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超越“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上对立的哲学创新——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哲学观变革看 |
涂良川
|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
刘卓红
牟修新
|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4
|
|
3
|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发展和创新 |
任贵祥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4
|
马克思道德观构建的基础问题——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
张永刚
|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5
|
马克思主义与组织研究:基于恩格斯关于战争与社会的著述 |
刘畅(译)
凌菲霞(译)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6
|
《群众》周刊与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的传播 |
何建娥
陈金龙
|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0
|
|
7
|
麦金太尔早期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批判与建构 |
张永刚
刘卓红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8
|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方法论启示 |
刘卓红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9
|
社会生产力与“全面深化改革”--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的当下解读 |
关锋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0
|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何以相遇相融? |
关锋
黎华楠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1
|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进展 |
肖扬东
刘卓红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2
|
意识形态整合与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的建构——以新中国初期为中心 |
周连顺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3
|
旧立场对新信仰的悖逆——萨特用存在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企图与方案述论 |
彭赟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1
|
|
14
|
蔡和森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中国化 |
林妙珊
|
《毛泽东研究》
|
2016 |
1
|
|
15
|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蒙逻辑:本体、方法与价值 |
蔡臻臻
崔卫生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6
|
青年马克思政治批判的哲学叙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再考察 |
涂良川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17
|
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特色及其局限 |
白文杰
刘同舫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18
|
托克维尔的人道主义及其马克思哲学审视 |
王丽娟
刘同舫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9
|
青年马克思经济学术语刻画存在逻辑的哲学叙事——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方法论的一种考查 |
涂良川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20
|
马克思剩余价值概念的三重历史意蕴——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视角 |
刘卓红
杨煌辉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