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沙江上游色拉古滑坡复活特征与堵江溃决模拟分析
1
作者 胡贵良 刘文 +6 位作者 鄢勇 范雄安 张毅 杜光远 熊皓 王猛 余天彬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2-615,共14页
色拉古滑坡位于金沙江结合带内,地表复活变形迹象明显,存在大规模失稳的风险,极可能形成滑坡-堵江-洪水灾害链。本文采用光学遥感影像动态监测、工程地质调查、数值模拟等方法,探讨了色拉古滑坡的复活变形特征,开展了滑坡稳定性和堵江... 色拉古滑坡位于金沙江结合带内,地表复活变形迹象明显,存在大规模失稳的风险,极可能形成滑坡-堵江-洪水灾害链。本文采用光学遥感影像动态监测、工程地质调查、数值模拟等方法,探讨了色拉古滑坡的复活变形特征,开展了滑坡稳定性和堵江溃决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色拉古滑坡为特大型滑坡,体积约6300×10^(4)~9500×10^(4) m^(3),滑体物质为碎块石土,滑床物质为二叠系—下三叠统岗托岩组云母石英片岩,目前处于蠕滑变形阶段,2018年至2023年存在持续变形,主要集中在斜坡前缘。色拉滑坡沿古滑动面复活滑动,表现为牵引式渐进破坏,在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4种潜在失稳模式:天然工况下,Ⅲ-2区失稳,持续过程约35 s,滑体最大速度约30 m/s,堵江堰塞坝高度约97 m,堰塞湖库容约1.56×10^(8) m^(3),堰塞坝溃决后拉哇电站坝址处最大洪水流量约3650 m^(3)/s,最大洪峰高度约14 m;天然工况下,Ⅲ-3区或Ⅲ-4区单独失稳,堵江堰塞坝高度约88~90 m,堰塞湖库容约1.22×10^(8) m^(3),堰塞坝溃决后拉哇电站坝址处最大洪水流量约2900 m^(3)/s,最大洪峰高度约12 m;地震工况下,Ⅱ区、Ⅲ区同时失稳,堵江堰塞坝高度约152 m,堰塞湖库容约5.88×10^(8) m^(3),堰塞坝溃决后拉哇电站坝址处最大洪水流量约19270 m^(3)/s,最大洪峰高度约44 m。色拉滑坡堵江风险高、致灾性强,建议采用天空地一体化的手段对色拉滑坡持续监测,最大限度地减少堵江滑坡链式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活特征 数值模拟 堵江溃决 金沙江上游 色拉古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干流大型滑坡光学遥感识别研究
2
作者 赵恒 余天彬 +4 位作者 王猛 黄细超 王军 刘文 宋班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26-633,共8页
金沙江上游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大型及以上滑坡发育,曾经形成多次类似白格滑坡的堵江链式灾害,受地面调查手段和通行条件的限制难以及早发现。基于光学遥感技术开展金沙江上游干流大型滑坡识别研究,从滑坡形成条件及演化过程入手,采用遥... 金沙江上游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大型及以上滑坡发育,曾经形成多次类似白格滑坡的堵江链式灾害,受地面调查手段和通行条件的限制难以及早发现。基于光学遥感技术开展金沙江上游干流大型滑坡识别研究,从滑坡形成条件及演化过程入手,采用遥感解译和孕灾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的综合识别方法,建立了高位远程滑坡的影像标志、地形地貌标志、地质环境条件标志、人类工程活动标志等四大类识别指标,根据各指标的贡献程度,将各指标划分为基本条件、重要条件、辅助识别条件等三个等级。应用该方法在研究区共识别出84处大型及以上滑坡隐患。研究成果可为金沙江上游干流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依据,也为类似高山峡谷区滑坡识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上游 大型滑坡 光学遥感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苏洼龙水电站建设期影响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现状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陈俭勇 孙婷婷 +7 位作者 李红涛 李妮娅 张俊华 张亚 陶敏 汤婷 陈征 胡江军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7-97,共11页
为了了解金沙江上游苏洼龙水电站建设期影响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现状,为库区形成后区域性水生态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于2019年5月(平水期)和8月(丰水期),对影响区域内的5个采样点进行浮游植物及水质调查,并作相关性分析... 为了了解金沙江上游苏洼龙水电站建设期影响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现状,为库区形成后区域性水生态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于2019年5月(平水期)和8月(丰水期),对影响区域内的5个采样点进行浮游植物及水质调查,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次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4门31属88种,其中硅藻门为绝对的优势类群,共79种,蓝藻门5种,绿藻门3种,裸藻门仅1种。主要优势种为细等片藻(Diatoma tenue)、念珠等片藻(D.moniliforme)、极细微曲壳藻(Achnanthes minutissima)和小内丝藻(Encyonema minutum);硅藻细胞密度在0.05×10^(6)~0.20×10^(6) cells/L变化,平均值为0.11×10^(6) cells/L。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_(ma))和Pielou(J)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2.05~2.90、0.83~1.96和0.82~0.91。根据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金沙江苏洼龙段水质为轻污染极贫营养型。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温、电导率、盐度、总氮和磷酸盐是影响该河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苏洼龙水电站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水质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沙东滑坡发育特征与堵江溃决预测分析
4
作者 郑顺祥 王军 +7 位作者 鄢勇 刘文 赵恒 杨钧翔 范雄安 张毅 王猛 余天彬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0-170,共11页
沙东滑坡位于金沙江结合带内,复活变形迹象明显,极可能形成滑坡-堵江-洪水灾害链,严重威胁沿线重大工程建设、交通设施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采用多源遥感动态监测、工程地质调查、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滑坡的复活变形特征,探讨滑坡堵... 沙东滑坡位于金沙江结合带内,复活变形迹象明显,极可能形成滑坡-堵江-洪水灾害链,严重威胁沿线重大工程建设、交通设施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采用多源遥感动态监测、工程地质调查、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滑坡的复活变形特征,探讨滑坡堵江溃决的危险性。结果表明:沙东滑坡为巨型滑坡,体积约23045×10^(4) m^(3),目前处于蠕滑变形阶段,2018—2023年存在持续变形,滑坡变形区主要集中在斜坡前缘,下游侧变形比上游侧强烈。沙东滑坡沿基覆界面滑动,表现为牵引式渐进破坏,在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3种潜在失稳模式:①天然工况下,C3次级滑体前缘失稳,滑坡持续过程约35 s,滑体最大速度达30 m/s,堵江堰塞坝高度约90 m,堰塞湖库容约1.62×10^(8) m^(3),堰塞坝溃决后拉哇电站坝址处最大洪水流量约3535 m^(3)/s,最大洪峰高度约14 m;②暴雨工况下,Ⅱ-2区失稳,堵江堰塞坝高度约133 m,堰塞湖库容约4.10×10^(8) m^(3),堰塞坝溃决后拉哇电站坝址处最大洪水流量约11315 m^(3)/s,最大洪峰高度约31 m;③暴雨+地震工况下,Ⅱ-1、Ⅱ-2区同时失稳,堵江堰塞坝高度约153 m,堰塞湖库容约5.66×10^(8) m^(3),堰塞坝溃决后拉哇电站坝址处最大洪水流量约19960 m^(3)/s,最大洪峰高度约45 m。沙东滑坡堵江风险高、致灾性强,建议采用天-空-地-内一体化的手段进行持续监测,研究滑坡的预警阈值,精准管控重大地质灾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特征 堵江溃决 金沙江上游 沙东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水电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实践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智兰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8-69,共2页
金沙江上游川藏段水利资源丰富,合理进行水电开发利用意义重大。华电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负责金沙江流域上游川藏段'一库八级'电站的水电建设和管理。公司计划到2020年,苏洼龙水电站首台机组投... 金沙江上游川藏段水利资源丰富,合理进行水电开发利用意义重大。华电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负责金沙江流域上游川藏段'一库八级'电站的水电建设和管理。公司计划到2020年,苏洼龙水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金沙江上游川藏段清洁能源基地在建装机达到1000万千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建设项目 参建各方 项目档案 档案管理人员 金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级水库建设背景下金沙江上游水沙变化特性 被引量:3
6
作者 王远龙 李圣伟 朱玲玲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3,36,共7页
金沙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规划开发13个梯级电站,河道水文泥沙情势及其变化对电站建设、调度运行有重要的影响。以金沙江上游岗拖、巴塘和石鼓水文站1971—2020年实测水文泥沙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近50 a金沙江上游水沙变化特性。结果表明:... 金沙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规划开发13个梯级电站,河道水文泥沙情势及其变化对电站建设、调度运行有重要的影响。以金沙江上游岗拖、巴塘和石鼓水文站1971—2020年实测水文泥沙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近50 a金沙江上游水沙变化特性。结果表明:金沙江上游年际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现一定的增加趋势,且输沙量增幅较径流量明显偏大,水沙相关关系和双累积曲线关系都在发生变化;年内汛期径流量占比较为稳定,输沙汛期集中的现象更为明显,受2018年白格大型滑坡事件的影响,2011—2020年的10、11月份输沙量占比较以往有所提高;导致金沙江上游水沙变化的主要因素有降雨变化、大型滑坡事件和人类活动等,2018年的白格滑坡和堰塞湖事件导致该年和2020大水年输沙量较近50 a均值偏大91.7%~1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上游 梯级水库 径流量 输沙量 趋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岸塔柱状危岩的压裂耦合损伤-突变失稳预测
7
作者 唐红梅 宋刚 +2 位作者 杨健 毛柯洁 周福川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6,共9页
位于三峡库区巫峡段消落带的塔柱状危岩,其底部多损伤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常呈压裂诱发座溃整体失稳模式,危岩底部耦合损伤至突变机制是研究该类库岸危岩体失稳预警的关键科学问题.以三峡库区库岸巫峡段箭穿洞塔柱状危岩体为例,将危岩体简... 位于三峡库区巫峡段消落带的塔柱状危岩,其底部多损伤因素的耦合作用下常呈压裂诱发座溃整体失稳模式,危岩底部耦合损伤至突变机制是研究该类库岸危岩体失稳预警的关键科学问题.以三峡库区库岸巫峡段箭穿洞塔柱状危岩体为例,将危岩体简化为中上部非劣化区和下部劣化区的二元地质力学模型,基于应变等价原理获得其危岩体下部劣化区的荷载效应、溶蚀效应、干湿循环弱化效应的耦合损伤本构模型和总损伤度演化方程,根据地质力学模型概化为等效弹簧模型转化为力-位移的耦合损伤本构方程;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和突变理论建立了塔柱状危岩的耦合损伤-折叠突变模型,获取了其失稳判据和临界位移的表达式.通过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危岩体突变失稳时的系统控制变量为-0.0073,预测模型计算理论的突变起点垂向位移为42.2mm,终止点位移为60.5mm,当监测数据危岩体最大垂向累积位移为26.2mm时,小于突变起始位移时就采用及时治理措施,与危岩未失稳的状态吻合.其研究成果可为三峡库区灰岩地区库岸塔柱状压溃型危岩的监测预警与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岸塔柱状危岩 压溃失稳型 耦合损伤 突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级煤矸石煅烧高岭土的制备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雨涵 赵雪淞 +2 位作者 王雪松 吴秀琳 李婷婷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3,共10页
煤矸石中富含高岭土资源,为解决目前煤矸石中高岭土资源纳米级制备工艺存在的工艺烦琐、成本过高、产出率低等问题,采用超重力法制备纳米级煤矸石煅烧高岭土,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旋转床转速(A)、反应时间(B)、物料流量(C)对煅烧高岭土... 煤矸石中富含高岭土资源,为解决目前煤矸石中高岭土资源纳米级制备工艺存在的工艺烦琐、成本过高、产出率低等问题,采用超重力法制备纳米级煤矸石煅烧高岭土,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旋转床转速(A)、反应时间(B)、物料流量(C)对煅烧高岭土粒径分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煅烧高岭土的D_(90)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了制备参数。结果表明:超重力法制备纳米级煅烧高岭土的的回归方程为:Y=90.60-48.50A+17.62B+3.87C-11.50AB-3.50AC+25.25BC+25.33A^(2)+29.58B^(2)+28.58C^(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二次项A^(2),B^(2),C^(2)的P值均小于0.0001,说明其对高岭土平均粒径影响极显著。影响煅烧高岭土D_(90)的三个因素按影响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为A,B,C;影响煅烧高岭土D_(90)的各个交互项按影响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为BC,AB,AC。最佳工艺参数为:旋转床转速为1900 r/min,反应时间为16 min,物料流量为1600 mL/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煅烧高岭土(N-K)的D_(90)为78 nm;由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可知最优条件下制得的煅烧高岭土呈现分散状态且片层厚度范围为2 nm~8 nm,符合二维纳米材料所具有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纳米级煅烧高岭土 超重力 响应面法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厨余堆肥用于改良砂石系统泥饼成土及绿豆种植试验 被引量:1
9
作者 徐璟尧 杨再福 阚思蒙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89,共9页
水电工程项目产生了大量砂石系统泥饼和厨余垃圾,为实现资源化利用进行改良成土试验,设置5个厨余垃圾堆肥产物添加量,即0(CK)、1%(T1)、2%(T2)、4%(T3)、7%(T4),研究90 d内泥饼理化性质、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以及成土后绿豆生长状况。结... 水电工程项目产生了大量砂石系统泥饼和厨余垃圾,为实现资源化利用进行改良成土试验,设置5个厨余垃圾堆肥产物添加量,即0(CK)、1%(T1)、2%(T2)、4%(T3)、7%(T4),研究90 d内泥饼理化性质、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以及成土后绿豆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泥饼pH值趋向中性,电导率和总孔隙度升高而容重降低,4%(T3)厨余堆肥添加量时均能满足要求;同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4%(T3)厨余堆肥添加量对泥饼酶活性促进作用较好;泥饼中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加,当厨余堆肥质量分数为4%(T3)和7%(T4)时,均达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 0295-2016)中的三级(适中)和二级(丰)标准;4%(T3)厨余堆肥的添加显著改善了绿豆的长势和叶片品质,绿豆发芽速度、株高、总鲜重、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提升效果显著。综上所述,厨余堆肥可通过改善理化性质、提升养分和酶活性等措施将砂石系统泥饼改良为绿豆种植土,种植绿豆时厨余堆肥的最适宜添加量为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成土 砂石系统泥饼 厨余堆肥 绿豆种植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区堆石混凝土一体化厚层浇筑坝体温度研究
10
作者 夏勇 杨家琦 +2 位作者 赵恒 张喜龙 金峰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213,共12页
【目的】低水化热温升和施工速度快的堆石混凝土(Rock-Filled Concrete,RFC)筑坝技术契合了高寒区的筑坝需求,针对其在高寒区建设过程中的仓内温度变化情况进行现场监测可为其在高寒区的设计建设提供基础资料与参考依据。【方法】为研... 【目的】低水化热温升和施工速度快的堆石混凝土(Rock-Filled Concrete,RFC)筑坝技术契合了高寒区的筑坝需求,针对其在高寒区建设过程中的仓内温度变化情况进行现场监测可为其在高寒区的设计建设提供基础资料与参考依据。【方法】为研究高寒区RFC坝在一体化厚层浇筑下的坝体温度变化与分布规律,对叶巴滩二道坝(坝顶高程2730.0 m)的坝体温度展开了现场跟踪监测,累计在13个施工仓面内布设了83个温度测点。【结果】结果显示:抗冲耐磨层自密实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SCC)的水化热温升均值为24.77℃,显著高于坝体RFC的10.94℃;当浇筑层厚增加0.5 m时,C25-RFC的水化热温升均值的变化幅度仅为0.02℃,而C30-SCC则从24.33℃增加到27.24℃,上升了近3.0℃;堆石内部测点(30 cm深)与堆石外部测点(5~15 cm)的入仓温度与水化热温升度数相差不大,且会随时间推移逐渐趋于一致。【结论】结果表明:(1)在高寒区抗冲耐磨一体化通仓厚层浇筑的情况下,坝体局部高温、高温度梯度区一般会分布在上下游抗冲耐磨层表面;(2)浇筑层厚的适当增加,对坝体RFC水化热温升幅度影响较小,但对抗冲耐磨层SCC的影响较大;(3)当混凝土标号和浇筑层厚一定时,抗冲耐磨层的水化热温升度数相对稳定,可通过调整入仓温度来使其峰值温度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区 堆石混凝土 一体化厚层浇筑 坝体温度 抗冲耐磨层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氧化镍对蚯蚓(Eisenia andrei)生长抑制和生物标志物的响应
11
作者 田新月 杨再福 +3 位作者 舒文君 杨一然 田应辉 阚思蒙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5-152,共8页
探究纳米氧化镍(nano-NiO)对蚯蚓(Eisenia andrei)的毒性效应。通过对蚯蚓进行28 d的土壤暴露试验,评估不同质量分数(80、160、320、640和1280 mg/kg)nano-NiO对蚯蚓的影响。结果表明,nano-NiO质量分数与蚯蚓生长抑制率(GIR)显著正相关... 探究纳米氧化镍(nano-NiO)对蚯蚓(Eisenia andrei)的毒性效应。通过对蚯蚓进行28 d的土壤暴露试验,评估不同质量分数(80、160、320、640和1280 mg/kg)nano-NiO对蚯蚓的影响。结果表明,nano-NiO质量分数与蚯蚓生长抑制率(GIR)显著正相关,并呈时间依赖性,而特定生长率(SGR)随时间增加而下降。暴露于nano-NiO的蚯蚓在28 d内蛋白质含量降低0.77%~33.57%,可能与其代谢减缓和生物合成受损有关。在抗氧化防御方面,nano-NiO暴露初期引发蚯蚓的应激反应,表现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短暂升高,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这些酶的活性下降。同时,丙二醛(MDA)质量分数增大(2.21%~121.74%),表明长期暴露于nano-NiO会导致蚯蚓抗氧化系统失衡和氧化损伤累积。此外,nano-NiO显著影响蚯蚓的神经和代谢功能,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下降10.79%~24.33%,可能与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有关。纤维素酶和钠钾泵(Na^(+)/K^(+)-ATPase)活性的增加(分别为15.66%~74.96%和12.83%~100.17%)表明nano-NiO可能干扰了蚯蚓的代谢途径和能量平衡。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v2)的增加进一步证实了nano-NiO对蚯蚓的毒性效应,蚯蚓体内镍质量分数与暴露时间成正比。该研究为评估土壤中nano-NiO的生态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镍 蚯蚓 毒性 生物标志物 生物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混凝土坝热力学参数反演和温控措施优化
12
作者 杨映 曾乾礼 +1 位作者 郑磊 张磊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82-287,共6页
高寒高海拔地区气象环境复杂,设计条件与实际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增大混凝土的开裂风险,因此需要对施工期热力学参数和温度场进行反演分析,优化温控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采用全坝全过程仿真分析方法,结合施工期实... 高寒高海拔地区气象环境复杂,设计条件与实际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增大混凝土的开裂风险,因此需要对施工期热力学参数和温度场进行反演分析,优化温控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采用全坝全过程仿真分析方法,结合施工期实测温度数据,全面对比分析室内热学和力学参数与现场实际参数之间的差异。采用反演的温度参数和实际浇筑进度,通过仿真分析对陡坡坝段的温控措施进行优化研究。反演分析显示,三级配常态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值调整至27.5℃后,计算值与实测值相符;二级配常态混凝土的绝热温升终值为35℃时,计算值与反演分析值最为接近。设计绝热温升与反演分析的对比表明,反演的早期温度高于设计值,但终值低于设计值。仿真计算结果显示,基础强约束区常态混凝土的最大顺河向应力为1.50 MPa,安全系数为1.64;其他区域的应力和安全系数均在合理范围内,但基础强约束区和垫层常态混凝土的安全储备略低。在准确反演热力学参数的基础上,结合仿真分析成果发现基础强约束区和垫层常态混凝土的温控措施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需要进一步严格控制最高温度并加强表面保护。本文采用的参数反演和温度应力场的反馈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施工情况,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和措施的优化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体积混凝土 温度控制 参数反演 温控措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AR技术用于黄河流域滑坡隐患识别和多维形变分析
13
作者 赵恒 董继红 +4 位作者 王猛 黄细超 余天彬 刘文 张堃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89-698,共10页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受地质和气候影响,黄河两岸频繁发生滑坡灾害。采用SBAS-InSAR技术利用Sentinel-1数据获取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黄河流域玛沁段的地表形变信息,并结合可视性分析开展滑坡隐患识别。采用升、降轨数据获...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受地质和气候影响,黄河两岸频繁发生滑坡灾害。采用SBAS-InSAR技术利用Sentinel-1数据获取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黄河流域玛沁段的地表形变信息,并结合可视性分析开展滑坡隐患识别。采用升、降轨数据获取了二维形变结果,并选取军功滑坡进行监测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地表平行流约束模型对秀麻乡滑坡开展三维形变反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基于InSAR形变速率,升、降轨数据分别识别出65处和46处变形区域,共计82处变形区,升降轨结合可消除几何畸变对结果的影响,实现工作区均为好可视性区;二维形变结果显示东西向和垂直向最大形变速率分别为-50 mm/a和88 mm/a,二维结果有助于辅助分析滑坡变形特征,军功滑坡的二维形变显示2#区变形强烈,受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等因素干扰,玛多地震对其变形也有明显影响,垂直向形变达到-175 mm;三维形变揭示了秀麻乡滑坡群不同部位的运动方向,坡体水平滑动方向受微地貌影响,以正南为主偏向沟内,同时伴有下沉状态,时序结果显示滑坡受降雨影响明显,局部有周期性形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隐患识别 INSAR MSBAS 多维形变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退化:驱动机制、修复技术与可持续管理
14
作者 刘浩然 胡江军 +7 位作者 王文武 孙炳贵 敬天才 周涛 赵建伟 杨红梅 曹仕凯 陈锐银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8-28,共11页
高寒草甸作为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在碳固存、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然而,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胁迫导致其退化加剧,青藏高原地区约16.5%的高寒草甸已退化为植被覆盖度低于30%的“黑土滩”,生态系统... 高寒草甸作为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在碳固存、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然而,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胁迫导致其退化加剧,青藏高原地区约16.5%的高寒草甸已退化为植被覆盖度低于30%的“黑土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至原生状态的5%~10%。系统梳理高寒草甸退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揭示了退化阶段的植被演替规律与土壤退化特征。在修复技术方面,短期围栏封育(<5年)可使植被生物量恢复至退化前的75%~85%,但长期封育(>10年)会引发毒草占比激增的次生风险。人工辅助技术中,补播本地草种配合生物炭改良和有机肥施用可显著提升恢复效率,使土壤全氮含量提高0.15~0.25 g·kg^(-1)、微生物量碳增加50%~70%、持水量提升28%。然而,现有技术仍面临气候暖干化导致的冻融循环加剧、极端降水频发等技术适配性挑战,以及生态保护与社区生计的深层次冲突。当前研究存在三大瓶颈:退化阈值判定标准异质性显著,长期生态观测数据连续性不足(仅7.3%站点具备>15年数据),以及气候-放牧耦合模型精度有限。未来研究应聚焦多尺度生态过程解析,发展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的气候适应技术,构建“观测-模拟-管理”一体化框架。建议重点突破植物-土壤反馈机制、冻融循环与碳氮耦合过程等微观机理,同时加强3S技术与物联网的融合应用,通过多平台遥感数据融合和深度学习算法提升监测效能。实践层面需统筹生态阈值管理、海拔梯度修复(3800~4200 m优先区)和乡土种质资源库建设,最终实现生态功能恢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同优化。为高寒草甸的系统性保护与适应性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退化 生态系统恢复 气候适应 社会生态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电转气消纳水电的水-电-气系统低碳鲁棒优化调度 被引量:7
15
作者 胥洪远 龙太聪 +5 位作者 赵启道 李湃 南璐 张琪 陈宇航 谭晶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3-174,共12页
针对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引起的汛期弃水问题以及负荷侧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本文构建了水-电-气多能源系统协同低碳鲁棒优化调度模型,并给出模型的求解方法。所提模型将电力系统中的水电机组、燃气机组、火电机组同水电系统、天然气系... 针对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足引起的汛期弃水问题以及负荷侧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本文构建了水-电-气多能源系统协同低碳鲁棒优化调度模型,并给出模型的求解方法。所提模型将电力系统中的水电机组、燃气机组、火电机组同水电系统、天然气系统进行协同建模,考虑电转气技术将电力系统无法消纳的水电转化为天然气,存储至天然气系统中,对水-电-气多能源系统联合运行时消纳水电的能力进行分析。针对模型中的非线性约束,基于分段线性化法和泰勒级数展开方法将模型转化为混合整数线性模型;针对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参数,运用列与约束生成方法将其转化为主-子问题框架,采用Gurobi求解器进行快速求解。采用改进的6节点电网-7节点气网系统进行算例分析,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能够充分利用不同能源系统间的互补特性提高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促进水电的消纳,降低电力系统的运行成本并实现电力系统的低碳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优化调度 水-电-气系统 电转气 梯级水电 低碳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高拱坝首仓混凝土温度反演分析与温控措施优化 被引量:6
16
作者 夏勇 刘毅 +6 位作者 齐问坛 张磊 李建武 盛志刚 刘露 刘伟 朱振泱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80,共10页
【目的】大坝各个坝段首仓浇筑混凝土常采用大量三级配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绝热温升较高,同时该区域受基础约束大,在温控措施失效的情况下温度峰值容易超过设计允许值,即温度超标而产生较大的应力。为保障大坝的安全,需要采用合理的二期... 【目的】大坝各个坝段首仓浇筑混凝土常采用大量三级配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绝热温升较高,同时该区域受基础约束大,在温控措施失效的情况下温度峰值容易超过设计允许值,即温度超标而产生较大的应力。为保障大坝的安全,需要采用合理的二期冷却措施控制大坝的温度应力。【方法】在分析了高寒高海拔地区坝体首仓混凝土温度超标和应力形成的原因,以及温度超标后大坝最大应力及安全系数的基础上,对二期冷却进行优化分析。然后以叶巴滩工程为例,设置一、二灌区(拱坝浇筑过程中,在横缝位置,按一定高程埋设止浆片,形成各个灌浆区域,即为横缝灌浆中的灌区)同冷,将16-1仓的温度降低到12.50℃时进行暂时的控温处理,保持首仓的温度高于第一和第二灌区其余仓2.00℃,将首仓混凝土二期冷却目标温度设定为设计可行的上限11.00℃。【结果】计算结果显示,通过温控措施优化,可将坝体的安全系数从优化前可能出现的最不利情况的1.25提高至优化后的1.63。【结论】结果表明,温控优化措施可有效避免大坝首仓混凝土出现裂缝,同时可为同类工程类似情况提供温控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坝 混凝土温度超标 温度控制 温控措施优化 变形 混凝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煤矸石氯化焙烧除铁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雨涵 赵雪淞 +2 位作者 李婷婷 王雪松 张婷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0,共10页
为解决煤矸石氯化焙烧除铁过程中氯化剂消耗量过高、焙烧时间掌握不准以及除铁率难以达到期望值的问题,以CaCl_(2)作为氯化剂对煤矸石进行氯化焙烧除铁,在焙烧温度分别为600℃,700℃,800℃,900℃,1000℃,CaCl_(2)添加量(质量分数)分别为... 为解决煤矸石氯化焙烧除铁过程中氯化剂消耗量过高、焙烧时间掌握不准以及除铁率难以达到期望值的问题,以CaCl_(2)作为氯化剂对煤矸石进行氯化焙烧除铁,在焙烧温度分别为600℃,700℃,800℃,900℃,1000℃,CaCl_(2)添加量(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20%,25%,焙烧时间分别为90 min,120 min,150 min,180 min,210 min的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Design-Expert13.0.6软件设计和优化了煤矸石氯化焙烧除铁实验。通过方差分析、等高线分析、响应面分析证明了模型的可靠并分析了各变量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运用响应面优化法以除铁率为指标优化了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焙烧温度与焙烧时间交互最为显著,CaCl_(2)添加量与焙烧时间交互最低。各影响因子按影响显著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焙烧温度、CaCl_(2)添加量、焙烧时间;随着焙烧温度升高除铁率进一步提升,由于焙烧温度超过1000℃后产物会转为莫来石,因此控制焙烧温度不超过950℃,当CaCl_(2)添加量达到15%时除铁率最好,超过这一添加量会降低除铁率,焙烧时间达到180 min时除铁率基本上达到了最高值,继续延长焙烧时间对除铁率的影响不大;对响应面模型预测并优化后得到了最佳的工艺条件,即焙烧温度为915℃,CaCl_(2)添加量为15%,焙烧时间为175 min,在此条件下除铁率达到了95.23%,实验值与预测值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氯化焙烧 除铁率 响应曲面法 高岭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巴滩堆石混凝土二道坝温度应力仿真分析及温控措施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厚然 徐艳杰 +2 位作者 赵恒 梁婷 金峰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3,182,共8页
对位于高海拔地区的叶巴滩堆石混凝土二道坝工程开展全坝段温度应力仿真分析,重点研究大坝横缝分缝措施和混凝土表面保温措施对坝体温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分缝措施可以降低坝体内部拉应力,设置1条横缝即可有效控制坝体内部高拉... 对位于高海拔地区的叶巴滩堆石混凝土二道坝工程开展全坝段温度应力仿真分析,重点研究大坝横缝分缝措施和混凝土表面保温措施对坝体温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分缝措施可以降低坝体内部拉应力,设置1条横缝即可有效控制坝体内部高拉应力区范围,并使应力极值降低约0.8 MPa;混凝土表面保温措施可在秋冬季节显著降低大坝表层混凝土温降幅度,减小表层温度应力水平,使应力极值降低约0.6 MPa;叶巴滩二道坝设置1条横缝并采取表面保温可满足施工期温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石混凝土坝 温度应力 横缝 表面保温 高寒高海拔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质条件处理前后高拱坝施工期倒悬变形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磊 崔腾洲 +3 位作者 齐问坛 王海州 张国新 张磊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89,共9页
【目的】高拱坝坝址通常面临复杂的地质条件,包括深部卸荷带、节理、裂隙等。深部节理是深部岩体卸荷破裂引起的一种特殊地质缺陷,在自重、温度和混凝土徐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高拱坝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将进一步加大施工期的倒悬变形... 【目的】高拱坝坝址通常面临复杂的地质条件,包括深部卸荷带、节理、裂隙等。深部节理是深部岩体卸荷破裂引起的一种特殊地质缺陷,在自重、温度和混凝土徐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高拱坝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将进一步加大施工期的倒悬变形,不利于高拱坝的工作状态,从而影响到其稳定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全坝全过程反馈仿真分析方法,以西南某在建大坝为例,建立大坝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精细模型,根据坝体混凝土整体浇筑、封拱灌浆计划,开展对大坝全坝段施工的仿真模拟分析,全面反映温度场、应力场和施工期变形状况,研究了包括Ⅱ级结构面、Ⅲ级结构面和建基面置换块等地质缺陷对倒悬变形和大坝工作性态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高拱坝从坝基开始随浇筑高度的增大,倒悬度不断增大,1/3坝高以下的倒悬变形值较小;在1/3~2/3坝高内产生倾向顺河向上游的倒悬变形,在2/3坝高以上倒悬变形消失,产生顺河向下游方向的变形。全坝全过程仿真计算结果显示,顺河向上游方向倒悬变形的最大值约为20.000 mm,在1/3~2/3坝高间产生;顺河向下游方向变形的最大值约为13.000 mm,在2/3坝高以上产生。同一高程下,上游面至下游面受温度荷载、徐变等综合因素影响,变形波动在3.400 mm范围内,实际安装布置时需考虑此误差对倒悬变形监测的影响,Ⅲ级结构面和建基面置换块对拱冠梁坝段施工期变形影响较小,Ⅱ级结构面(F_(2)、F_(2-1)断层)位于14^(#)坝段下方,对施工期倒悬变形和坝顶下游方向变形影响较大,最大倒悬变形增幅约为4.000 mm,坝顶顺河向下游变形增幅约为7.500 mm。【结论】根据计算结果,在进行施工期变形数据反演时不仅要考虑高拱坝坝体材料的力学参数,也要重点反演Ⅱ级结构面弹性模量和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拱坝 地质缺陷 全坝全过程仿真计算 倒悬变形 施工期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浇筑混凝土热学参数现场试验与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凯 齐问坛 +2 位作者 赵恒 张磊 朱振泱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75,151,共5页
寒冷地区自然入仓情况下混凝土浇筑温度难以得到保障,高拱坝需要较好的完整性才能保障结构的安全,不建议长间歇,由此需要准确地计算分析寒冷地区极端条件下的浇筑温度保障措施。由于新鲜混凝土自由水分含量与老混凝土存在较大区别,因此... 寒冷地区自然入仓情况下混凝土浇筑温度难以得到保障,高拱坝需要较好的完整性才能保障结构的安全,不建议长间歇,由此需要准确地计算分析寒冷地区极端条件下的浇筑温度保障措施。由于新鲜混凝土自由水分含量与老混凝土存在较大区别,因此新浇筑混凝土表面等效热交换系数、导热系数、导温系数与老混凝土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别,需要进行试验确定。因此,针对新浇筑混凝土布置试验,对距离坯层表面不同位置混凝土温度进行监测,提出相应的参数反演方法,对混凝土导热系数、导温系数和表面等效热交换系数进行反演分析。结果表明,新浇筑混凝土表面等效热交换系数、导热系数、导温系数与老混凝土存在较大差别,导热系数和导温系数为老混凝土的1.67倍,裸露时新浇筑混凝土表面等效热交换系数则为老混凝土的7.78倍。这些差异造成的计算误差足以影响施工措施的制定。该试验结果可以为坯层浇筑期间混凝土温度变化计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浇筑温度 极端条件 新浇筑混凝土 表面等效热交换系数 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