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4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树人才 立思想 建团队 创品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建40周年 被引量:2
1
作者 何镜堂 《南方建筑》 2019年第5期1-3,124,共3页
对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建40周年发展历程进行总结,提出了其中最重要的精神内核——树人才、立思想、建团队、创品牌,并对其主要内容和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人才 思想 团队 品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弦歌不辍 星火相传——写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40周年之际
2
作者 倪阳 《南方建筑》 2019年第5期4-6,124,共3页
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40周年为背景,首先追溯20世纪50年代华工设计院前身及其发展历史,并系统回顾建院以来的文化传承、品牌塑造和产学研相结合道路的探索经历,对过去40年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创作实践、历史成... 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40周年为背景,首先追溯20世纪50年代华工设计院前身及其发展历史,并系统回顾建院以来的文化传承、品牌塑造和产学研相结合道路的探索经历,对过去40年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创作实践、历史成就等多方面进行总结概括,认为华工设计院在近40年的发展中,依托在思想、人才、团队、品牌方面的特色优势,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飞跃。其次,基于对过去的回顾与总结,从国家发展战略、行业发展趋势等角度展望未来,进一步阐述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搭建设计服务全产业链、探索工程设计新模式、抓住大湾区建设新机遇等4方面的战略选择与思考,系统描绘了华工设计院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建筑学派 产学研结合 转型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师资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职业规划课程建设——以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系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赖文波 蒋璐韩 《风景园林》 2019年第S02期62-66,共5页
风景园林行业的复杂特性与匮乏的师资类型之间存在矛盾,专业硕士的培养需要优化升级。以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师职业规划与事业拓展专业硕士课程为例,探讨多元师资背景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课程围绕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将校... 风景园林行业的复杂特性与匮乏的师资类型之间存在矛盾,专业硕士的培养需要优化升级。以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师职业规划与事业拓展专业硕士课程为例,探讨多元师资背景下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课程围绕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将校外导师的多元优势与特点结合,增强学生专业与行业认知,引导学生展开个人职业认知。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促进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对职业规划的思考、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教学培养模式、搭建校企互动的学生职业发展平台,以期为校企合作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职业规划 多元师资 专业硕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录音室声学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海涛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4期68-70,共3页
录音室是对音质要求较高的音乐录音及制作的场所.本文简要介绍了录音室建筑声学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设计优选指标,并结合华南理工大学录音室设计实例详细介绍了该录音室建筑声学设计、隔声设计.实测结果表明该录音室音质良好,满足使用要求.
关键词 录音室 控制室 混响时间 背景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与协同视野的风景园林研究生城市设计教学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敏稚 王亭亭 尹亚森 《广东园林》 2022年第3期25-30,共6页
首先梳理了当前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基于整合与协同视野引入城市设计教学理念、方法和课题,提出风景园林研究生设计教学改革的目标、原则、方法、路径和架构。通过设置强调真实场域、调研体验和系统设计的综合型城市设计... 首先梳理了当前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基于整合与协同视野引入城市设计教学理念、方法和课题,提出风景园林研究生设计教学改革的目标、原则、方法、路径和架构。通过设置强调真实场域、调研体验和系统设计的综合型城市设计题目,强化学生的规划逻辑思维、形态设计素养、团队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基于此进一步提出风景园林研究生设计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探索“开放协同+学研互动+校企联动”的设计教学创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 协同 风景园林 城市设计 设计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VI-met乔木模型对亚热带湿热地区细叶榕的模拟验证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之欣 郑森林 +2 位作者 方小山 陆筱慧 赵立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2,共12页
【目的】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升数值模拟技术已成为定量预测和评价微气候的重要研究手段。植物作为影响微气候的重要因子之一,数值模拟能否准确反映其在当地气候条件下的热表现值得研究。本文的研究旨在验证城市微气候模拟软... 【目的】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升数值模拟技术已成为定量预测和评价微气候的重要研究手段。植物作为影响微气候的重要因子之一,数值模拟能否准确反映其在当地气候条件下的热表现值得研究。本文的研究旨在验证城市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4.2 Science版)在广州地区湿热气候下模拟细叶榕生理特性和微气候表现的适用性。【方法】通过实测广州地区常用乔木细叶榕的树冠形态、叶片属性和根系形态,对其进行ENVI-met建模并进行模拟分析,将模拟结果与2017年春夏两季实测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生理特性方面,叶温模拟值与实测值变化趋势一致,但夏季午后数值明显偏高;蒸腾速率模拟值在上午和傍晚时刻与实测值较接近,中午峰值明显低于实测值。微气候表现方面,各微气候参数(太阳辐射、地表温度、空气温湿度)模拟值的日变化趋势与实测值一致。模拟值与实测值相比,树冠对太阳辐射的遮挡率接近,树冠对地表温度的降温幅度与实测值较一致,但树下与空旷处及各方向树冠中的气温偏高、湿度偏低,温差与湿度差数值偏小。同时,本文利用均方根误差和一致性指数作为指标进行误差分析,表明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模拟可对乔木影响下的室外热环境进行较好的预测,并认为误差可能由软件版本、软件计算设定、建模网格分辨率等原因引起,但尚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通过比较实测与模拟数据,验证了ENVI-met(4.2 Science版)能够较好地模拟湿热气候下乔木的生理指标及热表现,并能够准确预测各参数的日变化趋势。研究成果为应用ENVI-met模拟室外热环境提供了基础校验,并对植物建模提出了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met 微气候 细叶榕 模拟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加坡大学校园建筑绿化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黄骏 刘宇峰 林燕 《南方建筑》 2020年第2期112-119,共8页
随着城市土地紧缺和大学校园扩建产生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这一冲突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方向.新加坡有完善的城市绿化规划体系和成熟的绿色建筑实践,在其大学绿色校园设计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可以提供值得参考的应对方式.... 随着城市土地紧缺和大学校园扩建产生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这一冲突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方向.新加坡有完善的城市绿化规划体系和成熟的绿色建筑实践,在其大学绿色校园设计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可以提供值得参考的应对方式.因此通过对新加坡城市绿化空间发展历程的梳理和思考、以及对新加坡主要大学的建筑绿化空间设计实践的分析,总结出新加坡大学建筑绿化空间中庭院、平台、屋顶、垂直绿化这四种主要模式和与之对应的设计策略,以期对气候条件相似的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学校园建筑绿化空间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大学校园 建筑绿化空间 设计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热带现代主义建筑实践的若干线索初探 被引量:3
8
作者 庄少庞 《南方建筑》 2019年第3期96-101,共6页
热带建筑是20世纪中叶现代主义建筑一个重要的实践领域。由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可以发现,热带现代主义建筑经历了从实践、理论到教育的发展进程。热带各地域的现代建筑因政治、社会及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其发展呈现不同轨迹和图景。热带现... 热带建筑是20世纪中叶现代主义建筑一个重要的实践领域。由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可以发现,热带现代主义建筑经历了从实践、理论到教育的发展进程。热带各地域的现代建筑因政治、社会及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其发展呈现不同轨迹和图景。热带现代建筑由初期重视改善酷热气候条件下的人居环境,逐步转向注重本土文化和地域技术的价值,与地域传统有机结合,在技术层面表现出共通性,在文化层面表现出多样性。岭南现代建筑具有典型的热带特征,是全球热带现代主义建筑实践的有机组成。系统研究20世纪热带现代主义建筑实践,对扩展彼此的研究视域,深入探讨岭南现代建筑的历史与当代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现代建筑 多样性 共通性 地域性 岭南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来自城墙的语言:意大利费拉拉大学的校园和建筑
9
作者 徐好好 王国光 《南方建筑》 2009年第2期23-27,共5页
意大利费拉拉大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座没有校园的大学,系科分散在历史城市费拉拉的各个角落,独立占据着历史建筑。长期以来,学校与城市的关系相对隔阂;到了20世纪后期,在新思想的催动下,大学和城市的规划融为一体,充分利用了费拉拉特... 意大利费拉拉大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座没有校园的大学,系科分散在历史城市费拉拉的各个角落,独立占据着历史建筑。长期以来,学校与城市的关系相对隔阂;到了20世纪后期,在新思想的催动下,大学和城市的规划融为一体,充分利用了费拉拉特色的历史遗产——城墙,整合了大学建筑和历史城市的资源,大学建筑成为文化活动和各种事件的载体,融入城市,而且为城市保持了高水准的文化价值。同时,在修整城墙项目中积累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也充分地运用在其后的历史建筑改造中,创造了出色的教育建筑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墙 规划整合 历史建筑改造 大学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沿线建筑内噪声多维度感受影响机制
10
作者 王翘楚 王红卫 +2 位作者 熊威 杨晨曦 李文杰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9-349,共11页
随着城市铁路系统的快速发展,铁路沿线建筑内人群对地铁运行产生噪声的抱怨逐渐增多,为控制室内地铁噪声对人群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对地铁噪声产生的多维度负面情绪进行评估。采集了79名受试者对建筑内地铁噪声的多维度负面感受(压... 随着城市铁路系统的快速发展,铁路沿线建筑内人群对地铁运行产生噪声的抱怨逐渐增多,为控制室内地铁噪声对人群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对地铁噪声产生的多维度负面情绪进行评估。采集了79名受试者对建筑内地铁噪声的多维度负面感受(压抑感,不舒适度和不满意度),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分析了主客观影响因素对多维度负面感受的作用机制,并比较了多维度负面感受在反映地铁噪声影响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多维度负面感受主要取决于主观响度和声学参数,活动干扰度、地铁噪声的敏感度、厌烦度和适应性的影响明显更弱;3个多维度负面感受中,相比于压抑感,不舒适度和不满意度受主观响度的影响轻微更显著,在相同的主观响度感受下,不满意度等级最高。该文可以为地铁沿线建筑物内噪声负面感受的评价和改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噪声 室内声环境 多维度感受 影响因素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更新区域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铎 兰祥滔 +1 位作者 刘子琪 何正国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4,共7页
如何科学、合理地识别和划定更新区域,是实施城市更新计划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十分关键的技术议题。在梳理城市更新理念演变的基础上,分析城市更新区域识别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构建城市更新区域识别系统,明确城市更新... 如何科学、合理地识别和划定更新区域,是实施城市更新计划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十分关键的技术议题。在梳理城市更新理念演变的基础上,分析城市更新区域识别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构建城市更新区域识别系统,明确城市更新区域识别的数字技术路径,提出针对土地、设施、生态、文化4类更新区域的识别方法,并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城市更新区域识别的精准性和一致性,有助于促进城市更新和管理向更科学、合理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用地区域识别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结构排水盲沟减压抗浮简化设计方法
12
作者 潘泓 刘荣照 +2 位作者 骆冠勇 彭斯格 曹洪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5-694,共10页
目前,排水盲沟减压抗浮系统中排水盲沟设计主要采用数值法分析计算,尚无简单实用的简化计算方法。基于盲沟为等水头边界及入渗量均布于盲沟单元等假定,建立排水盲沟网格简化模型,得到平面布置为矩形的盲沟单元水头分布解析解,给出入渗... 目前,排水盲沟减压抗浮系统中排水盲沟设计主要采用数值法分析计算,尚无简单实用的简化计算方法。基于盲沟为等水头边界及入渗量均布于盲沟单元等假定,建立排水盲沟网格简化模型,得到平面布置为矩形的盲沟单元水头分布解析解,给出入渗量、单元几何尺寸等参数即可算得盲沟单元内水头分布。提出均匀入渗和非均匀入渗情况下底板入渗量分布的计算模式。通过算例验证,简化方法适用前提为盲沟及结构底板底部布置有渗透性远大于土体的疏水层,简化算法与有限元结果的相对误差较小且结果偏于保守,可用于盲沟布置的设计。对典型土层算例对比发现:若底板下部地层为弱透水层中夹有一层强透水层,底板入渗量会均匀分布,盲沟可等间距均匀布置;若下部地层无强透水层,入渗量大部分集中在距帷幕1倍~1.5倍坑底含水层厚度范围内,盲沟间距应在该范围内减小,在底板中部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浮 排水减压 排水盲沟 渗流 简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杆件初弯曲的弦支穹顶结构非线性屈曲分析
13
作者 姜正荣 邱俊明 +1 位作者 石开荣 苏昌旺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1-568,共8页
为揭示杆件初弯曲对弦支穹顶结构稳定承载力的影响规律,以多段直梁法模拟杆件初弯曲,采用随机缺陷模态法引入不同形状及幅值的杆件初弯曲,对弦支穹顶结构进行非线性屈曲分析;引入整体缺陷与杆件初弯曲,考察2种缺陷的共同施加对结构稳定... 为揭示杆件初弯曲对弦支穹顶结构稳定承载力的影响规律,以多段直梁法模拟杆件初弯曲,采用随机缺陷模态法引入不同形状及幅值的杆件初弯曲,对弦支穹顶结构进行非线性屈曲分析;引入整体缺陷与杆件初弯曲,考察2种缺陷的共同施加对结构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仅考虑杆件初弯曲时,弦支穹顶结构的稳定承载力系数平均值显著降低(最大降幅为33.84%),该结构对杆件初弯曲较为敏感;相比于正弦全波,以正弦半波为初弯曲形状来引入杆件初弯曲,对结构的稳定性更为不利;相比于理想结构,同时考虑整体缺陷与杆件初弯曲时,结构的稳定承载力系数进一步降低(最大降幅为44.80%),但其降幅小于两者分别引入的降幅之和,2种缺陷的同时施加,对结构的稳定承载力存在耦合影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两者单独引入时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弦支穹顶结构 杆件初弯曲 整体缺陷 非线性屈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损古建筑木结构燕尾榫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5
14
作者 谢启芳 杜彬 +2 位作者 李双 向伟 郑培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5-170,210,共7页
残损是现存古建筑木结构的普遍状况,显著地降低了结构的抗震性能。为研究残损对燕尾榫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参照宋《营造法式》殿堂三等材的尺寸要求,制作了3个比例为1∶3.2的燕尾榫节点模型,包括1个完好节点、1个模拟榫头真菌腐朽的残... 残损是现存古建筑木结构的普遍状况,显著地降低了结构的抗震性能。为研究残损对燕尾榫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参照宋《营造法式》殿堂三等材的尺寸要求,制作了3个比例为1∶3.2的燕尾榫节点模型,包括1个完好节点、1个模拟榫头真菌腐朽的残损节点和1个模拟榫头虫蛀的残损节点。榫头真菌腐朽和榫头虫蛀分别采用在榫头表面钻一定深度的孔和在榫头钻通孔的方法来模拟。通过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残损节点的破坏特征、弯矩-转角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和耗能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残损燕尾榫节点抗震性能的退化规律。结果表明:残损燕尾榫节点的破坏形态与完好节点的破坏形态类似,主要表现为榫头和卯口有明显的挤压变形、榫头沿枋纵向部分拔出,枋柱整体完好,但残损节点的榫头拔出更早、拔出量更大,模拟虫蛀节点有榫角被挤碎;残损燕尾榫节点的滞回曲线也有明显的"捏缩"效应,但滞回环饱满度较差;残损节点的转动弯矩、转动刚度均明显低于完好节点,但耗能能力基本不变化;当两种不同残损类型的残损程度相近时,人工模拟真菌腐朽节点的转动弯矩更高、转动刚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木结构 燕尾榫节点 残损 人工模拟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建筑木结构叉柱造式斗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3
15
作者 谢启芳 向伟 +2 位作者 杜彬 郑培君 吴波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28,共10页
斗栱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形制,具有建筑装饰、传递荷载和耗能减震等综合作用。为研究叉柱造式斗栱节点的抗震性能,以独乐寺观音阁平座层叉柱造式斗栱为研究对象,参照宋《营造法式》三等材的营造方法,制作5个叉柱造式斗栱节点。通过低周... 斗栱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形制,具有建筑装饰、传递荷载和耗能减震等综合作用。为研究叉柱造式斗栱节点的抗震性能,以独乐寺观音阁平座层叉柱造式斗栱为研究对象,参照宋《营造法式》三等材的营造方法,制作5个叉柱造式斗栱节点。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叉柱造式斗栱节点的破坏形态、滞回特性、抗转动承载力、转动刚度、刚度退化和耗能等抗震性能,分析不同营造形式、不同竖向荷载等因素对斗栱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以及双朵斗栱协同工作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叉柱造式斗栱节点主要破坏形态是柱叉、散斗的劈裂,栌斗的开裂和受压屈服,枋弯曲断裂以及构件的分离与滑移。斗栱节点的弯矩-转角滞回曲线呈"S"形,滞回环"捏缩"效应明显;双枋斗栱节点的滞回曲线对称性好,而单枋斗栱节点的正、负向滞回曲线显著不对称。斗栱节点弯矩-转角骨架曲线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基本弹性阶段、弹塑性上升阶段和平稳破坏阶段三个阶段,并根据试验结果建立斗栱节点的弯矩-转角简化计算模型。竖向荷载越大,节点抗转动承载力和转动刚度越大,根据试验结果建立斗栱节点转动刚度的竖向荷载影响系数计算公式。研究成果对我国叉柱造式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木结构 斗栱节点 叉柱造式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转动刚度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室外风环境数值模拟的湍流模型比较 被引量:26
16
作者 李琼 持田灯 +1 位作者 孟庆林 赵立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1-127,共7页
对日本建筑学会提供的室外无污染物扩散和有污染物扩散的建筑风洞实验模型,采用15种湍流模型分别求解其室外流场,通过模拟结果与风洞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确定建筑室外风环境数值模拟所用的最优湍流模型.结果表明,Suga三次式高Re k-ε模... 对日本建筑学会提供的室外无污染物扩散和有污染物扩散的建筑风洞实验模型,采用15种湍流模型分别求解其室外流场,通过模拟结果与风洞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确定建筑室外风环境数值模拟所用的最优湍流模型.结果表明,Suga三次式高Re k-ε模型对风场和浓度场的求解具有很高的精度,是最优的模拟室外风环境的湍流模型,不足之处是该模型的计算时间比标准k-ε模型长.因此,对建筑室外风环境进行CFD数值模拟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Suga三次式高Re k-ε模型,在计算精度要求不高及计算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采用标准k-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 室外风环境 数值模拟 湍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损古建筑木结构叉柱造式斗栱节点抗震性能退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谢启芳 向伟 +1 位作者 杜彬 郑培君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9-55,共7页
为研究残损叉柱造式斗栱节点的抗震性能及其退化规律,以独乐寺观音阁平座层叉柱造式斗栱为研究对象,参照宋《营造法式》三等材的营造方法,制作4个叉柱造式斗栱节点,并采用人工模型方法,模拟构件表面腐朽、虫蛀及裂缝等三类残损斗栱节点... 为研究残损叉柱造式斗栱节点的抗震性能及其退化规律,以独乐寺观音阁平座层叉柱造式斗栱为研究对象,参照宋《营造法式》三等材的营造方法,制作4个叉柱造式斗栱节点,并采用人工模型方法,模拟构件表面腐朽、虫蛀及裂缝等三类残损斗栱节点。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残损斗栱节点的破坏形态、滞回性能、抵抗弯矩承载力、转动刚度、耗能及其退化规律。试验研究表明:残损叉柱造式斗栱节点的破坏形态与完好斗栱节点相似,残损节点模型的破坏更显著、更严重;残损斗栱节点的弯矩-转角滞回曲线呈弓形,滞回环捏缩效应较小,层间滑移现象减弱;不同残损斗栱节点的抵抗弯矩承载力和转动刚度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残损节点的耗能能力都有所提高;残损斗栱节点仍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和延性。初步建立了节点的残损度与其抗震性能退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对我国现存叉柱造式古建筑木结构的残损评估和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木结构 残损 斗栱节点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抗震性能 人工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筋超高性能混凝土用作免拆模板对短柱力学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杨医博 杨凯越 +7 位作者 吴志浩 林少群 丘广宏 燕哲 彭章锋 林燕姿 郭文瑛 王恒昌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120-124,137,共6页
为进一步提高在海洋浪溅区等严重氯盐腐蚀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采用以配筋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用作免拆模板加素填芯混凝土的技术思路,通过轴压实验研究了配筋UHPC用作免拆模板对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破坏时海工... 为进一步提高在海洋浪溅区等严重氯盐腐蚀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采用以配筋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用作免拆模板加素填芯混凝土的技术思路,通过轴压实验研究了配筋UHPC用作免拆模板对短柱轴压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破坏时海工混凝土柱出现大量的混凝土剥落和钢筋裸露不同,UHPC免拆模板柱的整体性良好,表面的UHPC仅出现少量剥落且钢筋不外露。同时,在等截面和相同配筋的情况下,UHPC免拆模板方柱和圆柱的开裂荷载明显高于高强海工混凝土方柱和圆柱的极限荷载,且分别达到其自身极限荷载的93%和88%。考虑到混凝土对钢筋的有效保护是影响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重要因素,配筋UHPC用作免拆模板这一思路在提高柱体的极限承载力、延性、刚度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结构的开裂荷载、抗裂性能,有效地提高结构耐久性,适用于沿海工程。其中圆柱的力学性能提高幅度要远高于方柱,从配筋UHPC免拆模板的使用效果和施工便利性考虑,优选UHPC免拆模板圆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免拆模板 短柱 轴压实验 氯盐环境 耐久性 方柱 圆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透榫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淳庆 潘建伍 董运宏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62-869,共8页
为研究江南传统木构建筑中的主要榫卯节点——透榫的结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缩尺模型试验对该种榫卯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和转角刚度进行了分析,综合考虑节点的接触非线性和木材的材料非线性,... 为研究江南传统木构建筑中的主要榫卯节点——透榫的结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缩尺模型试验对该种榫卯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和转角刚度进行了分析,综合考虑节点的接触非线性和木材的材料非线性,采用ANSYS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其受力性能进行理论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种榫卯节点的弯矩-转角滞回曲线基本上都呈z形,具有明显的捏拢特性.该种榫卯试件均经历了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和破坏阶段,其最终破坏形态均为榫头根部断裂破坏,极限转角为0.11~0.14rad;ANSYS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结果和试验结果较为吻合,通过理论分析获取了该种透榫节点的平面内(竖向)转角刚度Kv、平面外(水平)转角刚度‰和扭转刚度‰的相互关系,可近似归纳为2.5: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地区 传统木构建筑 透榫 受力性能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建筑屋顶广告牌风致响应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韩志惠 陆文强 +1 位作者 顾明 谢壮宁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37,50,共7页
基于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数据,采用时程分析法对高层建筑屋顶广告牌的风致响应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单边布置、邻边布置、三边布置及四边布置广告牌对风致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高层屋顶广告牌单边布置时面板受力最大,而三边布置广告牌... 基于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数据,采用时程分析法对高层建筑屋顶广告牌的风致响应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单边布置、邻边布置、三边布置及四边布置广告牌对风致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高层屋顶广告牌单边布置时面板受力最大,而三边布置广告牌时面板受力最小;面板中间位置的斜撑单元对风荷载最为敏感,靠近面板迎风侧的立柱单元内力响应相对较大,面板中心位置的横向单元内力响应最大;不同的广告牌布置方式下,各类单元的阵风响应因子差别都不超过0.1。而同一种广告牌布置方式下各类单元之间的阵风响应因子差别最大为0.3;建议计算高层屋顶广告牌等效静力风荷载时,可偏保守地将阵风响应因子统一取为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屋顶广告牌 风洞试验 风荷载特性 风致响应 阵风响应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