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词源学中的符号学及音乐符号学相关问题的考察 |
黄汉华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
2024 |
3
|
|
2
|
19世纪海峡殖民地土生华人的音乐与身份杂糅——从沃恩《海峡殖民地华人的生活方式与习俗》谈起 |
仲立斌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国民音乐教育不应以审美为核心吗?——与杜亚雄先生商榷 |
阮潇静
郭声健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7
|
|
4
|
另一只眼睛看课程——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为例 |
郭声健
李小缨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3
|
|
5
|
广州大学城艺术培训市场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
郭声健
陈晓敏
王晓盈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
2011 |
5
|
|
6
|
“民族传统体育+音乐”的发展路径——以岭南传统体育项目“南狮”为例 |
宁海天
|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1
|
|
7
|
现代技法与民族民间音乐的化合——论钢琴曲《多耶》的创作特征 |
杨凌云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2 |
22
|
|
8
|
高中音乐新课改面临的三大挑战 |
郭声健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
2009 |
13
|
|
9
|
乐谱文本在音乐符号行为链条中的中介作用 |
黄汉华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8
|
|
10
|
关于民族音乐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
丁义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4 |
19
|
|
11
|
勃拉姆斯《间奏曲》Op.117——关于音乐分析与演奏中的情感表现 |
杨凌云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6
|
|
12
|
“循声说”——音乐起源新论 |
蒲亨建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7
|
|
13
|
从音乐的审美看音乐表演的二度创作 |
刘静怡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14
|
音乐活动:人以美的音响符号进行情感交往的特殊方式 |
黄汉华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7
|
|
15
|
音乐人类学本事初论 |
蒲亨建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16
|
艰难的突围——“重写音乐史”史学思潮的回顾与思考 |
冯长春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
2013 |
11
|
|
17
|
论郭乃安先生音乐学的人本观点 |
吴璨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18
|
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滥觞——辛亥时期音乐文化巡礼 |
冯春玲
冯长春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9
|
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贯穿本土音乐的思考 |
许新华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1 |
6
|
|
20
|
中小学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应澄清的几个问题 |
郭声健
|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