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种皮肤科常用药物的抗活性氧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学军 杨森 +2 位作者 胡跃 翁孟武 胡天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02-304,共3页
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1)人全血多形核白细胞(PMN)受调理酵母多糖刺激产生的活性氧(ROS);(2)黄膘呤-黄嘌呤氧化酶体系产生;(3)VitC-CuSO4-酵母多糖-H2O2,体系产生·OH。观察和比较青霉胺、... 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1)人全血多形核白细胞(PMN)受调理酵母多糖刺激产生的活性氧(ROS);(2)黄膘呤-黄嘌呤氧化酶体系产生;(3)VitC-CuSO4-酵母多糖-H2O2,体系产生·OH。观察和比较青霉胺、氨苯砜、氯喹、四环素、美满霉素和灭滴灵对PMN产生ROS和非细胞体系的和·OH的影响。结果提示,青霉胺、氯喹、美满霉素、灭滴灵、氨苯砜和四环素具有抑制或清除PMN产生的ROS;美满霉素、四环素和青霉胺具有清除作用;青霉胺具有清除·OH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氧 中性粒细胞 化学发光 皮肤科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湿热蕴结证中度寻常痤疮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剑 盛友渔 +11 位作者 耿琳 张宪军 王长亮 宋艳丽 陈洁 周蓉 刘青云 佘远遥 田洪青 杨勤萍 李斌 徐金华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观察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湿热蕴结证中度寻常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取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设计,选取5家中心,筛选240例湿热蕴结证中度寻常痤疮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试验组给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目的观察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治疗湿热蕴结证中度寻常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取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设计,选取5家中心,筛选240例湿热蕴结证中度寻常痤疮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试验组给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照组给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模拟剂;两组均联合外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每天2次,洁面后涂于患处。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皮损(丘疹、脓疱、粉刺)数量以及中医证候(面红、皮疹痒痛、舌苔厚腻、尿黄、便秘)积分变化,记录不良反应。结果229例受试者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117例、对照组112例。与基线相比,用药4周的两组患者的丘疹计数、脓疱计数显著减少,试验组粉刺计数和中医证候积分显著减少,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痤疮皮损改善有效率为87.2%,高于对照组的58.0%(P<0.05)。试验组仅1例患者出现外用药膏刺激性反应。结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可有效改善湿热蕴结证中度寻常痤疮患者皮损数量及中医证候,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地蓝口服液 寻常型痤疮 湿热蕴结证 中西医结合疗法 随机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尼司特对人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部分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连军 项蕾红 +2 位作者 祝禄川 武晓莉 郑志忠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97-499,共3页
目的:研究曲尼司特对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在体外无血清培养的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分别加入0、10、25、50... 目的:研究曲尼司特对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在体外无血清培养的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分别加入0、10、25、50和250μg/mL曲尼司特孵育24、72、96h,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法测定其上清液中TGF-β1、bFGF和IL-6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5、50和250μg/mL曲尼司特能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TGF-β1的表达;50μg/mL和250μg/mL曲尼司特能增加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bFGF的表达;10~250μg/mL曲尼司特可降低IL-6的表达,上述改变在一定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曲尼司特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影响相似。结论:曲尼司特能降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TGF-β1的产生,增加bFGF的合成,减少IL-6的表达,这或许可解释其在抑制异常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成纤维细胞 曲尼司特 转化生长因子-β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碱性 白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中草药单体治疗豚鼠皮肤马拉色菌感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朱敏 王侠生 +2 位作者 李莉 王家俊 章强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0-162,共3页
目的:筛选出有效的抗马拉色菌的中草药单体。方法:采用连续7d涂菌法诱导豚鼠皮肤感染马拉色菌,并将苦参碱、柠檬醛、丁香酚3种中草药单体参考品及酮康唑粉制成2%凡士林霜剂,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治疗后培养皿中的真菌菌落数、真菌转阴率... 目的:筛选出有效的抗马拉色菌的中草药单体。方法:采用连续7d涂菌法诱导豚鼠皮肤感染马拉色菌,并将苦参碱、柠檬醛、丁香酚3种中草药单体参考品及酮康唑粉制成2%凡士林霜剂,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治疗后培养皿中的真菌菌落数、真菌转阴率。结果:连续用药4d后,柠檬醛、丁香酚组菌落数明显少于阴性及空白对照组,并且柠檬醛组真菌转阴率与酮康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用药7d后,3种实验药物组的菌落数及真菌转阴率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而与酮康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苦参碱、柠檬醛、丁香酚在体内具有较强的抗马拉色菌作用。皮肤菌落计数是定量指标,更能反应药物的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色菌 苦参碱 柠檬醛 丁香酚 豚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05%卤米松乳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研究 被引量:42
5
作者 黄岚 曾宪玉 +5 位作者 段逸群 刘迎红 池信银 宋为民 许爱娥 郑志忠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76-378,共3页
目的观察0.05%卤米松乳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0.1%糠酸莫米松乳膏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试验,对92例亚急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患者外用0.05%卤米松乳膏或0.1%糠酸莫米松乳膏进行治疗,观察记录患者的... 目的观察0.05%卤米松乳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0.1%糠酸莫米松乳膏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试验,对92例亚急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患者外用0.05%卤米松乳膏或0.1%糠酸莫米松乳膏进行治疗,观察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结果0.05%卤米松乳膏临床疗效优于0.1%糠酸莫米松乳膏,有效率分别为91.3%和71.7%(P<0.05),治疗指数分别为86.79%和74.37%(P<0.05)。结论0.05%卤米松乳膏治疗亚急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效果好,不良反应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亚急性 神经性皮炎 卤米松 糠酸莫米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静注丙球冲击疗法治疗皮肤病5例 被引量:23
6
作者 骆肖群 方丽华 翁孟武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5-27,共3页
采用大剂量静注丙球冲击疗法(HDIVIG)治疗2例伴发肿瘤的泛发性带状疱疹患者 ,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的皮肌炎、大疱性类天疱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各1例 ,剂量为0.4/(kg·d)共5天 ,并辅以中等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经治疗患者的症状迅... 采用大剂量静注丙球冲击疗法(HDIVIG)治疗2例伴发肿瘤的泛发性带状疱疹患者 ,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的皮肌炎、大疱性类天疱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各1例 ,剂量为0.4/(kg·d)共5天 ,并辅以中等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经治疗患者的症状迅速缓解 ,治疗中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种球蛋白 制剂 静脉注射 皮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氯喹治疗光线性皮肤病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阎春林 廖康煌 马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69-370,共2页
采用羟基氯喹对148例光线性皮肤病进行治疗,观察了羟基氯喹治疗多形性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外源性光敏性皮炎、迟发性皮肤卟啉病、痘疮样水疱病以及日光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羟基氯喹对光线性皮肤病有一定疗效,并可作为首... 采用羟基氯喹对148例光线性皮肤病进行治疗,观察了羟基氯喹治疗多形性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外源性光敏性皮炎、迟发性皮肤卟啉病、痘疮样水疱病以及日光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羟基氯喹对光线性皮肤病有一定疗效,并可作为首选药物用于多形性日光疹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氯喹 光线性皮肤病 药物疗法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洛他定与西替利嗪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涛 刘跃华 +5 位作者 尹佳 连石 李明 郑志忠 曾凡钦 张士发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00-302,共3页
目的:通过奥洛他定5 mg,每日2次口服,共2周,评价奥洛他定治疗中国人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口服,共2周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比较奥洛他定与西替利嗪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目的:通过奥洛他定5 mg,每日2次口服,共2周,评价奥洛他定治疗中国人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口服,共2周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比较奥洛他定与西替利嗪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取得知情同意书并筛选合格的患者174例,随机进入奥洛他定组86例,西替利嗪组88例。入组时以及各次随访时,评估症状积分下降指数、总体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后,奥洛他定组症状积分下降指数为0.640±0.274,西替利嗪组为0.603±0.289,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82)。奥洛他定组的总有效率为90.6%(n=85例,77/85)(95%CI:84.4%;96.8%),西替利嗪组的总有效率为80.0%(n=85例,68/85)(95%CI:71.5%;88.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率)奥洛他定组为38例(44.7%),与西替利嗪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奥洛他定治疗国人皮肤瘙痒症能够改善瘙痒症的症状,同时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瘙痒症 皮肤 H1受体阻断剂 奥洛他定 西替利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青刺果护肤品抗皮肤老化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9
作者 乐艳 项蕾红 +5 位作者 李利 李远宏 何黎 黄淳韵 张桂蓉 尹斌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61-363,共3页
目的:评价含青刺果提取物的医学护肤品(薇诺娜抗衰老系列产品)抗皮肤老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治疗、前后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经医师临床诊断筛选出93名具有皮肤老化特征的受试者,选择薇诺娜驻颜紧肤防皱霜和薇... 目的:评价含青刺果提取物的医学护肤品(薇诺娜抗衰老系列产品)抗皮肤老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治疗、前后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经医师临床诊断筛选出93名具有皮肤老化特征的受试者,选择薇诺娜驻颜紧肤防皱霜和薇诺娜驻颜紧肤祛皱眼霜均匀涂抹于面部,每日2次,连续使用3个月,并采用无创性皮肤测试仪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0、60、90 d分别对受试者进行皮肤生理功能测试,对受试者皮肤老化改善程度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使用面霜和眼霜90 d后,皮肤老化改善有效率分别为91%及95%,皮肤生理参数(含水量和油脂含量)亦有显著提高,用最小显著差异(LSD)t检验与30d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90 d的观察期间,使用面霜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使用眼霜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多为一过性,且程度轻微。结论:含青刺果提取物的医学护肤品对改善皮肤老化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衰老 青刺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结节病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归冰 孙新芬 王侠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6-156,共1页
关键词 结节病 皮肤 肉样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得宝松治疗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118例临床疗效总结 被引量:5
11
作者 顾志英 王侠生 +2 位作者 罗邦国 毛维翰 陈美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3-114,共2页
得宝松治疗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118例临床疗效总结顾志英①王侠生②罗邦国③毛维翰④陈美娟④得宝松混悬液是由二丙酸倍他米松和倍他米松磷酸钠混合而成的注射剂,具有消炎、抗过敏作用。我们于1994年5月~10月试用于某些常见... 得宝松治疗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118例临床疗效总结顾志英①王侠生②罗邦国③毛维翰④陈美娟④得宝松混悬液是由二丙酸倍他米松和倍他米松磷酸钠混合而成的注射剂,具有消炎、抗过敏作用。我们于1994年5月~10月试用于某些常见而顽固难治的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皮炎 药物疗法 得宝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皮肤病患者88例死亡原因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吕小岩 翁孟武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23-324,共2页
目的:探讨住院皮肤病患者的主要致死疾病和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华山医院皮肤科1992~2001年88例住院患者的死亡原因。结果:88例死亡患者中,药疹25例,大疱性疾病16例,皮肌炎1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例,合计67例,占死亡总数的76.... 目的:探讨住院皮肤病患者的主要致死疾病和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华山医院皮肤科1992~2001年88例住院患者的死亡原因。结果:88例死亡患者中,药疹25例,大疱性疾病16例,皮肌炎1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例,合计67例,占死亡总数的76.14%。主要死亡原因是继发感染47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0例,消化道出血9例。结论:药疹、大疱性疾病、皮肌炎和SLE是皮肤科的主要致死疾病,继发感染是重要死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病 死亡 住院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豚鼠皮肤球形马拉色菌感染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敏 王侠生 +2 位作者 章强强 王家俊 李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4-156,共3页
目的:建立皮肤球形马拉色菌感染的动物模型。方法:分别采用涂菌1次法、涂菌1次并皮下注射甲泼尼龙法、连续7d涂菌法3种方法诱导豚鼠皮肤感染球形马拉色菌。结果:连续7d涂菌法适合于此模型的建立,得到了满意的皮损及菌落数。结论:皮肤菌... 目的:建立皮肤球形马拉色菌感染的动物模型。方法:分别采用涂菌1次法、涂菌1次并皮下注射甲泼尼龙法、连续7d涂菌法3种方法诱导豚鼠皮肤感染球形马拉色菌。结果:连续7d涂菌法适合于此模型的建立,得到了满意的皮损及菌落数。结论:皮肤菌落计数能更直观、客观地反映药物的短期疗效,是评价皮肤球形马拉色菌感染模型较科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拉色菌 球形 皮肤 动物模型 豚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 被引量:5
14
作者 叶莹 李颖 +1 位作者 陈连军 项蕾红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37-238,共2页
报告3例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3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四肢和(或)躯干、面部弥漫色素沉着伴色素减退斑,毛细血管扩张及表皮萎缩不明显,一般手足未累及。自觉症状不明显。本病易被误诊为白癜风、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病等,组织病理诊断及特... 报告3例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3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四肢和(或)躯干、面部弥漫色素沉着伴色素减退斑,毛细血管扩张及表皮萎缩不明显,一般手足未累及。自觉症状不明显。本病易被误诊为白癜风、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病等,组织病理诊断及特殊染色有助于鉴别。对其中1例使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皮损,在真皮乳头处可观察到折光较强的物质沉积,伴有部分真皮乳头毛细血管扩张,皮损基底层有黑素帽增多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淀粉样变 色素异常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免疫学进展(二)皮肤免疫系统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学军 翁孟武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16-218,共3页
皮肤免疫学进展(二)皮肤免疫系统张学军,翁孟武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由于其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形成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天然屏障。皮肤不但具有防御功能,还是个有独特免疫功能的组织器官。早在1970年,Fichteliu... 皮肤免疫学进展(二)皮肤免疫系统张学军,翁孟武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由于其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形成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天然屏障。皮肤不但具有防御功能,还是个有独特免疫功能的组织器官。早在1970年,Fichtelius就提出皮肤是初级淋巴组织,他们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免疫学 皮肤免疫系统 细胞 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G4相关性皮肤病 被引量:3
16
作者 林尽染 陈连军 +1 位作者 张乔安 徐金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05-708,共4页
报告IgG4相关性皮肤病(IgG4-RSD)1例。患者男,25岁。躯干、面颈部瘙痒性红色至褐色丘疹、斑块及结节6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胶原纤维增生,细血管周围小团块状或结节状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浆细胞表达CD38、CD138、CD19、... 报告IgG4相关性皮肤病(IgG4-RSD)1例。患者男,25岁。躯干、面颈部瘙痒性红色至褐色丘疹、斑块及结节6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胶原纤维增生,细血管周围小团块状或结节状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浆细胞表达CD38、CD138、CD19、κ-轻链、λ-轻链、IgG、IgG4均阳性,IgG4+/IgG+浆细胞比值>40%,每高倍视野下IgG4+浆细胞>10个。该文对IgG4-RSD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G4相关性疾病 皮肤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皮肤的变化 被引量:23
17
作者 刘承煌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3-114,共2页
老年皮肤的表皮与真皮变薄,表、真皮交界处界面变平,黑素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减少,真皮体积可减少20%左右,皮肤附属器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和减退,致使表皮更替速率、修复速率变慢,对损伤的反应、屏障功能、清除化学物质速率、感觉功能、... 老年皮肤的表皮与真皮变薄,表、真皮交界处界面变平,黑素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减少,真皮体积可减少20%左右,皮肤附属器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和减退,致使表皮更替速率、修复速率变慢,对损伤的反应、屏障功能、清除化学物质速率、感觉功能、血管反应性、体温调节能力均有所下降。因此老年人易患皮肤干燥、瘙痒、色素改变(增加或减退)、大疱性类天疱疮以及各种增生性疾病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皮肤 皮肤病 形态学 生理学 生物物理 免疫学 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1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雷 杨永生 黄琼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62-662,共1页
患者女,2l岁。因面部、躯干红斑1年于2010年2月3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原因胸部出现红斑,未曾治疗,逐渐出现色素沉着,3个月后面部出现皮疹,逐渐扩大,呈环形损害,到当地医院用中药治疗,皮疹颜色变暗,但是一直未消退。皮疹... 患者女,2l岁。因面部、躯干红斑1年于2010年2月3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原因胸部出现红斑,未曾治疗,逐渐出现色素沉着,3个月后面部出现皮疹,逐渐扩大,呈环形损害,到当地医院用中药治疗,皮疹颜色变暗,但是一直未消退。皮疹不.滴度l:因季节变化、劳累而加重。近2个月来皮疹扩展至背部。脱发明显,时有胸闷,到当地医院就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皮肤型.亚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被引量:18
19
作者 刘承煌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2-173,共2页
介绍婴幼儿皮肤的结构和功能的特点。新生儿皮肤较薄,细胞间附着较弱,全身覆有纤细的胎毛,足月新生儿胎毛通常脱落而代之以毳毛,在头皮部则由终毛取代之。汗腺分泌较少。对外来刺激物的易感性增加;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接触变应原反... 介绍婴幼儿皮肤的结构和功能的特点。新生儿皮肤较薄,细胞间附着较弱,全身覆有纤细的胎毛,足月新生儿胎毛通常脱落而代之以毳毛,在头皮部则由终毛取代之。汗腺分泌较少。对外来刺激物的易感性增加;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接触变应原反应性降低;皮肤通透性仅在早产儿及有损伤的皮肤或阴囊皮肤处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皮肤 结构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检测皮肤癌p53基因突变的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波 阎春林 +1 位作者 朱运松 廖康煌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 检测皮肤癌 p5 3基因 5~ 8外显子的突变频率 ,比较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SSCP)检测p5 3基因突变的敏感性。方法 分别采用DGGE和SSCP ,对 40例皮肤癌患者手术切除组织的 p5 3基因 5~ 8外显子进行突变... 目的 检测皮肤癌 p5 3基因 5~ 8外显子的突变频率 ,比较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DGGE)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SSCP)检测p5 3基因突变的敏感性。方法 分别采用DGGE和SSCP ,对 40例皮肤癌患者手术切除组织的 p5 3基因 5~ 8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 结果 皮肤癌 p5 3基因 5~ 8外显子的总突变率为 35 % ,其中鳞状细胞癌 (SCC)的突变率为 36 % ,基底细胞癌 (BCC)为 33%。采用DGGE和SSCP检测的突变率分别为 33%和 2 5 %。结论  35 %的皮肤癌组织存在 p5 3基因 5~ 8外显子突变。DGGE检测p5 3基因突变的敏感性高于SS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癌 P53基因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