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动脉栓塞化疗不同化疗方案治疗不可切除肝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石明 陈继安 +4 位作者 林小军 陈敏山 郭荣平 李升平 李锦清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不可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不同化疗方案对生存率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用盐酸表柔比星与联用洛铂、丝裂霉素方案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目的: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不可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不同化疗方案对生存率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用盐酸表柔比星与联用洛铂、丝裂霉素方案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肝功能良好的不可切除的大肝癌94例随机分为单药化疗组(盐酸表柔比星)、联合化疗组(联合洛铂、盐酸表柔比星、丝裂霉素),碘油化疗后使用明胶海绵阻断肿瘤供血血管。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累积生存率,Kaplan—Meier方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Cox模型分析预后因素,并统计严重不良反应。结果:联合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5.9个月,3、6、9、12、15、18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1%、79%、75%、61%、51%、31%;单药化疗组分别为5.0个月,78%、47%、35%、24%、24%、24%;两组中位生存时间(P=0.001),累计生存率(P=0.000)差异有显著性。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分组及门脉癌栓为独立预后因素。严重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肾衰、Ⅲ度骨髓抑制和腹腔感染,经治疗后均康复出院,无治疗相关死亡率。结论: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功能良好、不可切除大肝癌应用盐酸表柔比星联用洛铂、丝裂霉素优于单用盐酸表柔比星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栓塞化疗 化疗方案 随机对照试验 生存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7例混合型肝癌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夏振中 林小军 +1 位作者 劳向明 陈敏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801-803,807,共4页
目的:分析混合型肝癌的来源、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1988年2月至2003年3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手术切除的经病理证实为混合型肝癌的27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以及预后,选取性别、年... 目的:分析混合型肝癌的来源、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1988年2月至2003年3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手术切除的经病理证实为混合型肝癌的27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以及预后,选取性别、年龄、是否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AFP、肿瘤大小、是否有播散结节、是否伴肉眼癌栓、是否侵犯临近器官、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否有远处转移等指标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以分析其特点:查取患者的随访资料,对有完整随访的病例利用SPSS13.0软件运用Kaplan 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27例混合型肝癌患者无一例术前被准确诊断。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9岁(27~76岁);男性居多(19例,70.4%);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4例(63.6%);术前AFP阳性(〉25ng/ml)13例(48.1%);肿瘤直径≤5.0cm 3例(11.1%),5.1~10.0cm18例(66.7%),〉10.0cm 6例(22.2%);术中发现有播散结节8例(30.8%);术中发现肉眼癌栓4例(15.4%);肿瘤侵犯周围器官6例(22.2%);淋巴结转移5例(19.2%);远处转移2例(7.7%)。27例患者中16例有完整随访资料,16例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1.3%、18.8%、6.3%。结论:混合型肝癌术前诊断困难,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治疗以外科切除为主,明确诊断依靠病理学检查,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混合型肝癌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以根治性切除大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二期切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俞武生 郭荣平 +4 位作者 石明 钟崇 韦玮 张亚奇 李锦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9-713,共5页
【目的】探讨难以根治性切除的大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手术切除的意义及疗效。【方法】分析143例难以根治性切除的大肝癌临床病理资料,其中68例经TACE治疗后二期切除(A组),75例未行术前TACE单纯切除(B组)。观察TACE前... 【目的】探讨难以根治性切除的大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手术切除的意义及疗效。【方法】分析143例难以根治性切除的大肝癌临床病理资料,其中68例经TACE治疗后二期切除(A组),75例未行术前TACE单纯切除(B组)。观察TACE前后肿瘤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癌残留率,以及两组病人的术后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结果】①A组经TACE后肿瘤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且肿瘤坏死增多,周围子灶的检出率增加22.1%;肿瘤与周围脏器的粘连增加,而肿瘤包膜形成增多、癌残留率显著降低(P<0.05);②A组的术中出血量和肝门阻断时间均较B组有不同程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严重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A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为88.2%、53.0%、36.1%和65.7%、37.7%、30.4%;B组分别为68.8%、36.9%、25.1%和46.2%、24.4%、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TACE使难根治性切除大肝癌肿瘤缩小、包膜形成和癌残留减少,有效地提高大肝癌根治性切除率,延长实际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肝细胞 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肝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中全长型脾酪氨酸激酶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被引量:7
4
作者 洪健 邹如海 +3 位作者 杨龙君 李斌奎 黄品助 元云飞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3-218,225,共7页
【目的】脾酪氨酸激酶(SYK)有两种蛋白异构体的存在,全长型SYK(L)和缩短型SYK(S),两者在恶性肿瘤中功能不同;肝癌中SYK(L)功能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定制的SYK(L)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检测其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SYK(L)表达与肝癌患... 【目的】脾酪氨酸激酶(SYK)有两种蛋白异构体的存在,全长型SYK(L)和缩短型SYK(S),两者在恶性肿瘤中功能不同;肝癌中SYK(L)功能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定制的SYK(L)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检测其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SYK(L)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关系。【方法】定制SYK(L)的特异性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62例肝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其癌旁肝组织SYK(L)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患者术后生存的关系。【结果】定制SYK(L)抗体的特异性良好;肝癌组织中SYK(L)阳性率为64.8%(105/162),低于癌旁肝组织98.1%(159/162)(P<0.001);SYK(L)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有无卫星结节和血管侵犯相关(P<0.05)。肿瘤中SYK(L)蛋白阳性表达肝癌患者的术后无复发生存与总体生存明显长于阴性表达者(P<0.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SYK(L)表达状态是肝癌患者无复发生存期与总体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P<0.001)。【结论】肝癌组织中SYK(L)蛋白表达减低,与肿瘤分化、侵袭转移和预后相关;SYK(L)可作为判断肝癌患者预后的有效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切除术 脾酪氨酸激酶(L) 多因素分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肝癌切除术中输血与患者预后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6
5
作者 陈智远 韦玮 +3 位作者 郭荣平 钟崇 陈敏山 李锦清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57-460,466,共5页
目的:多项研究表明术中输血可能增加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复发的风险,但是对于肝癌,尤其是大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探讨肝切除术中输血对大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接受手术切除的大肝癌患者... 目的:多项研究表明术中输血可能增加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复发的风险,但是对于肝癌,尤其是大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探讨肝切除术中输血对大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6例接受手术切除的大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和生存结果,87例术中输血的患者为A组,79例术中无输血的患者为B组,采用单因素对数秩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Cox比例风险模型初步分析影响预后的可能因素。结果:A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1.6%、20.2%、12.7%和22.6%、13.6%、11.3%,B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0%、45.2%、45.2%和32.1%、27.6%、27.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有无癌栓、病理分级及术中输血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输血是影响手术切除的大肝癌患者的预后因素之一,可能增加大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降低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输血 肝切除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8例复发性肝细胞癌再次切除术后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小菁 周凯 +4 位作者 李斌奎 黄亮 李锦清 张亚奇 元云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6-100,共5页
目的:分析复发性肝细胞癌行再次切除术后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江西省人民医院1995年7月至2003年7月48例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再次肝切除术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和复... 目的:分析复发性肝细胞癌行再次切除术后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江西省人民医院1995年7月至2003年7月48例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再次肝切除术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和复发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再次肝切除术前全身状况、复发的出现时间及生存期等,根据随访结果计算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并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48例患者再次切除术后中位生存时间36.3个月,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3%、45.8%、27.1%,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0.8%、25.0%、1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TNM分期、原发肿瘤伴血管侵犯、复发间隔时间、复发肿瘤大小、复发肿瘤TNM分期、复发肿瘤伴血管侵犯影响再切除术后累积生存率;复发间隔时间、原发肿瘤TNM分期、复发肿瘤大小、复发肿瘤有无血管侵犯、复发肿瘤病理分级和AFP水平影响再切除术后无瘤生存率。多因素分析显示:复发间隔时间、复发肿瘤TNM分期是影响复发性肝癌再切除术后累积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间隔时间、复发肿瘤大小是影响其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内复发间隔时间短(≤24个月)、复发肿瘤直径>5cm、复发肿瘤TNM分期越晚,提示再次切除术后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复发 再切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长型脾酪氨酸激酶对肝细胞癌侵袭和转移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杨龙君 洪健 +3 位作者 廖亚帝 王莉 李斌奎 元云飞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肝癌组织中全长型脾酪氨酸激酶SYK(L)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以及细胞学实验等方法,探讨SYK(L)对肝癌侵袭与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11例肝癌组织及其匹配癌旁肝组织中SYK(L...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肝癌组织中全长型脾酪氨酸激酶SYK(L)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以及细胞学实验等方法,探讨SYK(L)对肝癌侵袭与转移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11例肝癌组织及其匹配癌旁肝组织中SYK(L)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细胞学实验检测SYK(L)对肝癌细胞侵袭性的影响;并在临床标本中进一步验证SYK(L)与MMP9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211例肝癌组织中SYK(L)表达(41.2%,87/211)低于癌旁肝组织(92.4%,195/211)(P<0.001);肝癌SYK(L)表达与术前AFP水平(P=0.012)、肿瘤直径(P=0.034)、卫星结节(P=0.015)、血管侵犯(P=0.003)和细胞分化程度(P=0.005)相关。Transwell小室侵袭性实验提示SYK(L)可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且半定量RT-PCR检测发现SYK(L)可下调MMP9和MMP2 mRNA的表达水平。在211例肝癌组织中,SYK(L)与MMP9表达存在显著负相关(r=-0.601,P<0.001)。【结论】肝癌中SYK(L)蛋白表达降低;SYK(L)可能通过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抑制肝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SYK(L) 侵袭 转移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在肝细胞癌中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陈东泰 钟伟强 +4 位作者 邢蔚 黄洋 王美冰 元云飞 曾维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5-70,共6页
【目的】通过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35例肝细胞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NMDAR1蛋白的表达,... 【目的】通过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35例肝细胞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NMDAR1蛋白的表达,通过统计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在135例肝癌组织中NMDAR1阳性表达的有107例(79.3%),且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MDAR1在肝癌中高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包膜、卫星结节和血管侵犯相关(P<0.05)。NMDAR1蛋白阳性表达的患者无复发生存期(P<0.05)与总生存期(P<0.001)明显较短。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揭示,NMDAR1表达水平是肝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与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P<0.05),且具有重要的预后预测价值。【结论】NMDAR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增加,且与肿瘤分化程度和侵袭转移相关;NMDAR1可作为预测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NMDAR1 肝切除术 COX多因素分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受体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及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严俨 潘家浩 +3 位作者 陈东泰 陈泳花 元云飞 曾维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33-840,共8页
【目的】通过探讨多巴胺受体1(DRD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初步探讨DRD1的激动剂SKF38393和拮抗剂SCH23390对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47例肝细胞... 【目的】通过探讨多巴胺受体1(DRD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的表达,分析其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初步探讨DRD1的激动剂SKF38393和拮抗剂SCH23390对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47例肝细胞癌组织中DRD1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统计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同时使用SKF38393和SCH23390分别作用于肝癌细胞Hep G2,利用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结果】在147例肝癌组织中DRD1阳性表达的有89例(6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RD1在肝癌中高表达与乙肝表面抗原以及血管侵犯相关(P<0.05)。DRD1蛋白阳性表达的患者无复发生存期(P<0.05)与总生存期(P<0.001)明显较短。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揭示,DRD1表达水平是肝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独立危险因素之一(P<0.05),且具有重要的预后预测价值。肝癌细胞Hep G2的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表明SCH23390明显抑制HepG2增殖(P<0.05);SKF38393明显促进HepG2增殖(P<0.05)。【结论】DRD1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阳性与侵袭转移相关;DRD1可作为预测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分子标志物;DRD1可能与肝癌细胞的增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多巴胺受体1 肝癌细胞株HEPG2 COX多因素分析 预后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联合Sorafenib对肝癌细胞的不同时效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巧巧 刘孟忠 +1 位作者 王莉 李锦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6-651,680,共7页
【目的】在人肝癌细胞中观察放射联合Sorafenib对细胞生长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途径。【方法】选择人肝癌SMMC-7721和BEL-7402细胞株,分为单纯放射组(IR)、放射前30min联合Sorafenib组(IR+S-pre)和放射24h后联合Sorafenib组(IR+S-post)... 【目的】在人肝癌细胞中观察放射联合Sorafenib对细胞生长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途径。【方法】选择人肝癌SMMC-7721和BEL-7402细胞株,分为单纯放射组(IR)、放射前30min联合Sorafenib组(IR+S-pre)和放射24h后联合Sorafenib组(IR+S-post)。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照射后细胞克隆形成率,绘制细胞存活曲线并计算放射增敏比;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检测6Gy照射后第1、2、3、4、5、6d细胞增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照射后DNA损伤阳性细胞比例;流式细胞仪检测放射后细胞凋亡比例。【结果】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IR+S-pre放射后细胞克隆形成增加,放射增敏比在SMMC-7721和BEL-7402细胞中分别为0.78和0.88;而IR+S-post放射后细胞克隆形成减少,放射增敏比在SMMC-7721和BEL-7402细胞中分别为1.43和1.23。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显示IR+S-pre与IR放射后细胞增殖抑制率相似,而IR+S-post放射后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提高。Sorafenib在SMMC-7721与BEL-7402中均有诱导细胞凋亡作用。IR+S-pre在放射后24h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高[IRvsIR+S-pre:(6.1±1.0)%vs(18.3±2.0)%(SMMC-7721),(8.2±2.1)%vs(17.0±2.4)%(BEL-7402),P<0.001]。IR+S-post在放射后48h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高,[IRvsIR+S-post分为(6.9±2.0)%vs(15.9±1.8)%(SMCC-7721),(8.0±1.5)%vs(14.2±2.5)%(BEL-7402),P<0.05]。放射后30min,IR+S-pre与IR的DNA受损阳性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放射后6hIR+S-pre的DNA受损阳性细胞残留比例明显下降[IRvsIR+S-pre:(59.9±2.4)%vs(23.8±2.9)%(SMMC-7721),(46.4±3.8)%vs(25.0±3.0)%(BEL-7402),P<0.001]。【结论】放射联合Sorafenib对肝癌细胞作用具有明显时效性,放射24h后联合Sorafenib增加放射引起的细胞克隆性生长抑制和增殖抑制,而放射前30min联合Sorafenib作用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放射 索拉非尼 凋亡 DNA损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患者术前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检测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颖 石明 +5 位作者 张昌卿 胡业珠 叶永照 孙韻 邓玲 李锦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的外周血中甲胎蛋白(AFP)mRNA的检测在肝癌术后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巢式PCR和TaqMan MGB探针法定量PCR技术,检测105例肝细胞癌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AFP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肝细胞癌患者术前...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的外周血中甲胎蛋白(AFP)mRNA的检测在肝癌术后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巢式PCR和TaqMan MGB探针法定量PCR技术,检测105例肝细胞癌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AFP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外周血AFP mRNA的阳性率43.8%(46/105)高于健康对照10.0%(3/30),有显著性差异(P< 0.001)。术前血中AFP mRNA的表达与各项肿瘤侵袭性指标显著相关,包括肿瘤数目、大小、有无肉眼及镜下血管侵犯。AFP mRNA阴性患者1、2、3年生存率以及1、2、3年无瘤生存率均显著比AFP mRNA阳性患者术后高(两者均P=0.004)。多因素分析也指出术前外周血中是否表达AFP mRNA是预测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肝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是否表达AFP mRNA与肿瘤侵袭性相关,对于预测术后复发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甲胎蛋白 MRNA 实时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比洛芬在肝癌射频消融术麻醉中的应用
12
作者 黄婉 龙浴辉 +4 位作者 李毅 赖仁纯 王旭东 陈敏山 许梅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88-690,共3页
【目的】探讨肝癌射频术中应用氟比洛芬是否可以减少静脉麻醉导致的呼吸抑制的发生。【方法】选择射频治疗肝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K组和N组,每组各30例,其中K组术前15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50mg,N组术前15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两组均以... 【目的】探讨肝癌射频术中应用氟比洛芬是否可以减少静脉麻醉导致的呼吸抑制的发生。【方法】选择射频治疗肝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K组和N组,每组各30例,其中K组术前15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50mg,N组术前15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两组均以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微量泵维持麻醉。使记录术前、手术开始时、手术开始后5min及患者术后苏醒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监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记录患者苏醒时间;记录出现术中体动、呼吸暂停的例数。【结果】瑞芬太尼用量K组[(0.22±0.03)mg]显著少于N组[(0.51±0.07)mg,P<0.01]。术中体动K组(2例)少于N组(7例),呼吸暂停N组(12例)显著大于K组(2例)。【结论】氟比洛芬可以减少肝癌射频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降低呼吸抑制等副作用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凭静脉麻醉 射频消融 瑞芬太尼 氟比洛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缺氧诱导人肝癌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泳花 陈东泰 +3 位作者 潘家浩 严俨 元云飞 曾维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9-236,共8页
【目的】通过建立肝癌细胞体外缺氧模型分析右美托咪定对缺氧诱导肝癌细胞作用效应的影响及其初步机制的探讨。【方法】人肝癌细胞株MHCC97H、SMCC7721分别使用化学(二氯化钴)及物理(1%O_2)这两种方法来建立缺氧状态下的肝癌细胞体外模... 【目的】通过建立肝癌细胞体外缺氧模型分析右美托咪定对缺氧诱导肝癌细胞作用效应的影响及其初步机制的探讨。【方法】人肝癌细胞株MHCC97H、SMCC7721分别使用化学(二氯化钴)及物理(1%O_2)这两种方法来建立缺氧状态下的肝癌细胞体外模型,均培养在含有或者没有100μmol/L的右美托咪定的培养基中。将以上处理的细胞进行细胞增殖实验、单克隆形成实验、小管形成实验来检测右美托咪定对缺氧条件培养的肝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及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并同时使用western blot检测α2A、HIF-1a及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化学方法诱导的肝癌细胞缺氧可以加快肝癌细胞株MHCC97H、SMCC7721的增殖速度(二氯化钴组vs.对照组,MHCC97H和SMCC7721增殖效应分别为:第3天,142.2%和133.8%;第4天,134.7%和131.0%;第5天,133.5%和136.2%,均P<0.05),也诱导肝癌细胞的血管生成能力加强。而右美托咪定可抑制缺氧引起的肝癌细胞的增殖效应(联合组vs.二氯化钴组,MHCC97H和SMCC7721增殖效应分别为:第3天,55.7%vs 60.7%;第4天,46.9%vs 58.1%;第5天,46.4%vs 57.0%,均P<0.05),减弱肝癌细胞的血管生成能力。而使用物理方法建立的肝癌细胞体外缺氧模型同样得到一致的结果。另外Western blot结果发现右美托咪定可以下调缺氧诱导的肝癌细胞株MHCC97H、SMCC7721的α2A、HIF-1a及VEGF等蛋白的表达。【结论】缺氧可以加快肝癌细胞株MHCC97H、SMCC7721的增殖,同时诱导血管生成能力加强,右美托咪定则可能通过激活α2A肾上腺受体,下调HIF-1a及VEGF蛋白的表达来抑制缺氧诱导的肝癌细胞的作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肝癌细胞 右美托咪定 缺氧 增殖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