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顾和展望——关于建筑史研究生的培养 被引量:2
1
作者 吴庆洲 《城市建筑》 2005年第3期85-87,共3页
近年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崛起为世界所瞩目.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复兴呼唤着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与振兴,建筑历史与理论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史学人更以百倍的热情投身到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事业中.下面,仅就华南理工... 近年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崛起为世界所瞩目.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复兴呼唤着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与振兴,建筑历史与理论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史学人更以百倍的热情投身到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事业中.下面,仅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学科近25年来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作一个回顾和思索,并对以后的工作提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史学 研究生 中国建筑文化 展望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经济 建筑历史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中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若干技术路线探讨——以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晖 冯江 肖旻 《新建筑》 2006年第5期7-9,共3页
历史文化名城面临高速城市化和大规模旧城更新的挑战,以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阐述了针对地域性历史文化遗产特性而制定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技术路线,包括文物古迹分类评价和编码体系、文物古迹预警体系、名城展示体系和名... 历史文化名城面临高速城市化和大规模旧城更新的挑战,以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阐述了针对地域性历史文化遗产特性而制定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技术路线,包括文物古迹分类评价和编码体系、文物古迹预警体系、名城展示体系和名城历史文化旅游主题路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规划 佛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广客民系祠堂建筑特色比较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赖瑛 杨星星 《华中建筑》 2008年第8期162-165,共4页
广府和客家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两大主要民系。两大民系因历史成因、文化等方面差异而导致祠堂建筑在祠宅规划、建筑形制、装饰装修等宏、中、微观三层面的差异。本文从此三层面比较分析二者祠堂建筑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 广府民系 客家民系 祠堂 逮筑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与中国古典建筑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婉华 《伦理学研究》 2007年第1期34-38,共5页
“顺天应人”是中国古代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指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另一方面指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环境,使之适应人的生存和生活。“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对中国古典建筑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虽由人... “顺天应人”是中国古代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指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另一方面指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环境,使之适应人的生存和生活。“顺天应人”的生态自然观对中国古典建筑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建筑观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建筑观方面。无论是顺天还是应人,目的都是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得益彰,这对于现代生态伦理学和现代生态建筑学都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天应人 生态自然观 中国古典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抗战时期重庆高等建筑教育的发展 被引量:4
5
作者 谢璇 《华中建筑》 2011年第11期173-178,共6页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教育并未因战争中断,反而得以继续发展。战时的中央大学建筑系迎来了"兴旺繁荣的沙坪坝时代"。由于战争破坏后的城市重建以及迁建区建设的需要,急需大量的建筑专业人才,促使重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教育并未因战争中断,反而得以继续发展。战时的中央大学建筑系迎来了"兴旺繁荣的沙坪坝时代"。由于战争破坏后的城市重建以及迁建区建设的需要,急需大量的建筑专业人才,促使重庆大学在战时成立了建筑系,并迅速发展,使重庆成为西南地区最早的建筑专业人才培养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重庆 建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建筑史学近20年的发展及今后展望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庆洲 《华中建筑》 2005年第3期126-133,共8页
该文回顾了建筑史学近20年的发展,对今后建筑史学的发展和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中国建筑史学研究 回顾 近20年的发展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艺术中“神山”的意象与太阳神崇拜 被引量:1
7
作者 文一峰 《华中建筑》 2007年第3期1-3,共3页
该文试图在神话学的渊源上,研究“山”的意象在原始神话中的重大意义,神秘山是原始文化的神话之都,众神的居所。山岳是大地与天空之间的联系,是世俗通向天界的通天塔的自然语符,人类重大建筑艺术的创造实践说明,“山”的意象是代表人类... 该文试图在神话学的渊源上,研究“山”的意象在原始神话中的重大意义,神秘山是原始文化的神话之都,众神的居所。山岳是大地与天空之间的联系,是世俗通向天界的通天塔的自然语符,人类重大建筑艺术的创造实践说明,“山”的意象是代表人类社会精神中心的宗教宫殿建筑的基本艺术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艺术 建筑文化 神话“山”的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国寺大殿尺度规律研究
8
作者 肖旻 《建筑史学刊》 2024年第2期53-68,共16页
对以材份制度为代表的中国中古时期木构建筑模数制研究,提出了以足材而不以份为模数单位进行探索的思路。山西平遥镇国寺大殿为《营造法式》颁行前北方七铺作下昂造木构的典型实例,利用精细测绘报告提供的数据,对其作出了基于足材模数... 对以材份制度为代表的中国中古时期木构建筑模数制研究,提出了以足材而不以份为模数单位进行探索的思路。山西平遥镇国寺大殿为《营造法式》颁行前北方七铺作下昂造木构的典型实例,利用精细测绘报告提供的数据,对其作出了基于足材模数单位的尺度规律解释。在数据拟合的同等误差水平上,与现有整数尺模数或份数模数的解释形成竞争性观点。强调栱长指标在尺度研究中的重要性,对现有尺度研究中昂制47份的典型现象作出解释,提出了早期铺作双向栱枋构件的栱长足材假说,详细讨论了斗的方向性、实长与心长、影栱配置与檐椽平长等问题,并解释了镇国寺大殿两组栱长的特异表现,实现了对构件尺度、空间跨度、构造关系、立面视觉的综合研究。附录部分对笔者已发表的佛光寺东大殿尺度规律研究成果作出修订,提出了与镇国寺大殿衔接的规律解释以及新的足材模数取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 模数 足材 栱长 镇国寺大殿 佛光寺东大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水相依显特色,排蓄并举防雨潦--古城水系防洪排涝历史经验的借鉴与当代城市防涝的对策 被引量:36
9
作者 吴庆洲 李炎 +1 位作者 吴运江 刘小刚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1-77,共7页
分析了现代城市暴雨后产生内涝灾害的原因和解决城市内涝过程中面临的困境。通过借鉴古代城市水系"城壕环绕、河渠穿城、湖池散布"的布局方式和古城水系是"排蓄一体化"的重要基础设施等历史经验。结合当前城市排水... 分析了现代城市暴雨后产生内涝灾害的原因和解决城市内涝过程中面临的困境。通过借鉴古代城市水系"城壕环绕、河渠穿城、湖池散布"的布局方式和古城水系是"排蓄一体化"的重要基础设施等历史经验。结合当前城市排水系统的实际情况,提出城市排涝系统规划是一项构建"以城市水系为主体的大排水系统,以市政管网为主体的中排水系统和以城市各地块的‘排、蓄、渗’控制指标为主体的小排水系统"3个层面的内容为基础框架,协调、兼顾城市各相关分项规划为扩展,突出绿色、生态、源头控制、污染防治、建立良性可持续的水循环系统为目标的综合性规划。并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的整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城市内涝 城市水系 密度 断面 排涝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地方传统文化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考——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村庄规划探索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郑莉 冯江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9期40-43,共4页
番禺区大岭村村庄规划立足于对传统历史文化格局的保护与尊重,积极寻找结合新农村建设与地方传统文化的规划策略,通过产业发展设想、传统格局的保护和延续、土地利用调整、交通体系梳理、环境风貌整治和公共空间体系重建等一系列规划措... 番禺区大岭村村庄规划立足于对传统历史文化格局的保护与尊重,积极寻找结合新农村建设与地方传统文化的规划策略,通过产业发展设想、传统格局的保护和延续、土地利用调整、交通体系梳理、环境风貌整治和公共空间体系重建等一系列规划措施来达成传承历史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协调地方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传统文化 新农村规划 村庄规划 大岭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化吕田地区围屋平面布局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星星 赖瑛 《华中建筑》 2008年第4期83-90,共8页
该文以从化吕田地区现存广府围屋和客家围屋田野调查所取得的资料为基础,归纳总结了此两类型围屋的平面布局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其流变过程。
关键词 从化 广府 客家 围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处浅丘基地的记忆——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园地志解读 被引量:2
12
作者 冯江 《新建筑》 2009年第4期38-43,共6页
从地志的角度对一处浅丘基地——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虎溪镇的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建设用地——进行了深度解读,通过对"场地记忆"的关注发现了305 m标高、原有山路、民居、植被、山顶、灌溉渠在未来校园中的意义,阐述了对山地... 从地志的角度对一处浅丘基地——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虎溪镇的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建设用地——进行了深度解读,通过对"场地记忆"的关注发现了305 m标高、原有山路、民居、植被、山顶、灌溉渠在未来校园中的意义,阐述了对山地的地形完整性、方向感、建筑群选址、地貌肌理以及山地人文记忆的理解,探索了基于场地记忆而采取的设计和建造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志 浅丘 方向感 极坐标 四川美术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视角的城市建设史 被引量:2
13
作者 谷云黎 《华中建筑》 2008年第1期22-23,共2页
城市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各有其主要的构成元素。城市文化各元素间相互影响,结成三角形的结构模式。城市的不同建设时期中,不同层次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和谐城市的建设需要三个层次文化的良好互动。
关键词 文化层次 城市建设 城市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水为财:珠江三角洲南顺桑园围社会发展及其典型墟市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智敏 《华中建筑》 2016年第10期20-24,共5页
近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乡村区域的市镇传统商业中心及公共空间消失,传统市镇生活极其空间载体到底是怎样的?该文主要选取珠江三角洲南海、顺德桑园围地区的村镇中现存传统墟市,结合志书记载和实地探勘,分析在传统农业社会发展... 近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乡村区域的市镇传统商业中心及公共空间消失,传统市镇生活极其空间载体到底是怎样的?该文主要选取珠江三角洲南海、顺德桑园围地区的村镇中现存传统墟市,结合志书记载和实地探勘,分析在传统农业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典型墟市和影响因素,探讨揭示以水为核心空间组织的近代珠三角墟市空间及功能特点。对于经由这些传统墟市发展起来的当代城镇中的传统市镇空间保护与延续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园围 墟市 空间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交流视野下的近代广东侨居
15
作者 姜省 《华中建筑》 2010年第4期148-151,共4页
该文从文化交流视野入手,介绍了近代广东侨居的建筑形态特征和三大侨乡侨居建筑的个性与差异,希望对相关建筑理念起到启迪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 近代侨居建筑 平面与空间布局 建筑立面形态 建筑结构与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州古城理水经验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4
16
作者 吴庆洲 李炎 +2 位作者 吴运江 余长洪 刘小刚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4-92,101,共10页
赣州古城选址于章、贡二江合流处,"凿址为隍,三面阻水",凭借"江河为池""龟背地形"等自然条件,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构建了"章、贡二江(环城段)-城壕-福寿沟-低洼水塘"的城市排蓄水体系统,代表了... 赣州古城选址于章、贡二江合流处,"凿址为隍,三面阻水",凭借"江河为池""龟背地形"等自然条件,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构建了"章、贡二江(环城段)-城壕-福寿沟-低洼水塘"的城市排蓄水体系统,代表了我国古代城市防洪御涝的一种传统模式。赣州古城水系的规划设计理念及营建经验,与当前我国"海绵城市"统筹建设的"源头控制系统、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以及超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的系统组成,"灰绿互补"的雨水设施以及"蓄排结合"的雨洪控制理念高度吻合。剖析古代城市水系的营建智慧,总结值得当代人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对当前"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古代城市水系 赣州 福寿沟 坑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哈·哈迪德:从图上到地上 被引量:3
17
作者 冯江 徐好好 《新建筑》 2006年第5期105-109,共5页
15年来,一向以风格前卫著称的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不断有作品建成。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以及对扎哈·哈迪德和扎哈·哈迪德事务所的工作习惯、表达方式、项目选择、组织方式等方面的探讨,如常用的设计词汇、工作软件、建... 15年来,一向以风格前卫著称的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不断有作品建成。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以及对扎哈·哈迪德和扎哈·哈迪德事务所的工作习惯、表达方式、项目选择、组织方式等方面的探讨,如常用的设计词汇、工作软件、建筑师立场、城市地景观念等,结合扎哈·哈迪德的设计在从图纸走向建成的过程中的一些现象,来解析扎哈·哈迪德在不断探索建筑设计边界的实践中发生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哈·哈迪德 词汇表 城市地景 社会地形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保护规划中建设控制地带和控制措施的法律效力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晖 《规划师》 2006年第12期52-54,共3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保护规划对建设控制地带和控制措施均做出了相应的规定,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因法律授权不明确、强制力不够等而得不到贯彻实施,因此,需明确建设控制地带和控制措施的法律地位,二者的强制力源自为公共利益而行...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保护规划对建设控制地带和控制措施均做出了相应的规定,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因法律授权不明确、强制力不够等而得不到贯彻实施,因此,需明确建设控制地带和控制措施的法律地位,二者的强制力源自为公共利益而行使的征收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规划 建设控制地带 法律效力 公共利益 征收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起公共事件的余波——广州旧城改造转变的观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智敏 刘晖 《新建筑》 2015年第3期9-13,共5页
2013年广州的金陵台、妙高台民国建筑惨遭开发商拆毁,这是继恩宁路地块改造之后广州历史文化保护进程中的又一标志性事件,事件余波中,政府及社会各方力量皆主动或被动地发生了一系列转变。笔者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广州新一轮的文化遗产调... 2013年广州的金陵台、妙高台民国建筑惨遭开发商拆毁,这是继恩宁路地块改造之后广州历史文化保护进程中的又一标志性事件,事件余波中,政府及社会各方力量皆主动或被动地发生了一系列转变。笔者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广州新一轮的文化遗产调查,在扩大保护范畴和加强保护力度的背景之下,社会各方在一系列事件过后对广州日城改造形成了新的认识。原有旧城改造模式不能继续,而新模式正在多方磨合中艰难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建筑 两台事件 旧城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武昌城市空间形态探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薇 刘红红 《华中建筑》 2013年第3期148-152,共5页
武昌古城自建城以来,历代虽有兴废,但城址却少有变迁,城市规模呈现出逐级扩大的态势,城市形态的演变揭示出受到中国传统礼制"营国制度"和以管子为代表的重环境、求实用思想体系的双重影响。其中尤以明代武昌城对后世影响最深... 武昌古城自建城以来,历代虽有兴废,但城址却少有变迁,城市规模呈现出逐级扩大的态势,城市形态的演变揭示出受到中国传统礼制"营国制度"和以管子为代表的重环境、求实用思想体系的双重影响。其中尤以明代武昌城对后世影响最深。该文从城池规模、城郭形态、空间布局、城市中心、景观体系等层面解读明代武昌城的形态发展特征,指出它既是一座以楚王府为核心,众多府邸和多层级官署林立的封建等级制度下的王城,同时也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昌 规模 形态 空间布局 景观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