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仑伐替尼通过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协同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肝细胞癌的疗效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嘉敏 杨蕊梦 +3 位作者 韦瑞丽 姚旺 张婉丽 江新青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6-795,共10页
目的:探讨仑伐替尼(lenvatinib, Len)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小鼠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的疗效,并分析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分析不同浓度的Len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 目的:探讨仑伐替尼(lenvatinib, Len)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小鼠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的疗效,并分析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分析不同浓度的Len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 chemokine ligand 10, CXCL10)分泌的影响并分析Len影响CXCL10分泌的机制。构建小鼠原位HCC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PBS组、BMS-202(PD-1/PD-L1抑制剂)组、Len组和Len/BMS-202组,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小鼠原位HCC的生长情况。治疗第13天处死小鼠取肿瘤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肿瘤组织凋亡、血管结构和缺氧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内增殖标志物Ki67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的表达水平,及CD4+T细胞、CD8+T细胞的浸润程度。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的免疫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CXCL10和TGF-α的分泌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Len在低剂量范围内可促进内皮细胞迁移,且Len通过阻断FGFR增强肿瘤细胞对IFN-γ的响应,进而促进肿瘤细胞分泌CXCL10。(2)与PBS组相比,各给药组肿瘤生长均较缓慢,其中以Len/BMS-202组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受抑制为著(P<0.05)。(3)与PBS组及单药组相比,Len/BMS-202组明显促进了肿瘤组织的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P<0.05)。(4)与PBS组及BMS-202组相比,Len组及Len/BMS-202组肿瘤组织周细胞覆盖率明显提升(P<0.01),缺氧状态明显缓解(P<0.01)。(5)与PBS组及单药组相比,Len/BMS-202组肿瘤内CD4+T细胞和CD8+T细胞浸润明显增加(P<0.01),TGF-β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6)与PBS组相比,各治疗组不同程度促进了小鼠血清中IFN-γ、CXCL10和TGF-α的分泌(P<0.05),其中Len/BMS-202组效果最好(P<0.01)。结论:Len可能通过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改善缺氧及促进CXCL10分泌,共同激活肿瘤免疫微环境,从而协同增强BMS-202对HCC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调节 肿瘤微环境 仑伐替尼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肝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功能磁共振对乳腺黏液腺癌和叶状肿瘤(≥3cm)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6
2
作者 郭媛 孔庆聪 +6 位作者 李丽琪 胡慧 唐文洁 丁汉军 汪珍穗 江新青 刘春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98-1601,1604,共5页
目的探讨MRI对乳腺黏液腺癌和叶状肿瘤(≥3cm)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腺癌和叶状肿瘤患者共390例,筛选出术前行MRI检查且乳腺肿物≥3cm的患者共55例(黏液腺癌20例,叶状肿瘤35例)... 目的探讨MRI对乳腺黏液腺癌和叶状肿瘤(≥3cm)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腺癌和叶状肿瘤患者共390例,筛选出术前行MRI检查且乳腺肿物≥3cm的患者共55例(黏液腺癌20例,叶状肿瘤35例),分析其MRI征象并与病理相对照。结果本组病例中,≥3cm乳腺肿物的黏液腺癌共20例,包括单纯型黏液腺癌14例,混合型6例。≥3cm的乳腺叶状肿瘤共35例,其中良性9例,交界性18例,恶性8例。乳腺黏液腺癌和叶状肿瘤的患者在年龄、长径、形态、分叶、边界、ADC值、EER、T2WI信号及TIC曲线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036,EE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29。结论多模态功能MRI术前能有效鉴别乳腺黏液腺癌和叶状肿瘤(≥3cm),EER诊断效能略优于ADC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黏液腺癌 叶状肿瘤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超声在鉴别骨与软组织肿瘤复发中的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胡闻珂 邵欣欣 +3 位作者 杜少华 戴双武 邝玉媚 许广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7-332,共6页
目的探讨在CT基础上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后复发与瘢痕在超声和MRI的不同表现,评价超声对鉴别术后肿瘤复发与瘢痕形成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21年07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肿瘤科收治的50例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后... 目的探讨在CT基础上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后复发与瘢痕在超声和MRI的不同表现,评价超声对鉴别术后肿瘤复发与瘢痕形成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21年07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肿瘤科收治的50例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后疑似复发患者,年龄8~84岁,平均年龄(36.2±19.5)岁,男性21例,女性29例。发生部位于四肢42例,骨盆环6例,脊柱2例。所有病例均行超声、CT及MRI检查,由主要从事肌骨系统的超声科、放射科副主任或主任医师各1名,在CT基础上,超声和MRI分别进行诊断。所有病例均有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结果50例中病理确诊复发40例,瘢痕10例。超声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是97.50%、90.00%、96.00%;MRI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是92.50%、40.00%、82.00%。超声的特异度和准确率高于MRI,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敏感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内固定物存留患者中超声的特异度(85.71%)高于MRI(42.8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在鉴别诊断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后复发及瘢痕形成中,特别是在行内固定术后体内固定物对CT或磁共振的显像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可提高骨肿瘤复发的诊断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骨肿瘤 瘢痕 复发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的动态影像学表现(附7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招秀 赵黎明 +2 位作者 刘含秋 阮秀杭 魏新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8期582-586,591,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成人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患者特征性影像表现及其动态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皮肤活检确诊的成人型NII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7例成人型NIID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认知障碍、头晕、头痛、意识障碍、膀... 目的:初步探讨成人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患者特征性影像表现及其动态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皮肤活检确诊的成人型NII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7例成人型NIID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认知障碍、头晕、头痛、意识障碍、膀胱功能障碍、发热、恶心呕吐、震颤、肢体无力等。本组成人型NIID影像表现:(1)DWI皮质下绸带征,7例均出现(7/7),且DWI高信号易累及胼胝体(5/7);(2)脑白质高信号(7/7),幕上脑室不同程度扩大及不同程度脑萎缩(6/7);(3)CT表现为脑白质密度普遍减低,多呈对称性(2/3)。5例成人型NIID动态影像表现:(1)2例患者在疾病早期类似急性脑炎或卒中样脑病急性发作后2~3周内,MRI示病变区域脑实质肿胀,增强扫描呈脑回状强化;(2)DWI皮质下绸带征出现或消失的时间不定,5例患者在疾病急性发作或明显进展后2~5周内出现DWI皮质下绸带征,随病情进展,多数患者(4/5)该信号持续存在且逐渐进展,少数(1/5)可明显缓解;(3)少数患者(1/5)胼胝体DWI高信号可先于皮质下绸带征出现。结论:DWI皮质下绸带征对诊断成人型NIID有重要的提示意义。当患者反复出现类似急性脑炎或卒中样脑病急性发作,MRI示脑实质肿胀、脑回状强化且合并灌注增加,在临床排除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脑卒中样发作或脑炎时,也需注意动态观察或建议皮肤活检排除NIID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巨细胞病毒感染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早期动态增强的影像组学标签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19
5
作者 徐凡 彭丽君 +3 位作者 梁莹莹 程梓轩 梁治平 曾旭文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6-70,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MR早期动态增强的影像组学标签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通过乳腺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检查,发现乳腺结节或肿块的144例患者(146个病变),146个病变按照样本量7:3随机抽样选取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102... 目的:探讨基于MR早期动态增强的影像组学标签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通过乳腺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检查,发现乳腺结节或肿块的144例患者(146个病变),146个病变按照样本量7:3随机抽样选取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102个作为训练组,44个作为验证组)。所有病例基于病变的三维图像对影像组学特征进行提取,然后采用Lasso 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特征降维及筛选,以建立影像组学标签。采用ROC曲线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3个主要的影像组学特征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相关(P=0.0005)。建立的影像组学标签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在训练组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9(95%CI:0.843~0.975),在验证组中的AUC为0.877(95%CI:0.743~1.000)。结论:基于MR早期动态增强构建的影像组学标签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效能,可辅助临床进行更精准的良恶性分层,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病变 乳腺肿瘤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介入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楠 徐涛 +3 位作者 廖长礼 温春勇 杨建勇 黄勇慧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26-631,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PTA)/支架植入术(PTAS)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临床疗效。方法:搜集29例经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TRAS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PTA/PTAS治疗,分析并比较TRA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改变,评估介入治疗疗...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PTA)/支架植入术(PTAS)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临床疗效。方法:搜集29例经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TRAS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PTA/PTAS治疗,分析并比较TRA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改变,评估介入治疗疗效及预后。结果:29例患者均成功行PTA/PTAS治疗,其中6例患者行PTA,23例行PTA+PTAS,术中未出现介入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后肾功能相关指标均明显好转。术后患者血清肌酐由术前(261.96±193.79)μmol/L降至(167.44±76.94)μmol/L(术后1个月),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尿素氮由术前(14.15±7.08)mmol/L降至(9.83±4.12)mmol/L(术后1个月),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例伴高血压患者术后用药减少,1例蛋白尿患者支架植入治疗后蛋白尿消失。29例TRAS患者中4例失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2.6个月,其中2例进展为移植肾功能衰竭,2例出现支架相关并发症,给予介入治疗后好转,余患者预后良好。结论:PTA/PTAS是肾移植术后TRAS的主要治疗方式,成功率高,可明显改善移植肾功能,患者长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肾动脉狭窄 肾移植 经皮经腔球囊扩张术 经皮经腔支架植入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