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市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类型及空间格局 被引量:7
1
作者 许自力 宫华慧子 熊雨 《南方建筑》 2018年第6期103-109,共7页
文章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出发,对传统老广州曾经存在的地域人文景观里的典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进行了初步的全面整理,以日常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和节庆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为两种基本类型,总结梳理出超过25种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主要类... 文章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出发,对传统老广州曾经存在的地域人文景观里的典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进行了初步的全面整理,以日常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和节庆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为两种基本类型,总结梳理出超过25种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主要类型,充分说明了广州市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并以景观格局的理论视角分析了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在广州旧城的空间格局,分析得出其两个核心聚集区:以祭祀水神的仁威神庙为精神核心节点的呈圆形扩散的西关功能核心区和以长堤滨江段为中线的呈椭圆形扩散的珠江两岸功能核心区,并总结了促使这种人文景观发展与繁盛的历史经验,为广州地域文化景观的发扬及旧城更新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水动态人文景观 广州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筑性格特征的创作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范跃虹 叶丹 《南方建筑》 2019年第6期71-75,共5页
尝试从"性格特征"的角度,探讨一种新的建筑创作思考方式。从建筑性格的定义、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性格特征表达形式等方面,结合相关的建筑案例进行分析和归纳,并通过实践案例进行验证。发现"建筑性格特征"对于建... 尝试从"性格特征"的角度,探讨一种新的建筑创作思考方式。从建筑性格的定义、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性格特征表达形式等方面,结合相关的建筑案例进行分析和归纳,并通过实践案例进行验证。发现"建筑性格特征"对于建筑创作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建立系统的选择机制和加强建筑与人感官的联系。基于"建筑性格特征"的思考方式,可以让建筑师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增强对建筑方案内外整体的把控力,不仅只展现建筑的外在形态,更应注重建筑的内在本质,为日后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 性格特征 创作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文化遗产的推广及典例分析——以日本遗产官方网站为例
3
作者 邢君 江新泉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7-115,共9页
日本遗产官方网站是日本文化遗产推广的核心平台之一,对其推广特征进行解析,旨在探讨日本文化遗产数字化推广的创新路径。选取2015年至2024年间官网发布的2398篇报道作为样本,采用大数据统计、文本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推广方式、... 日本遗产官方网站是日本文化遗产推广的核心平台之一,对其推广特征进行解析,旨在探讨日本文化遗产数字化推广的创新路径。选取2015年至2024年间官网发布的2398篇报道作为样本,采用大数据统计、文本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推广方式、报道趋势、活动特征、项目分布及推广效果。官网通过多元化推广路径(如机构合作、节庆活动、数字媒体等)有效提升文化遗产的网络关注度和地方游客量。典型案例“仓敷的故事始于一朵棉花”和“近代日本的教育遗产群”展示出创新性推广策略对地区振兴的积极影响,为文化遗产数字化推广提供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遗产 遗产推广 大数据分析 文化遗产 推广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汉民系传统聚落典型防灾景观模式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潘莹 段佳卉 施瑛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0-136,共7页
为研究广东三大汉民系传统聚落在长期抵御自然灾害侵袭的过程中,形成的包含聚落外围防灾、产业防灾、居住地防灾等聚落防灾景观模式。综合运用景观学、环境学、灾害学、农学跨学科研究方法,与“土地开发类型-自然灾害类型-聚落景观构成... 为研究广东三大汉民系传统聚落在长期抵御自然灾害侵袭的过程中,形成的包含聚落外围防灾、产业防灾、居住地防灾等聚落防灾景观模式。综合运用景观学、环境学、灾害学、农学跨学科研究方法,与“土地开发类型-自然灾害类型-聚落景观构成模式”技术路线对广东汉民系传统聚落景观防灾模式的深入解读,梳理历史防灾经验,总结历史智慧。得出了如下结论:广府核心区应对低地水灾环境形成了“外围堤围防洪-基塘水土调配-聚居地梳式泄洪”的典型景观模式;潮汕核心区应对沿海风灾环境形成了“外围堤林防风-农业分区种植-聚居地密集式抗风”的典型景观模式;客家核心区应对山地水旱环境形成了“外围堤坝并举-陂塘蓄水防旱-聚居团块式防洪”的典型景观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聚落景观 自然灾害 防灾景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园林视野下对广州山水格局规划控制细则的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程琢 高伟 鲍戈平 《南方建筑》 2017年第4期48-54,共7页
中国城市发展目前正由高速变化转为优化更新,改善城市风貌也应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目标。城市风貌由制度性的规划控制细则和技术性的城市设计方法来引导、控制。以建筑学为母体的城市规划,其相关规划控制细则主要由建筑学视野制定;主要... 中国城市发展目前正由高速变化转为优化更新,改善城市风貌也应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目标。城市风貌由制度性的规划控制细则和技术性的城市设计方法来引导、控制。以建筑学为母体的城市规划,其相关规划控制细则主要由建筑学视野制定;主要从建筑学背景出发的我国现行规划控制细则,无法全面保障城市空间的公共利益、良好地引导城市山水风貌的保护。文章从风景园林视野出发,对广州现行与城市山水风貌相关的规划控制细则进行文本分析,总结现行规划控制细则的不足,在国际城市相关规划控制经验的基础上,从"对山景的眺望保护"、"对水景的眺望保护"、"水景与人的关系处理"、"山景的延续"、"完整性保护"、"可持续性保护"6方面提出对广州山水格局规划控制细则的完善建议,以拓宽建筑学视野,完善城市规划控制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风貌 山水格局 规划控制细则 风景园林视野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走廊湘粤区段文化线路景观交流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国光 张思英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96,共7页
文化线路是遗产保护领域的前沿概念,代表了一种影响当前文化遗产演变和扩展的新思路。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南岭走廊的民族学概念,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完善指明了重要方向。以文化线路具有的交流特性作为切入点,对南... 文化线路是遗产保护领域的前沿概念,代表了一种影响当前文化遗产演变和扩展的新思路。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南岭走廊的民族学概念,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完善指明了重要方向。以文化线路具有的交流特性作为切入点,对南岭走廊湘粤区段景观文化遗产从自然地理环境、物质文化要素和非物质文化要素三个层面进行解读,认识到自然地理条件是实现文化线路交流与对话的环境基础,物质文化要素和非物质文化要素是见证文化线路交流与对话的载体和产物,希冀更深入地将文化线路理论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以推进文化线路理论的扩展、延伸与细化,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助益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走廊 文化线路 景观文化遗产 文化交流性 多元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风景名胜区研究回顾与展望(1979-2022)
7
作者 邢君 陈淑妍 刘明欣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7,共9页
广东省作为经济社会和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进行省域风景名胜区研究有利于提高风景名胜区人文、自然和经济价值的区域效用。结合文献计量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知网195篇广东风景名胜区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合评述,分析已有广东风景名胜... 广东省作为经济社会和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进行省域风景名胜区研究有利于提高风景名胜区人文、自然和经济价值的区域效用。结合文献计量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知网195篇广东风景名胜区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合评述,分析已有广东风景名胜区研究在文献年谱、关键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特征,并基于文献年谱进行分阶段研究内容的发展总结。研究发现:(1)研究对象上,区位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类型以城市风景类为主,存在区域体系研究缺乏,案例研究不全面的问题;(2)研究方法上,2009年之后定量研究逐渐增加,其中以地理信息统计和游客问卷调研的定量评价为主,但整体上定量研究较少,同时跨学科的评价方法选取缺乏论证;(3)研究内容上按时间可分为研究兴起期、实践探索期和理论拓展期三个阶段,目前以景城文化互动和景城边界规划控制为例,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相关研究内容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但还缺乏集中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巩固基础对象的系统研究、拓展学习风景遗产保护研究方法、深入地域特色城市风景类风景名胜区研究的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名胜区 区域风景名胜区 文献计量学 研究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道教祭祀场所与惠州山水城市格局的关联 被引量:5
8
作者 林超慧 程建军 谢纯 《南方建筑》 2018年第6期97-102,共6页
惠州的传统道教祭祀场所受罗浮山道教祖庭的选址观念及道教文化的影响,随着道教的城市分支与地方民间信仰糅合,沿着东江水系边的惠州历史文化聚居点,对惠州的山水城市格局演化产生影响。通过对惠州东江水系中典型相近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惠州的传统道教祭祀场所受罗浮山道教祖庭的选址观念及道教文化的影响,随着道教的城市分支与地方民间信仰糅合,沿着东江水系边的惠州历史文化聚居点,对惠州的山水城市格局演化产生影响。通过对惠州东江水系中典型相近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得出罗浮山等传统道教祭祀场所与城、镇的山水格局的关联,由此发掘出传统道教祭祀场所的选址观念及道教文化对惠州山水城市格局的影响,以求找寻出惠州山水城市格局、东江水系、罗浮山道教与民间信仰祭祀场所的更多联系脉络,为惠州历史文化名城地域性传统文化的保护带来更多广度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民间信仰 祭祀场所 惠州 山水城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居的研究起点? 被引量:5
9
作者 潘莹 施瑛 《南方建筑》 2017年第1期16-20,共5页
华南近现代学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开始中国民居建筑的起步性研究。在民族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自省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以龙庆忠和过元熙为代表的华南学者分别展开以历史保护和历史批判为倾向的民居研究,这应该是中国民居首次作为学术研究... 华南近现代学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开始中国民居建筑的起步性研究。在民族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自省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以龙庆忠和过元熙为代表的华南学者分别展开以历史保护和历史批判为倾向的民居研究,这应该是中国民居首次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登上历史舞台。不同的价值评判引导的民居研究在研究内容、思维方法、目标结果上产生了不同的侧重,两者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后续民居研究提供了多元且有益的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居研究 华南 研究先驱 研究起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诗”构园——基于中国传统诗文章法视角的苏州留园观赏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明捷 张文祎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6-86,共11页
中国古典园林与诗画艺术一脉相承,理法相通。自陈从周先生提出“诗文造园”以来,园林的诗情文脉研究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多依托于现代建筑“空间”论,在溯源传统造园理法上仍存在较大局限性。鉴于此,通过拓展“诗... 中国古典园林与诗画艺术一脉相承,理法相通。自陈从周先生提出“诗文造园”以来,园林的诗情文脉研究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多依托于现代建筑“空间”论,在溯源传统造园理法上仍存在较大局限性。鉴于此,通过拓展“诗文造园”理论,以中国传统诗文“起承转合”的结构章法为基础,选取典型的江南文人园林留园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不同时期观赏序列的营造逻辑,并结合园景光照度实验验证游观体验,总结“起需逆锋渐起,承需重复铺陈,转需对比转折,合需迂回无尽”的“类诗”构园特征,以求回溯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园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 留园 诗文造园 构园章法 观赏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药洲九曜石遗址初探唐宋时期园林石景形态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广臻 陆琦 《广东园林》 2019年第1期23-29,共7页
现存于广州的药洲遗址,原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的宫苑园林。南汉国宫苑营造始于南汉乾亨八年(924年),在宫苑营造中大量使用了置石、堆石等。宋统一中国后,这些宫苑园林变成了服务州民的风景园林,因此遗留下来。现存的古典园林中,多为明... 现存于广州的药洲遗址,原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的宫苑园林。南汉国宫苑营造始于南汉乾亨八年(924年),在宫苑营造中大量使用了置石、堆石等。宋统一中国后,这些宫苑园林变成了服务州民的风景园林,因此遗留下来。现存的古典园林中,多为明后所建,因此药洲九曜石也成为我国古代古典园林石景中重要的早期遗存。本文结合山水画中的石景和历史文献,对药洲遗存九曜石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唐宋时期我国古典园林中石景形态的可能进行了探讨。综合来看,药洲九曜石作为目前罕见的古典园林置石遗存,是石景演化进程中的关键证据,对探源我国古典园林石景演化规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 唐宋 石景形态 药洲九曜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