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改良铁营养成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永飞 马三梅 +1 位作者 冉艳红 王亚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48-252,共5页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然而机体缺铁是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营养问题之一。本文综述了利用基因工程提高植物铁含量和增加铁的生物有效度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导入乳铁蛋白、铁蛋白和豆血红蛋白等金属结合蛋白基...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然而机体缺铁是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营养问题之一。本文综述了利用基因工程提高植物铁含量和增加铁的生物有效度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导入乳铁蛋白、铁蛋白和豆血红蛋白等金属结合蛋白基因以及植物吸收、转运铁元素的基因例如铁还原酶基因以提高植物的铁含量;通过降低植酸等铁吸收抑制因子以及增加氨基酸和维生素等铁吸收促进因子以提高铁的生物有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基因工程 铁营养 生物有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香辛料对油脂抗氧化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22
2
作者 何文珊 李炎 +1 位作者 李琳 郭祀远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12-15,共4页
以过氧化值及酸价为指标,评价了以二氯甲烷为溶剂的生姜等六种常用香辛料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除了辣椒外,其他五种香辛料对猪油、花生油均有抗氧化作用。对于猪油,其抗氧化能力大小依次为:生姜、丁香、胡椒、桂皮、茴香... 以过氧化值及酸价为指标,评价了以二氯甲烷为溶剂的生姜等六种常用香辛料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除了辣椒外,其他五种香辛料对猪油、花生油均有抗氧化作用。对于猪油,其抗氧化能力大小依次为:生姜、丁香、胡椒、桂皮、茴香、辣椒;而对于花生油,则依次为:生姜、桂皮、丁香、胡椒、茴香、辣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辛料 抗氧化作用 油脂 生姜 丁香 胡椒 桂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逆流色谱纯化二氢杨梅素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友胜 林淑英 宁正祥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26-428,共3页
本实验采用高速逆流色谱纯化二氢杨梅素。结果表明:选用溶剂系统为石油醚:乙酸乙酯:甲 醇:水(1:3:2:2),在转速为800 r/min,进样量为200 mg、进样速度为1.5ml/min的条件下,能很好地将 80%左右的粗二氢杨梅素提纯到90%以上,进样速度、... 本实验采用高速逆流色谱纯化二氢杨梅素。结果表明:选用溶剂系统为石油醚:乙酸乙酯:甲 醇:水(1:3:2:2),在转速为800 r/min,进样量为200 mg、进样速度为1.5ml/min的条件下,能很好地将 80%左右的粗二氢杨梅素提纯到90%以上,进样速度、进样量对二氢杨梅素的分离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逆流色谱 提纯 二氢杨梅素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超滤中污染膜的清洗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崔岸 胡勇有 +1 位作者 黄惠华 高孔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4-26,共3页
对膜技术中大豆蛋白污染膜的清洗剂的选择与用量及清洗方案设计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提出了解决膜污染的一些可行方法及膜清洗与保存的一般原则。
关键词 膜污染 清洗剂 大豆蛋白 超滤 透水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形物浓度对高盐稀态酱油滋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姚玉静 陈嘉辉 尹文颖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3-138,共6页
为了考察不同固形物浓度发酵(30%、33%、37%、41%)对高盐稀态酱油滋味物质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固形物浓度发酵过程中酱油氨基酸态氮、总氮、还原糖、总酸、游离氨基酸组成和肽分子量分布等滋味物质的变化对酱油呈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考察不同固形物浓度发酵(30%、33%、37%、41%)对高盐稀态酱油滋味物质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固形物浓度发酵过程中酱油氨基酸态氮、总氮、还原糖、总酸、游离氨基酸组成和肽分子量分布等滋味物质的变化对酱油呈味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固形物浓度越高,酱油盐含量越低,保留的中性蛋白酶活力、氨基酸态氮、总氮、还原糖及总酸含量越高。对比不同固形物浓度发酵酱油的关键滋味物质发现,酱油肽分子量分布主要集中于1~5 ku(50%左右)和小于1 ku(30%~40%),1~5 ku肽段所占比例随发酵固形物浓度的增大而提高,且具有呈味作用的游离氨基酸在高固形物浓度下得到提高。感官评价表明,37%固形物浓度下发酵的酱油鲜味、酸味最为突出,苦味最弱。整体上,提高固形物浓度使酱油的滋味更加浓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固形物浓度 理化性质 肽分子量分布 氨基酸组成 滋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罗志刚 杨欢 齐亮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37,共8页
为探究鼠李糖脂用作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潜力,以铜绿假单胞菌1.10452发酵生产的鼠李糖脂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进行成分鉴定,并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乳化性、起泡性及抗菌活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鼠李糖... 为探究鼠李糖脂用作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潜力,以铜绿假单胞菌1.10452发酵生产的鼠李糖脂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进行成分鉴定,并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乳化性、起泡性及抗菌活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该鼠李糖脂主要由9种同系物组成,且以双鼠李糖脂为主要成分。鼠李糖脂的临界胶束浓度为80 mg/L,其表面活性优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对照组相比,鼠李糖脂对大豆油(乳化指数为63.75%,余同)、液体石蜡(65.69%)和正己烷(52.54%)均表现出较好的乳化性。鼠李糖脂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在纯水中与SDS接近,且在硬水中显著优于SDS。此外,鼠李糖脂在不同温度(-20~121℃)、氯化钠质量浓度(0~25 g/L)及pH值(6~13)条件下均能够保持较好的表面活性和乳化能力。抑菌圈实验结果表明,鼠李糖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表面活性剂 鼠李糖脂 临界胶束浓度 乳化性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炼乳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吴晖 崔春 丁原涛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4-16,共3页
探讨了引起淡炼乳凝胶的因素以及防止办法。结果表明,低温短时预热如65℃,5~10min可以有效的降低凝胶的可能性;质量分数为0.1%的Na2HPO4·12H2O能防止稠化、凝胶现象的产生;MCC(微晶纤维素)或CMC(羧甲基纤维素)与阿拉伯胶复配能防... 探讨了引起淡炼乳凝胶的因素以及防止办法。结果表明,低温短时预热如65℃,5~10min可以有效的降低凝胶的可能性;质量分数为0.1%的Na2HPO4·12H2O能防止稠化、凝胶现象的产生;MCC(微晶纤维素)或CMC(羧甲基纤维素)与阿拉伯胶复配能防止脂肪上浮而不促进稠化、凝胶现象的产生。炼乳的最佳均质条件是20MPa,5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 淡炼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