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融创新、资源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战略背景下的分析与证据 被引量:19
1
作者 庄旭东 段军山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74,共15页
结合中共二十大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以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要背景,系统梳理并实证分析金融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创新水平提升有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渠道... 结合中共二十大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以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要背景,系统梳理并实证分析金融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创新水平提升有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渠道分析发现,金融创新有助于改善资源错配问题,并且存在金融资源补充效应,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创新促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却增大收入差距、消费差距,不利于共享发展,后续应当重点关注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普惠性和可得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环境有助于发挥金融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政府政策引导也对发挥金融创新效应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引导金融创新、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以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创新 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 资源错配 建设金融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开发区与城市普惠金融: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2
作者 杨经国 陈健聪 +1 位作者 马源嘉 谷任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29,共13页
作为一项应用广泛的区域性产业政策,经济开发区对城市普惠金融的影响尚未定论。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搜集金融许可证信息,并结合城市统计年鉴和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等数据分析经济开发区对我国城市普惠金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经... 作为一项应用广泛的区域性产业政策,经济开发区对城市普惠金融的影响尚未定论。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搜集金融许可证信息,并结合城市统计年鉴和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等数据分析经济开发区对我国城市普惠金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经济开发区的设立显著地促进了我国城市普惠金融的发展,且其结果是稳健的。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省级开发区比国家级开发区的影响效应更显著,中西部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比其他地区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表明,经济开发区的设立通过提高财政支出占比、推动交通基础建设和提高城市居民平均收入这三个渠道促进了我国城市普惠金融的发展。研究结论可以为新时代下我国经济开发区政策的优化、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开发区 普惠金融 网络爬虫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流动骤停、市场尾部行为与极端金融风险
3
作者 林玉婷 孙坚强 陈创练 《南开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2-112,共21页
本文采用最新指标SRISK测算了G20国家605家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并借鉴资本流动极端状态——骤停的界定方法,设计了金融市场极端尾部行为和系统性风险极端状态的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资本流动骤停对系统性风险极端状态的影... 本文采用最新指标SRISK测算了G20国家605家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并借鉴资本流动极端状态——骤停的界定方法,设计了金融市场极端尾部行为和系统性风险极端状态的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资本流动骤停对系统性风险极端状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研究发现,资本流动骤停显著提高了系统性风险极端状态发生的概率,即当跨境短期资本流动减缓流入速度甚至加速流出并超过一定阈值时,系统性风险水平会随之骤然大幅度飙升并超过一定警戒值。这意味着对系统性风险极端状态进行常态化监测具有必要性,其是掐断资本流动骤停触发金融危机的关键环节。基于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市场极端尾部行为激发了系统性风险极端状态,并且在资本流动骤停引致系统性风险极端状态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本流动骤停→债券市场极端尾部行为/外汇市场极端尾部行为→系统性风险极端状态”的传导渠道。最后,基于G20国家研究结论提出防范资本流动极端状态传播和扩散国际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流动骤停 系统性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基于创业与创新双重视角 被引量:1
4
作者 毛晓蒙 王仁曾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157,共6页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关键一环,其发展对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1—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在构建共同富裕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双重视角,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包容性金融体系的关键一环,其发展对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1—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在构建共同富裕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双重视角,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其中数字化程度和使用深度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较大。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更有助于欠发达地区共同富裕的实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贫困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方式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市场化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越强。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渠道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共同富裕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安全格局下绿色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研究——兼论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的“双支柱”调控
5
作者 郭百涛 王帅斌 徐枫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57,共8页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基本导向,从政府部门、企业部门以及金融部门三个层面,探讨“碳达峰”“碳中和”推进中绿色金融风险的生成逻辑和传染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企业违约风险...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基本导向,从政府部门、企业部门以及金融部门三个层面,探讨“碳达峰”“碳中和”推进中绿色金融风险的生成逻辑和传染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企业违约风险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构成了绿色金融风险的主要内容。地方政府债务关联性传染、企业融资方式关联性传染和金融业务关联性传染,在绿色金融风险传染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建立“双碳”目标下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在有序推进“双碳”目标中防范并化解绿色金融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全格局 绿色金融风险 碳达峰 碳中和 “双支柱”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对金融风险的影响
6
作者 韩铭辉 李润宜 肖崎 《运筹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4-231,I0099-I0106,共16页
非金融企业已成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本文使用2008-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对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会增加金融风险,在考虑内生性和区域空间溢出效应情况下,该结论... 非金融企业已成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本文使用2008-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对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会增加金融风险,在考虑内生性和区域空间溢出效应情况下,该结论仍然是稳健的。渠道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景气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会推高资产价格,在经济不景气时,会降低社会总体流动性,增加金融风险;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会降低实体投资,导致金融风险的增加。异质性分析发现,非金融企业从事委托理财业务是增加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从事委托贷款、民间借贷和其他影子银行业务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对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仅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显著。本文研究对于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政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影子银行 金融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科技监管创新与银行风险——基于我国金融科技政策冲击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7
作者 林曦 詹姝珂 +1 位作者 王仁曾 赵丹丹 《金融监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37,共18页
在金融风险频发、金融风险防控面临日益严峻挑战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探讨金融科技监管创新能否有效治理银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国2011—2022年银行层面的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政策对银行风险的治... 在金融风险频发、金融风险防控面临日益严峻挑战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探讨金融科技监管创新能否有效治理银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我国2011—2022年银行层面的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政策对银行风险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第一,监管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银行风险,这一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第二,监管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促进金融科技与金融监管匹配程度、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以及推进银行数字化转型三条路径对银行风险产生抑制效应。第三,监管试点政策对于试点覆盖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的银行风险具有更大的抑制效应,对大型银行风险的抑制效应也更为明显。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依托监管试点助推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拓宽试点项目参与主体范围、健全监管协同机制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监管 银行风险 金融科技 双重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下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染——基于TVP-FAVAR和TVP-VAR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杨科 郭亚飞 田凤平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0-84,共15页
本文基于8个维度的48个基础经济金融变量,运用TVP-FAVAR模型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指标,采用广义方差分解法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溢出指数,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PU)冲击下全球16个主要国家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和风... 本文基于8个维度的48个基础经济金融变量,运用TVP-FAVAR模型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指标,采用广义方差分解法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溢出指数,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PU)冲击下全球16个主要国家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和风险溢出状况展开研究,并运用TVP-VAR模型从金融市场和经济基本面两个层面检验EPU冲击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染机制。研究发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与EPU之间存在双向非对称溢出效应,并以EPU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为主,发展中国家系统性金融风险对EPU冲击的反应速度更快、程度更大;EPU冲击下,发达国家是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溢出方,发展中国家则是主要的风险接受者,并且这一现象随着全球EPU水平的提升而更加显著;各金融子市场和经济部门受EPU直接冲击的时间和程度存在差异,相互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使得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进一步攀升;全球EPU对我国EPU的显著冲击更使得国内经济金融市场受到直接和间接的双重影响,风险净溢入水平也远远大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本研究对于应对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系统性金融风险 风险传染机制 TVP-FAVAR TVP-V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制——基于不同创新层次的维度 被引量:4
9
作者 谢丽娟 王露 刘心怡 《金融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94,共10页
基于全国278个地级市2011—2020年的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有显著的增益效果。分维度看,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对区域创新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使用深度,再次是数字化程度。... 基于全国278个地级市2011—2020年的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有显著的增益效果。分维度看,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对区域创新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使用深度,再次是数字化程度。分地区看,数字普惠金融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对区域创新的效果存在一定差距,对中部地区的区域创新活动增益效果显著大于东部、西部地区。分创新层次看,数字普惠金融对各个层次的区域创新水平有突出的正向驱动效果。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提升金融效率和市场化水平进而促进区域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区域创新 实质性创新 非实质性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管理的政治经济学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贤彬 李书娟 黄亮雄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6,共11页
经济增长目标制定与管理,是党和国家引导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大实践。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历程,提炼了其中的关键事实,进一步地从经济学角度阐释了经济增长目标产生实际经济效应的机制,进而基于文献总结了中国经济增长目... 经济增长目标制定与管理,是党和国家引导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大实践。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历程,提炼了其中的关键事实,进一步地从经济学角度阐释了经济增长目标产生实际经济效应的机制,进而基于文献总结了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取得成功的内在逻辑,分析了其所产生的一系列副作用的原因,构建了能够同时解释其正负作用的统一理论框架。最后,本文对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政府经济发展目标管理体系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目标管理 经济效应 内在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健康的研究述评及展望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淑芳 崔菲琪 《武汉金融》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88,共7页
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高级形态,推进金融健康建设既有利于增强普惠金融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也有利于提高金融消费者和中小微弱群体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本文从金融健康的概念界定、衡量指标、影响因素及其与普惠金融的关系四个方面... 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高级形态,推进金融健康建设既有利于增强普惠金融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也有利于提高金融消费者和中小微弱群体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本文从金融健康的概念界定、衡量指标、影响因素及其与普惠金融的关系四个方面展开述评和分析,梳理金融健康领域的研究现状及不足,并据此提出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健康 研究述评 普惠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改革与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基于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24
12
作者 梁洁莹 刘小勇 张展培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54,共16页
以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8—2019年中国950个县(市、旗)的面板数据,基于渐进双重差分法系统评估金融改革对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显著促进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该结... 以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8—2019年中国950个县(市、旗)的面板数据,基于渐进双重差分法系统评估金融改革对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显著促进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从作用机制来看,金融改革的创业促进效应、非农就业效应和技术创新驱动效应有助于推动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改革对县域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市场化程度较高、单城布局以及设立金融普惠型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地区更为显著。因此,建议因地制宜建设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加强地区之间的政策互通和经验共享,实现良性合作和竞争,协同推进县域经济包容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改革 双重差分法 包容性增长 非农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影响研究 被引量:55
13
作者 王仁曾 詹姝珂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9-70,共12页
数字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作为经济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探索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影响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 数字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作为经济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探索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影响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协同绿色金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结论在借助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通过协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技术创新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揭示,在市场中介组织发育水平、创新创业能力与环境规制强度较高的地区协同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影响在空间效应下依旧成立。因此,建立区域金融发展协同机制,注重发挥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协同作用有助于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绿色金融 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 绿色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的驱动效应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仁曾 詹姝珂 刘耀彬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40,共14页
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协同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基于2011—2021年中国291个地级市的经济金融面板数据,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有助于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耦合协调水平较高,金融科技... 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协同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基于2011—2021年中国291个地级市的经济金融面板数据,研究发现,金融科技有助于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耦合协调水平较高,金融科技显著推动了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科技通过提升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统筹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协调发展。此外,金融科技的赋能水平不仅倚赖于地区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水平,地方政府行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科技 普惠金融 绿色金融 耦合模型 驱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科技公司金融科技与银行信用风险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仁曾 郭峰 庄旭东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6,共8页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了大型科技公司的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大型科技公司的金融科技提升了理财产品的便利性,分流了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削弱了银行的“特许权价值”,从而推升了商业银...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了大型科技公司的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大型科技公司的金融科技提升了理财产品的便利性,分流了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削弱了银行的“特许权价值”,从而推升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承担水平。大型科技公司的金融科技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冲击存在规模效应和城乡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其规模效应和城乡差异主要来源于大型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对银行存款分流冲击的客观作用效果差异,面对存款分流压力时不同规模和城乡属性的银行自身的行为差异并不是产生异质性影响的原因。基于此,对于金融科技发展的规划,需要建立适当的防火墙,防止金融科技相关业态引发金融风险跨市场、跨部门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科技公司 金融科技 信用风险 银行负债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惠金融稳定器与加速器效应研究——基于企业融资约束视角 被引量:5
16
作者 梁洁莹 刘小勇 张展培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85,共15页
厘清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机制,对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准入、效度和特定化配比三种普惠金融维度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探究普惠金融如何通过影响企业融资约束,进而影响... 厘清普惠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机制,对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准入、效度和特定化配比三种普惠金融维度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探究普惠金融如何通过影响企业融资约束,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稳定。模型稳态分析显示,普惠金融准入、效度和特定化配比的改善分别通过降低企业破产风险、降低外部融资溢价和增加贷款补贴以缩减企业存贷利差,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经济增长。其中,效度的作用最为明显。动态效应分析显示,效度和特定化配比有利于抑制经济负面冲击造成的企业破产概率提升和信贷缩减,平抑冲击造成的经济波动,发挥稳定器作用;准入有利于加速企业自有资本积累和融资成本下降,放大经济正面冲击带来的经济增长,发挥加速器作用。据此,从长期来看应着力构建和完善普惠金融市场化服务体系,促进普惠金融多维度协调发展;从短期来看应注重建立应对经济波动的普惠金融方案,加强经济冲击识别和不同普惠金融政策工具的择时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惠金融 融资约束 稳定器与加速器效应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政策、政府特征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证探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韩永辉 韦东明 +1 位作者 王贤彬 黄亮雄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76,共19页
产业政策是中国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厘清产业政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逻辑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在理论阐述政府产业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 产业政策是中国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厘清产业政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逻辑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在理论阐述政府产业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依赖条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产业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机制。本文创新性地利用产业相关的中央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对产业政策进行了全面的定量识别,实证检验产业政策在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中的驱动作用和空间效应,并进一步分析产业政策与市场的互补作用机制,以及政府特征对产业政策效应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显著提升了地方全要素生产率,并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央层面产业政策与地方层面产业政策在促进地方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呈现出互补效应,其互补效应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产业政策对地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高度依赖于地方市场化程度;产业政策对地方全要素生产率的推进作用还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嵌入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政策 新结构经济学 全要素生产率 市场化 政府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 被引量:2
18
作者 韩铭辉 肖崎 韩永辉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12,共14页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不断加剧,越来越多具有融资优势的企业为追逐高收益,通过委托贷款、委托理财、民间借贷和购买各类影子信贷产品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非金融企业已成为我国影子银行业务...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不断加剧,越来越多具有融资优势的企业为追逐高收益,通过委托贷款、委托理财、民间借贷和购买各类影子信贷产品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非金融企业已成为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趋势明显。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使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联动性加强。针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业务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高维特征,本文引入最小绝对值压缩和选择算子(LASSO)方法,并将其应用到高维VAR模型中,利用滚动回归方法构建非金融行业与金融机构间的风险关联网络,并从总体、行业门类与行业大类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以探究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跨部门传染特征。研究发现,我国非金融行业与金融机构总体风险关联水平呈阶段性变化,且在风险集聚时期会出现显著上升;非金融行业门类与金融机构间都存在一定的聚集效应,房地产业是非金融行业门类与金融机构风险传染的主要路径之一;银行业系统中的重要性银行一般都是风险净溢入单位,证券业一般是风险净溢出单位,保险业一般是风险净溢入单位;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银行业务会挤出实体投资,并通过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联动性,提高其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净溢出效应,从而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应从顶层设计有效的监管制度。具体而言,一是关注非金融行业的风险溢出情况,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二是加强对非金融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影子银行化 系统性金融风险 高维风险关联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创新要素流动视角 被引量:18
19
作者 周玉兰 贺建风 陈能军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7-64,共8页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基于2005—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并基...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基于2005—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并基于创新要素流动视角,探究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间接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使得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且存在地区和年份异质性。同时,数字经济会通过创新人力要素流动提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阈值效应,使倒“U”型拐点右移,也会通过创新资本要素流动削弱城乡收入差距倒“U”型前半段的正向效应和后半段的负向效应,并使拐点向左移。因此,各地区应依据地区特色和优势,制定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化策略;通过加大对农村企业的研发经费补贴等措施完善R&D资本市场;通过制定向农村地区倾斜的创新人才政策等措施加速R&D人才向农村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乡收入差距 创新要素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关系:高质量发展视角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霞 毛晓蒙 刘明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1-55,共15页
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耦合协调发展,是中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内在要求。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厘清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 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耦合协调发展,是中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内在要求。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厘清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各子系统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但中西部地区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从各子系统的耦合度来看,数字经济与市场需求的耦合度最高,与政府导向的耦合度最低;同时,与企业自身、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耦合度存在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从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来看,数字经济与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大体趋同,但尚未达到良好的状态,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一结论也印证了耦合协调是耦合的高级阶段,有效促进各子系统与数字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才能提升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整体的耦合协调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耦合度 耦合协调度 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