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越“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上对立的哲学创新——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哲学观变革看
1
作者 涂良川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14,共7页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超越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形上对立,是真正革命的和实践批判的新哲学。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剖析并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肯定以唯物主义坚持客观性的哲学立场;把人的“能动性”还给现实的感性活动...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超越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形上对立,是真正革命的和实践批判的新哲学。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剖析并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肯定以唯物主义坚持客观性的哲学立场;把人的“能动性”还给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推进了唯心主义积极哲学要素的开显,开启了基于既往哲学理论、满足现实时代需要与内含文明创新逻辑的哲学观变革。马克思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的哲学创新,不仅创建了表征时代精神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形态,而且赋予了哲学时代化、现实化和实践化的文明内涵,还使哲学创新真正深入到哲学思维的变革之中。因此,讨论马克思超越“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形上对立的哲学创新,本质上就是讨论时代变革与哲学创新同频共振的理论路径与思想方式,是真正将时代精神主题化、实践智慧文明化和文明理念思维化的前提与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哲学创新 新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卓红 牟修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4,284,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实现开放、合作、共赢的世界交往,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胸怀天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实现开放、合作、共赢的世界交往,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胸怀天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的新时代阐释,是倡导人类共同价值和构建未来人类社会理想图式的中国智慧,是以世界各国人民为主体,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点,以“立己达人”为实现径路,以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目标,在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开放大格局中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目标奋斗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持胸怀天下 世界观和方法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发展和创新 被引量:1
3
作者 任贵祥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共11页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命题。此后,“两个结合”载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命题。此后,“两个结合”载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两个结合”是对“一个结合”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创新和飞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理论命题 发展和创新 六中全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道德观构建的基础问题——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4
作者 张永刚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2,共9页
理解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不应陷入“道德论”或“非(反)道德论”这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误区,而应将其置诸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中理解其有效性与客观性。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重要文本,厘清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道德何以存在,以... 理解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不应陷入“道德论”或“非(反)道德论”这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误区,而应将其置诸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中理解其有效性与客观性。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重要文本,厘清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道德何以存在,以及其规范性何以建构,是马克思道德观构建的基础问题。马克思在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以人的存在方式为解释视野,对道德进行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反思与说明,构建了一种更为科学的道德观。一方面,他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解释原则,面向“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和存在方式,形成真正合乎人类生存发展的道德关切。另一方面,这种面向社会生活本身的道德呈现,不仅避开了道德虚无主义和道德决定论的思想误区,而且指出了深刻把握社会运行机制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道德 历史唯物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组织研究:基于恩格斯关于战争与社会的著述
5
作者 刘畅(译) 凌菲霞(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124,共14页
通过恩格斯的军事著作,可以探讨保罗·阿德勒(Paul Adler)倡议的对组织研究领域的“古典马克思主义式”(paleo-Marxist)创新。恩格斯对军事组织、文化、领导和管理的研究,特别是他对克里木战争中各方实力的分析值得重点关注。尽管... 通过恩格斯的军事著作,可以探讨保罗·阿德勒(Paul Adler)倡议的对组织研究领域的“古典马克思主义式”(paleo-Marxist)创新。恩格斯对军事组织、文化、领导和管理的研究,特别是他对克里木战争中各方实力的分析值得重点关注。尽管恩格斯在这些著作中通常只是稍微体现马克思主义式观点,但它们阐明了一种马克思主义分析形式,打破了学界在语言转向后广泛流传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讽刺性批评。恩格斯的军事著作对民族、阶级、种族和性别主体性进行了有力而细致的分析,在(新兴的)资本主义语境中,组织文化正是通过这些主体性再生产出来的。尽管恩格斯把握到了现代军事组织的资本主义形式,但他并未将这些组织文化还原为对这种形式的机械再生产。相反,他认为,虽然生产方式规定组织运作的框架,但这些组织也总是通过特殊文化和具体个体来运作的,而个体的操作与行动是可以接受内在批判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马克思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恩格斯 军事著述 组织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众》周刊与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的传播 被引量:10
6
作者 何建娥 陈金龙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52,共7页
《群众》周刊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和香港地区公开出版的机关理论刊物,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平的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诠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大历史事件的回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展示,担... 《群众》周刊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和香港地区公开出版的机关理论刊物,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平的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诠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大历史事件的回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展示,担负起在国统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重任。《群众》周刊为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采取了灵活多样、贴近实际的传播方法,如借助纪念活动刊发纪念文章、理论推介与理论交锋并举、通过刊载广告推介进步书刊、通过开辟读者信箱解疑释惑。《群众》周刊不仅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范围、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且有效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塑造了中共领袖群体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周刊 马克思主义 国统区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金太尔早期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批判与建构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永刚 刘卓红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4-89,共6页
麦金太尔是第一代英国新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早期麦金太尔重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尝试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有别于晚期美德伦理研究的"另一个麦金太尔"。通过对斯大林主义的道德缺场与教条主义历史观... 麦金太尔是第一代英国新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早期麦金太尔重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尝试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阐释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有别于晚期美德伦理研究的"另一个麦金太尔"。通过对斯大林主义的道德缺场与教条主义历史观的批判,以及对英国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反思,麦金太尔建构其早期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人性复归是麦金太尔建构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而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为其提供了最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金太尔 马克思主义 人性 亚里士多德 英国新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方法论启示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卓红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21,177,共9页
作为马克思之后的两股重要力量,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某种殊途同归的特点:在理论生成和推进语境上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不拘泥于教条,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思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的方法和行动的指南;坚... 作为马克思之后的两股重要力量,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某种殊途同归的特点:在理论生成和推进语境上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不拘泥于教条,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思维,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的方法和行动的指南;坚持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在对马克思主义内部各种错误思想的批判中获得真知灼见。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根据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斗争形势的变化,重新思考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所得出的有益结论,是留给当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宝贵思想遗产,对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批评精神 实践思维 人本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产力与“全面深化改革”--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的当下解读 被引量:3
9
作者 关锋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6-124,共9页
社会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有三种基本意指,分别为:和自然生产力相对意义上的;和个人生产力相对意义上的;一个社会总和性的全部生产力。其中,第三种指的是一定社会物质生产劳动与那些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再是物质生产过程... 社会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有三种基本意指,分别为:和自然生产力相对意义上的;和个人生产力相对意义上的;一个社会总和性的全部生产力。其中,第三种指的是一定社会物质生产劳动与那些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再是物质生产过程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内在要素)的全部社会因素,如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甚至宗教观念等相互作用的总结果;它虽然把生产关系包含在内,但这并没有违背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法。因为,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存在三层维度的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法主要发生在第二层维度的生产力(中观维度)与生产关系中间,而第三种意义上的社会生产力则构成生产力的第三层维度(宏观维度)。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正式文件更多地采用了社会生产力的说法。而习近平同志近期提出的"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与"全面深化改革",都凸显了第三种意义上的社会生产力存在的重要性,可视为对之的当下有力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 全面深化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何以相遇相融? 被引量:2
10
作者 关锋 黎华楠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43,共9页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愈益凸显而发展迅猛,影响越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结果。这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主要有三种情况,生态学...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愈益凸显而发展迅猛,影响越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结果。这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主要有三种情况,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因之主要有三种理路,即针对生态危机的病理诊断学理路、针对马克思主义内在地是否与生态学相符的重释和辩护论理路、针对生态危机解决的危机疗愈学亦即生态社会主义理路。这三种理路都有各自立足的理据,但一种把三者组合在一起的整体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更有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成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扬东 刘卓红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0-37,共8页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一步深化,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一步深化,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国家论述上有重要突破,极具建设性;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意味着国家社会关系的重构,也是中国国家建设推进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而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是一次重大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 国家理论 新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识形态整合与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的建构——以新中国初期为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连顺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42,共7页
马克思主义的优势话语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以破"旧"立"新"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整合,推动以党政干部、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的优势话语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以破"旧"立"新"为主要内容的意识形态整合,推动以党政干部、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借此成功建构起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优势话语权,既巩固了党自身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也为顺利推进当时的社会变革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但是,由于缺乏执政经验,没有及时从革命党思维转变为执政党思维,在思想文化领域过分求纯和急于求成,在尊重人们思想意识的差异、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化的功能定位等方面都出现一定的偏差,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初期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话语权 历史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立场对新信仰的悖逆——萨特用存在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企图与方案述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30-36,共7页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萨特晚期哲学的新样式。本文概述了萨特接近马克思主义之初试图用存在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案,分析了其功过得失及其原因,表明两种哲学的主导性原则根本对立的理论想融合在一起是根本不可能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 心理分析 社会学分析“前进—逆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蔡和森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中国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妙珊 《毛泽东研究》 2016年第6期101-113,共13页
蔡和森是我们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为译介、阐释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以此为指导分析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提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与中国社会构想的主张,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中国化。
关键词 蔡和森 社会形态理论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蒙逻辑:本体、方法与价值
15
作者 蔡臻臻 崔卫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7-42,共6页
马克思主义呈现两大理论形态,一是作为政治革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以及人类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其任务在于推动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治革命;二是作为启蒙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的学说,其任务在于通... 马克思主义呈现两大理论形态,一是作为政治革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以及人类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其任务在于推动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治革命;二是作为启蒙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的学说,其任务在于通过思想解放运动,推动全人类的解放以及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新一轮思想启蒙运动的领导者,其历史使命就是继续启蒙:经过思想启蒙的社会个体,能够摆脱康德所说的“不成熟”状态,从自由个体走向历史主体,能够承担起推动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启蒙 批判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马克思政治批判的哲学叙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再考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涂良川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3,共8页
青年马克思对法哲学的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批判,直指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之现实性、实践性与超越性,不仅为其解决物质利益的困惑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而且明确表达了对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之全... 青年马克思对法哲学的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批判,直指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之现实性、实践性与超越性,不仅为其解决物质利益的困惑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而且明确表达了对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之全新看法。青年马克思以“高卢雄鸡”来表征哲学与时代互动的方式,使哲学在“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中真正“为历史服务”,并真实地“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政治批判 哲学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特色及其局限 被引量:1
17
作者 白文杰 刘同舫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3-38,161,共6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其创始人与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在争辩中产生的。与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相比,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具有自身的理论特色:拒斥自然辩证法、捍卫革命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其创始人与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在争辩中产生的。与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相比,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具有自身的理论特色:拒斥自然辩证法、捍卫革命性和批判性、强化总体性原则;作为一个并不统一的思想体系,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辩证法的理解,呈现出人本主义内部差异以及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分化;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存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以及乌托邦的重大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辩证法 理论特色 理解分化 理论局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克维尔的人道主义及其马克思哲学审视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丽娟 刘同舫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6-50,共5页
托克维尔从身份平等的源发性事实出发,揭示民主制度的潜在弊病即"多数暴政"。为了克服"多数暴政"使民主制度得以长存,托克维尔寄希望于博爱式人道主义。博爱式人道主义并非解决"多数暴政"弊病的"良... 托克维尔从身份平等的源发性事实出发,揭示民主制度的潜在弊病即"多数暴政"。为了克服"多数暴政"使民主制度得以长存,托克维尔寄希望于博爱式人道主义。博爱式人道主义并非解决"多数暴政"弊病的"良药",而只是资产阶级妄图调和矛盾的"麻醉剂"。要想克服民主的弊端以实现真正民主,必须回到马克思哲学中汲取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克维尔 “多数暴政” 博爱式人道主义 马克思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马克思经济学术语刻画存在逻辑的哲学叙事——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哲学方法论的一种考查 被引量:1
19
作者 涂良川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共10页
哲学只有进入历史的维度,才能产生深刻的思想、反映鲜活的现实并展望人类历史的未来发展。青年马克思面对“物质利益的难题”,受到费尔巴哈的启发,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国民经济学”的“整个实证”进行了批判,将原本用于... 哲学只有进入历史的维度,才能产生深刻的思想、反映鲜活的现实并展望人类历史的未来发展。青年马克思面对“物质利益的难题”,受到费尔巴哈的启发,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国民经济学”的“整个实证”进行了批判,将原本用于表达现存逻辑的经济学术语升华为刻画存在逻辑的哲学概念,把现实经济运行的逻辑转化为分析人的存在的理论逻辑,从而使“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成为“历史之谜的解答”。这是一种通过哲学方法论的创新,使现实进入思想、让思想成为现实的哲学叙事。如今,我们重返青年马克思的这一哲学叙事,不仅是为了深入理解与确认马克思哲学观念变革的思想逻辑、理论逻辑和学术逻辑,更是为了在当今时代思考与推进哲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哲学方法 经济学术语 哲学观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剩余价值概念的三重历史意蕴——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视角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卓红 杨煌辉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38,共10页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要从剩余价值的本质、实现及转化形式等几个方面重点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问题。运用历史辩证法对剩余价值概念作历史剖析,是马克思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关键,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要从剩余价值的本质、实现及转化形式等几个方面重点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问题。运用历史辩证法对剩余价值概念作历史剖析,是马克思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关键,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视角,马克思剩余价值概念具有三重历史意蕴:从人本尺度看,剩余价值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历史起点;从生产尺度看,剩余价值是资本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历史杠杆;从社会尺度看,剩余价值社会化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归宿。当前,重读《资本论》,剖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 唯物史观 资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