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 MRI和PET-CT对鼻咽癌局部肿瘤检测差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苏勇 赵充 +7 位作者 谢传淼 卢丽霞 孙颖 韩非 吴湖炳 崔念基 曾宗渊 卢泰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45-250,共6页
目的:比较CT、MRI和18F-PET-CT对鼻咽癌局部肿瘤的检测差异和探讨18F-PET-CT检测鼻咽癌局部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连续收治的原发鼻咽癌患者53例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0天内以同一固... 目的:比较CT、MRI和18F-PET-CT对鼻咽癌局部肿瘤的检测差异和探讨18F-PET-CT检测鼻咽癌局部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连续收治的原发鼻咽癌患者53例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0天内以同一固定体位,完成增强CT、MRI和PET-CT扫描检查,在CT、MRI和PET-CT上分别读片判定鼻咽癌局部侵犯范围。结果:CT、MRI与PET-CT分别检出咽后淋巴结转移31例(58.5%)、36例(67.9%)、20例(37.7%),CT、MRI检出率显著高于PET-CT(P=0.02,P=0.001);CT稍低于MRI,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314)。CT和MRI检出的最大横径<1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大部分未能显示;最大横径≤0.5cm或并发液化坏死明显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均未能检出。对鼻腔、口咽、咽旁间隙、颈动脉鞘区、颞下窝、翼腭窝和颅底骨质侵犯的检出,CT、MRI和PET-CT无明显差异;对海绵窦和鼻窦侵犯的检出,MRI可能优于CT和PET-CT。结论:对鼻咽癌局部肿瘤侵犯的检测,PET-CT较CT和MRI无明显优势;对最大横径<1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或MRI;对最大横径≤0.5cm或并发液化坏死的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测,PET-CT可能存在较大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18F-PET-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肿瘤手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林文前 操隆辉 +2 位作者 钟忠键 温丽丽 白晓晖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3-315,共3页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肿瘤手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的影响。方法140例择期行妇科肿瘤手术病人,年龄30~65岁,随即分为芬太尼静脉镇痛组(Ⅰ组)和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组(Ⅱ组),每组70例。Ⅰ组给予芬太尼(1.6~1.8mg)+托烷司琼5mg/100ml...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肿瘤手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的影响。方法140例择期行妇科肿瘤手术病人,年龄30~65岁,随即分为芬太尼静脉镇痛组(Ⅰ组)和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组(Ⅱ组),每组70例。Ⅰ组给予芬太尼(1.6~1.8mg)+托烷司琼5mg/100ml术后镇痛,Ⅱ组给予芬太尼(0.8~1.0mg)+氟比洛芬酯200mg+托烷司琼5mg/100ml术后镇痛。两组维持量2ml/h,单次负荷剂量1ml,锁定时间15min。采用Prine-Henry镇痛评分法(PHS)记录两组术后6h(T1)、12h(T2)、24h(T3)、48h(T4)疼痛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应用血栓弹性图描记仪测定术前(T0)、术后48h(T4)机体凝血功能,并观察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术后Ⅱ组芬太尼的用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术后T1、T2时点Ⅱ组的PHS显著低于Ⅰ组(P<0.05),其余时点两组无差异(P>0.05)。Ⅰ组恶心、嗜睡、头晕发生率显著大于Ⅱ组(P<0.05)。与T0比较,参数K在T4时两组均显著延长(P<0.05);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减少妇科肿瘤手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的用量,提高了镇痛效果,降低了不良反应;镇痛期间对凝血功能及胃肠功能恢复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比洛芬酯 芬太尼 术后镇痛 妇科手术 肿瘤/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不同植入术式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3
作者 陈明远 夏良平 +4 位作者 陈直华 吴剑辉 刘巍巍 郭桂芳 谢汝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简称输液港)最佳的植入术式。[方法]对2002年至2004年植入输液港的94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颈外静脉切开置管术(简称切开组)或深静脉穿刺置泵管术(简称穿刺组)两组围手术期并...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简称输液港)最佳的植入术式。[方法]对2002年至2004年植入输液港的94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颈外静脉切开置管术(简称切开组)或深静脉穿刺置泵管术(简称穿刺组)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记录导管捕入深度和导管头位置,调查病人对输液港植入手术、护理和舒适程度等方面的满意度。所有病人随诊至取泵后或死亡时。[结果]切开组35例37泵,并发症主要为:输液不畅、输液疼痛各2例,导管堵塞、锁骨区皮肤疼痛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17.1%。穿刺组59例60泵,并发症为:颈部不适3例,血肿、伤口愈合延迟、败血症、导管堵塞、导管断裂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13.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X光片显示7例导管头位于深静脉系统之外,切开组2例,穿刺组5例。病人对输液港的平均满意度为78分(68~86分),其中切开组:76分,穿刺组80分。[结论]虽然输液港颈外静脉切开植入术和深静脉穿刺植入术所引起的并发症类型不同,但均很安全,较少引起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术式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放疗后诱发的恶性肿瘤(附198例报道)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海霞 刘孟忠 +4 位作者 何立儒 习勉 刘慧 胡永红 蔡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13-316,共4页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后诱发的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临床特点,探讨影响潜伏期及预后的因素。方法:1964年2月至2003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39118例,回顾性分析其中出现诱发肿瘤的19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后诱发的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临床特点,探讨影响潜伏期及预后的因素。方法:1964年2月至2003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39118例,回顾性分析其中出现诱发肿瘤的19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鼻咽癌放疗后诱发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为0.5%,中位潜伏期108(36~360)个月。口腔是诱发肿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共107例(54.0%)。病理类型中鳞癌最多,共137例(69.2%),其次为纤维肉瘤21例(10.6%)及骨肉瘤12例(6.1%)。潜伏期与鼻咽癌患者放疗时年龄、放疗程式、鼻咽癌总剂量及化疗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诱发肿瘤复发是影响诱发肿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诱发的恶性肿瘤以口腔肿瘤最多见。鼻咽癌放疗患者应尽量减少口腔组织的受量,以减少诱发肿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放射治疗 放疗诱发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2例CT导向下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并发症观察处理与体会 被引量:8
5
作者 赵明 吴沛宏 +8 位作者 张福君 黄金华 范卫君 顾仰葵 张亮 李传行 高飞 李旺 周启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599-602,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治疗的相关的并发症,了解经皮CT导向下的消融治疗的安全性.方法本组共分析了92例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患者,合计177个病灶,在CT导向下对病灶行射频消融治疗.每例患者均先后完成1~4次射频消融治疗...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射频消融治疗的相关的并发症,了解经皮CT导向下的消融治疗的安全性.方法本组共分析了92例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患者,合计177个病灶,在CT导向下对病灶行射频消融治疗.每例患者均先后完成1~4次射频消融治疗,随访观察6~24个月.结果所治病例中未出现相关性死亡.射频消融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肝被膜下出血3例,肿瘤内出血2例,进行性低血压1例,急性心包积液1例,一过性肝功能失代偿1例,胆汁瘤2例,肝内局限性胆管扩张3例,观察到肿瘤种植1例.结论CT导向下的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是安全的治疗肝脏肿瘤的方法之一.通过密切观察、操作细心及时处理出现的情况将会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治疗 射频消融 随访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治疗晚期实体肿瘤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10
6
作者 丁娅 张晓实 +8 位作者 彭瑞清 张蓉 张念华 李志铭 刘继彦 马锦 程霞 苏义顺 曾益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9期1025-1029,共5页
目的:总结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的资料,初步评价其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24例,其中肾癌5例,鼻咽癌4例,结直肠癌4例,黑色素瘤2例,非小细胞肺癌1例,食管癌1例,贲门癌1例,胸腺... 目的:总结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的资料,初步评价其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24例,其中肾癌5例,鼻咽癌4例,结直肠癌4例,黑色素瘤2例,非小细胞肺癌1例,食管癌1例,贲门癌1例,胸腺癌1例,十二指肠癌1例,甲状腺癌1例,胰腺癌1例,子宫内膜癌1例,横纹肌肉瘤1例。rAdp53给药方案为1×1012VP/次,每周1次,4次为1疗程。给药途径包括瘤内注射、支气管内喷洒、腹腔内注射、动脉灌注和静脉滴注。联合化疗18例,联合放疗2例,联合同期放、化疗1例,联合腹部热疗和吉非替尼1例,联合免疫治疗1例,rAdp53单药治疗1例。结果:24例患者中因早期进展而停药1例,接受1疗程治疗20例,2疗程治疗2例,5疗程治疗1例。在可评价的21例中,部分缓解(PR)5例,稳定(SD)5例,进展(PD)11例,有效率23.8%(5/21),疾病控制率47.6%(10/21)。常见不良反应为自限性、I~II度注射部位疼痛、寒颤、发热和肌肉酸痛。III度发热2例,联合化疗者发生III~IV度骨髓抑制4例,骨痛加剧2例,一过性低血压1例。结论:晚期实体瘤患者可耐受rAdp53治疗,有必要进一步设计临床试验,确定rAdp53联合常规治疗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腺病毒 基因治疗 肿瘤 化疗 副反应 疗效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灌注治疗盆腔复发肿瘤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长江 黄金华 +3 位作者 范卫君 高飞 顾仰葵 张福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610-612,共3页
目的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灌注治疗盆腔肿瘤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8例盆腔复发肿瘤采用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灌注患者的疗效。所有患者术前或术后给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化疗方案根据原发肿... 目的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灌注治疗盆腔肿瘤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8例盆腔复发肿瘤采用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灌注患者的疗效。所有患者术前或术后给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化疗方案根据原发肿瘤的类型确定。粒子植入之前采用TPS模拟布源或遵循Halarism的125I经验公式:mCi=Da×5,Da为靶组织长、宽、高的平均值(L+W+H)/3,单位为cm,求出术中所需125I粒子的总活度及算出治疗粒子的数量。在螺旋CT导向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盆腔肿瘤内。结果全组8例患者8个病灶2个月后采用PET-CT评价,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5例,稳定(NC)2例,进展(PD)1例,全组病例随访1年,死亡2例,其余6例存活,最长的生存时间15个月。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是治疗盆腔肿瘤复发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肿瘤 放射性粒子 化疗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 被引量:22
8
作者 范卫君 张亮 +7 位作者 张福君 吴沛宏 王俊杰 黄金华 顾仰葵 赵明 李传行 高飞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18例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采用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粒子植入之前采用TPS模拟布源或遵循Halarism的125I经验公式:mCi=Da×5,Da为靶组织长、宽、高的平均... 目的探讨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18例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采用CT导向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粒子植入之前采用TPS模拟布源或遵循Halarism的125I经验公式:mCi=Da×5,Da为靶组织长、宽、高的平均值(L+W+H)/3,单位为cm,求出术中所需125I粒子的总活度及算出治疗粒子的数量。在螺旋CT导向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盆腔肿瘤内。结果全组18例22个病灶治疗后2个月后采用PET-CT评价,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8例,稳定(NC)3例,进展(PD)1例。18例随访7~16个月,全部存活,近期平均生存期9.5个月。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是治疗复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放射性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患者合并多原发癌肝外肿瘤发病部位及诊断探讨 被引量:7
9
作者 李一杰 曾庆安 元云飞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9-433,共5页
【目的】尝试描述华南地区多原发癌合并肝癌患者的诊断时间间隔及好发部位,以帮助诊断策略的建立。【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原发性肝癌伴肝外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时间间隔、肝外恶性肿瘤发病部位。【结果】18位患者肝癌先于肝外恶性肿瘤... 【目的】尝试描述华南地区多原发癌合并肝癌患者的诊断时间间隔及好发部位,以帮助诊断策略的建立。【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原发性肝癌伴肝外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时间间隔、肝外恶性肿瘤发病部位。【结果】18位患者肝癌先于肝外恶性肿瘤而诊断(H-O组),剩下50位患者肝外恶性肿瘤先于肝癌(O-H组)。平均确诊首发癌及继发癌的时间间隔为3年(0~18.7年)。时间间隔在O-H组与H-O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50)。肝外恶性肿瘤包括鼻咽癌,结直肠癌,肺癌,皮肤癌,胃癌,食道癌,宫颈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口腔癌,膀胱癌,肾癌以及非霍奇金淋巴瘤。最为常见部位为鼻咽、结直肠、肺,其中H-O组好发部位依次为肺、鼻咽部及胃,O-H组好发部位依次为鼻咽、结直肠及皮肤。【结论】加强术后定期复查,特别是在最初5年内;注意鼻咽、胃肠道等高发部位的筛查,对低发部位更重视临床细节的分析和新检查手段的应用,均有助于多原发癌合并肝癌患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原发性肿瘤 肝外 肝癌 部位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干细胞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0
作者 赵小琴 符立梧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37-1642,共6页
肿瘤是一种干细胞疾病,治疗肿瘤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肿瘤对传统治疗产生了耐药性,研究证明耐药性的产生与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鉴定各种肿瘤中的CSCs以及维持其特性所必需的微环境和生物学进程对... 肿瘤是一种干细胞疾病,治疗肿瘤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肿瘤对传统治疗产生了耐药性,研究证明耐药性的产生与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鉴定各种肿瘤中的CSCs以及维持其特性所必需的微环境和生物学进程对治疗肿瘤复发至关重要。CSCs周围局部微环境(niche)的改变能影响其生物学行为,而多种与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的激活,DNA修复能力的增强以及ABC转运蛋白介导的药物外排等是导致临床耐药的主要原因。该文就近年来CSCs与耐药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干细胞 耐药 NICHE 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评价肿瘤血管靶向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疗效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隆忠 裴小青 +2 位作者 曾永霞 郑玮 李安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067-2070,共4页
目的观察CEUS定量分析在肿瘤血管靶向药物M2ESⅠ期临床试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定量灌注参数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标准)的相关性。方法对15例肝转移癌患者,分别按不同给药剂量(15、30、45、60 mg/m2)每周给药1次,共3次。... 目的观察CEUS定量分析在肿瘤血管靶向药物M2ESⅠ期临床试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定量灌注参数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标准)的相关性。方法对15例肝转移癌患者,分别按不同给药剂量(15、30、45、60 mg/m2)每周给药1次,共3次。对每例患者于治疗前及给药后第2、7、9、14、16、21天分别行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使用SonoTumor定量分析软件计算各功能参数。疗效评估采用RECIST标准。结果与无效组比较,有效组CEUS定量分析的流入相曲线下面积及峰值强度在治疗后第2、9天明显减低(P<0.05),但在第7、14天恢复至治疗前水平。结论在肿瘤血管靶向药物Ⅰ期临床试验中,CEUS定量分析能够早期评价用药后肿瘤的血流灌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肿瘤转移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隔生殖细胞肿瘤40例的CT表现 被引量:3
12
作者 田丽 谢传淼 +2 位作者 崔春艳 刘立志 樊卫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86-790,共5页
【目的】分析40例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的CT征象,提高其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病理证实的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的CT资料,24例为畸胎瘤,16例为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40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征象包括:发病部位,肿瘤大小... 【目的】分析40例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的CT征象,提高其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病理证实的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的CT资料,24例为畸胎瘤,16例为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40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征象包括:发病部位,肿瘤大小,轮廓,边缘,平扫和增强扫描CT值,对于临近结构的侵犯,有无远处转移。【结果】40例肿瘤均位于前纵隔,肿瘤的最大径为5~16 cm;24例畸胎瘤边界清楚,呈类圆形,CT平扫20例可见脂肪密度影和钙化,增强扫描轻度强化,4例呈均匀水样密度,肿瘤壁薄均匀,见弧线状钙化,增强扫描未见强化。16例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分别呈分叶状,边界不清楚(11/16例)或类圆形,边界清楚(5/16例),13例肿瘤平扫密度不均匀,内见稍高于水密度的低密度灶或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3例精原细胞瘤呈均匀密度,增强扫描均匀强化;分别有6例、6例、10例和3例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侵犯心包、胸膜、临近大血管和出现肺转移。【结论】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的常见CT征象为好发于前纵隔,肿瘤体积较大,畸胎瘤多数含有脂肪成分和钙化,CT容易诊断。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多呈分叶状,边界不清楚,CT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精原细胞瘤可表现为均匀密度和均匀强化。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可侵犯心包、胸膜和临近大血管,并出现其他器官转移;诊断应当与胸腺瘤和淋巴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纵隔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 计算机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靶点抗肿瘤新药索拉非尼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3
作者 王芳 符立梧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17-1120,共4页
索拉非尼是一种口服多激酶抑制药,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和肿瘤血管丝氨酸和(或)苏氨酸及受体酪氨酸激酶,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的双重作用。Ⅰ期临床的推荐剂量为400mg,每日两次。Ⅱ及Ⅲ期临床实验表明索拉非尼对肾癌、肝癌、黑... 索拉非尼是一种口服多激酶抑制药,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和肿瘤血管丝氨酸和(或)苏氨酸及受体酪氨酸激酶,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的双重作用。Ⅰ期临床的推荐剂量为400mg,每日两次。Ⅱ及Ⅲ期临床实验表明索拉非尼对肾癌、肝癌、黑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FDA已批准索拉非尼用于肾癌、肝癌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治疗 索拉非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与预后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洪云 钟雪云 陈运贤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alpha,TNF-α)基因-308位和淋巴毒素(Lvmphotoxin-α,LTα)基因+252位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及电泳技术,对...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alpha,TNF-α)基因-308位和淋巴毒素(Lvmphotoxin-α,LTα)基因+252位基因多态性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及电泳技术,对中国广东省96例NHL患者和72例正常对照者的TNF-α和LTα基因的单碱基突变多态性进行检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生存状况分析。结果:1)NHL患者两位点联合单倍体分型在性别、年龄、分期等临床特征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而联合单倍体分型的高危型在不同人群中有显著性差别(NHL组70.4%,对照组45.2%,P=0.018),NHL治疗不敏感组中高危型比例明显大于治疗敏感组,相对危险度为2.887(95%置信区间为1.188~7.016)。2)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发现高危型与低危型的无瘤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有显著性差异:高危型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6.19个月,低危型组平均生存时间为48.63个月,1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67%、87.50%(P=0.0231);2年生存率分别为39.95%、65.13%,4年生存率分别为8.32%、46.52%(P=0.0012):COX回归模型显示联合单倍体分型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P=0.034)。结论:TNF-α-308位和LTα+252位联合单倍体分型与中国广东省NHL患者的治疗反应、生存等预后因素有关,可考虑将测定两位点多态性作为评估NHL预后的一种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肿瘤坏死因子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急性术后高血压患者术后出血事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汪道峰 王智 娄宁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8-511,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急性术后高血压(APH)患者术后出血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528名肿瘤根治术后急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肿瘤根治术后急性高血压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2.1%(64例),单因素分析表明:性... 【目的】探讨肿瘤急性术后高血压(APH)患者术后出血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528名肿瘤根治术后急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肿瘤根治术后急性高血压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2.1%(64例),单因素分析表明:性别(P=0.001)、嗜烟(P=0.020)、手术时间(P=0.012)、手术类型(P=0.003)、启动降压治疗时的舒张压水平(P=0.005)是其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手术时间是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0)。【结论】启动降压治疗时血压水平可能与术后出血事件无关,手术时间可能与术后出血事件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术后高血压 出血 治疗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CD22抗原表达检测及临床意义
16
作者 张东生 丁娅 +5 位作者 李苏 黄慧强 夏忠军 李志铭 林旭滨 姜文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06-709,共4页
【目的】检测CD22抗原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CD22抗原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CD22抗原的表达,分析肿瘤组织CD22抗原表达... 【目的】检测CD22抗原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CD22抗原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CD22抗原的表达,分析肿瘤组织CD22抗原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等的关系。【结果】CD22抗原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阳性表达主要见于细胞浆和细胞膜。全组21例,阳性率100.00%(21/21),强阳性(+++)率14.29%(3/21),中等阳性(++)率33.33%(7/21),弱阳性率(+)52.38%(11/21)。CD22表达与病理亚型、性别、年龄以及其它临床病理特征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D22抗原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广泛表达,可以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出,该方法简单易行,有一定临床应用前景;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CD22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CD22抗原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表光学图像引导技术联合图像引导放疗技术等中心双引导复位在乳腺癌调强放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雪梅 刘璐 +5 位作者 蔡维洵 王亚娟 何晓华 何振宇 林承光 姜晓勃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5-92,共8页
【目的】探讨体表光学图像引导技术(SGRT)联合图像引导放疗技术(IGRT)在乳腺癌术后放疗中实施等中心双引导复位的可行性,评估新的复位模式相对于传统复位模式的误差精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13日至2022年10月15日在中山大... 【目的】探讨体表光学图像引导技术(SGRT)联合图像引导放疗技术(IGRT)在乳腺癌术后放疗中实施等中心双引导复位的可行性,评估新的复位模式相对于传统复位模式的误差精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13日至2022年10月15日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ELEKTA infinity加速器放疗的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按不同复位方式分为模拟机复位组(模拟组)41例和双引导复位组(双引导组)40例。模拟组采用模拟机进行复位,首次用CBCT扫描并记录摆位误差;双引导组采用体表光学设备AlignRT引导摆位并联合CBCT进行等中心双引导复位,记录CBCT配准获取的摆位误差。分别计算并比较两种复位方式的胸壁靶区(CROI)的整体摆位误差、患侧锁骨头区域(SROI)的局部残余误差和复位时间,分析SGRT联合IGRT双引导复位的CBCT误差值分布的优点。【结果】模拟组和双引导组在CROI区域的整体摆位误差(X/cm、Y/cm、Z/cm、Rx°、Ry°、Rz°)中,除了Ry、Rz方向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方向摆位误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组和双引导组在患侧SROI区域的局部残余误差(X/cm、Y/cm、Z/cm、Rx°、Ry°、Rz°)中,除X、Z轴平移方向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他方向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组的复位时间为(505.36±21.96) s明显大于双引导组的(238.64±28.56) s,t=-24.555,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双引导组的CBCT误差值分布,发现X、Y、Z轴平移误差绝对值均覆盖在0.4 cm以内,而≤0.3 cm的比例分别为95%、93%和93%,Rx、Ry、Rz旋转误差绝对值≤1.5°的比例分别为90%、93%和90%。【结论】在乳腺癌调强放疗中,与传统的模拟机复位模式相比,SGRT联合IGRT进行等中心双引导复位,可以有效校正旋转角度和残余误差,提高放疗的精准度,复位时间更少,可行性高。这种精准、无标记的复位方式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锥形束CT 体表光学图像引导技术 双引导复位 无标记 残余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YK2介导H460肺肿瘤细胞失巢凋亡抗性的机制
18
作者 赵伟锋 梁星丽 +4 位作者 张蓉 丁娅 彭瑞清 张晓实 张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7-302,共6页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PYK2对悬浮状态下的肺癌细胞H460失巢凋亡抗性的作用和PYK2的下游通路蛋白。【方法】RNA干扰实验采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稳定表达系统降低PYK2蛋白的表达;细胞悬浮培养实验用polyHEMA培养方法;用PARP断裂带和DAP...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PYK2对悬浮状态下的肺癌细胞H460失巢凋亡抗性的作用和PYK2的下游通路蛋白。【方法】RNA干扰实验采用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稳定表达系统降低PYK2蛋白的表达;细胞悬浮培养实验用polyHEMA培养方法;用PARP断裂带和DAPI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细胞侵袭能力用侵袭小室实验;磷酸化蛋白激酶水平用免疫印记实验检测。【结果】用RNA干扰沉默能够降低H460细胞中PYK2蛋白的表达。抑制PYK2的表达能够降低悬浮培养H460细胞增殖能力和促进细胞凋亡增加。此外,沉默PYK2的表达能使肿瘤细胞侵袭能力下降,并降低磷酸化Paxillin和Src的水平,但不能降低磷酸化JNK、AKT和ERK的水平。【结论】PYK2信号通路在H460肺癌细胞失巢凋亡抗性中起重要作用,Paxillin和Src可能是PYK2的下游通路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460 失巢凋亡抗性 PYK2 PAXILLIN SR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上段食管癌容积旋转调强和静态调强与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31
19
作者 张瑞 习勉 +5 位作者 李巧巧 赵磊 黄晓波 何立儒 胡永红 刘孟忠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0-264,共5页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VMAT)、静态调强(s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7例局部晚期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制定3DCRT、7野sIMRT和360度单弧VMAT 3套放疗计划,处方剂量统一为60 Gy/30F。...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VMAT)、静态调强(s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7例局部晚期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制定3DCRT、7野sIMRT和360度单弧VMAT 3套放疗计划,处方剂量统一为60 Gy/30F。比较靶区、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参数,加速器的总机器跳数(MU)和有效治疗时间(TT)等。【结果】VMAT与IMRT的靶区剂量分布基本一致,均优于3DCRT。对于正常组织,三组计划中肺、心脏的受照剂量均无明显差异,但IMRT与VMAT可较3DCRT更好的保护脊髓。3DCRT、IMRT、VMAT的MU分别为537±92、601±122、682±139,有效治疗时间(min)分别为3.9±0.3、6.0±0.7、4.7±0.7(P<0.05)。【结论】与3DCRT相比,VMAT与IMRT在胸上段食管癌均有一定的剂量学优势,但VMAT较IMRT可显著提高治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食管肿瘤 容积旋转调强 静态调强 剂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韧带样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德玲 李卉 +3 位作者 谢传淼 刘学文 耿志君 王玲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DT)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DT患者的临床特征、CT、MRI及病理表现。结果 32例DT患者共38个病灶,其中84.21%(32/38)边界不清楚,39.47%(15/38)包绕侵犯血管神经,15.79%(6/38)有骨质侵犯。对11...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DT)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DT患者的临床特征、CT、MRI及病理表现。结果 32例DT患者共38个病灶,其中84.21%(32/38)边界不清楚,39.47%(15/38)包绕侵犯血管神经,15.79%(6/38)有骨质侵犯。对11例进行CT检查,共发现14个病灶,平扫呈稍低密度,均未见坏死及钙化,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等于或稍低于邻近肌肉组织。对21例进行MR检查,共发现24个病灶,T1WI上呈等或稍低于肌肉的信号,T2WI呈高于肌肉低于脂肪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87.50%(21/24)可见条状或带状T1WI及T2WI低信号,增强后未见强化。组织学上肿瘤组织内纤维母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偶见核分裂,细胞间可见胶原组织包绕。结论 T1WI、T2WI呈条带状低信号,且增强扫描不强化是DT的特征性MRI表现。CT检查可以帮助了解病灶的侵犯范围,为鉴别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