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麻醉方法在大鼠脑室置管术中的效果及其对存活率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杨亚南 舒晴 +3 位作者 陈丽 周焕娇 王雅媛 梁凤霞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9-95,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动物实验麻醉药物对脑室置管手术大鼠的麻醉效果及其对存活率的影响。方法3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水合氯醛组、戊巴比妥钠组、异氟烷组,每组10只大鼠。分别采用10%水合氯醛、2%戊巴比妥钠、异氟烷吸入的方法进行麻... 目的探讨不同动物实验麻醉药物对脑室置管手术大鼠的麻醉效果及其对存活率的影响。方法3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水合氯醛组、戊巴比妥钠组、异氟烷组,每组10只大鼠。分别采用10%水合氯醛、2%戊巴比妥钠、异氟烷吸入的方法进行麻醉,大鼠进入深度麻醉状态后进行脑室置管手术。观察术前,麻醉后15、30 min,术后1、3、7、14、28 d的血糖及术前、术后1、3、7 d大鼠的体重、24 h进食量。比较三种麻醉方法在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的差异。观察术后30 d内各组大鼠的存活率。结果异氟烷组麻醉起效时间快于水合氯醛组,水合氯醛组快于戊巴比妥钠组;异氟烷组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均短于水合氯醛组,水合氯醛组短于戊巴比妥钠组。水合氯醛组大鼠术中血糖大幅上升,术后1 d开始出现进食量、血糖、体重的持续降低,30 d观察期内所有大鼠死亡,主要死亡原因是肠麻痹。戊巴比妥钠组大鼠术中血糖略有上升,术后进食量、血糖出现小幅下降,一周内恢复。有3只大鼠因术中麻醉过量导致呼吸抑制死亡,30 d观察期内有一例出现死亡。异氟烷组大鼠术中血糖小幅度上升,术后进食量,血糖稳定,体重上升,30 d观察期内无一例死亡。结论水合氯醛因其麻醉不良反应不适用于脑室置管手术,戊巴比妥钠在硬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控制好麻醉剂量可以作为脑室置管手术的麻醉方式。异氟烷吸入麻醉推荐应用于脑室置管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置管 水合氯醛 戊巴比妥钠 异氟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调神”腧穴配伍的电针通过激活奖赏改善慢性疼痛的机制研究
2
作者 魏夏利 舒晴 +1 位作者 田峻 杨亚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5-772,共8页
目的对比观察在常规取穴的基础上联用具有“调神”效应的腧穴对慢性疼痛大鼠痛阈值的改善效应及奖赏行为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急性疼痛组(n=6)、慢性疼痛组(n=6)、常规电针组(n=6)、调神电针组(n=6)。应... 目的对比观察在常规取穴的基础上联用具有“调神”效应的腧穴对慢性疼痛大鼠痛阈值的改善效应及奖赏行为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急性疼痛组(n=6)、慢性疼痛组(n=6)、常规电针组(n=6)、调神电针组(n=6)。应用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急性疼痛及慢性疼痛模型。常规电针组大鼠取穴“足三里”和“昆仑”,调神电针组大鼠在常规电针取穴基础上联用“百会”和“印堂”。观察各组大鼠的焦虑、抑郁及奖赏行为学表现,取材后对各组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DA)神经元标志物酪氨酸羟化酶(TH)进行检测分析。结果CFA造模后大鼠痛阈值显著降低(P<0.05)。慢性疼痛组大鼠出现焦虑、抑郁样行为表现(均P<0.05)。急性疼痛组大鼠在疼痛缓解时伴随着奖赏激活,而慢性疼痛组大鼠则表现出奖赏抑制,其VTA区域的TH表达低于急性疼痛组(均P<0.05)。常规电针可上调慢性疼痛大鼠痛阈值、缓解负性情绪及奖赏抑制状态并上调TH的表达;相比于常规电针,调神电针对痛阈值、负性情绪、奖赏及TH具有更明显的调控作用(均P<0.05)。结论调神电针可促进常规电针对慢性疼痛的缓解效应,这一机制可能与激活奖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疼痛 负性情绪 奖赏 电针 调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孤束核微量注射的定位初探 被引量:2
3
作者 舒晴 邵雨薇 +1 位作者 田峻 杨亚南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9-435,共7页
目的通过应用不同参数定位注射,探讨大鼠孤束核微量注射的定位方法以提高注射成功率及准确性。方法将15只大鼠根据实验进度的不同分为垂直注射组、Bregma定位组和Lambda定位组。垂直注射组进针点选择为大鼠颅底前缘0.5 mm,进针深度7.5 m... 目的通过应用不同参数定位注射,探讨大鼠孤束核微量注射的定位方法以提高注射成功率及准确性。方法将15只大鼠根据实验进度的不同分为垂直注射组、Bregma定位组和Lambda定位组。垂直注射组进针点选择为大鼠颅底前缘0.5 mm,进针深度7.5 mm;Bregma定位组以Bregma-11.0 mm、双侧中线旁开0.5~0.7mm为进针点,进针斜刺角度向后24°,斜刺深度8.6 mm为注射点;Lambda定位组以Lambda-3.2 mm、双侧中线旁开0.5~0.7 mm为进针点,进针斜刺角度向后24°、斜刺深度9.6 mm为注射点。观察各组大鼠注射后全脑冠状切面的荧光标记位置。结果垂直注射组荧光标记位置位于脉络丛所在冠状切面。Bregma定位组荧光标记不稳定,分别位于小脑、脑干较浅位置或脉络丛所在冠状切面。Lambda定位组中体重300 g左右的大鼠荧光标记位置位于小脑和脑干的间隙,而体重400 g左右的大鼠能够准确标记于孤束核。结论在400 g左右的大鼠中,以Lambda为基准点以一定角度斜刺可以准确注射至大鼠孤束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束核 脑立体定位术 脑微量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调控肥胖大鼠肝脏FoxO1及其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杨亚南 舒晴 +1 位作者 陈丽 梁凤霞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129-2133,I0005,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调控肝脏FoxO1磷酸化及其对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肥胖调控脂质代谢的可能机制。方法:将20只高脂饲料诱导的肥胖大鼠和10只普通饲料喂养的大鼠分为正常组(n=10)、模型组(n=10)、电针组(n=10)。正常组给... 目的:观察电针调控肝脏FoxO1磷酸化及其对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肥胖调控脂质代谢的可能机制。方法:将20只高脂饲料诱导的肥胖大鼠和10只普通饲料喂养的大鼠分为正常组(n=10)、模型组(n=10)、电针组(n=10)。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电针组在高脂饲料喂养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取穴为中脘、关元、足三里、丰隆,电针频率2 Hz,强度0.5~1 m A,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8周。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前后的体质量、lee’s指数的变化;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后的血清TC、TG、VLDL的水平;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肝脏FoxO1、p-FoxO1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Realtime-PCR法检测肝脏MTP、Apo CIII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所有大鼠的体质量均较干预前上升,但电针组的体质量上升幅度小于模型组(P〈0.05);正常组与模型组的lee’s指数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电针组Lee’s指数较治疗前下降(P〈0.05),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TC、TG、VLD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电针组TC、TG、VLDL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的FoxO1和p-FoxO1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电针组FoxO1水平高于模型组、低于正常组(P〈0.05),p-FoxO1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组大鼠的MTP、Apo CIII基因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和正常组(P〈0.05),电针组MTP、Apo CIII基因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能够上调肝脏FoxO1的蛋白表达,特别是能够明显上调FoxO1的磷酸化水平,FoxO1磷化后从细胞核内转移至胞浆,进而介导下游载脂蛋白MTP、Apo CIII的基因表达水平被下调,VLDL蛋白合成减少,最终导致TC、TG向细胞外的转运减少,VLDL的构建被抑制,达到调控指质代谢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FOXO1 磷酸化 脂质代谢 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