内斜视的治疗中可替代眼外肌手术,在超大度数婴儿型内斜视、知觉性外斜视的治疗中可辅助增强手术矫正效果,这为不同类型斜视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同时,通过改进注射技术、使用剂量增量方法控制药量,增加了局部药物利用率,减少了并发症。本文就BTA治疗斜视的机制、有效性、安全性及应用剂量进行探讨,重点对其在各种类型斜视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以期为BTA在斜视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杆菌毒素 斜视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成人弱视自上而下面孔识别通路研究
10
作者 明小璐 黄干天 刘陇黔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46-553,共8页
目的探讨成人弱视患者在面孔诱导任务中top-down通路的神经加工特征,重点分析P1、N170等事件相关电位成分,以揭示top-down通路在面孔认知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招募16名弱视患者(弱视组)和15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受试者,通过面孔诱... 目的探讨成人弱视患者在面孔诱导任务中top-down通路的神经加工特征,重点分析P1、N170等事件相关电位成分,以揭示top-down通路在面孔认知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招募16名弱视患者(弱视组)和15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受试者,通过面孔诱导任务,测量反应假警率和反应时间,脑电试验采用E-Prime 3.0设计面孔感知任务,使用64导脑电帽记录脑电信号,并对数据进行时域分析。研究对比了弱视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在行为学和神经生理学水平上的差异,主要分析P1和N170成分的平均波幅差异。结果行为学预试验结果表明,弱视组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在反应假警率和反应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个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下比较,P1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组和健康对照组受试者P1平均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170成分在不同电极位置和试验条件下表现出显著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电极主效应:F_((3,63))=29.064,P=0.000,η^(2)=0.581;条件主效应:F_((2,42))=23.677,P=0.000,η^(2)=0.530;条件和电极交互效应:F_((6,126))=5.846,P=0.002,η^(2)=0.218)。弱视组和健康对照组受试者N170成分波平均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视患者的早期视觉加工(P1)未表现出明显异常,但N170成分在不同电极位置和试验条件下表现出显著差异,这可能反映出top-down通路在弱视患者面孔识别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补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弱视 top-down通路 面孔感知 N170 事件相关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在血管新生及其他眼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娟娟 张军军 张美霞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4期308-311,共4页
RNA干扰是近年来发现的研究生物体基因表达、调控与功能的一项崭新技术,其本质是siRNA与对应的mRNA特异结合、通过酶的作用使之降解从而阻止mRNA的翻译,引起生物细胞内同源基因特异性沉默。目前广泛应用于眼部新生血管及相关疾病的研究... RNA干扰是近年来发现的研究生物体基因表达、调控与功能的一项崭新技术,其本质是siRNA与对应的mRNA特异结合、通过酶的作用使之降解从而阻止mRNA的翻译,引起生物细胞内同源基因特异性沉默。目前广泛应用于眼部新生血管及相关疾病的研究中,我们现将这一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角切开术围手术期前房出血及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管理方案专家推荐意见
12
作者 张秀兰 潘晓晶 +8 位作者 柯敏 唐莉 谢琳 陶黎明 范肃洁 唐广贤 段宣初 原慧萍 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81-886,共6页
房角切开术(G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适用于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尽管GT手术的安全性较高,但前房出血和一过性眼压升高仍然是GT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然而,在处理... 房角切开术(G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适用于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尽管GT手术的安全性较高,但前房出血和一过性眼压升高仍然是GT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然而,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临床医生缺乏统一的标准化规范。这种情况不仅可能影响临床医生对手术效果的判断,还可能对手术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制定详细、完整的围手术期前房出血及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管理方案,指导临床医生合理、规范地处理并发症,推动MIGS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此国内部分青光眼治疗专家及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相关专家共同回顾既往文献,通过反复讨论,对GT围手术期前房出血和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的管理方案达成一致性推荐意见,包括围手术期前房出血的定义、高危因素、转归,术前预防出血的方法、术中减少出血的方法、术后前房出血的管理,及一过性眼压升高的定义、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处理及转归等方面,以供临床医生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治疗方案 并发症 前房出血 一过性眼压升高 微创青光眼手术 房角切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人工智能在斜视诊疗中的应用
13
作者 刘陇黔 吴达文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79-1083,共5页
斜视的尽早诊断和合理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斜视的筛查和诊断主要依赖人工检查,存在人力资源不足和误诊、漏诊风险。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斜视领域的应用迅猛发展,涵盖斜视筛查、诊断、手术参数估计及预后预测等方面。基于... 斜视的尽早诊断和合理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斜视的筛查和诊断主要依赖人工检查,存在人力资源不足和误诊、漏诊风险。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斜视领域的应用迅猛发展,涵盖斜视筛查、诊断、手术参数估计及预后预测等方面。基于视频、眼位照片及彩色眼底照相的深度学习模型在斜视筛查和诊断中显示出巨大潜力。尽管AI在斜视诊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研究多排除复杂斜视类型,依赖静态、单模态数据,其实用性和普适性仍需进一步提高。未来,结合大模型技术和多模态数据的智能诊疗平台的建设将提升斜视的管理和眼保健水平,有助于实现斜视的个性化精准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视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ChatGPT 大模型 多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圆锥角膜1例
14
作者 谭凡 邓应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1-662,共2页
患者,男,39岁,汉族,因“双眼抗青光眼术后1年,视力下降3个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就诊。就诊前1年,患者于外院诊断为“双眼青光眼、双眼屈光不正”,并行“右眼小梁切除+周边虹膜切除术及左眼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患者自诉术后于... 患者,男,39岁,汉族,因“双眼抗青光眼术后1年,视力下降3个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就诊。就诊前1年,患者于外院诊断为“双眼青光眼、双眼屈光不正”,并行“右眼小梁切除+周边虹膜切除术及左眼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患者自诉术后于外院复查时双眼矫正视力为0.4,眼压仍高(具体不详),行局部降眼压治疗(贝美前列腺素滴眼液+布林佐胺噻吗洛尔滴眼液+酒石酸溴莫尼定滴眼液点双眼;左眼加用布林佐胺滴眼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边虹膜切除术 圆锥角膜 小梁切除 矫正视力 布林佐胺 降眼压治疗 前列腺素 抗青光眼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05%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干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评价 被引量:20
15
作者 马可 吕仲平 +2 位作者 廖晋英 王顺清 邓应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55-659,共5页
背景 干眼是常见的眼表疾病,质量分数0.05%环孢素A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国外的研究表明其对干眼具有治疗作用,但中国尚未批准将0.05%环孢素A滴眼液用于干眼治疗. 目的 研究0.05%环孢素A治疗干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 背景 干眼是常见的眼表疾病,质量分数0.05%环孢素A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国外的研究表明其对干眼具有治疗作用,但中国尚未批准将0.05%环孢素A滴眼液用于干眼治疗. 目的 研究0.05%环孢素A治疗干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优效试验方法,纳入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的干眼患者40例40眼,采用随机卡片法将经筛选期、基线期以及再次核查后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个组,2个组患者均给予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滴眼液点眼作为基础治疗,同时分别给予0.05%环孢素A滴眼液(Ⅱ)和环孢素A滴眼液(Ⅱ)溶媒点眼84 d.患者均于用药后(7±1)、(28±2)、(56±3)、(84±3)d以及停药后14 d进行复查,将用药前后眼部症状、体征以及干眼相关检查指标作为有效性评价指标,将用药前后视力的改变、用药后不适感、全身安全性以及不良事件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评估0.05%环孢素A滴眼液治疗干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 治疗前后0.05%环孢素A滴眼液组和溶媒组的眼部症状评分、结膜充血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试验Ⅰ(SⅠ t)、角膜结膜染色总评分明显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0.05%环孢素A滴眼液组和溶媒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5%(15/20)和25% (5/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环孢素A滴眼液组与溶媒组总有效率的差值的95%可信区间(CI)为30.80% ~53.75%,证实0.05%环孢素A组较溶媒组的统计优效成立.治疗后84d2个组受试者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0).大多数受试者用药后眼部无不适感,少数有轻中度不适.结论 0.05%环孢素A滴眼液(Ⅱ)对于治疗干眼有较好的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环孢素A 随机双盲临床试验 效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近视患者夜戴角膜塑形镜后的视觉质量评估 被引量:29
16
作者 马薇 廖孟 +1 位作者 金宏智 刘陇黔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04-1109,共6页
背景角膜塑形镜配戴可暂时改变眼的近视度数,但其对配戴者视觉质量的影响值得关注。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使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视觉质量的改变。方法采用描述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每个受试者纳入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收集2... 背景角膜塑形镜配戴可暂时改变眼的近视度数,但其对配戴者视觉质量的影响值得关注。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使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视觉质量的改变。方法采用描述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每个受试者纳入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收集2010年1月1日至12月30目的近视患者76例150眼,年龄(14.90-+1.24)岁;平均等效球镜度(SE)为(-2.79+0.82)D。所有患者均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配戴夜用型角膜塑形镜,每日戴镜至少8h,分别于配戴前及配戴后第1周、第3个月时接受主觉验光、裸眼视力(UCVA)、对比敏感度、角膜地形图、像差检查,并由同一验配医师询问患者配戴前后的视觉质量及相关症状。视觉质量的评价标准参照美国国家眼科研究院屈光不正生活质量量表(NEI—RQL42),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重复测试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3个月后sE分别为(-0.33±1.02)D和(-0.26±0.60)D,较配戴前的(-2.79±0.82)D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配戴后1周和3个月问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1)。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周和3个月各空间频率下对比敏感度均低于配戴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周:3cpd时P=0.001,6cpd时P=0.001,12cpd时P〈0.05,18cpd时P〈0.05;3个月:3cpd时P=0.001,6cpd时P=0.001,12cpd时P〈0.05,18cpd时P〈0.05),而配戴后1周和3个月之间患眼对比敏感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3个月后角膜平坦K值、陡峭K值、e值均较配戴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而角膜表面非对称指数(SAI)、角膜表面规则指数(SRI)较配戴镜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像差研究显示,总高阶像差、3阶像差和4阶像差在戴镜后1周和3个月均明显增加,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1周和3个月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像差及2阶像差在戴镜1周后与3个月均显示降低,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戴镜后1周和3个月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5项视觉质量项目(从明处到暗处适应容易程度、夜间骑车容易程度、夜间是否常看到灯光晕环光圈、视力波动出现的频率、眩光程度)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力波动出现的频率在配戴后1个月和3个月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戴后1周可使近视度数降低,配戴3个月近视度数趋于稳定。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使角膜形状趋向不规则,对比敏感度下降,3阶像差和4阶像差增加。主观视觉质量较框架眼镜矫正时降低,尤其是夜间视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近视 青少年 视觉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对近视眼角膜滞后量和角膜阻力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吴东芳 邓应平 +1 位作者 王顺清 邱乐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1-545,共5页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因术后痛苦小、视力恢复快、有效性佳和预测性好,成为目前治疗屈光不正的主流方法,但术后角膜生物力学性能降低可导致继发圆锥角膜、角膜扩张等并发症,因此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研究是临...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因术后痛苦小、视力恢复快、有效性佳和预测性好,成为目前治疗屈光不正的主流方法,但术后角膜生物力学性能降低可导致继发圆锥角膜、角膜扩张等并发症,因此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研究是临床上受到关注的问题之一。目的研究不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中度近视患者82例164眼,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组(30例60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组(27例54眼)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组(25例50眼),3个组受检者基线特征均相匹配。利用眼反应分析仪(ORA)分别测定和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组术眼术前及术后1周和5个月的角膜滞后量(CH)值和角膜阻力因子(CRF)值,并分析角膜切削厚度与CH、CRF手术前后差值的关系。结果不同时间点SBK、LASIK、LASEK组间CH和CRF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2.17,P=0.08;F分组=2.67,P=0.07),各组不同时间点间CH值和CRF值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1.90,P=0.00;F时间=49.65,P=0.00),3个组术后1周、5个月,CH、CRF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对角膜切削厚度与CH、CRF的差值分析发现,术后1周至术后5个月,角膜切削厚度与CH差值均不相关(均R^2=0.000),但与CRF差值呈弱相关(1周:Y=3.253+0.010X,R^2=0.007;5个月:Y=1.073+0.021X,R^2=0.004)。结论SBK、LASIK、LASEK术后术眼的角膜CH和CRF值均下降,导致角膜的生物力学变化,3种手术方式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相似,CRF在评价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方面比CH更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生理 近视/手术 弹性组织 生物力学 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锥角膜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9
18
作者 吴东芳 张小兰 +3 位作者 邱乐梅 王顺清 孙成淑 邓应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97-1200,共4页
圆锥角膜是一种双侧非炎性角膜扩张性疾病,其特征主要为中央和旁中央区角膜基质变薄和呈圆锥形突起。早期圆锥角膜的诊断标准并未完全统一。现今用于诊断圆锥角膜的仪器主要有Orbscan角膜地形图、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仪、共焦显微镜... 圆锥角膜是一种双侧非炎性角膜扩张性疾病,其特征主要为中央和旁中央区角膜基质变薄和呈圆锥形突起。早期圆锥角膜的诊断标准并未完全统一。现今用于诊断圆锥角膜的仪器主要有Orbscan角膜地形图、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仪、共焦显微镜、眼反应分析仪等,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角膜移植术、基质环植入术、交联疗法等。本文综述近年来用于圆锥角膜诊断的常用仪器的优缺点及手术治疗方法,为临床上选择更适宜的检测仪器和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角膜地形图 共焦显微镜 眼反应分析仪 角膜移植术 角膜基质环植入术 角膜交联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9
作者 唐静 邓应平 +1 位作者 王琼 陈晓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7-592,共6页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作为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对传统的机械学说和血管学说,以及近年来发展的跨筛板压力学说、基因研究、免疫机制、线粒体动力学等研究结果和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为眼科工作者提...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作为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对传统的机械学说和血管学说,以及近年来发展的跨筛板压力学说、基因研究、免疫机制、线粒体动力学等研究结果和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为眼科工作者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附属器恶性淋巴瘤17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徐玲 蒋永强 +2 位作者 吴晓梅 罗清礼 夏瑞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4-257,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眼附属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分类。方法 对172例187眼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眼附属器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12~85岁,平均63岁,病程13d~25a,平均75个月。其中眼眶恶性淋... 目的初步探讨眼附属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分类。方法 对172例187眼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眼附属器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12~85岁,平均63岁,病程13d~25a,平均75个月。其中眼眶恶性淋巴瘤最多见,共98眼(52.33%),其次为结膜48眼(25.00%)及眼睑37眼(20.35%)、泪囊4眼(2.3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46例159眼(84.88%)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86例95眼(58.90%)确诊为低度恶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眼附属器恶性淋巴瘤以眼睑色块和结膜新生物128眼(69.77%)或眼球突出48眼(25.00%)为主要就诊原因。结论 眼附属器恶性淋巴瘤多为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助于诊断。准确的肿瘤病理学分类不仅能指导临床治疗,还能反映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附属器 恶性淋巴瘤 临床特点 病理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