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方言如何成为问题?——方言文学讨论中的地方、国家与阶级(1950-1961) 被引量:7
1
作者 康凌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41,共12页
本文基于1950年代初以《文艺报》为中心展开的一场文学论争,梳理"方言文学"在社会主义文化政治中的命运沉浮。"方言"所具有的"地方的语言"与"人民的语言"的二重身份,使这场论争不仅反映出国家... 本文基于1950年代初以《文艺报》为中心展开的一场文学论争,梳理"方言文学"在社会主义文化政治中的命运沉浮。"方言"所具有的"地方的语言"与"人民的语言"的二重身份,使这场论争不仅反映出国家对地方的改造与收编,并由此生产出"地方色彩"这一文化政治的审美"剩余物",同时也呈示出阶级话语与民族国家话语的复杂的冲突与互动,呈示出以表达/言说之权力为核心所展开的社会主义平等政治的历史遭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文学 白话文运动 民族主义 地方性 阶级 十七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编撰方式及其局限 被引量:4
2
作者 柯马丁 何谷理 +2 位作者 卢絮(译) 顾一心(校对) 姚竹铭(校对)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5-166,共12页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梅维恒(Victor H.Mair)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该书作者梅维恒一方面采用韦得-贾尔斯音译系统,另一方面又希望平均水平的本科生都可以读懂,这是一种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除了全书的结构问题之外... 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梅维恒(Victor H.Mair)主编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该书作者梅维恒一方面采用韦得-贾尔斯音译系统,另一方面又希望平均水平的本科生都可以读懂,这是一种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除了全书的结构问题之外,本书对传统标签和范畴不加思考地使用,过分依赖一些陈旧的中国文学史论述,从而使得该书成了一个章节有好有坏、结构杂乱无序的大杂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奏”考:生命科学、文明危机与阶级政治中的诗歌与身体 被引量:1
3
作者 康凌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29,共11页
中国诗歌会提出了一种以“劳动”为核心、以阶级为框架的诗歌节奏理论,本文试图追溯、展开这一理论背后的一系列跨文化、跨地域的知识传播与理论旅行;一方面,它直接承袭自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苏联唯物主义文学理论关于文学的劳动起源... 中国诗歌会提出了一种以“劳动”为核心、以阶级为框架的诗歌节奏理论,本文试图追溯、展开这一理论背后的一系列跨文化、跨地域的知识传播与理论旅行;一方面,它直接承袭自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苏联唯物主义文学理论关于文学的劳动起源的论述,另一方面,这一论述自身亦深刻地建基于、携带着19世纪(乃至18世纪后半叶)以来流行于欧美的,以“节奏”的生物学起源为标志的生命政治与生命诗学话语。这一话语的生成是现代生命科学(尤其是胚胎学)的发展、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的人种志研究、声音与媒介技术、以及现代文明危机论等复杂动因相互纠缠、共同推动的结果对于这一知识史脉络的考掘,将为我们理解左翼诗歌与现代政治的关系提供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奏 劳动 身体 生命政治 中国诗歌会 毕歇尔 普列汉诺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名学中抽象性概念问题的争论
4
作者 姜芝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1-35,共5页
中国哲学中有无逻辑?中国哲学有无抽象思维?这是中国哲学面临的两大难题。否定者无疑使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面对重大挑战,而肯定者却未拿出"逻辑"和"抽象思维"存在的证据。但是,通过中国名学中以冯友兰为代表的一种关... 中国哲学中有无逻辑?中国哲学有无抽象思维?这是中国哲学面临的两大难题。否定者无疑使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面对重大挑战,而肯定者却未拿出"逻辑"和"抽象思维"存在的证据。但是,通过中国名学中以冯友兰为代表的一种关于"白马非马"的解释理论及其解释批判,我们将会发现古代中国哲学存在关于构成哲学论议的概念的反省工作,公孙龙的论题作为一个悖论担当了所谓名论传统的一部分,使关于概念的反思与抽象概念的使用得到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抽象论 白马非马 公孙龙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