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校园建筑运行碳排放计算及时空特征——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1
作者 张玥明 王静 严帅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15,共14页
建筑行业的碳中和在不同空间尺度下侧重点不同,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观尺度的空间类型,其碳排放运作规律复杂。当前,大学校园碳排放并没有完全纳入校园规划设计和运行中,可操作性的方案还不明确,影响了大学校园迈向碳中和目标的进程。针... 建筑行业的碳中和在不同空间尺度下侧重点不同,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观尺度的空间类型,其碳排放运作规律复杂。当前,大学校园碳排放并没有完全纳入校园规划设计和运行中,可操作性的方案还不明确,影响了大学校园迈向碳中和目标的进程。针对大学校园的减碳,仍要应对“校园空间中影响碳排放的本质因素不清楚、校园碳排放量化模型不统一”的挑战。因此,通过建构大学校园建筑运行碳排放量化分析模型,将华南理工大学作为计算实例,建立校园规划设计与碳排放的关系,凝练碳排放时空特征,从而识别校园的减碳潜力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运行碳排放 大学校园 碳排放计算 时空特征 华南理工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建筑群光伏潜力评估研究
2
作者 张佳璇 王静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0-100,共11页
针对当前研究较少关注光伏潜力与大学校园空间规划、能耗特征关联的问题,探讨光伏规模化应用背景下,不同校园规划模式的校园光伏潜力的分布规律与空间适配策略。以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三个校区为例,采用Ladybug工具量化测算建筑群屋面光... 针对当前研究较少关注光伏潜力与大学校园空间规划、能耗特征关联的问题,探讨光伏规模化应用背景下,不同校园规划模式的校园光伏潜力的分布规律与空间适配策略。以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三个校区为例,采用Ladybug工具量化测算建筑群屋面光伏有效利用面积,评估技术潜力,并结合有效面积利用与能源消纳分析解析规划布局对光伏潜力分布的影响。研究显示,不同校园规划模式对光伏潜力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且各类型校园建筑群光伏应用特征各有差异。基于空间与用能特征的光伏部署策略可有效提升校园绿色能源覆盖率,结果为光伏技术与校园规划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潜力 大学校园 校园建筑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教育4.0的高校学习空间改造策略——以华南理工大学27号楼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苏平 谭喻菲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97,共10页
随着高等教育逐步迈入4.0时代,新型学习模式的不断涌现在持续推动着既有高校学习空间的升级改造,但仍缺少从教学使用视角对改造策略的评估和总结。通过简述教育4.0的内涵特征,基于跨学科的“教学法-空间-技术(PST)”框架模型,阐述新型... 随着高等教育逐步迈入4.0时代,新型学习模式的不断涌现在持续推动着既有高校学习空间的升级改造,但仍缺少从教学使用视角对改造策略的评估和总结。通过简述教育4.0的内涵特征,基于跨学科的“教学法-空间-技术(PST)”框架模型,阐述新型学习空间在类型转变、技术支持、教学互动三个方面的融合需求和发展趋势。据此分析华南理工大学27号楼改造的实践案例,探讨新型学习模式下,标准化教学楼存在的适应性问题和可利用潜力。总结具有普适性的既有教学建筑改造策略:即学习空间类型的“共享化重构”、空间技术支持的“智慧化复合”及空间教学互动的“参与式营建”,并强调围绕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策略整合是实现新型学习场景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空间 改造 共享 智慧 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理工大学校园碳汇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 被引量:3
4
作者 冯聃雅 王静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2,共11页
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量大面广的大学校园既是亟需减碳的公共建筑组团类型又是科研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应该在碳减排的研究和行动方面做出表率。研究采用样地实测调查法,以华南理工大学三个校区为... 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量大面广的大学校园既是亟需减碳的公共建筑组团类型又是科研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应该在碳减排的研究和行动方面做出表率。研究采用样地实测调查法,以华南理工大学三个校区为例,探讨大学校园绿地碳汇固碳效益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受到亚热带地区温和湿润气候的影响,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校园绿地碳汇固碳效益能力在全球大学校园中处于较高水平,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和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的校园绿地碳汇固碳效益能力也处于中上水平;(2)校园绿地碳汇能力要低于自然生态绿地和公园绿地,但是高于一般城市绿地。对于历史年代悠久的老旧校园,在城市中可以充分发挥碳库的作用,对于新建的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而言,基于实地调研发现,校园绿地的观赏与使用功能使得绿化的种植密度处于较低水平,这导致了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较低的固碳效益水平;(3)在校园规划设计中,不同校园规划空间布局形式可以结合校园景观设计,打造高固碳效益的碳汇空间;(4)校园绿地碳汇固碳效益主要与校园绿地的植被群落类型及相应的面积相关,由于校园用地紧张,大量增加或改造校园绿地面积的可能性很小,新增绿地应该结合校园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建筑第五立面、校园边角料等空地,适当增加带状、分散式的绿地,建立立体、网络化的绿地骨架,有效提升校园碳汇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规划 华南理工大学 碳汇 固碳效益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社会学视域下新世纪岭南建筑学派发展演进研究
5
作者 向科 王屿舟 +1 位作者 欧阳一语 向姝胤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5-93,共9页
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以岭南建筑学派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自2000年以来在思想与社会互动中的发展路径。梳理了岭南建筑学派知识生产的“生产-再脉络化-再生产”过程,在生产场域中,学派知识体现价值负载性;在再脉络化场域中,知识通过社... 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以岭南建筑学派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自2000年以来在思想与社会互动中的发展路径。梳理了岭南建筑学派知识生产的“生产-再脉络化-再生产”过程,在生产场域中,学派知识体现价值负载性;在再脉络化场域中,知识通过社会情境重塑,展现社会建构性;在再生产场域中,知识通过代际传承与创新实现主体间性。本文系统分析了新世纪岭南建筑学派如何在特定的社会、历史与文化情境中逐步建构其自主知识体系,形成了三种典型范式:“社会到思想”、“思想到社会”和“思想到思想”。揭示了岭南建筑学派的独特性及其社会建构的互动性。阐明了学派通过知识生产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和合主体性发展,探索了中国自主建筑文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社会学 岭南建筑学派 知识生产 思想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天然光环境的非视觉健康研究综述
6
作者 孙国栋 杜宏武 《广东园林》 2025年第3期58-65,共8页
天然光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其非视觉效应与建筑光环境设计的联系密切。通过系统梳理近15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天然光非视觉效应的基本特征和研究方向,分析总结建筑非视觉天然光环境研究相关的空间场景(校园、办公、医疗等)和空... 天然光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其非视觉效应与建筑光环境设计的联系密切。通过系统梳理近15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天然光非视觉效应的基本特征和研究方向,分析总结建筑非视觉天然光环境研究相关的空间场景(校园、办公、医疗等)和空间变量、量化指标与标准,以及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发现,空间变量、气候条件和时间因素共同影响建筑空间的非视觉天然光环境;城市设计、空间形体、控光界面、室内属性和视点特征5类空间变量对非视觉效应具有显著影响;量化指标与标准仍需进一步完善;主要研究方法为现场实测和模拟实验。最后展望了非视觉效应在建筑天然光环境中的研究方向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视觉效应 天然光 光环境 健康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人与空间——建筑过渡空间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被引量:2
7
作者 向科 孔德伦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0-60,共11页
建筑过渡空间的微气候调节与节能作用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了21世纪以来国内外两大主流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的建筑过渡空间相关文献。通过文献图谱分析梳理其研究脉络与热点,主要包... 建筑过渡空间的微气候调节与节能作用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了21世纪以来国内外两大主流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的建筑过渡空间相关文献。通过文献图谱分析梳理其研究脉络与热点,主要包括过渡空间的属性与作用研究;传统建筑中过渡空间的营建智慧;空间的气候适应性研究;空间行为活力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等。形成了由空间、微气候与人三个研究主体相互联系而构建的研究系统。结合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从热舒适评价、空间与行为关联机制、多目标导向的过渡空间优化设计研究和绿色建筑形体评价指标研究等方面挖掘未来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空间 研究脉络 气候适应性 行为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的高大中庭气候适应性设计——以广州新华学院图书馆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王静 李蓉庭 张振辉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0-69,共10页
围绕夏热冬暖地区高大中庭的能耗与室内环境等问题,通过分析高大中庭的空间特征,挖掘其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关键点,从中庭开启界面设计和季节性调控两方面入手,归纳该气候区高大中庭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在广州新华学院图书馆中庭中... 围绕夏热冬暖地区高大中庭的能耗与室内环境等问题,通过分析高大中庭的空间特征,挖掘其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关键点,从中庭开启界面设计和季节性调控两方面入手,归纳该气候区高大中庭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在广州新华学院图书馆中庭中应用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分析不同风速下室内热舒适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采用CFD数字软件对不同中庭开启界面的方案进行自然通风模拟,确定高大中庭通风口布置方案与自然通风调控方式。最终使广州新华学院图书馆中庭充分利用过渡季的自然适宜气候,从而大幅降低了运行能耗,并营造出更为健康的室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适应性设计 夏热冬暖地区 高大中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碳中和校园:大学校园碳排放计算研究综述
9
作者 王静 严帅 张玥明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40,共11页
大学校园是巨大的碳排放单位,对其进行精确的碳排放计算是迈向碳中和的基础,但当前大学校园碳排放计算在计算体系上还存在诸多不足。研究依托主流数据库,通过文献分析和归纳整理的方法,梳理了大学校园碳排放计算的现有研究成果,并从计... 大学校园是巨大的碳排放单位,对其进行精确的碳排放计算是迈向碳中和的基础,但当前大学校园碳排放计算在计算体系上还存在诸多不足。研究依托主流数据库,通过文献分析和归纳整理的方法,梳理了大学校园碳排放计算的现有研究成果,并从计算体系和计算结果两个维度进行总结分析,揭示了当前研究中大学校园碳排放源统计存在不一致性、不完全性,特别是对碳中和起关键作用的范围3碳排放未被重视,同时指出了计算精度和智能化的提升空间,以及在计算模型构建上的不足。研究建议,大学校园碳排放计算应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计算体系,并提高排放因子的准确性,以规范碳排放信息的披露。此外,大学校园还应积极探索适应不同场景需求的计算方法,并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和工具。研究成果将为大学校园碳排放计算提供宝贵参考,推动大学校园碳中和的建设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 碳排放计算 可视化 碳中和校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韧性视域下历史建筑微更新研究——以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盛宇宏 杨亚峰 +3 位作者 冼惠聪 孙晓龙 陶金 赵伟奇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0-88,共9页
在目前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总目标下,城市化路径由“增量扩张”向“增存量优化”转变,城市更新逐渐成为当下乃至未来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尤其是具有巨大优化潜力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广州市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从... 在目前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总目标下,城市化路径由“增量扩张”向“增存量优化”转变,城市更新逐渐成为当下乃至未来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尤其是具有巨大优化潜力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广州市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从空间韧性视角出发,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和参与式案例研究,分析了街区发展现状与挑战,探析了微更新策略在历史建筑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表现。研究表明,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策略主要集中在建筑空间、基础设施和街区文化三方面,三者相互融合且各自在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促进街区可持续发展中承担不同作用。结论表明,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更新策略不仅有效保护了历史建筑,还成功提升了街区的整体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类似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更新 历史建筑 规划策略 历史文化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声学要求之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崔建峰 刘培杰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7,共6页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由一系列标准组成,建筑必须满足这些标准。绿色建筑提供更好室内环境的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尤其是在声学方面。对8个新建非居住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声学要求进行比较研究,旨在考察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何评估声学性...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由一系列标准组成,建筑必须满足这些标准。绿色建筑提供更好室内环境的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尤其是在声学方面。对8个新建非居住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声学要求进行比较研究,旨在考察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何评估声学性能及对声学的重视程度。比较研究的重点包括用于评估环境质量的声学指标、项目获得认证和认可的途径及每个评价体系对声学的重视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没有一个绿色评价体系能够满足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所有潜在声学设计要求,许多体系忽略了对声学质量有贡献的重要参数,有些评价体系使用实验室测试参数而非现场测试参数,可以规避潜在的声学设计要求,从而将损害建筑的整体质量;所有评价体系都需要提交某种形式的初始设计文件,BREEANM、WELL和CASBEE要求竣工声学测试,WELL和Green Mark要求由公认的第三方进行强制性使用后调查;评价体系中的声学权重值低于声学舒适性对使用者的重要性,一半的评价体系中没有最低声学设计要求,WELL最重视声学要求,声学的权重值为10.91%,奇怪的是,LEED作为最大、最受重视的绿色评价体系之一,只对声学采纳了0.91%的权重。虽然中国ASGB中声学分值在评分项和加分项中的权重为4%,但是由于声学要求比其它评价体系低,声学在绿色建筑中的重视程度依然需要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要求 绿色建筑 评价体系 使用后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体力活动指标修订分析
12
作者 梁海岫 陈辉云 +1 位作者 韦进 刘剀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6-104,共9页
我国城市建设正由粗犷式发展向精细化治理转型,以促进体力活动为导向的建成环境优化成为改善居民身心健康的关键方向,对推动“健康中国2030”规划落地意义重大。然而,目前我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体力活动指标尚未厘清。通过追踪美国... 我国城市建设正由粗犷式发展向精细化治理转型,以促进体力活动为导向的建成环境优化成为改善居民身心健康的关键方向,对推动“健康中国2030”规划落地意义重大。然而,目前我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体力活动指标尚未厘清。通过追踪美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情况,从评价标准指标大类的条文数量、分值配比、细分指标更新等方面研究体力活动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综合相关文献从功能、空间、环境、交通4个维度提出促进体力活动细分指标。该细分指标为促进体力活动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性指导,为进一步完善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力活动 评价标准 指标修订 健康建筑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热地区建筑能耗模拟气象年开发及参数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祖坚 詹峤圣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106,共11页
气象年数据是建筑能耗模拟的基础参数。基于10年期城市气象站逐时实测数据制作了湿热地区代表城市广州和西沙的测试参考年(TRY),并通过模拟验证了具有较好的长期代表性。在TRY基础上通过气象参数偏移形成对比模型组,评估各气象要素对建... 气象年数据是建筑能耗模拟的基础参数。基于10年期城市气象站逐时实测数据制作了湿热地区代表城市广州和西沙的测试参考年(TRY),并通过模拟验证了具有较好的长期代表性。在TRY基础上通过气象参数偏移形成对比模型组,评估各气象要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权重,结果表明空气温度和太阳辐射对建筑能耗有主导影响,对广州相对影响权重全年均值(IFw.mean)分别为44.81%和40.62%,对西沙相应值为28.70%和57.11%;相对湿度影响具有季节性,对广州和西沙IFw.mean分别为11.30%和8.98%;风速影响对广州不明显,对西沙则有一定幅度提高,IFw.mean分别为3.28%和5.21%。为湿热地区的建筑能耗模拟提供了气象数据支持,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温度 太阳辐射 相对湿度 风速 建筑能耗 测试参考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二十年国内外城市社会空间研究比较
14
作者 田浩楠 李敏稚 吕雅婷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5,共11页
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基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西方理论。随着城镇化和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20世纪以来国内该研究领域发展迅速,近年来在城市空间特征、结构及实践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与国际成熟理论相比,当前研... 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基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西方理论。随着城镇化和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20世纪以来国内该研究领域发展迅速,近年来在城市空间特征、结构及实践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与国际成熟理论相比,当前研究仍未突破“重经济轻人文”的理念制肘,缺乏对社会维度的深度探索。为推动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亟需拓宽国际视野,引入多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欧美及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的发展阶段、研究热点和知识结构,厘清研究的当前问题。旨在探索城市社会空间与人居环境科学的融合路径,为理论创新和城市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会空间 国内外比较 知识图谱 知识维度 本土化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货场”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团购自提点区位选择特征探究——以广州主城区为例
15
作者 梁旭初 兰志懿 魏宗财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9,共11页
近年来,采取“线上预售+线下自提”的社区团购模式快速发展,已发展成为国内新零售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零售模式相比,社区团购自提点的区位选择、空间组织和服务范围方面呈现明显变化,亟需从“人、货、场”零售业三要素的视角审视其... 近年来,采取“线上预售+线下自提”的社区团购模式快速发展,已发展成为国内新零售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零售模式相比,社区团购自提点的区位选择、空间组织和服务范围方面呈现明显变化,亟需从“人、货、场”零售业三要素的视角审视其自提点的区位选择特征。以广州市主城区为例,综合使用兴盛优选团购自提点、建成环境、人群画像和商铺租金数据,并运用核密度分析、机器学习等研究方法,阐释社区团购自提点的区位选择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优化策略。经研究发现:(1)社区团购自提点以社区商业设施为依托载体,呈现多中心的空间分布特征;(2)社区团购自提点虽对传统零售空间的分布存在路径依赖,但也在传统零售业欠发达、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的地区附近形成集聚热点;(3)零售设施密度是影响社区团购自提点区位选择的首要因素,其次是人口密度、路网密度以及特定的居民社会经济属性。从自提点空间分布和依托空间选择两个方面对社区团购自提点的区位选择提出优化建议,能为社区团购自提点的优化布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团购 “人货场” 区位选择 新零售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城市特殊政策区规划运作机制及对我国详细规划的启示——以巴黎协议开发区为例
16
作者 李振燊 黄莹 +1 位作者 林若晨 陈永明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3,共12页
城市详细规划中的特殊政策区立足于重大发展战略或核心功能,具有多层级政策供给,各部门协同,发展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建筑设计等多层次规划设计并存的特点。对法国巴黎协议开发区制度架构、运作机制与实施成效进行观察与分析。... 城市详细规划中的特殊政策区立足于重大发展战略或核心功能,具有多层级政策供给,各部门协同,发展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建筑设计等多层次规划设计并存的特点。对法国巴黎协议开发区制度架构、运作机制与实施成效进行观察与分析。发现其在法定地位上兼具规则和规划的双重性质,既是具有普遍羁束力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也是体现地方发展目标的规划文本;在项目设立、实施研究、土地开发、项目建设各环节体现出全过程的协商与赋权。结合我国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语境,从详细规划编制管理、实施治理两方面总结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详细规划 特殊政策区 协议开发区 规划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岭南古典园林中“繁复”与“绚丽”的建筑装饰风格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郭谦 肖磊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9-87,共9页
岭南独特的自然条件、人文历史和社会环境塑造了岭南古典园林“繁复”与“绚丽”的建筑装饰风格,通过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审美体系中“出水芙蓉”和“错彩镂金”两种审美取向,解析岭南古典园林的审美内核,进而总结出岭南古典园林建筑装饰... 岭南独特的自然条件、人文历史和社会环境塑造了岭南古典园林“繁复”与“绚丽”的建筑装饰风格,通过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审美体系中“出水芙蓉”和“错彩镂金”两种审美取向,解析岭南古典园林的审美内核,进而总结出岭南古典园林建筑装饰风格的审美属性是以其自然适应性为基础,以社会适应性为内容规范和以人文适应性为指向,并通过色彩装饰、塑形装饰表现出来。最后在岭南传统园林酒家--泮溪酒家的保护更新中进一步论证岭南古典园林的建筑装饰风格,以期抛砖引玉为后续岭南古典园林的研究提供参考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古典园林 美学研究 “繁复”与“绚丽” 建筑装饰风格 泮溪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城市战略与空间规划前瞻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世福 王兴平 +9 位作者 马向明 陈天 王建军 文超祥 郑斌 赵渺希 程遥 邓昭华 郭海 刘铮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共13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2023年10月13日,王世福教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首席专家以“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支点与...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2023年10月13日,王世福教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首席专家以“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支点与制度创新”为主题组织第十二届“设计城市”圆桌研讨会,并邀请来自规划、海洋、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海洋城市在海洋命运共同体中的战略支点作用以及空间规划创新需要。在凝练与会嘉宾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笔谈形式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围绕“海洋城市战略与空间规划”进行论述,期望为未来海洋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王世福认为对于我国海洋城市建设而言,立足港城关系的规划和注重海陆统筹的战略,有助于在全局视角上认识和响应从港口大国到海洋强国的战略跃升。王兴平等提出建设海洋城市组群是内陆城市经略海洋的重要方式,港口城市与腹地陆域中心城市可通过交通设施网络、多种“流要素”、区域涉海功能与跨界协同治理四个维度的一体化措施构建联系密切且分工合理的海洋功能圈。马向明认为海洋城市战略不应仅局限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应从促进海陆文明交流融合的视角出发,积极应对海洋生态挑战,大力发展文化交流和综合创新功能。海洋城市空间规划应强调陆海功能协调性,从而保证海洋城市健康发展。陈天结合海洋城市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海岸生态系统保护的统筹与修复、沿海城市防灾韧性体系构建和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沿海城市品质提升三方面,提出沿海高密度城市防灾韧性建设与空间品质提升实施路径。王建军系统论述目前海洋城市战略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和堵点,并从四个层次梳理当前海洋城市战略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即开展陆海资源全要素综合调查与评价、构建陆海统筹的海洋城市发展格局、做好向海而强的资源要素保障以及在更广阔的深远海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文超祥等以海洋中心城市作为海洋强国的战略支点,提出科学谋划境内外海洋中心城市的战略布局,并结合我国沿海各省市开展的海岸带空间规划实践总结出:处理好陆域与海域关系、协调好城市与区域发展关系、谋划好陆海发展的战略空间。郑斌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新港城对推动大湾区海洋城市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并提出在设施建设、制度建设和推动港口与产业融合发展三方面推进大湾区新港城建设,实现海洋城市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赵渺希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区域化趋势日渐发展,应把握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的近岸化趋势,拓展新发展格局下沿海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规划原理,并进一步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厘清大湾区的全球网络链接机制、解析大湾区区域网络协同机制、大湾区双循环网络发展的规划响应。程遥认为陆海统筹规划是一个全域全要素统筹的系统问题,且最终将落实到陆域的功能与设施规划建设上。陆海统筹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在陆海域、邻域、海岸带三个层面对应的规划层次、内容、深度应该是差异化的,并且海域应建立相较陆域更系统的跨界规划管控体系和更严格的传导体系。邓昭华提出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建设,可施行“以陆促港”策略,从“港产联动”以固港、“两丝枢纽”以稳港、集聚资源以强港三方面拓展港口腹地纵深,助力港口实现其陆域的现代化,并通过技术输出助力当地工业化与扩大港群布局稳固其腹地根基。郭海认为我国应提出符合自身国情的海洋理论,以海洋作为中国维护国际社会和平稳定的重要手段,以海港作为中国发展海洋战略的重要抓手,并提出需处理好贸易与军事、国家利益与系统利益、外交功能与经贸功能之间的三对矛盾。刘铮认为海洋城市相关规划具有明显的创新型规划特征,提出应进一步开展海洋城市规划创新并实现对创新目标的制度安排,且需从连通性、支撑性、撬动性三方面思考规划创新的突破点,激活海洋城市战略支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命运共同体 海洋城市 发展战略 空间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活动集聚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发展研究——基于广州专利数据的测度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可斌 师浩辰 +2 位作者 王世福 赵渺希 刘垚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共11页
创新活动具有高度的空间相关性并表现出显著的集聚特征,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解析,是探索创新活动集聚与城市的协同发展规律的核心议题。建立创新活动集聚与城市协同发展的研究框架,采用2006~2020年广州市专利授权数据,运用核密度方法... 创新活动具有高度的空间相关性并表现出显著的集聚特征,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解析,是探索创新活动集聚与城市的协同发展规律的核心议题。建立创新活动集聚与城市协同发展的研究框架,采用2006~2020年广州市专利授权数据,运用核密度方法与时空立方体模型,探究广州创新活动集聚的阶段性与累积性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联。基于断面数据首先发现了广州创新活动的非均衡分布与极化趋势,分别形成了核心区、副中心与外围地区三个区域,并与城市不同发展时期的空间结构相对应;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三类核心创新主体与城市功能区存在一定匹配。其次,对广州创新活动的累积性变化特征进行类型研判,发现创新活动集聚的稳定、新生、加速三个热点类型区域,反映了创新活动集聚变化是既有积累与城市空间延伸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探索了创新集聚外溢特征与创新空间供给模式的关系,并提出创新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协同生长、功能布局协同优化、创新引擎与创新空间的协同进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活动 城市空间 协同发展 专利数据 时空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观视角下海洋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国际比较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世福 练东鑫 +1 位作者 龙海燕 刘铮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共9页
海洋观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海洋的总体认识,随着海洋科技与国际关系发展而持续演变,为厘清不同历史时期海洋城市的差异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基于文献综述与类型归纳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关注海洋观变迁下全球典型海洋城市发展的空... 海洋观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海洋的总体认识,随着海洋科技与国际关系发展而持续演变,为厘清不同历史时期海洋城市的差异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基于文献综述与类型归纳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关注海洋观变迁下全球典型海洋城市发展的空间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在殖民、后殖民、全球化海洋观演变过程中,海洋城市职能从早期的贸易型逐渐转变为产业型与服务型,其战略属性主要体现为在全球、区域与国家多维空间尺度下的连通性、撬动性与支撑性。应充分发挥海洋城市战略属性,面向世界级海洋城市群开展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观 海洋城市 空间模式 港城关系 海洋治理 海洋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