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6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对缺失实验室指标多约束表征学习的卵巢癌鉴别方法
1
作者 卢梓涵 黄方俊 +2 位作者 蔡光瑶 刘继红 甄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78,共9页
目的探索基于多约束表征学习分类模型在面对缺失实验室指标的情况下鉴别卵巢癌的鉴别能力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了2344例患者(393例卵巢癌和1951例对照)的缺失实验室指标表格型数据,使用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判别学习和互信息以及特征投影重... 目的探索基于多约束表征学习分类模型在面对缺失实验室指标的情况下鉴别卵巢癌的鉴别能力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了2344例患者(393例卵巢癌和1951例对照)的缺失实验室指标表格型数据,使用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判别学习和互信息以及特征投影重要性得分一致性及缺失位置估算的表征学习分类模型对缺失的卵巢癌实验室指标特征进行投影到潜在空间得到分类模型。对提出的约束项进行消融实验,通过准确率、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性说明约束项的可行性和有效项。采用交叉验证方法和准确率、AUC、敏感度、特异性评价该分类模型的鉴别性能。将本研究与其他用于缺失数据的插补方法进行对缺失数据处理后鉴别分类能力的对比。结果消融实验结果显示约束项之间有很好的相容性,每项约束项都有较好的鲁棒性。交叉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多约束表征学习分类模型在面对缺失实验室指标的情况下对卵巢癌的鉴别中的AUC、准确率、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915、0.888、0.774、0.910,其中AUC和敏感度优于其它缺失数据插补方法。结论基于多约束表征学习模型在缺失实验室指标鉴别卵巢癌的应用中具有优秀的鉴别能力和较高的应用价值。与其他缺失插补方法相比,本研究提出的多约束表征学习模型在针对卵巢癌缺失实验室指标的鉴别分类任务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失数据 多约束表征学习模型 判别分析 特征投影重要性得分一致性 缺失位置估算 互信息 卵巢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多原发肿瘤调强放疗与三维适型放疗的剂量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巧巧 张瑞 +1 位作者 张黎 刘孟忠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211-1215,共5页
目的:在食管多原发癌中比较三维适型、静态调强、容积调强放疗计划的剂量分布。方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收治的7例食管多原发癌患者,利用CT模拟定位勾画靶区,临床靶区包括全食管及全纵隔淋巴结引流区,计划靶区为临床靶区外扩5 ... 目的:在食管多原发癌中比较三维适型、静态调强、容积调强放疗计划的剂量分布。方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收治的7例食管多原发癌患者,利用CT模拟定位勾画靶区,临床靶区包括全食管及全纵隔淋巴结引流区,计划靶区为临床靶区外扩5 mm,同时设计3DCRT、7野IMRT和单弧VMAT计划,比较各个放疗计划靶区及危及器官受照射剂量体积。结果:靶区内最低剂量IMRT与VMAT明显高于3DCRT[D99:(49.4±0.8)Gy,(49.2±0.7)Gy,(43.9±2.8)Gy,P<0.001];IMRT、VMAT与3DCRT计划比较,双肺V30稍低、V5明显升高(V30:11.8%±2.5%,10.5%±2.1%,13.2%±2.1%,P=0.096;V5:92.5%±3.2%,93.6%±5.6%,68.5%±2.1%,P<0.001);心脏V30明显减少,脊髓最高剂量明显降低。VMAT与IMRT计划在靶区均匀性、危及器官照射剂量体积无明显差异,VMAT较IMRT治疗时间明显缩短[(3.0±0.6)min,(6.2±0.2)min,P<0.001]。结论:调强设计明显改善处方剂量95%以上剂量覆盖的靶区体积,降低心脏的V30及脊髓最高剂量,但同时明显增加全肺V5体积。由于V5体积高于目前的推荐限制剂量,调强设计全食管/全纵隔放射治疗需要谨慎。另外单弧VMAT与IMRT计划剂量分布无明显区别,可使治疗时间缩短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放射疗法 调强适型放疗 剂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肿瘤血液流变学特点与肿瘤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范卫君 张亮 +3 位作者 肖鹏 吕衍春 王立刚 欧阳育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895-1900,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血液流变学特点及其鉴别腮腺肿瘤良恶性的价值。方法:56例患者共60个病灶,其中良性肿瘤38例(42个病灶),恶性肿瘤18例(18个病灶),全部经术后病理证实。术前行CT灌注检查。采用... 目的:探讨采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血液流变学特点及其鉴别腮腺肿瘤良恶性的价值。方法:56例患者共60个病灶,其中良性肿瘤38例(42个病灶),恶性肿瘤18例(18个病灶),全部经术后病理证实。术前行CT灌注检查。采用Philips perfusion功能软件包获取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 density curve T-DC)及CT灌注参数,包括灌注量(perfusion)、增强峰值(peak height,PH)、达峰时间(time topeak,TTP)、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腮腺良性肿瘤的CT灌注参数的中位数M及四分位间距25%CI75%(Q1,Q2)分别为perfu-sion:73.50mL.100g-1.min-1(18.70,113.30),PH:34.50HU(17.70,53.05),TTP:20.00s(13.60,34.40),BV:38.50mL.100g-1(29.10,63.30),MTT:7.55s(4.50,28.70)。腮腺恶性肿瘤的CT灌注参数分别为:perfusion:135.93mL.100g-1.min-1(101.35,195.18),PH:49.06HU(32.65,59.40),TTP:12.85s(11.27,14.60),BV:67.50mL.100g-1(52.35,109.50),MTT:6.02s(5.05,7.60)。统计结果显示:CT灌注参数BF、BV、TTP的中位数M及四分位间距25%CI75%(Q1,Q2)在腮腺良恶性肿瘤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H及MTT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淋巴瘤、其它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的TDC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灌注扫描技术检测腮腺肿瘤血液流变学特点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3
4
作者 黄子林 张卫东 +2 位作者 黄晓波 李新春 吴沛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41-743,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pPNET的CT和MRI表现,6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8例中,颌面部2例,左下颌骨旁、左外耳道、左上颌窦、左颈动脉... 【目的】探讨头颈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pPNET的CT和MRI表现,6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8例中,颌面部2例,左下颌骨旁、左外耳道、左上颌窦、左颈动脉鞘区、右颞下窝、左腮腺各1例。6例CT扫描病例中,4例表现为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3例伴坏死、囊变。2例边界清,密度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均匀强化2例。6例CT扫描病例均未见钙化。右颌面部病灶造成相邻骨质吸收,左上颌窦、左下颌骨旁病灶破坏相邻骨质。右颞下窝、左腮腺肿瘤在MRI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结论】头颈部pPNET的CT和MRI表现缺乏特异性征象,CT和MRI检查可显示肿瘤的范围、发现远处转移,对确定肿瘤的可切除性及评价治疗效果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肝细胞癌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解读 被引量:28
5
作者 张德耀 陈敏山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8期1-4,共4页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6位,死亡率居第4位。原发性肝癌中90%以上的病例为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近几年,随着各项临床研究的开展,肝癌的治疗模式由单一的局部治疗转变为多学科综合...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6位,死亡率居第4位。原发性肝癌中90%以上的病例为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近几年,随着各项临床研究的开展,肝癌的治疗模式由单一的局部治疗转变为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2021年5月,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在Annals of Oncology杂志发布了《2021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肝细胞癌临床实践指南更新》。本文将对指南的更新内容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癌 免疫治疗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上段食管癌容积旋转调强和静态调强与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31
6
作者 张瑞 习勉 +5 位作者 李巧巧 赵磊 黄晓波 何立儒 胡永红 刘孟忠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0-264,共5页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VMAT)、静态调强(s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7例局部晚期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制定3DCRT、7野sIMRT和360度单弧VMAT 3套放疗计划,处方剂量统一为60 Gy/30F。...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VMAT)、静态调强(s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在胸上段食管癌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7例局部晚期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制定3DCRT、7野sIMRT和360度单弧VMAT 3套放疗计划,处方剂量统一为60 Gy/30F。比较靶区、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参数,加速器的总机器跳数(MU)和有效治疗时间(TT)等。【结果】VMAT与IMRT的靶区剂量分布基本一致,均优于3DCRT。对于正常组织,三组计划中肺、心脏的受照剂量均无明显差异,但IMRT与VMAT可较3DCRT更好的保护脊髓。3DCRT、IMRT、VMAT的MU分别为537±92、601±122、682±139,有效治疗时间(min)分别为3.9±0.3、6.0±0.7、4.7±0.7(P<0.05)。【结论】与3DCRT相比,VMAT与IMRT在胸上段食管癌均有一定的剂量学优势,但VMAT较IMRT可显著提高治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食管肿瘤 容积旋转调强 静态调强 剂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肿瘤手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林文前 操隆辉 +2 位作者 钟忠键 温丽丽 白晓晖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3-315,共3页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肿瘤手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的影响。方法140例择期行妇科肿瘤手术病人,年龄30~65岁,随即分为芬太尼静脉镇痛组(Ⅰ组)和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组(Ⅱ组),每组70例。Ⅰ组给予芬太尼(1.6~1.8mg)+托烷司琼5mg/100ml...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肿瘤手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的影响。方法140例择期行妇科肿瘤手术病人,年龄30~65岁,随即分为芬太尼静脉镇痛组(Ⅰ组)和氟比洛芬酯复合芬太尼组(Ⅱ组),每组70例。Ⅰ组给予芬太尼(1.6~1.8mg)+托烷司琼5mg/100ml术后镇痛,Ⅱ组给予芬太尼(0.8~1.0mg)+氟比洛芬酯200mg+托烷司琼5mg/100ml术后镇痛。两组维持量2ml/h,单次负荷剂量1ml,锁定时间15min。采用Prine-Henry镇痛评分法(PHS)记录两组术后6h(T1)、12h(T2)、24h(T3)、48h(T4)疼痛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应用血栓弹性图描记仪测定术前(T0)、术后48h(T4)机体凝血功能,并观察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术后Ⅱ组芬太尼的用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术后T1、T2时点Ⅱ组的PHS显著低于Ⅰ组(P<0.05),其余时点两组无差异(P>0.05)。Ⅰ组恶心、嗜睡、头晕发生率显著大于Ⅱ组(P<0.05)。与T0比较,参数K在T4时两组均显著延长(P<0.05);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减少妇科肿瘤手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的用量,提高了镇痛效果,降低了不良反应;镇痛期间对凝血功能及胃肠功能恢复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比洛芬酯 芬太尼 术后镇痛 妇科手术 肿瘤/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段食管癌旋转容积调强与固定野静态调强和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31
8
作者 梁健 黄思娟 +3 位作者 张树芝 李巧巧 胡江 祁振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7-601,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旋转容积调强(VMAT)、静态调强(Step&shoot IMRT)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技术在全段食管癌的剂量学差异,探讨适于全段食管癌的放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10例晚期全段食管癌患者,分别制定3野(前野+两后斜野或... 【目的】通过比较旋转容积调强(VMAT)、静态调强(Step&shoot IMRT)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技术在全段食管癌的剂量学差异,探讨适于全段食管癌的放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10例晚期全段食管癌患者,分别制定3野(前野+两后斜野或者两前斜野+后野)3DCRT,5野和7野静态IMRT,360°单弧VAMT和部分弧VMAT五种放疗计划。比较不同计划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以及危及器官受量,筛选出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记录加速器的总机器跳数(MU)和治疗时间,以评估不同技术的执行效率。【结果】靶区剂量对比显示IMRT和VMAT技术在靶区覆盖率、适形度和剂量分布均匀性方面均优于3DCRT,VMAT主要剂量学指标略优于IMRT。VMAT和IMRT显著降低了脊髓、心脏和双肺V5、V10剂量。与3DCRT和IMRT治疗相比,VMAT治疗时间最短,所需MU最少。【结论】对全段食管癌治疗,VMAT与静态IMRT较传统3DCRT有明显的剂量学优势,尤其是VMAT技术,在满足临床剂量学要求的同时,可以显著缩短治疗时间,有利于减轻治疗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患者的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旋转容积调强 静态调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 MRI和PET-CT对鼻咽癌局部肿瘤检测差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苏勇 赵充 +7 位作者 谢传淼 卢丽霞 孙颖 韩非 吴湖炳 崔念基 曾宗渊 卢泰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45-250,共6页
目的:比较CT、MRI和18F-PET-CT对鼻咽癌局部肿瘤的检测差异和探讨18F-PET-CT检测鼻咽癌局部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连续收治的原发鼻咽癌患者53例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0天内以同一固... 目的:比较CT、MRI和18F-PET-CT对鼻咽癌局部肿瘤的检测差异和探讨18F-PET-CT检测鼻咽癌局部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连续收治的原发鼻咽癌患者53例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0天内以同一固定体位,完成增强CT、MRI和PET-CT扫描检查,在CT、MRI和PET-CT上分别读片判定鼻咽癌局部侵犯范围。结果:CT、MRI与PET-CT分别检出咽后淋巴结转移31例(58.5%)、36例(67.9%)、20例(37.7%),CT、MRI检出率显著高于PET-CT(P=0.02,P=0.001);CT稍低于MRI,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314)。CT和MRI检出的最大横径<1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大部分未能显示;最大横径≤0.5cm或并发液化坏死明显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均未能检出。对鼻腔、口咽、咽旁间隙、颈动脉鞘区、颞下窝、翼腭窝和颅底骨质侵犯的检出,CT、MRI和PET-CT无明显差异;对海绵窦和鼻窦侵犯的检出,MRI可能优于CT和PET-CT。结论:对鼻咽癌局部肿瘤侵犯的检测,PET-CT较CT和MRI无明显优势;对最大横径<1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PET-CT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或MRI;对最大横径≤0.5cm或并发液化坏死的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测,PET-CT可能存在较大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18F-PET-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资源库的建立和管理 被引量:22
10
作者 张颖 叶永照 +3 位作者 孙韻 胡业珠 肖锡宾 张昌卿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3期1-2,共2页
【目的】建立肿瘤资源库为临床和科研部门收集、保存和管理肿瘤资源,为促进医疗和科研的发展提供服务。【方法】将来自肿瘤患者的血清、血浆和血细胞分离后冻存。收集离体后的组织标本,分别用于RNA、DNA和蛋白的保存及石蜡包埋切片存档... 【目的】建立肿瘤资源库为临床和科研部门收集、保存和管理肿瘤资源,为促进医疗和科研的发展提供服务。【方法】将来自肿瘤患者的血清、血浆和血细胞分离后冻存。收集离体后的组织标本,分别用于RNA、DNA和蛋白的保存及石蜡包埋切片存档。所有标本及其相关的临床信息均录入数据库,供研究者调用。【结果】已保存肿瘤病人的血标本18 000多例,组织标本3 400多例和健康人血标本7 400多例。标本已有115人次使用,使用者的反馈及标本库的质检结果表明所收集的标本质量符合分子生物学实验的要求。【结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建立了规范的、具一定规模的肿瘤资源库,为更好地利用肿瘤标本资源提供了服务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库 标本 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三维适形、静态调强与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学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黎 习勉 +3 位作者 孙文钊 梁健 黄晓延 刘孟忠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2-406,共5页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静态调强(s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VMAT)技术在肝癌的剂量学差异,评价不同放疗技术的优劣性。【方法】选择20例行4DCT扫描的原发性肝右叶癌,为每例患者制定三套放疗计划:3DCRT、9野sIMRT和VMAT计划...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静态调强(s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VMAT)技术在肝癌的剂量学差异,评价不同放疗技术的优劣性。【方法】选择20例行4DCT扫描的原发性肝右叶癌,为每例患者制定三套放疗计划:3DCRT、9野sIMRT和VMAT计划。处方剂量统一为50 Gy,分25次照射。比较不同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加速器跳数(MU)以及治疗参数等。【结果】三组计划的Dmax无明显差异;IMRT和VMAT计划的靶区覆盖率、均匀性和适形性均显著优于3DCRT。三组计划的肝平均剂量分别为(20.5±4.5)Gy(3DCRT)、(21.1±3.8)Gy(IMRT)、(20.9±3.9)Gy(VMAT),肾脏、胃、小肠、脊髓的受照剂量差异不明显。3DCRT、IMRT、VMAT计划的MU分别为405±99、392±81、438±76(P=0.226),有效治疗时间分别为(2.1±0.2)min、(4.8±0.7)min、(3.0±0.2)min(P=0.000)。【结论】VMAT的剂量分布与IMRT相仿,可显著提高治疗效率。与3DCRT相比,IMRT和VMAT计划均可显著改善肝癌靶区的剂量覆盖,但在正常器官的保护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放射疗法 三维适形放疗 调强放射治疗 容积旋转调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高发区居民EB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俞霞 季明芳 +3 位作者 余元龙 程伟民 吴标华 洪明晃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551-1554,共4页
目的:分析广东省鼻咽癌高发区30~59岁16 355人EB病毒EBNA1/IgA和VCA/IgA抗体在不同性别、年龄人群中的分布及患鼻咽癌概率情况。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EBNA1/IgA和VCA/IgA抗体,计算抗体阳性率和鼻咽癌风险概率,从不同层面分析血清EB病... 目的:分析广东省鼻咽癌高发区30~59岁16 355人EB病毒EBNA1/IgA和VCA/IgA抗体在不同性别、年龄人群中的分布及患鼻咽癌概率情况。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EBNA1/IgA和VCA/IgA抗体,计算抗体阳性率和鼻咽癌风险概率,从不同层面分析血清EB病毒抗体特征。结果:人群EBNA1/IgA阳性率为4.04%,男、女分别为5.11%和3.23%,除30~39岁年龄段以外,EBNA1/IgA阳性率均显示男性高于女性(P<0.05)。人群VCA/IgA阳性率为5.84%,男女性分别为5.97%和5.74%,35~59岁年龄段VCA/IgA阳性率表现与性别无关(P>0.05)。男性EBNA1/IgA和VCA/IgA阳性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各年龄段抗体阳性率分布与鼻咽癌发病年龄趋势基本吻合,尤其是EBNA1/IgA与年龄显示了较好的一致性。女性中以上指标未见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结论:鼻咽癌高发区人群EBNA1/IgA抗体分布存在性别上的差异。男性人群的EBNA1/IgA和VCA/IgA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上升,女性以上指标与年龄无显著相关。EBNA1/IgA抗体阳性率高峰年龄段与鼻咽癌高发年龄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有望成为鼻咽癌筛查的理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抗体 性别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肺恶性肿瘤 被引量:19
13
作者 焦德超 张福君 +3 位作者 陆郦工 吴月霞 李传行 段光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190-193,共4页
目的评价CT导向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肺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32例肺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8例为肺癌,共20个病灶;14例为肺转移瘤(原发病9例为肝癌,4例为肠癌,1例为乳腺癌),共28个病灶。病灶平均直径为5.5cm。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 目的评价CT导向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肺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32例肺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8例为肺癌,共20个病灶;14例为肺转移瘤(原发病9例为肝癌,4例为肠癌,1例为乳腺癌),共28个病灶。病灶平均直径为5.5cm。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布源,在CT导向下将125Ⅰ粒子植入瘤灶内。结果32例共48个病灶,完全缓解(CR)25个;部分缓解(PR)15个;无变化(NC)7个;进展(PD)1个,总有效率83.3%。术中肺内有少量渗出;2例出现气胸,肺压缩均在30%以内,经保守治疗好转;术后1周痰中带血15例;术后2周2例出现轻度白细胞下降,白细胞计数(3~4)×109/L;术后2个月的影像学检查发现肺内粒子游走2例;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恶性肿瘤,近期效果好,是治疗肺恶性肿瘤的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放射性核素 介入性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治疗晚期实体肿瘤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10
14
作者 丁娅 张晓实 +8 位作者 彭瑞清 张蓉 张念华 李志铭 刘继彦 马锦 程霞 苏义顺 曾益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9期1025-1029,共5页
目的:总结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的资料,初步评价其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24例,其中肾癌5例,鼻咽癌4例,结直肠癌4例,黑色素瘤2例,非小细胞肺癌1例,食管癌1例,贲门癌1例,胸腺... 目的:总结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rAdp53)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的资料,初步评价其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常规治疗失败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24例,其中肾癌5例,鼻咽癌4例,结直肠癌4例,黑色素瘤2例,非小细胞肺癌1例,食管癌1例,贲门癌1例,胸腺癌1例,十二指肠癌1例,甲状腺癌1例,胰腺癌1例,子宫内膜癌1例,横纹肌肉瘤1例。rAdp53给药方案为1×1012VP/次,每周1次,4次为1疗程。给药途径包括瘤内注射、支气管内喷洒、腹腔内注射、动脉灌注和静脉滴注。联合化疗18例,联合放疗2例,联合同期放、化疗1例,联合腹部热疗和吉非替尼1例,联合免疫治疗1例,rAdp53单药治疗1例。结果:24例患者中因早期进展而停药1例,接受1疗程治疗20例,2疗程治疗2例,5疗程治疗1例。在可评价的21例中,部分缓解(PR)5例,稳定(SD)5例,进展(PD)11例,有效率23.8%(5/21),疾病控制率47.6%(10/21)。常见不良反应为自限性、I~II度注射部位疼痛、寒颤、发热和肌肉酸痛。III度发热2例,联合化疗者发生III~IV度骨髓抑制4例,骨痛加剧2例,一过性低血压1例。结论:晚期实体瘤患者可耐受rAdp53治疗,有必要进一步设计临床试验,确定rAdp53联合常规治疗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腺病毒 基因治疗 肿瘤 化疗 副反应 疗效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放疗后诱发的恶性肿瘤(附198例报道)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海霞 刘孟忠 +4 位作者 何立儒 习勉 刘慧 胡永红 蔡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13-316,共4页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后诱发的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临床特点,探讨影响潜伏期及预后的因素。方法:1964年2月至2003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39118例,回顾性分析其中出现诱发肿瘤的19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后诱发的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临床特点,探讨影响潜伏期及预后的因素。方法:1964年2月至2003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39118例,回顾性分析其中出现诱发肿瘤的19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鼻咽癌放疗后诱发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为0.5%,中位潜伏期108(36~360)个月。口腔是诱发肿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共107例(54.0%)。病理类型中鳞癌最多,共137例(69.2%),其次为纤维肉瘤21例(10.6%)及骨肉瘤12例(6.1%)。潜伏期与鼻咽癌患者放疗时年龄、放疗程式、鼻咽癌总剂量及化疗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诱发肿瘤复发是影响诱发肿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诱发的恶性肿瘤以口腔肿瘤最多见。鼻咽癌放疗患者应尽量减少口腔组织的受量,以减少诱发肿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放射治疗 放疗诱发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不同植入术式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16
作者 陈明远 夏良平 +4 位作者 陈直华 吴剑辉 刘巍巍 郭桂芳 谢汝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6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简称输液港)最佳的植入术式。[方法]对2002年至2004年植入输液港的94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颈外静脉切开置管术(简称切开组)或深静脉穿刺置泵管术(简称穿刺组)两组围手术期并...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简称输液港)最佳的植入术式。[方法]对2002年至2004年植入输液港的94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颈外静脉切开置管术(简称切开组)或深静脉穿刺置泵管术(简称穿刺组)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记录导管捕入深度和导管头位置,调查病人对输液港植入手术、护理和舒适程度等方面的满意度。所有病人随诊至取泵后或死亡时。[结果]切开组35例37泵,并发症主要为:输液不畅、输液疼痛各2例,导管堵塞、锁骨区皮肤疼痛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17.1%。穿刺组59例60泵,并发症为:颈部不适3例,血肿、伤口愈合延迟、败血症、导管堵塞、导管断裂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13.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X光片显示7例导管头位于深静脉系统之外,切开组2例,穿刺组5例。病人对输液港的平均满意度为78分(68~86分),其中切开组:76分,穿刺组80分。[结论]虽然输液港颈外静脉切开植入术和深静脉穿刺植入术所引起的并发症类型不同,但均很安全,较少引起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术式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韧带样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德玲 李卉 +3 位作者 谢传淼 刘学文 耿志君 王玲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DT)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DT患者的临床特征、CT、MRI及病理表现。结果 32例DT患者共38个病灶,其中84.21%(32/38)边界不清楚,39.47%(15/38)包绕侵犯血管神经,15.79%(6/38)有骨质侵犯。对11... 目的探讨韧带样纤维瘤(DT)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DT患者的临床特征、CT、MRI及病理表现。结果 32例DT患者共38个病灶,其中84.21%(32/38)边界不清楚,39.47%(15/38)包绕侵犯血管神经,15.79%(6/38)有骨质侵犯。对11例进行CT检查,共发现14个病灶,平扫呈稍低密度,均未见坏死及钙化,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等于或稍低于邻近肌肉组织。对21例进行MR检查,共发现24个病灶,T1WI上呈等或稍低于肌肉的信号,T2WI呈高于肌肉低于脂肪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87.50%(21/24)可见条状或带状T1WI及T2WI低信号,增强后未见强化。组织学上肿瘤组织内纤维母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偶见核分裂,细胞间可见胶原组织包绕。结论 T1WI、T2WI呈条带状低信号,且增强扫描不强化是DT的特征性MRI表现。CT检查可以帮助了解病灶的侵犯范围,为鉴别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睾丸良性肿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徐雪莲 叶云林 +4 位作者 郭胜杰 周芳坚 韩辉 刘卓炜 秦自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84-1385,1389,共3页
目的总结儿童睾丸良性肿瘤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37例小儿睾丸良性肿瘤的临床病例资料。患者年龄3个月~12岁,中位年龄14个月,2岁及以下21例。左侧18例,右侧15例,双侧4例,... 目的总结儿童睾丸良性肿瘤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37例小儿睾丸良性肿瘤的临床病例资料。患者年龄3个月~12岁,中位年龄14个月,2岁及以下21例。左侧18例,右侧15例,双侧4例,后者均为肾上腺睾丸残基瘤。其中35例以睾丸肿块就诊,1例睾丸残基瘤体检发现,1例睾丸成熟畸胎瘤因"会阴坠痛"就诊,均经超声或CT检查,33例行瘤标检测。37例睾丸良性肿瘤中,其中25例行睾丸根治性切除术,12例行保留睾丸手术。结果 37例患者随访3~107个月,中位时间为46个月。所有受访患者未见肿瘤复发转移或者残留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并有3例自然生育。结论良性肿瘤在小儿睾丸肿瘤占有较高比例,应重视良性肿瘤的术前诊断和治疗,尽量保留睾丸。术前超声或者CT结合肿瘤标志物(AFP等)可以作为判断睾丸肿瘤性质的重要指标,对于睾丸良性肿瘤者可采取保留睾丸组织的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睾丸肿瘤 良性肿瘤 睾丸部分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肺类癌临床和病理学特点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廖洪亮 饶慧兰 +6 位作者 张旭 林勇斌 解明然 傅剑华 龙浩 戎铁华 林鹏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591-597,共7页
背景与目的支气管肺类癌(bronchopulmonary carcinoid,BPC)占全部肺原发性恶性肿瘤不到2%,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拟分析BPC的总体及其两个亚型——典型类癌(typical carcinoid,TC)和不典型类癌(atypi-cal carcinoid,AC)的临床、病理... 背景与目的支气管肺类癌(bronchopulmonary carcinoid,BPC)占全部肺原发性恶性肿瘤不到2%,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拟分析BPC的总体及其两个亚型——典型类癌(typical carcinoid,TC)和不典型类癌(atypi-cal carcinoid,A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4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28例BPC的临床资料,调取可再行切片的病理蜡块,重新切片染色及病理玻片会诊,分析BPC的总体及其亚型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免疫组化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全部28例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为56%,TC的5年生存率为70%,AC为41%,单因素分析示TNM分期(P=0.037)、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1)、Ki-67核阳性数是否大于5%(P=0.009)是BPC总体的预后因素。相关性分析示BPC亚型与CD99、Bcl-2及Ki-67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值分别0.017、0.043、0.033)。20例行肺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3%,TC的5年生存率为83%,AC为57%。单因素分析示BPC亚型(P=0.013)、术后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4)、Ki-67核阳性数是否大于5%(P=0.006)、TNM分期(P=0.047)是行肺癌根治性手术患者的预后因素。肿瘤复发(n=4)与Ki-67核阳性的表达和Bcl-2表达具有相关性(P值分别为0.027、0.045)。结论BPC是预后较好的肺原发性恶性肿瘤,Ki-67、Bcl-2的高表达是提示BPC复发及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TNM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行根治性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类癌 典型类癌 非典型类癌 BCL-2蛋白 KI-67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野中野”正向调强放疗剂量学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何振宇 李凤岩 +3 位作者 吴三纲 王俊杰 郭君 管迅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01-705,共5页
【目的】本研究目的评价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野中野"正向调强放疗(FIF-IMRT)的剂量学优势。【方法】选取25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应用Pinnacle7.4f计划系统分别为每例患者进行FIF-IMRT计划和常规切线野(CRT)计划设计,比较... 【目的】本研究目的评价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野中野"正向调强放疗(FIF-IMRT)的剂量学优势。【方法】选取25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应用Pinnacle7.4f计划系统分别为每例患者进行FIF-IMRT计划和常规切线野(CRT)计划设计,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正常组织受照射剂量及加速器总跳数的差异。【结果】FIF-IMRT计划靶区剂量均匀性及适形性分别为1.08±0.01、0.58±0.08,优于CRT计划1.12±0.04、0.50±0.07(P<0.05)。左侧乳腺癌FIF-IMRT计划的心脏、冠状动脉和同侧肺的V40为(2.7±1.8)%、(27.2±15.4)%、(9.4±2.3)%,与CRT计划中(3.2±2.5)%、(30.0±16.6)%、(10.0±2.6)%相似(P>0.05);但FIF-IMRT计划的心脏、冠状动脉和同侧肺的V5分别为(10.5±4.5)%、(71.9±17.6)%、(24.8±6.2)%,较CRT计划中(9.1±3.5)%、(68.6±15.9)%、(23.1±6.2)%大(P<0.05)。右侧乳腺癌FIF-IMRT计划的肝脏和同侧肺的V40分别为(2.2±1.0)%、(7.7±2.3)%,与CRT计划中(2.1±0.8)%、(8.0±3.0)%相似(P>0.05);但FIF-IMRT计划的肝脏和同侧肺的V5分别为(6.5±1.1)%、(24.2±3.9)%,较CRT计划中(6.1±1.0)%、(23.6±4.0)%大(P<0.05)。FIF-IMRT计划机器跳数为(221±20)MU较CRT的(388±59)MU少(P<0.05)。【结论】与CRT相比较,FIF-IMRT可以改善靶区剂量、减少机器的损耗,但未能减少邻近的正常器官的高剂量照射体积,反而增加低剂量的照射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放射治疗 调强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