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巯基乙胺改性蛭石对水体中Ag(I)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理想 吴平霄 +1 位作者 杨林 祝雅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09-1115,共7页
用巯基乙胺(MEA)来改性天然蛭石,并利用FTIR、BET、TG-DSC等手段对蛭石和改性蛭石进行表征,分析结果显示MEA成功负载到蛭石上.同时,研究改性蛭石对Ag+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经过巯基乙胺改性后蛭石的吸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Ag+的去除率... 用巯基乙胺(MEA)来改性天然蛭石,并利用FTIR、BET、TG-DSC等手段对蛭石和改性蛭石进行表征,分析结果显示MEA成功负载到蛭石上.同时,研究改性蛭石对Ag+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经过巯基乙胺改性后蛭石的吸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Ag+的去除率从20%提升到79%,吸附大约在200min达到平衡,吸附剂最佳投加量为2g/L左右,p H值在6~12范围内都有较好的吸附效果.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的解释VER和MEA-VER对Ag+的吸附过程.VER和MEA-VER对Ag+的吸附机理主要有电荷吸附和配位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巯基乙胺 蛭石 Ag+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微囊藻毒素-LR降解菌的降解特性 被引量:4
2
作者 肖巧巧 尹华 +2 位作者 叶锦韶 彭辉 邓庭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94-1600,共7页
研究了从某人工湖底泥中筛选出的1株能够降解微囊藻毒素-LR(MC-LR)的菌株JM13的降解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当加入50 mg·L-1淀粉作为外加碳源时,菌株对初始浓度为0.5 mg·L-1MC-LR的降解率可达44.5%;低浓度重金属Cu2+的加入可在一... 研究了从某人工湖底泥中筛选出的1株能够降解微囊藻毒素-LR(MC-LR)的菌株JM13的降解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当加入50 mg·L-1淀粉作为外加碳源时,菌株对初始浓度为0.5 mg·L-1MC-LR的降解率可达44.5%;低浓度重金属Cu2+的加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菌株对MC-LR的降解,降解率可达到44.8%;随着时间的延长,菌株对MC-LR的降解率不断增大,到第10天达到52.6%,当投入菌龄为36 h的菌悬液时,降解率可达到55.4%.对该菌株细胞表面疏水性(CSH)的测试结果显示,在菌JM13细胞表面疏水性最大的情况下(即有机∶相水相=3∶4时),添加淀粉及低浓度(0.5 mg·L-1)Cu2+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降解过程中细菌表面疏水性的降低,使菌体细胞能更好地同污染物接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菌株对MC-LR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LR 生物降解 细胞表面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浆中段废水处理优势菌的鉴定及其对COD去除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党亚攀 兰善红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41,共5页
本实验从制浆中段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优势菌,采用MIDI Sherloc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为缺陷短波单胞菌。研究p H值和温度对该优势菌生长曲线和对制浆中段废水的处理效果发现,该缺陷型短波单胞菌在p H值5、30℃时的... 本实验从制浆中段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优势菌,采用MIDI Sherlock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为缺陷短波单胞菌。研究p H值和温度对该优势菌生长曲线和对制浆中段废水的处理效果发现,该缺陷型短波单胞菌在p H值5、30℃时的生长状况最好,CODCr的去除率最高达38.5%,在p H值为6~8范围内对CODCr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可达30%以上。将该优势菌投加到好氧活性污泥系统中,制浆中段废水的CODCr去除率可提高1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菌 制浆中段废水 鉴定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印度洋海域微生物气溶胶空间分布特征
4
作者 石渝婷 刘婷 +4 位作者 张广洋 薛飞洪 邹世春 张颖仪 赖森潮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1-288,共8页
通过走航观测对南海-东印度洋海域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共49个)进行采集,使用DAPI染色荧光显微技术获得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开展微生物气溶胶在该海域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微生物气溶胶浓度范围在2.14×10^(4)~5.93×1... 通过走航观测对南海-东印度洋海域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共49个)进行采集,使用DAPI染色荧光显微技术获得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开展微生物气溶胶在该海域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微生物气溶胶浓度范围在2.14×10^(4)~5.93×10^(6) cells·m^(−3)之间,空间分布明显不均衡,即东印度洋>海峡>南海。在东印度洋海域,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变化幅度较大,以赤道为界,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微生物气溶胶的粒径主要分布在0.37~2.5µm之间。南海、海峡和东印度洋赤道以北样品中原核生物占比较高,约65%;而在东印度洋赤道以南,真核生物占比则升高至近50%。最后,本研究根据东印度洋海域微生物气溶胶的差异,对其来源开展研究,揭示了海洋生物分布、海洋环境要素以及人为源远距离传输等因素对于开放海域微生物气溶胶浓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气溶胶 开放海域 粒径分布 空间变化 海陆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