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氏长吻鼹(Euroscaptor kuznetsovi)隶属于哺乳纲(Mammalia)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鼹科(Talpidae)东方鼹属(Euroscaptor Miller,1940),模式产地为越南永福省(Vinh Phuc Province)。东方鼹属已发现10个种(Zemlemerova et al.,2016;Wi...库氏长吻鼹(Euroscaptor kuznetsovi)隶属于哺乳纲(Mammalia)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鼹科(Talpidae)东方鼹属(Euroscaptor Miller,1940),模式产地为越南永福省(Vinh Phuc Province)。东方鼹属已发现10个种(Zemlemerova et al.,2016;Wilson and Mittermeier,2018;Hai et al.,2020),其中5个种在我国有分布(魏辅文等,2022):宽齿鼹(E.grandis)和长吻鼹(E.longirostris)主要分布于四川西部和陕西南部;短尾鼹(E.micrura)仅分布于喜马拉雅南部;库氏长吻鼹(E.kuznetsovi)和奥氏长吻鼹(E.orlovi)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南部和越南北部(魏辅文等,2022),二者的分布以红河为界:奥氏长吻鼹分布于红河以西,库氏长吻鼹分布于红河以东。但近年在江西也发现库氏长吻鼹的分布记录(王琳琳等,2020),提示中国东南可能还存在库氏长吻鼹的分布区。展开更多
为探究并明确中国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本课题组于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在湖南省怀化市、邵阳市及福建省武夷山市开展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调查,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9只(5只雄性,4只雌性)小型蝙蝠。其主要特征为:前臂长28.70~32.80 mm,...为探究并明确中国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本课题组于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在湖南省怀化市、邵阳市及福建省武夷山市开展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调查,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9只(5只雄性,4只雌性)小型蝙蝠。其主要特征为:前臂长28.70~32.80 mm,鼻孔向两侧延长呈“Y”形短管状;背毛从基部至毛尖呈暗灰、浅黄、黑色三色带状;腹毛呈橘黄色,咽部毛基部灰白,毛尖浅黄色到橘黄色;头骨较小,颅全长15.15~16.39 mm,前额吻突显著,矢状嵴和人字嵴均不明显,与水甫管鼻蝠(Murina shuipuensis)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同时其Cyt b序列与水甫管鼻蝠的地模标本序列聚为一支。上述形态和分子特征均支持将其鉴定为水甫管鼻蝠,为该种在湖南和福建两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同时,本研究基于适生区集合物种分布模型(Ensemble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ESDM)对水甫管鼻蝠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发现该物种的分布与降水因子相关,倾向于远离人类干扰区域,其高适生区主要集中于华南、华东、华中的山脉地段,包括南岭、武夷山系及罗霄山系等,该预测可为后续野外调查提供针对性信息参考。上述标本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展开更多
文摘库氏长吻鼹(Euroscaptor kuznetsovi)隶属于哺乳纲(Mammalia)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鼹科(Talpidae)东方鼹属(Euroscaptor Miller,1940),模式产地为越南永福省(Vinh Phuc Province)。东方鼹属已发现10个种(Zemlemerova et al.,2016;Wilson and Mittermeier,2018;Hai et al.,2020),其中5个种在我国有分布(魏辅文等,2022):宽齿鼹(E.grandis)和长吻鼹(E.longirostris)主要分布于四川西部和陕西南部;短尾鼹(E.micrura)仅分布于喜马拉雅南部;库氏长吻鼹(E.kuznetsovi)和奥氏长吻鼹(E.orlovi)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南部和越南北部(魏辅文等,2022),二者的分布以红河为界:奥氏长吻鼹分布于红河以西,库氏长吻鼹分布于红河以东。但近年在江西也发现库氏长吻鼹的分布记录(王琳琳等,2020),提示中国东南可能还存在库氏长吻鼹的分布区。
文摘为探究并明确中国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本课题组于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在湖南省怀化市、邵阳市及福建省武夷山市开展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调查,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9只(5只雄性,4只雌性)小型蝙蝠。其主要特征为:前臂长28.70~32.80 mm,鼻孔向两侧延长呈“Y”形短管状;背毛从基部至毛尖呈暗灰、浅黄、黑色三色带状;腹毛呈橘黄色,咽部毛基部灰白,毛尖浅黄色到橘黄色;头骨较小,颅全长15.15~16.39 mm,前额吻突显著,矢状嵴和人字嵴均不明显,与水甫管鼻蝠(Murina shuipuensis)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同时其Cyt b序列与水甫管鼻蝠的地模标本序列聚为一支。上述形态和分子特征均支持将其鉴定为水甫管鼻蝠,为该种在湖南和福建两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同时,本研究基于适生区集合物种分布模型(Ensemble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ESDM)对水甫管鼻蝠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发现该物种的分布与降水因子相关,倾向于远离人类干扰区域,其高适生区主要集中于华南、华东、华中的山脉地段,包括南岭、武夷山系及罗霄山系等,该预测可为后续野外调查提供针对性信息参考。上述标本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文摘于2013年分别在广西北流大容山和江西井冈山用蝙蝠竖琴网分别采集到1只和9只蝙蝠标本,主要特征为:体型中型,鼻部前端呈短管状,背部毛基黄褐色,毛尖褐栗色,头骨和牙齿均粗壮。在室内使用Pettersson D500X超声波接收仪录制其静止和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信号,其超声波为FM型,飞行状态下主频率51.3~59.0 k Hz。根据形态特征鉴定该蝙蝠为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是广西和江西两省翼手目分布新纪录。对该种蝙蝠雌雄标本进行对比发现,6项外部形态和头骨指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支持该种具有性二型现象。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