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回顾和展望——关于建筑史研究生的培养 |
吴庆洲
|
《城市建筑》
|
2005 |
2
|
|
2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若干技术路线探讨——以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 |
刘晖
冯江
肖旻
|
《新建筑》
|
2006 |
4
|
|
3
|
珠三角广客民系祠堂建筑特色比较分析 |
赖瑛
杨星星
|
《华中建筑》
|
2008 |
11
|
|
4
|
“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古典建筑 |
刘婉华
|
《伦理学研究》
|
2007 |
2
|
|
5
|
论抗战时期重庆高等建筑教育的发展 |
谢璇
|
《华中建筑》
|
2011 |
4
|
|
6
|
中国建筑史学近20年的发展及今后展望 |
吴庆洲
|
《华中建筑》
|
2005 |
3
|
|
7
|
建筑艺术中“神山”的意象与太阳神崇拜 |
文一峰
|
《华中建筑》
|
2007 |
1
|
|
8
|
镇国寺大殿尺度规律研究 |
肖旻
|
《建筑史学刊》
|
2024 |
0 |
|
9
|
城水相依显特色,排蓄并举防雨潦--古城水系防洪排涝历史经验的借鉴与当代城市防涝的对策 |
吴庆洲
李炎
吴运江
刘小刚
|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6
|
|
10
|
结合地方传统文化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考——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村庄规划探索 |
郑莉
冯江
|
《规划师》
北大核心
|
2009 |
10
|
|
11
|
从化吕田地区围屋平面布局研究 |
杨星星
赖瑛
|
《华中建筑》
|
2008 |
2
|
|
12
|
一处浅丘基地的记忆——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园地志解读 |
冯江
|
《新建筑》
|
2009 |
2
|
|
13
|
文化视角的城市建设史 |
谷云黎
|
《华中建筑》
|
2008 |
2
|
|
14
|
以水为财:珠江三角洲南顺桑园围社会发展及其典型墟市研究 |
张智敏
|
《华中建筑》
|
2016 |
1
|
|
15
|
文化交流视野下的近代广东侨居 |
姜省
|
《华中建筑》
|
2010 |
0 |
|
16
|
赣州古城理水经验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
吴庆洲
李炎
吴运江
余长洪
刘小刚
|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20 |
14
|
|
17
|
扎哈·哈迪德:从图上到地上 |
冯江
徐好好
|
《新建筑》
|
2006 |
3
|
|
18
|
论保护规划中建设控制地带和控制措施的法律效力 |
刘晖
|
《规划师》
|
2006 |
6
|
|
19
|
一起公共事件的余波——广州旧城改造转变的观察 |
张智敏
刘晖
|
《新建筑》
|
2015 |
3
|
|
20
|
明代武昌城市空间形态探析 |
吴薇
刘红红
|
《华中建筑》
|
2013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