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内窦后性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陈慧婷 周永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69-1473,共5页
门静脉高压定义为门静脉系统压力病理性增高,其最常见的原因是肝硬化,但也见于无肝硬化时,称为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根据累及的部位,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相关疾病可分为肝前、肝内或肝后三类;肝内病因所致可进一步细分为窦前性、窦... 门静脉高压定义为门静脉系统压力病理性增高,其最常见的原因是肝硬化,但也见于无肝硬化时,称为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根据累及的部位,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相关疾病可分为肝前、肝内或肝后三类;肝内病因所致可进一步细分为窦前性、窦性和窦后性。本文将总结肝后及窦后性门静脉高压的特点,并详细讨论布加综合征和肝窦阻塞综合征不同分类,简述了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 BUDD-CHIARI综合征 肝静脉闭塞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永强 唐文娟 周永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05-1810,共6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世界最为常见的慢性肝病。肝脏与肠道之间有着紧密的结构及功能关系即“肠-肝轴”,其中肠道菌群可通过菌群易位、内源性乙醇的产生、胆汁酸和胆碱代谢的调节异常、内毒素血症等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本...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世界最为常见的慢性肝病。肝脏与肠道之间有着紧密的结构及功能关系即“肠-肝轴”,其中肠道菌群可通过菌群易位、内源性乙醇的产生、胆汁酸和胆碱代谢的调节异常、内毒素血症等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本文主要关注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在NAFLD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胃肠道微生物组 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末期肝病中的急性肾损伤与肝肾综合征 被引量:6
3
作者 陈文激 梁威 周永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23-2428,共6页
急性肾损伤、肝肾综合征是终末期肝病患者出现的,以肾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严重并发症,两者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急性肾损伤分为肾前性、肾性、肾后性,1型肝肾综合征被视为特殊的急性肾损伤,不同类型的急性肾损伤其治疗方法不同。近年随着... 急性肾损伤、肝肾综合征是终末期肝病患者出现的,以肾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严重并发症,两者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急性肾损伤分为肾前性、肾性、肾后性,1型肝肾综合征被视为特殊的急性肾损伤,不同类型的急性肾损伤其治疗方法不同。近年随着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病等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肝肾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分型亦被更新;在发病机制上,由肠菌移位引起的系统性炎症日益受到重视;既往认为肝肾综合征是功能性肾损伤,但近期有证据提示肾结构性损伤的存在;血管收缩剂联合白蛋白是目前肝肾综合征主要的药物治疗。围绕终末期肝病中急性肾损伤的诊治,以及肝肾综合征近年在诊断标准、分型、病理、发病机制、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肝病 急性肾损伤 肝肾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暴露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进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4
作者 林晓君 赵甲亭 +2 位作者 郭晨 宋慧东 陈汉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7-307,共11页
医用及工业纳米材料的环境健康效应评价及其潜在生物安全性研究已成为纳米生物学及预防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拟探讨氨基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amino-modified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NH_(2)-Fe_(3)O_(4) NPs)尾静脉单次5 m... 医用及工业纳米材料的环境健康效应评价及其潜在生物安全性研究已成为纳米生物学及预防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拟探讨氨基修饰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amino-modified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NH_(2)-Fe_(3)O_(4) NPs)尾静脉单次5 mg·kg^(-1)给药1周后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模型小鼠肝脏功能及疾病进展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合成生物相容性好的NH_(2)-Fe_(3)O_(4) NP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和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等技术表征其表面形貌结构、粒径分布、zeta电位、水合粒径等物理化学性质。接着,将24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给药组(对照组)、NH_(2)-Fe_(3)O_(4) NPs尾静脉单次5 mg·kg^(-1)给药1周正常小鼠组(暴露组)、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methionine-and choline-deficient,MCD)诱导组(NASH模型组)、NH_(2)-Fe_(3)O_(4) NPs尾静脉单次5 mg·kg^(-1)给药NASH模型小鼠1周暴露组(NASH模型暴露组)。研究结果表明,NH_(2)-Fe_(3)O_(4) NPs暴露正常健康小鼠,引起小鼠轻微的肝损伤;NH_(2)-Fe_(3)O_(4) NPs暴露NASH模型小鼠,引起肝脏铁沉积并加重MCD饮食诱导的小鼠肝脏损伤,如提高血清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激活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1c,SREBP-1c)介导的肝脏脂肪从头合成代谢,引起肝脏脂滴沉积和氧化应激,加剧肝脏组织病理学损伤,促进肝脏炎症反应和肝纤维化。综上,本研究发现,相比正常健康小鼠,NH_(2)-Fe_(3)O_(4) NPs暴露加重MCD饮食诱导的小鼠肝脏脂肪变性、炎症反应、肝纤维化和肝脏损伤,加速NASH小鼠疾病进展。本研究结果将为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特别是对NASH这一患病群体的生物学效应与安全性评价机制提供重要的实验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肝脏毒性 肝脏脂肪变性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