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喜马拉雅山脉种子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分布格局 被引量:3
1
作者 卢子欣 卢晓琳 +3 位作者 余鸿君 叶敏俐 郭玉芬 于海彬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8-707,共10页
喜马拉雅山脉是全球著名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该研究对以往收集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植物物种名录及其分布数据进行整合,借助在线数据库对分布数据进行补充与修订,最后整理并汇总了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4... 喜马拉雅山脉是全球著名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该研究对以往收集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植物物种名录及其分布数据进行整合,借助在线数据库对分布数据进行补充与修订,最后整理并汇总了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4国境内的种子植物分布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科属特征、物种组成相似性、区系成分以及海拔梯度上物种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为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以及保护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喜马拉雅山脉共分布有种子植物11 875种,隶属223科2 086属,其中包含7 906种草本植物(66.6%),2 583种灌木(21.8%)和1 386种乔木(11.7%)。(2)研究区涵盖物种数量位于前20的科有菊科(Asteraceae)、兰科(Orchidaceae)、禾本科(Poaceae)、豆科(Fab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等科,共包含物种7 456种,约占喜马拉雅山脉植物种的62.8%;涵盖物种数量位于前20的属有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报春花属(Primula)、马先蒿属(Pedicularis)、虎耳草属(Saxifraga)、薹草属(Carex)等属,共有物种2 235种,约占喜马拉雅山脉总植物种的18.8%。(3)研究区科和属的区系成分均以热带成分为主(占比分别为51.6%和54.2%)。(4)喜马拉雅山脉范围内的中国、印度、尼泊尔和不丹分别有种子植物8 571、5 306、5 304和5 613种,且尼泊尔与不丹两国的物种相似性最高(科、属、种水平相似性依次为92.7%、75.0%和54.9%),而中国与印度两国的物种相似性最低(科、属、种水平相似性依次为83.7%、61.9%和31.1%)。(5)研究区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上升后水平波动且最后快速下降的变化趋势,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为1 500~3 500 m的范围内,当海拔超过4 000 m后仅有少数草本植物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山脉 种子植物 物种分布 植物多样性 海拔梯度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狐蝠科分类学研究现状及其修订
2
作者 李松 牟鑫 +2 位作者 钱怡顺 何锴 Okabe Shinya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5-437,共23页
本综述系统梳理了中国狐蝠科(Pteropodidae)的分类学现状,通过整合历史文献、标本形态特征、外形及头骨测量数据等信息,对中国境内狐蝠科物种的分类地位等内容进行了厘定,结果表明:中国境内分布的狐蝠科动物共7属9种,犬蝠属(Cynopterus... 本综述系统梳理了中国狐蝠科(Pteropodidae)的分类学现状,通过整合历史文献、标本形态特征、外形及头骨测量数据等信息,对中国境内狐蝠科物种的分类地位等内容进行了厘定,结果表明:中国境内分布的狐蝠科动物共7属9种,犬蝠属(Cynopterus)、大长舌果蝠属(Eonycteris)、小长舌果蝠属(Macroglossus)、狐蝠属(Ptero⁃pus)、球果蝠属(Sphaerias)分别各含1个种,果蝠属(Rousettus)、无尾果蝠属(Megaerops)分别各含2个种。对历史记录存在争议的物种:印度大狐蝠(P.giganteus)、泰国狐蝠(P.lylei)及马来大狐蝠(P.vampyrus)等因缺乏有效标本支持或为迷失种,确定为国内无分布物种。以形态特征分析结合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证明昆明动物博物馆馆藏鉴定为短耳犬蝠(C.brachyotis)的标本均为犬蝠(C.sphinx),并以此为依据结合国内该类群研究现状认为目前国内无短耳犬蝠分布。本文通过整合多源数据,为中国狐蝠科的分类修订提供了系统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狐蝠科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翼手类物种资源调查 被引量:7
3
作者 邓柏生 张燕均 +5 位作者 李玉春 龚粤宁 本川雅治 原田正史 新宅勇太 吴毅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7-139,共3页
2009年9月,对南岭自然保护区翼手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采集蝙蝠标本9种36号,其中西南鼠耳蝠和中管鼻蝠为广东省蝙蝠新纪录。结合以往调查资料,得出该保护区共有翼手类25种,隶属5科12属,其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
关键词 南岭自然保护区 翼手类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特征与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郭伟健 王晓云 +5 位作者 张秋萍 李锋 陈柏承 吴毅 余文华 李玉春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0-73,共4页
使用Petterson D500X超声波接收仪对华南菊头蝠Rhinolophus huananus飞行和静止状态的回声定位声波进行录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种状态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华南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类型为FM-CF-FM型,有1~2个谐波,... 使用Petterson D500X超声波接收仪对华南菊头蝠Rhinolophus huananus飞行和静止状态的回声定位声波进行录制,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种状态的回声定位声波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华南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类型为FM-CF-FM型,有1~2个谐波,不同状态下的峰频、声脉冲时间、声脉冲间隔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似种大耳菊头蝠R.macrotis比较,二者在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峰频存在差异,可作为区分2个种之间的声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华南菊头蝠 回声定位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兽类新纪录——库氏长吻鼹
5
作者 谢思宁 刘恩慧 +3 位作者 黄琦 卢秋芹 王英永 何锴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8-552,共5页
库氏长吻鼹(Euroscaptor kuznetsovi)隶属于哺乳纲(Mammalia)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鼹科(Talpidae)东方鼹属(Euroscaptor Miller,1940),模式产地为越南永福省(Vinh Phuc Province)。东方鼹属已发现10个种(Zemlemerova et al.,2016;Wi... 库氏长吻鼹(Euroscaptor kuznetsovi)隶属于哺乳纲(Mammalia)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鼹科(Talpidae)东方鼹属(Euroscaptor Miller,1940),模式产地为越南永福省(Vinh Phuc Province)。东方鼹属已发现10个种(Zemlemerova et al.,2016;Wilson and Mittermeier,2018;Hai et al.,2020),其中5个种在我国有分布(魏辅文等,2022):宽齿鼹(E.grandis)和长吻鼹(E.longirostris)主要分布于四川西部和陕西南部;短尾鼹(E.micrura)仅分布于喜马拉雅南部;库氏长吻鼹(E.kuznetsovi)和奥氏长吻鼹(E.orlovi)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南部和越南北部(魏辅文等,2022),二者的分布以红河为界:奥氏长吻鼹分布于红河以西,库氏长吻鼹分布于红河以东。但近年在江西也发现库氏长吻鼹的分布记录(王琳琳等,2020),提示中国东南可能还存在库氏长吻鼹的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氏长吻鼹 地理分布 广东省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采集大蹄蝠指名亚种特征描述及亚种分类的探讨
6
作者 苏浩晖 刁海欣 +8 位作者 詹夏沁 何敏怡 黄泽锋 吴毅 林良恭 陈中正 蒋学龙 王晓云 余文华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隶属于翼手目蹄蝠科,目前划分指名亚种(H.a.armiger)、福建亚种(H.a.fujianensis)、台湾亚种(H.a.terasensis)和越南亚种(H.a.traninhensis)4个亚种,其中前3个亚种在我国广东、云南等16个省区广泛分布,但... 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隶属于翼手目蹄蝠科,目前划分指名亚种(H.a.armiger)、福建亚种(H.a.fujianensis)、台湾亚种(H.a.terasensis)和越南亚种(H.a.traninhensis)4个亚种,其中前3个亚种在我国广东、云南等16个省区广泛分布,但也有学者对其亚种的有效性存在争议。为进一步明确大蹄蝠的亚种分类状况,本研究以中国区域内最接近模式产地(尼泊尔)的西藏样本为切入点,结合历年采集于各省区的形态学数据和分子序列,对大蹄蝠的亚种分类进行探讨。结果显示,该种外形、头骨特征及测量数据均未发现指名亚种、福建亚种和台湾亚种间存在明显差异;系统发育树提示福建、台湾地区在内的多地大蹄蝠序列聚为高支持度的一支,未见明显分化,3个亚种间遗传距离仅0.002~0.013;单倍型网络图亦未发现各亚种间存在明显的种群遗传结构与地理差异。基于上述证据,本研究认为中国区域内的大蹄蝠应归为同一亚种——大蹄蝠指名亚种(H.a.armiger),该结果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国内大蹄蝠的亚种分类地位,也为深入理解该种的演化历史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大蹄蝠 亚种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甫管鼻蝠湖南和福建新分布及适生区预测
7
作者 詹夏沁 苏浩晖 +6 位作者 何敏怡 蔡斌 雍凡 崔鹏 吴毅 余文华 王晓云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7,共9页
为探究并明确中国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本课题组于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在湖南省怀化市、邵阳市及福建省武夷山市开展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调查,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9只(5只雄性,4只雌性)小型蝙蝠。其主要特征为:前臂长28.70~32.80 mm,... 为探究并明确中国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本课题组于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在湖南省怀化市、邵阳市及福建省武夷山市开展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调查,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9只(5只雄性,4只雌性)小型蝙蝠。其主要特征为:前臂长28.70~32.80 mm,鼻孔向两侧延长呈“Y”形短管状;背毛从基部至毛尖呈暗灰、浅黄、黑色三色带状;腹毛呈橘黄色,咽部毛基部灰白,毛尖浅黄色到橘黄色;头骨较小,颅全长15.15~16.39 mm,前额吻突显著,矢状嵴和人字嵴均不明显,与水甫管鼻蝠(Murina shuipuensis)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同时其Cyt b序列与水甫管鼻蝠的地模标本序列聚为一支。上述形态和分子特征均支持将其鉴定为水甫管鼻蝠,为该种在湖南和福建两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同时,本研究基于适生区集合物种分布模型(Ensemble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ESDM)对水甫管鼻蝠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发现该物种的分布与降水因子相关,倾向于远离人类干扰区域,其高适生区主要集中于华南、华东、华中的山脉地段,包括南岭、武夷山系及罗霄山系等,该预测可为后续野外调查提供针对性信息参考。上述标本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水甫管鼻蝠 新分布 集合物种分布模型 潜在适生区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兽类新纪录——小狨鼠
8
作者 卢秋芹 雷飞宇 +5 位作者 郑晓云 曾泽玲 于海彬 余文华 吴毅 何锴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9-414,共6页
狨鼠属(Hapalomys)隶属于哺乳纲(Mamma‐lia)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包含3个已知物种:小狨鼠(Hapalomys delacouri)、长尾狨鼠(Hapalomys longicaudatus)和桑氏狨鼠(Hapalomys suntsovi)(Abramov et al.,2017)。小狨鼠由Thomas(... 狨鼠属(Hapalomys)隶属于哺乳纲(Mamma‐lia)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包含3个已知物种:小狨鼠(Hapalomys delacouri)、长尾狨鼠(Hapalomys longicaudatus)和桑氏狨鼠(Hapalomys suntsovi)(Abramov et al.,2017)。小狨鼠由Thomas(1927)命名和描述,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国内分布于广西、云南和海南(魏辅文等,2022)。小狨鼠目前包含3个亚种,即模式产地位于越南南部的指名亚种(H.d.delacouri)(Thomas,1927),模式产地位于老挝川圹省的老挝亚种(H.d.pasquieri)(Thomas,1927)和模式产地位于中国海南岛的海南亚种(H.d.marmosa)(Al‐len,19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狨鼠 地理分布 广东省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两种蝙蝠新纪录:安氏长舌果蝠和艾氏管鼻蝠 被引量:1
9
作者 刁海欣 苏浩晖 +8 位作者 石子凡 裴枭鑫 黄秦 于传庭 李权 余文华 吴毅 蒋学龙 陈中正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8-562,共5页
2020年10月和2023年12月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采集到2号蝙蝠标本,其中1号标本(雄性)体型中等,耳较小,鼻孔不突出,吻部细长;头骨小且细长,颧宽较窄,枕部显著向下转折,上犬齿尖细,上下门齿均为两对且较小,与安氏长舌果蝠(Macroglossus sobri... 2020年10月和2023年12月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采集到2号蝙蝠标本,其中1号标本(雄性)体型中等,耳较小,鼻孔不突出,吻部细长;头骨小且细长,颧宽较窄,枕部显著向下转折,上犬齿尖细,上下门齿均为两对且较小,与安氏长舌果蝠(Macroglossus sobrinus)特征相符。基于COI基因构建的最大似然树显示其与安氏长舌果蝠聚为一支,两者遗传距离差异为0.6%,支持其为安氏长舌果蝠。另1号标本(雄性)背毛呈暗黄褐色,带有金属光泽,腹毛灰白,毛基灰黑色,翼膜黑色,耳近似卵圆形,鼻吻部呈短管状突出,与艾氏管鼻蝠(Murina eleryi)特征相符。基于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其与艾氏管鼻蝠聚为一支,支持其为艾氏管鼻蝠。安氏长舌果蝠和艾氏管鼻蝠均为西藏地区翼手目新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长舌果蝠 艾氏管鼻蝠 西藏自治区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氏伏翼在中国的再发现——湖南和福建分布新记录 被引量:1
10
作者 莫韵铮 陈坤豪 +6 位作者 黄泽锋 蔡斌 雍凡 崔鹏 吴毅 王晓云 余文华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6-433,共8页
2022年7月和2023年7月,于湖南省常德市和福建省南平市使用竖琴网采集到4只蝙蝠(2♂、2♀)。该批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5.28~36.37 mm;耳廓宽短顶端圆钝,耳屏短、肾型;毛发柔软茂密,相对较长,背毛及腹毛基部至毛尖均为深棕色至栗色;有萼... 2022年7月和2023年7月,于湖南省常德市和福建省南平市使用竖琴网采集到4只蝙蝠(2♂、2♀)。该批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5.28~36.37 mm;耳廓宽短顶端圆钝,耳屏短、肾型;毛发柔软茂密,相对较长,背毛及腹毛基部至毛尖均为深棕色至栗色;有萼片状距缘膜。颅骨较小,脑颅饱满圆润,人字嵴和矢状嵴明显;上颚较短,颧弓发达。上犬齿尖长,第一上前臼齿极小且位于齿列内侧;第一下前臼齿大小约为第二下前臼齿的一半;下臼齿为鼠耳蝠型臼齿。上述外形及头骨特征与卡氏伏翼Hypsugo cadornae相符;同时,基于COⅠ、cyt 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亦支持该鉴定结果。此次为卡氏伏翼在中国分布的再发现,也是湖南省和福建省翼手目Chiroptera分布的新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卡氏伏翼 湖南省 福建省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两种兽类新纪录——滇北缺齿鼩和斯氏缺齿鼩
11
作者 韩吉学 胡为阳 +9 位作者 汤若晖 黄静艺 袁恒瑞 王霞 普昌哲 罗康 罗京 李权 何锴 陈中正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26-131,共6页
2021年6月和2023年7月于重庆市金佛山采集到5号缺齿鼩属动物标本,其中2号标本体型较小,头体长55~58 mm,尾长小于头体长,脑颅扁平,与滇北缺齿鼩(Chodsigoa parva)的特征相符;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其与云南丽江的滇北... 2021年6月和2023年7月于重庆市金佛山采集到5号缺齿鼩属动物标本,其中2号标本体型较小,头体长55~58 mm,尾长小于头体长,脑颅扁平,与滇北缺齿鼩(Chodsigoa parva)的特征相符;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其与云南丽江的滇北缺齿鼩聚在一起,两地标本的遗传差异为5.24%。其余3号标本的体型较大,尾长大于头体长,尾尖裸露,颌骨前端突然收窄,脑颅隆起,与斯氏缺齿鼩(Chodsigoa smithii)的特征相符;基于Cytb基因构建的最大似然树显示其与斯氏缺齿鼩聚为一支,与四川的斯氏缺齿鼩的遗传差异为1.37%。滇北缺齿鼩和斯氏缺齿鼩均为重庆市哺乳动物新纪录,这两个物种在重庆金佛山与霍氏缺齿鼩同域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新纪录 滇北缺齿鼩 斯氏缺齿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翼手目一新纪录——无尾蹄蝠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忠鲜 余文华 +5 位作者 吴毅 王英永 陈春泉 赵健 张忠 李玉春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3-266,268,共5页
2012年2月在江西井冈山自然保护区采集到3只体型较小的蝙蝠,主要特征为:前臂长37.80~39.35mm,颅全长18.16~18.41mm;耳壳半透明呈圆形漏斗状;无尾椎骨,股间膜内凹呈"∧"形;背毛基部黑褐色,毛尖赤褐色,翼膜浅褐色。根据其特... 2012年2月在江西井冈山自然保护区采集到3只体型较小的蝙蝠,主要特征为:前臂长37.80~39.35mm,颅全长18.16~18.41mm;耳壳半透明呈圆形漏斗状;无尾椎骨,股间膜内凹呈"∧"形;背毛基部黑褐色,毛尖赤褐色,翼膜浅褐色。根据其特征鉴定为无尾蹄蝠Coelopsfrithi,江西省首次采集、记录到该种蝙蝠,属该省翼手目新纪录,并首次描述了该种阴茎骨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 无尾蹄蝠 江西 井冈山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蝙蝠新纪录——褐扁颅蝠及其核型报道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秋萍 余文华 +7 位作者 吴毅 徐忠鲜 李锋 陈柏承 原田正史 本川雅治 王英永 李玉春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6-749,757,共5页
2013年8月在江西井冈山采集到1只体型很小的雌性蝙蝠,其主要特征为:体重仅为4.7 g,前臂长25.21 mm;大拇指基部和足掌具肉垫;头颅骨扁平,颅高约为颅宽的1/2。经鉴定为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a,是江西省首次采集、记录到该种蝙蝠,... 2013年8月在江西井冈山采集到1只体型很小的雌性蝙蝠,其主要特征为:体重仅为4.7 g,前臂长25.21 mm;大拇指基部和足掌具肉垫;头颅骨扁平,颅高约为颅宽的1/2。经鉴定为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a,是江西省首次采集、记录到该种蝙蝠,属该省翼手目新纪录,并在国内首次报道其核型:2n=32,FN=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褐扁颅蝠 江西 新纪录 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汞对罗非鱼血细胞和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舒琥 黄家惠 +2 位作者 李海燕 易祖盛 李强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14-117,F0003,共5页
测定暴露于不同汞离子浓度下的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性,同时取其血液进行血细胞计数,制作血涂片、染色测定其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率。结果表明:随着汞离子浓度的上升,罗非鱼的肝脏碱... 测定暴露于不同汞离子浓度下的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性,同时取其血液进行血细胞计数,制作血涂片、染色测定其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率。结果表明:随着汞离子浓度的上升,罗非鱼的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与对照相比,罗非鱼血细胞核异常率、微核率显著增加,白细胞数目增加,但红血细胞变化不大。表明罗非鱼外周血微核标记和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能够灵敏地指示水环境中的汞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碱性磷酸酶 血细胞 微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四会邓村河水体中雌/雄激素物质的含量及分布 被引量:3
15
作者 侯丽萍 刘珊 +1 位作者 方展强 应光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5-140,共6页
对受造纸废水污染的广东四会邓村河水体中存在的类雌/雄激素物质的数量和种类进行监测,以确定造成生活在邓村河水域的食蚊鱼发生性逆转的目标化合物。采用LC-MS/MS方法,于2011年夏季对邓村河设置包括对照点在内的4个检测点,对水体中的5... 对受造纸废水污染的广东四会邓村河水体中存在的类雌/雄激素物质的数量和种类进行监测,以确定造成生活在邓村河水域的食蚊鱼发生性逆转的目标化合物。采用LC-MS/MS方法,于2011年夏季对邓村河设置包括对照点在内的4个检测点,对水体中的5种雌激素物质和10种雄激素物质的含量作了定量检测。结果显示,雌激素物质中雌二醇(17Α-estradiol,E2)、雌三醇(estriol,E3)、炔雌醇(17Β-ethinylestradiol,EE2)和已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在各检测点均未检出,仅检出雌酮(estrone,E1)1.97~5.09ng·L-1;雄激素类物质中1,4雄烯二酮(androstadienedione,ADD)、17α-勃酮(17α-boldenone)、17β-勃酮(17β-boldenone)、雄烯二酮(androstenedione,AED)、睾酮(testosterone)、炔诺孕酮(norgestrel)、反式雄酮(epi-androsterone)、雄酮(androsterone)、孕酮(progesterone)、羟甲雄烷吡唑(stanozolol)均有检出,其含量分别为13.47~30.46、1.50~3.69、1.50~3.69、1.89~6.77、0.89~1.43、1.97~2.57、6.29~18.93、3.58~12.05、1.42~2.86、0.69~0.70ng·L-1。各采样点被检出的雌/雄激素物质含量均高于对照点(REF)的含量,其中E1在各个点都有检出,最高含量为5.29ng·L-1;采样点A的ADD、AED和Progesterone含量最高,分别为30.46、6.77、2.86ng·L-1。结果表明,邓村河水主要被E1、ADD、AED和Progesterone污染,在引起该水域生活的食蚊鱼雌/雄激素生物效应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激素物质 定量分析 邓村河 四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污染对罗非鱼外周血细胞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侯丽萍 舒琥 林碧云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52-155,共4页
采用静态染毒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重金属铅(Pb2+)对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外周血细胞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的影响。结果表明,各Pb2+处理组罗非鱼血细胞核异常率极显著增加;中、低浓度Pb2+处理组(2.0、4.0 mg/L)罗非鱼血红细... 采用静态染毒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重金属铅(Pb2+)对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外周血细胞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的影响。结果表明,各Pb2+处理组罗非鱼血细胞核异常率极显著增加;中、低浓度Pb2+处理组(2.0、4.0 mg/L)罗非鱼血红细胞数下降,但差异不显著,高浓度Pb2+处理组(8.0 mg/L)罗非鱼血红细胞数极显著下降;各处理组白细胞数目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处理1 d时达最大值,然后有所回落。在试验剂量范围内,Pb2+对罗非鱼肝脏S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低浓度Pb2+暴露时,罗非鱼肝组织中SOD活性的变化在短时间内不明显,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Pb2+提高了SOD的活性,导致"毒物兴奋效应";高浓度Pb2+暴露时均抑制了肝脏的SOD活性,其作用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表明罗非鱼外周血核异常率和肝脏SOD活性能够灵敏地指示水环境中的铅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超氧化物歧化酶 血细胞 微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深圳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哺乳动物物种资源调查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锋 陶青 +7 位作者 陈柏承 徐忠鲜 余文华 唐跃林 王英永 李玉春 张礼标 吴毅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0-144,共5页
于2012年4月初到8月末期间,对广东深圳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5次野外调查,结合历史文献,确认该公园内有哺乳动物24种,隶属于7目11科17属。其中,翼手目10种,占41.7%;啮齿目7种,占29.2%;食虫目和食肉目各2种,占1... 于2012年4月初到8月末期间,对广东深圳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5次野外调查,结合历史文献,确认该公园内有哺乳动物24种,隶属于7目11科17属。其中,翼手目10种,占41.7%;啮齿目7种,占29.2%;食虫目和食肉目各2种,占16.7%;灵长目、鳞甲目和偶蹄目各1种,占12.5%。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三有"名录物种4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物种3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物种6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1种,易危物种3种,近危物种7种;东洋型17种,古北型和南中国型各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梧桐山 哺乳动物 物种多样性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渡濑氏鼠耳蝠种名订正 被引量:14
18
作者 党飞红 余文华 +7 位作者 王晓云 郭伟健 庄卓升 梅廷媛 张秋萍 李锋 李玉春 吴毅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3,共7页
金黄鼠耳蝠Myotis formosus与渡濑氏鼠耳蝠M.rufoniger在物种识别及学名和中文名使用上一直混乱。以广东和江西采集的部分鼠耳蝠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厘定。结果显示,所采集的标本应为"渡濑... 金黄鼠耳蝠Myotis formosus与渡濑氏鼠耳蝠M.rufoniger在物种识别及学名和中文名使用上一直混乱。以广东和江西采集的部分鼠耳蝠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厘定。结果显示,所采集的标本应为"渡濑氏鼠耳蝠",其形态特征却与国内文献中的"绯鼠耳蝠"(学名错用为M.formosus)形态描述相符合,结合历史文献,可确定国内鉴定的"绯鼠耳蝠"应为渡濑氏鼠耳蝠,国内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而近似种金黄鼠耳蝠仅在台湾和江西有分布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渡濑氏鼠耳蝠 金黄鼠耳蝠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翼管鼻蝠在广西和江西分布新纪录及其性二型现象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柏承 余文华 +8 位作者 吴毅 李锋 徐忠鲜 张秋萍 原田正史 本川雅治 彭红元 王英永 李玉春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1-215,222,共6页
于2013年分别在广西北流大容山和江西井冈山用蝙蝠竖琴网分别采集到1只和9只蝙蝠标本,主要特征为:体型中型,鼻部前端呈短管状,背部毛基黄褐色,毛尖褐栗色,头骨和牙齿均粗壮。在室内使用Pettersson D500X超声波接收仪录制其静止和飞行... 于2013年分别在广西北流大容山和江西井冈山用蝙蝠竖琴网分别采集到1只和9只蝙蝠标本,主要特征为:体型中型,鼻部前端呈短管状,背部毛基黄褐色,毛尖褐栗色,头骨和牙齿均粗壮。在室内使用Pettersson D500X超声波接收仪录制其静止和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信号,其超声波为FM型,飞行状态下主频率51.3~59.0 k Hz。根据形态特征鉴定该蝙蝠为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是广西和江西两省翼手目分布新纪录。对该种蝙蝠雌雄标本进行对比发现,6项外部形态和头骨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支持该种具有性二型现象。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翼管鼻蝠 新纪录 性二型 广西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氏管鼻蝠在广东和江西省分布新纪录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梦柳 万艺林 +7 位作者 陈子禧 张昌友 叶复华 王晓云 郭伟健 余文华 李玉春 吴毅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6-440,共5页
于2014年和2015年,分别在广东省封开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和江西省龙南县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2只和1只森林型蝙蝠,主要特征为:体小;被毛毛色分层,背毛基部黑色、中部浅灰褐色、毛尖深灰褐色,腹毛基部2/3黑灰色,毛尖银白色... 于2014年和2015年,分别在广东省封开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和江西省龙南县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2只和1只森林型蝙蝠,主要特征为:体小;被毛毛色分层,背毛基部黑色、中部浅灰褐色、毛尖深灰褐色,腹毛基部2/3黑灰色,毛尖银白色;脑颅稍膨大,颧骨发达且突出,与Francis和Eger(2012)对菲氏管鼻蝠Murina feae的再描述相符,该种为广东和江西两省翼手目Chiroptera分布新纪录。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管鼻蝠 菲氏管鼻蝠 新纪录 广东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