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气候室与虚拟现实环境下景观感知与评价的实验设计
1
作者 李丽 张子宣 +4 位作者 赵辉辉 庞玥 苏展勇 李元奎 林卫新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3,共10页
传统景观感知与评价通常受限于实际气象条件,研究景观感知与评价时往往淡化温湿度的影响,仅讨论特定物理环境下的问题。为全面系统地对景观感知与评价进行研究,文章提出了一种结合人工气候室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景观感知与评价实验设计。... 传统景观感知与评价通常受限于实际气象条件,研究景观感知与评价时往往淡化温湿度的影响,仅讨论特定物理环境下的问题。为全面系统地对景观感知与评价进行研究,文章提出了一种结合人工气候室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景观感知与评价实验设计。该方法通过人工气候室模拟自然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太阳辐射和风速等物理参数,同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复现自然场景中的植物、水景和天空等景观要素。这种设计允许研究者探索多种物理环境与景观设计的组合,从而获得综合全面的景观感知与评价。实践表明,该实验设计有效克服了由于天气条件限制而无法进行实验的困难,拓展了景观感知与评价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气候室 虚拟现实技术 景观感知与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城市创新的公园地方性建构——以深圳湾公园计划实践为例
2
作者 王世福 李颖怡 邓昭华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29,共9页
在全球化与城镇化背景下,公园地方性是在协同城市创新发展过程中,基于自然演化与人文活动,不断迭代重构形成的独特在地属性。通过提出“公园地方性”概念及创新协同机制,并以深圳湾公园计划作为实证,为协同城市创新的公园地方适应性演... 在全球化与城镇化背景下,公园地方性是在协同城市创新发展过程中,基于自然演化与人文活动,不断迭代重构形成的独特在地属性。通过提出“公园地方性”概念及创新协同机制,并以深圳湾公园计划作为实证,为协同城市创新的公园地方适应性演化与重构提供理论与实践启示。理论方面,以地方理论的3种研究视角为基础,提出公园地方实践(景观表征)、再现地方(社会建构)与地方再现(场景活力)的“三元地方性”研究框架;基于公园是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述“环境-主体-需求”的创新驱动作用、“内部-边界-外部”联动的创新空间网络、“空间-治理-文化”的要素系统创新和“区域(城市)-社区-场地”的多尺度地方性传导体系。实证方面,阐释深圳湾公园计划的创新实践,总结环深圳湾大公园系统和红树林湿地保护利用的2个公园案例——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和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的地方性建构路径。最后进行总结与思考,指出协同创新是公园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动力来源,空间、治理和文化的协同创新决定着公园地方性的根本属性;未来公园地方性建构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地域自然文化、社会需求与地方感知的景观空间实践;建立社会参与、科学完善和智慧高效的公园治理体系;构建生态持续、地方特色和多元活力的公园文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公园地方性 协同 城市创新 深圳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更新中的规划得益制度与实践--以英国伦敦国王十字车站地区更新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贺璟寰 陈思楠 +2 位作者 戚冬瑾 陈博敏 朱伟鹏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5,共13页
英国自1909年开始探索规划得益机制,深刻影响1947年土地开发权国有化,为后续的涨价归公奠定了法理基础。介绍英国规划得益制度的历史发展以及现行制度工具,回顾英国伦敦国王十字地区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展的片区更新实践,分析其多元发展... 英国自1909年开始探索规划得益机制,深刻影响1947年土地开发权国有化,为后续的涨价归公奠定了法理基础。介绍英国规划得益制度的历史发展以及现行制度工具,回顾英国伦敦国王十字地区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展的片区更新实践,分析其多元发展目标的实施情况,重点是土地增值收益在社区层面的公共还原机制。总结规划得益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还原对象(公共利益)的识别、基于目标而非指标的公共还原内容的界定及落实规划义务的重要工具“开发协议”等,为我国城市更新实践与规划得益制度提出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划得益 规划义务 基础设施税 国王十字 公共利益代言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老旧小区外部空间改造体系定量化建构及策略:以郑州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林劲松 耿佩 +3 位作者 彭林涛 闫超杰 李坤明 刘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872-3879,共8页
现阶段老旧小区改造处于全面推进阶段,构建出系统且科学的老旧小区外部空间改造体系,对于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优化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审查和关键词聚类分析,梳理并建构了一个涵盖5个准则层23个小类的外... 现阶段老旧小区改造处于全面推进阶段,构建出系统且科学的老旧小区外部空间改造体系,对于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优化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审查和关键词聚类分析,梳理并建构了一个涵盖5个准则层23个小类的外部空间综合改造体系。其次,采用问卷调查和层次分析法,从不同主体视角出发,量化分析了各改造要素的权重。在准则层面,居民更关注设施改造和社区服务质量的提升,评价权重分别为0.2569和0.2231,而规划设计管理人员更注重交通和环境改造,评价权重分别为0.2382和0.2317。因子层权重显示所有主体均强调了景观绿化、活动空间品质、环卫设施及立面翻新最为重要,应在老旧小区外部空间改造中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旧小区 多主体 改造体系 改造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极端气候下城市韧性研究进展:概念框架、测度和优化策略
5
作者 魏宗财 林宇栋 +1 位作者 文晓岚 李琼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17,共8页
频发的极端气候灾害与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对城市韧性测度及优化策略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基于对国内外关于城市韧性文献的计量分析,将国内外极端气候下的城市韧性研究成果划分为起步探索(2008年之前)、稳步发展(2... 频发的极端气候灾害与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对城市韧性测度及优化策略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基于对国内外关于城市韧性文献的计量分析,将国内外极端气候下的城市韧性研究成果划分为起步探索(2008年之前)、稳步发展(2009—2019年)和深度拓展(2020年至今)3个阶段,并围绕概念框架、测度方法、规划理论与策略、治理理论与策略等内容,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凝练总结。研究发现,既有成果大多聚焦于极端气候下城市韧性的特征、测度方法、主动与被动规划策略及多主体治理模式等方面。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本土化理论体系的建构,推动数智技术赋能下静态指标与动态模型方法的综合使用,顺应国土空间规划等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韧性提升路径与方案。研究成果能够为极端气候下城市韧性研究的本土化和数智化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 城市韧性 国土空间规划 数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式超高层建筑横风向基底气动弯矩功率谱的精细化试验研究
6
作者 陈禹儒 胡晓琦 +1 位作者 谢壮宁 余先锋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4-54,共11页
我国现行荷载规范中横风力相关计算公式适用深宽比范围较小,实际工程中的大深宽比建筑沿用现行荷载规范则会造成较大误差。为此并结合前期工作存在的问题,该文核查所有风场模拟结果并对B、D两类地貌风场重新进行高质量的模拟,进而对3种... 我国现行荷载规范中横风力相关计算公式适用深宽比范围较小,实际工程中的大深宽比建筑沿用现行荷载规范则会造成较大误差。为此并结合前期工作存在的问题,该文核查所有风场模拟结果并对B、D两类地貌风场重新进行高质量的模拟,进而对3种不同高度和7种不同矩形截面尺寸的系列超高层建筑模型进行高频天平测力风洞试验研究,由获的结构基底气动力数据拟合得到横风向基底气动弯矩均方根系数以及无量纲功率谱经验公式。该系列公式适用于深宽比为0.5~5的矩形截面超高层建筑,具有良好的拟合精度与相对更为简洁的公式形式,并在一定的建筑高度变化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和已有文献结果相比,该文试验风场更接近现行荷载规范的标准风场,所得到的拟合公式更能真实反映现行荷载规范各类地貌下矩形截面超高层建筑横风力的实际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风荷载 风洞试验 横风向基底气动弯矩 公式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大型会展建筑系统设计方法研究——以广交会琶洲展馆创作为例
7
作者 邓心宇 倪阳 原玮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共11页
基于建筑类型学理论,以要素关联及类型分析为研究的两个关键步骤,探寻当代大型会展建筑的系统设计方法。深入解析广交会琶洲展馆的设计和实践过程,从“功能-交通”一体和“空间-生态”协同的要素关联两个维度以及“区域城市↔规划组群↔... 基于建筑类型学理论,以要素关联及类型分析为研究的两个关键步骤,探寻当代大型会展建筑的系统设计方法。深入解析广交会琶洲展馆的设计和实践过程,从“功能-交通”一体和“空间-生态”协同的要素关联两个维度以及“区域城市↔规划组群↔会展建筑”的类型分析出发,探析会展建筑要素之间的内在运作机制,发掘应对当代大型复杂会展建筑的系统设计方法。广交会琶洲展馆的创作与实践为当代大型会展建筑的研究带来了积极探索,对于当代建筑系统性设计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作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展建筑 要素关联 类型分析 系统设计 广交会琶洲展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态系统韧性视角下热带雨林地区的蓝绿空间评价——以五指山市南圣河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车乐 李媛钰 +1 位作者 赵渺希 叶鸿任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9-723,共15页
热带雨林地区因特殊的气候特点及空间特征,河流蓝绿空间面临的雨洪压力与人类社会活动压力较大,其韧性建设对于整个生境具有关键性影响。国内外研究聚焦于韧性承洪实践与韧性评估量化,鲜有基于不同生态压力冲击对河流蓝绿空间开展多维... 热带雨林地区因特殊的气候特点及空间特征,河流蓝绿空间面临的雨洪压力与人类社会活动压力较大,其韧性建设对于整个生境具有关键性影响。国内外研究聚焦于韧性承洪实践与韧性评估量化,鲜有基于不同生态压力冲击对河流蓝绿空间开展多维韧性评价。文章以南圣河为对象,基于雨洪等自然灾害的脉冲式压力与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施加的慢性压力两类情境,构建水生态系统的“压力-脉冲-韧性”模型,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叠合双维承压评价―解析吻合/冲突点―探析韧性策略”的逻辑方法实现特定地域蓝绿空间的评价与优化。研究发现: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越高,调节功能越高,蓝绿空间韧性越强。2)突发性脉冲方面,在极端日降雨量增加情景下,河流水系的缓冲半径与水源类型密切相关,水库受到水安全威胁的风险大于河流,地表的径流曲线数值(简称CN)一般与历史经验相关。3)慢发性压力方面,韧性压力与城市人口密切相关,人口越密集,韧性压力越大;且不同季候的游憩密度与丰枯期存在分异,丰水期雨洪威胁大,游憩密度低,枯水期雨洪威胁小,游憩密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系统 压力-脉冲-韧性 热带雨林地区 蓝绿空间评价 供需平衡 五指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传统城市景观营建智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唐孝祥 苏逸轩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0-87,共8页
中国传统城市景观营建智慧是彰显中华文明独特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审美文化表达。广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演变出辐射整个岭南的独特景观营建模式,表现出各朝代景观特色与观景偏好,记载了不同时期自然景致与人文思想的碰撞交融。文章对宋朝至清... 中国传统城市景观营建智慧是彰显中华文明独特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审美文化表达。广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演变出辐射整个岭南的独特景观营建模式,表现出各朝代景观特色与观景偏好,记载了不同时期自然景致与人文思想的碰撞交融。文章对宋朝至清朝时期广州传统城市景观营建变迁展开研究,系统阐释了影响区域城市景观营建的多尺度多维度因素。借鉴审美适应性理论从山水演变、形胜认识、空间布局等方面阐释基于营建主体的广州传统城市景观营建智慧。文章对解读和传承中华城市景观营建传统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美学 历史语境 城市景观 营建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巨型城市区域”时代再造“省城”——以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为例
10
作者 袁奇峰 赵渺希 +2 位作者 魏立华 黄铎 魏宗财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02-112,共11页
岭南自古就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海洋文化亚区,中心城市广州则是千年商都、世界大港,具有世界海洋城市的特征。本文回顾总结了广州历版战略规划中的“得”与“失”,辨析出广州城市结构从“市区-市域-区域”的跨越。跳出广州,在区域统筹发展... 岭南自古就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海洋文化亚区,中心城市广州则是千年商都、世界大港,具有世界海洋城市的特征。本文回顾总结了广州历版战略规划中的“得”与“失”,辨析出广州城市结构从“市区-市域-区域”的跨越。跳出广州,在区域统筹发展背景下,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向“巨型城市区域”演化对广州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深入广州,揭示了广州两层经济、城市包容、社区折叠的社会经济特征,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民间经济环境的对策。本文依据华南理工大学团队的咨询方案,提出了在“巨型城市区域”时代再造省城的宏大命题,给出了“拉住佛山”的广佛同心战略,“联动东莞”的狮子洋战略,以及重新定义“黄金内湾”以南沙“协同深圳”的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巨型城市区域 狮子洋战略 广佛同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游径网络的非连续路段识别及空间活力推演
11
作者 赵渺希 梁锡燕 +1 位作者 张小星 师浩辰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8-96,共9页
自组织游径网络的活力提升是城市更新规划的重要目标。由于老城区游径网络存在不连续性和断头路现象,居民游憩活动的舒适性受到了挑战,而游径网络的自组织性意味着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模式难以匹配市民需求。如何自下而上地推演游憩规划... 自组织游径网络的活力提升是城市更新规划的重要目标。由于老城区游径网络存在不连续性和断头路现象,居民游憩活动的舒适性受到了挑战,而游径网络的自组织性意味着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模式难以匹配市民需求。如何自下而上地推演游憩规划的空间活力,进而识别潜力地块,是提升城市游径网络品质的重要命题。文中以广州市老城区为案例,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游径网络的非连续性和空间活力测度指标;以GPS轨迹数据识别既有游径网络的非连续区段,定量探讨了基于市民游憩行为的非连续路段空间的识别和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的活化作用,推演更新项目实施带来的潜在影响。游径网络的非连续性分析表明,当前广州市老城区游径路段的非连续度总体较低,连接程度较好,但由于区位和历史遗留问题,仍有部分路段存在明显的非连续现象。城市游径网络的空间活力推演结果表明,城市更新项目对自组织游径网络会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可依据推演分析来判定城市游憩品质提升项目的实施计划和日程。本研究从规划和交通维度出发,对城市的自组织特性进行了有益探索,弥补了“自上而下”式规划对城市自组织游径网络考虑不足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径网络 城市规划 城市更新 非连续性 空间活力 规划推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方形截面高层建筑干扰风压预测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松雁 谢壮宁 杨易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25-1437,共13页
为了预测干扰作用下方形截面高层建筑风荷载,进行了576组工况的风洞干扰试验.应用3种机器学习方法对受扰建筑风荷载进行了预测模型的训练、测试和对比验证.预测结果表明:决策树回归(DTR)、随机森林(RF)和梯度提升回归树(GBRT)模型均能... 为了预测干扰作用下方形截面高层建筑风荷载,进行了576组工况的风洞干扰试验.应用3种机器学习方法对受扰建筑风荷载进行了预测模型的训练、测试和对比验证.预测结果表明:决策树回归(DTR)、随机森林(RF)和梯度提升回归树(GBRT)模型均能有效预测受扰建筑风荷载,且预测平均风荷载性能优于预测极值风荷载;GBRT模型在预测风荷载方面表现最佳,该模型预测极小值和平均风荷载得到的R^(2)分别为0.9940和0.9997;经过超参数优化的GBRT模型,不论是内插还是外推,均能展现良好的预测性能;对比显示在迎风面及两侧面上预测风压分布较好,在背风面预测效果相对较弱.GBRT模型可为预测干扰作用下高层建筑风荷载提供一种经济有效的、可以部分替代传统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机器学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干扰效应 风压系数 机器学习 梯度提升回归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社区尺度花粉致敏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明欣 王彤 +2 位作者 闫甲祺 刘于琪 赵渺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49-4464,共16页
目前,花粉过敏性疾病在国内外城市中均具有较高发病率。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对居民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社区尺度的花粉致敏风险评估研究是提升居民健康的重要抓手。鉴于此,研究从花粉产生的植物本体角度和影响花粉传播... 目前,花粉过敏性疾病在国内外城市中均具有较高发病率。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对居民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社区尺度的花粉致敏风险评估研究是提升居民健康的重要抓手。鉴于此,研究从花粉产生的植物本体角度和影响花粉传播的空间环境角度系统地综述了影响社区花粉致敏风险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梳理了花粉致敏风险的评估方法。研究发现:在空间尺度上,目前国内外评估花粉致敏风险相关方法主要应用于微观的植物尺度与宏观的城市尺度,在中观尺度的应用仅局限于校园、公园中的绿地,尚未对社区进行研究;在评估因素上,现有评估方法多关注植物自身因素,如树木高度、冠幅等因素,而较少涉及诸如通风、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然而社区中环境条件复杂,建筑环境不容忽视,因此了解植物与环境的综合作用对于社区花粉致敏风险的评估至关重要。基于上述发现,提出未来建立适宜社区尺度的致敏评估方法的可能途径:首先应建立适用于评估社区常用植物的统一标准数据集,在综合考虑植物因子、社区环境因子和临床患病率等各类因子的基础上建立社区花粉致敏风险评估方法,还可利用可视化技术建立包含社区三维特征的模型来模拟社区花粉分布及扩散规律,确立社区尺度下花粉致敏风险评估方法,降低社区花粉致病率,进一步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花粉致敏风险 评估方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建筑空中花园空间感知及需求研究
14
作者 李燕 杜宏武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7-63,共7页
空中花园作为高密度城市中地面开放空间的补充,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成为高密度环境中重要的空间要素和设计语言,并发挥多方面的综合效益。通过人工识别和调用计算机视觉分析应用程序接口对空中花园网络图片内容进行提取,采用SPSS统计学方... 空中花园作为高密度城市中地面开放空间的补充,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成为高密度环境中重要的空间要素和设计语言,并发挥多方面的综合效益。通过人工识别和调用计算机视觉分析应用程序接口对空中花园网络图片内容进行提取,采用SPSS统计学方法分析空中花园的构成要素。利用主要构成要素构建空中花园空间感知及需求内容框架,并结合精化Kano需求模型(Refined Kano Model)分析公众对空中花园各空间要素的需求及层次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公众对空中花园7类一级需求要素中最为注重天空景观、城市景观、公共设施和休闲活动,满足“微休憩”需求是其空间营造的重点;公众对空中花园的空间价值和重要性认知不足,其建设和推广有赖于政策激励;人们普遍接受了空中花园在高密度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语境,但周边环境对空中花园的支持作用仍需进一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空中花园 空间需求 高层建筑 高密度环境 精化Kano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台湾低碳社区建设的制度设计探析
15
作者 李刚 刘骁 王世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9,共9页
中国台湾于2010年启动低碳社区建设,已形成广泛实践,本文以制度设计为切入点,从示范、推广及县市实践三个方面探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台湾地区层面,低碳社区建设以里、村为单元,经历从示范到推广,示范阶段以政府主导推动,“自上而下”... 中国台湾于2010年启动低碳社区建设,已形成广泛实践,本文以制度设计为切入点,从示范、推广及县市实践三个方面探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台湾地区层面,低碳社区建设以里、村为单元,经历从示范到推广,示范阶段以政府主导推动,“自上而下”规划实施,推广阶段走向“自下而上”申请认证;2)新北实践以公寓大厦为单元,通过“自下而上”申请补助或标章得以广泛实施;3)从中辨析制度设计的经验在于三个方面:①根植于完整的基层治理单元,里、村是行政治理的基层单元,公寓大厦管理委员会是法定的基层社会自组织;②建立完整的社会行动共同体,包括政府、里/村(长)、公寓大厦管理委员会及“区分所有权人”、社区民众、低碳社区规划师;③强调技术与社会双重价值导向,低碳社区建设不仅是技术导向的直接减碳,也是一项提升社会福祉的社区营造.最后结合我国内地区域实践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社区 社区营造 制度设计 既有社区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网增强地聚物砂浆加固双向板的抗弯性能
16
作者 张海燕 陈海标 +1 位作者 吴波 李梦圆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3,共9页
纤维编织网增强砂浆(TRM)加固是一种采用砂浆作为无机胶黏剂将纤维编织网粘贴于构件表面形成加固层的方法,其具有轻质高强、几乎不改变截面尺寸、耐高温性能和耐久性好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TRM中的胶黏剂通常采用聚合物改性水... 纤维编织网增强砂浆(TRM)加固是一种采用砂浆作为无机胶黏剂将纤维编织网粘贴于构件表面形成加固层的方法,其具有轻质高强、几乎不改变截面尺寸、耐高温性能和耐久性好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TRM中的胶黏剂通常采用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但水泥的生产能耗和碳排放量较大。为实现“双碳”目标,采用生产能耗和碳排放量远低于水泥而力学性能与水泥相近的地聚物取代水泥,形成纤维编织网增强地聚物砂浆(TRGM)加固法。采用碳纤维编织网增强地聚物砂浆加固钢筋混凝土双向板,开展不同长宽比和加固层数的TRGM加固板的抗弯性能试验和有限元分析,并与相应未加固板的性能进行比较,考察了TRGM的加固效果、双向纤维对承载力的贡献和传力机理。研究结果表明:TRGM加固能有效提高双向板的开裂后刚度和抗弯承载能力,抑制裂缝发展,尤其是沿短边方向的裂缝数量明显减少;双向板长宽比越大,TRGM的加固效果越明显;1层TRGM的加固效果受纤维编织网搭接以及施工质量的影响较大,使得其加固效率远低于2层TRGM加固的情况,纤维网的搭接可能会影响纤维强度的发挥,设计时应保证纤维有足够的搭接长度;加固板短向与长向承担的弯矩比在短向钢筋屈服后会逐渐降低,长向钢筋和纤维对承载力的贡献逐渐增大;随着跨中挠度增加,纤维承担的拉力占比呈现出先减后增再减的波浪形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板 地聚物砂浆 碳纤维编织网 抗弯加固 力学性能 传力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线型构件对TTU模型风荷载影响的大涡模拟研究
17
作者 杨易 王喆 张之远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8,共13页
低矮建筑屋盖角区出现的高极值负压,是其围护结构抗风设计的重点。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依据屋面角区绕流形态,基于TTU(Texas Tech University)标准建筑模型设计了一种屋面角区新型流线型附加构件,并通过改变附加构件高度、长度等参数,... 低矮建筑屋盖角区出现的高极值负压,是其围护结构抗风设计的重点。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依据屋面角区绕流形态,基于TTU(Texas Tech University)标准建筑模型设计了一种屋面角区新型流线型附加构件,并通过改变附加构件高度、长度等参数,进行了10种工况的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和大涡模拟(LES)对比研究,以探讨这类新型附加构件对屋面角区风荷载的影响和屋面抗风气动优化以及LES精度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屋面角区设置附加构件均可有效降低角区出现的极值负压,在所研究的10种工况中,屋面角区最不利平均负压最大可降低10%,最不利极值负压最大可降低25%;利用NSRFG(Narrowband Synthesis Random Flow Generation)方法生成入流湍流,采用LES得到的TTU模型各工况下的风荷载分布规律,虽然部分工况下屋面平均风压系数绝对值模拟结果偏大(平均误差为13.88%),而极值风压系数偏小(平均误差为9.72%),但整体上与风洞试验一致,表明利用NSRFG方法建立的低矮建筑绕流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附加构件长度相对于高度而言对屋面角区风荷载的影响更大,等长附加构件高度增加1倍后,屋面角区极值风压系数降低6.15%,等高附件长度增加0.8倍后,屋面角区极值风压系数降低10.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矮建筑 风荷载 大涡模拟 风洞试验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弧角与粗糙条对CAARC风荷载影响研究
18
作者 杨易 吴健 +1 位作者 王鑫 徐洲洋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0-110,共11页
现代高层建筑表面常设有遮阳条、竖向装饰条等局部构件,建筑角区也通常采用圆弧化等设计措施。这些常见建筑设计特征对风荷载的影响不容忽略,而当前设计规范有待完善。以CAARC高层建筑标准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刚性模型测压试验和高频天... 现代高层建筑表面常设有遮阳条、竖向装饰条等局部构件,建筑角区也通常采用圆弧化等设计措施。这些常见建筑设计特征对风荷载的影响不容忽略,而当前设计规范有待完善。以CAARC高层建筑标准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刚性模型测压试验和高频天平测力试验,研究了建筑表面布置粗糙条和角区圆弧化共计7种工况对结构风荷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光滑模型工况下,随圆角率由0增至10%,建筑迎风面角区极值负压绝对值会逐渐增加,最大增幅约为38.4%,而结构整体风荷载体型系数会逐渐减小,X向和Y向整体体型系数的最大减幅分别约为26.3%和39.9%;模型表面增设厚度为1.5 mm的竖向或网格粗糙条时,有利于减小结构角区及中部的极值负压绝对值,最大降幅为13.68%,对结构整体体型系数而言,粗糙条模型比直角光滑模型略有下降;布置竖向粗糙条和圆弧角对建筑角区表面风压的影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叠加关系,当同时布置竖向粗糙条和圆弧角时,角区的极值负压绝对值幅度增大,最大增幅为45.1%;布置粗糙条或角区圆弧化后,横风向功率谱峰值降低,功率谱峰值对应无量纲频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ARC标准模型 风荷载 圆弧角 粗糙条 风洞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场算法与结构力学耦合驱动参数化生形设计方法研究——以白云山南门工程项目为例
19
作者 苏朝浩 卢珊丽 +2 位作者 任子扬 王子安 吴中平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66-75,共10页
以结构性能驱动为核心,提出了一种融合结构力学原理与智能优化算法的参数化协同设计方法,通过建立“算法生形-力学耦合-性能迭代”的三阶段工作流,探索新型空间结构的高效找形路径。创新性地将磁场算法引入建筑形态生成,通过磁场算法运... 以结构性能驱动为核心,提出了一种融合结构力学原理与智能优化算法的参数化协同设计方法,通过建立“算法生形-力学耦合-性能迭代”的三阶段工作流,探索新型空间结构的高效找形路径。创新性地将磁场算法引入建筑形态生成,通过磁场算法运算器构建花形的生成、变化与调控模式;继而开发结构力学耦合求解程序模块,建立形态参数与力学响应的动态映射关系;最终通过遗传算法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实现形态参数与结构性能的协同进化,构建涵盖100多种花形伞状结构构型数据库。在广州白云山南门工程项目中,该方法成功实现木棉花意象的数字化转译,生成兼具结构效能与艺术表现力的云状伞形空间结构,验证了该方法的工程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化设计 结构性能 磁场算法 结构优化 结构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家用3D打印技术的空间建构探索与实践
20
作者 熊璐 罗越 林广思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6-151,共6页
家用3D打印技术可满足大众的定制化需求,实现小产品的自主设计与制造,但在适合人体活动的中尺度空间营造方面,往往受到打印尺寸、打印速度、构件强度等因素限制而鲜有应用。本研究旨在设计、测试并验证一套基于家用3D打印节点的空间建... 家用3D打印技术可满足大众的定制化需求,实现小产品的自主设计与制造,但在适合人体活动的中尺度空间营造方面,往往受到打印尺寸、打印速度、构件强度等因素限制而鲜有应用。本研究旨在设计、测试并验证一套基于家用3D打印节点的空间建构系统。采用通过设计做研究的方法,通过竹构作品“自由地生长”的设计与建造过程,探索家用3D打印技术应用于空间建构的具体途径,即基于家用3D打印工艺的研发,自主设计与制造节点连接管材,研发并验证具备高自由度的空间建构系统。在不依赖工厂与大型加工机械的情况下,大众仍然可以运用家用3D打印技术自主设计并快速建造适合人体活动尺度的复杂造型构筑物。研究拓宽了家用3D打印机的应用范围,降低了参数化设计的专业门槛,为原竹建筑提供了新的节点构造方式,拓展了原竹设计的自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 增材制造(3D打印) 原竹构筑 装配式建造 通过设计做研究(RT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