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专利计量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技术创新演化研究 被引量:41
1
作者 李文辉 李青霞 丘芷君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4-86,共13页
技术创新协同是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要义。本文以合作申请专利信息为依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城市创新协同网络、组织创新协同网络、个体创新协同网络3个维度,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技术创新演... 技术创新协同是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要义。本文以合作申请专利信息为依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城市创新协同网络、组织创新协同网络、个体创新协同网络3个维度,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技术创新演化过程及机理。研究发现: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技术创新协同具有地理邻近特征,地理距离较近的城市更利于开展面对面的直接互动与交流,提升了技术创新协同和再创新的速度;②粤港澳大湾区组织间技术创新协同具有组织邻近特征,组织属性相似的协同双方,更易于建立信任关系和业务往来,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协同;③粤港澳大湾区个体间技术创新协同具有技术邻近特征,具有亲缘关系的集团企业,因技术相近、业务相同而更易于技术创新协同、转移和吸收;④应结合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利用活跃的市场经济优势,从城市、组织和个体角度,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技术创新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协同 技术创新 演化过程 专利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回顾:兼谈地理学可能的贡献 被引量:14
2
作者 陶伟 蔡浩辉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28,共13页
“遗产时代”已经开启,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探索,学界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然而,富有综合性和批判性的地理学对该话题的关注和贡献仍有待提高,文章希望从实践回顾、话题梳理、国家战略推进等3个方面促进地理学者为建构非... “遗产时代”已经开启,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探索,学界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然而,富有综合性和批判性的地理学对该话题的关注和贡献仍有待提高,文章希望从实践回顾、话题梳理、国家战略推进等3个方面促进地理学者为建构非遗跨学科研究体系贡献力量。首先,从“非遗”概念的诞生以及民间文化的复苏入手,回顾了中国历年有关非遗的保护实践,总结出非遗研究的“特性与意义的构建”“传承与制度的反思”和“开发与社区能动性”3个重点议题,论述了中国学者在积极借鉴西方批判性遗产研究学术成果上所着力构建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非遗研究体系。其后,将非遗放置在乡村振兴、城市发展和文化强国3个国家战略中给予考量,指出非遗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已被纳入到国家政治和社会体系之中,成为助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最后,在总结归纳非遗研究话题与进展的基础上,对地理学在非遗领域可以开展的工作进行讨论,以期启发和深化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中国经验 国家战略 地理学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人文地理学的空间认知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陶伟 任建造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0,共10页
空间认知是一种主观性体验,不仅反映了物质空间的主观映射,还表征地理空间与认知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20世纪地理学的人本主义转向,人文地理学者开始思考主观认知与环境空间的关系.文章在梳理国内人文经济地理领域与空间认知相关的... 空间认知是一种主观性体验,不仅反映了物质空间的主观映射,还表征地理空间与认知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20世纪地理学的人本主义转向,人文地理学者开始思考主观认知与环境空间的关系.文章在梳理国内人文经济地理领域与空间认知相关的核心文献的基础上,概括了有关空间认知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并对空间认知的主体与客体、空间认知结构、空间认知过程和空间认知外化手段4个议题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在此基础上,厘清并总结了国内人文地理学对空间认知进行研究的实际状况:(1)空间认知内涵在不断深化,由静态转向动静态的相互结合.(2)研究结构在不断完善.(3)研究范式趋向本土化,体现了4个重要转变:研究主体从单一社会属性主体向多利益关系主体转变;研究尺度从传统的城市空间向功能性城市空间转变;空间单元从城市空间向城乡空间转变;研究方法从定性方法为主向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认知 人文地理 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地理学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研究述评 被引量:9
4
作者 陈淳 肖润琦 +1 位作者 谷小容 吴乐慰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3-384,共12页
文章通过梳理在WOS(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谷歌学术、中国知网(CNKI)等平台筛选出的较高引用率、方法比较规范、与留守儿童主题相关性强的国内外文献159篇,从理论层面总结了儿童地理学研究的新转向:关注儿童与空间的关系,强调儿... 文章通过梳理在WOS(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谷歌学术、中国知网(CNKI)等平台筛选出的较高引用率、方法比较规范、与留守儿童主题相关性强的国内外文献159篇,从理论层面总结了儿童地理学研究的新转向:关注儿童与空间的关系,强调儿童在空间使用中的主体性,重视不同情境下儿童地理体验的差异性。并梳理了跨国迁移背景下留守儿童的3个研究主题:从空间视角探讨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实践;从主体性出发探讨儿童在迁移链中的体验;在童年的差异性基础上讨论本土儿童的问题。同时从问题视角和积极视角分析了国内城乡迁移背景下留守儿童的研究主题,指出因现有研究范式中的经验主义和成人中心主义而存在的局限性。尝试勾勒出符合中国情境的留守儿童研究新范式,提出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空间,留守儿童的能动性、异质性和多样性是国内留守儿童研究亟需关注的内容。呼吁学者采用历时和动态的研究设计,充分展现儿童如何理解、体验和应对复杂的流动背景下的日常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地理学 留守儿童 空间 主体性 城乡迁移 中国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空间认知的句法研究:贵州加车村案例 被引量:25
5
作者 林可枫 陶伟 古恒宇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08-1618,共11页
以贵州省从江县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加车村为研究对象,对加车村进行句法分析,并对村民、游客进行空间认知调查,结果表明:加车村新核心占据着整合度高值区域,汇集人流的作用不断增强,旧核心则因特定的空间结构和社会功能保持着中心地位;... 以贵州省从江县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加车村为研究对象,对加车村进行句法分析,并对村民、游客进行空间认知调查,结果表明:加车村新核心占据着整合度高值区域,汇集人流的作用不断增强,旧核心则因特定的空间结构和社会功能保持着中心地位;高整合度的线性街巷,以及位于高整合度轴线附近的空间要素更容易为人们所认知;村寨全局整合度、局部整合度与空间使用者的空间认知正向相关,村民的空间认知与全局整合度密切相关,而游客的空间认知则与局部整合度相关性更强。文章揭示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成因,并利用意象图探讨空间形态对不同使用者空间认知的影响。最后,基于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空间认知特征,从节点空间、街巷空间、空间界面3个方面,构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空间认知保护框架,为传统村落空间继承和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空间形态 空间认知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 加车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数据结合的高分一号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方法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欧健滨 罗文斐 刘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97,共6页
基于多时相的GF-1数据获取NDVI时序变化、NDWI和MNDVI等指数图像数据,辅以Landsat8卫星OLI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得到了不同地物在光谱、时相和形状等方面的特征;通过分析各种地物类型在这些特征上的差异和变化规律,总结出不同... 基于多时相的GF-1数据获取NDVI时序变化、NDWI和MNDVI等指数图像数据,辅以Landsat8卫星OLI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得到了不同地物在光谱、时相和形状等方面的特征;通过分析各种地物类型在这些特征上的差异和变化规律,总结出不同地物的特征提取规则,构建了一种基于GF-1数据在地物复杂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方法,并以广州市为实验区,运用该方法、最大似然法和最小距离法进行了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及其精度评价.结果显示:基于GF-1数据在地物复杂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方法的总体精度为85.86%(部分地物分类精度达到95%以上),与最大似然法及最小距离法相比,其总体精度分别提高了4.62%和12.24%,说明该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GF-1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中的实际应用潜力,且有效提高了各种土地利用/覆盖地物类别的分类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分类 高分一号 NDVI时间序列 多时相数据 地物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尺度研究进展:概念化框架、实践路径及启示 被引量:8
7
作者 后雪峰 陶伟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1-891,共11页
通过梳理西方尺度研究的内涵和主要内容,发现尺度主要包含尺度本体论、尺度隐喻和尺度实践3个主要要素。尺度的本体论认为尺度是静态的等级化的物质实体,尺度的隐喻体现在尺度可通过话语进行多样化的解构和表达,尺度实践表示尺度通过不... 通过梳理西方尺度研究的内涵和主要内容,发现尺度主要包含尺度本体论、尺度隐喻和尺度实践3个主要要素。尺度的本体论认为尺度是静态的等级化的物质实体,尺度的隐喻体现在尺度可通过话语进行多样化的解构和表达,尺度实践表示尺度通过不同行动者间的互动进行社会建构以实现尺度的再创造。尺度的3个要素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对立性:在统一性上,尺度本体论为尺度隐喻与尺度实践的实现创造了前提,尺度隐喻及尺度实践发展了尺度本体论;在对立性上,尺度本体论是实在论立场,尺度隐喻和尺度实践是建构论的产物。西方尺度研究主要经历了2个典型的阶段:将尺度物化为固定的空间实体;不同行动主体运用尺度进行社会实践或话语表达。这启示中国化的尺度研究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既要承认物质空间实体的作用,也要接受行动者的能动性,将尺度看作是人、物相互作用的关系网络。文章展示了尺度概念化框架并实现了尺度的应用路径归纳,具体体现在尺度化、尺度解构及尺度政治3个方面。同时提出将资源配置效果纳入到尺度实践的分析要素之中以实现尺度的政治经济,这不仅扩充了尺度的理论内涵,还增加了尺度的实践应用效果和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 概念化框架 尺度本体论 尺度隐喻 尺度实践 尺度的政治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基于知识复杂性视角 被引量:3
8
作者 罗欣然 夏丽丽 +1 位作者 张佳锃 安琳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00-1313,共14页
从维稳性、适应性和转型性3个维度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测度框架,探究2010—2020年珠三角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空间演化及知识复杂性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知识复杂性通过知识子集类型的多样性、子集间的相互依... 从维稳性、适应性和转型性3个维度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测度框架,探究2010—2020年珠三角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空间演化及知识复杂性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知识复杂性通过知识子集类型的多样性、子集间的相互依赖性和知识空间粘性、吸收和竞争效应影响系统韧性;2)2010—2020年珠三角创新生态系统韧性显著提升,逐步形成以深圳、广州为核心,中部高、东西部低的空间格局,中部和东西部韧性差异日益显著;3)不同韧性维度空间呈现中部地区维稳性、适应性较高,东部地区转型性较高,西部地区3个维度的韧性均较低的空间格局,其中,维稳性呈现“中部高、东西部低”的稳定结构,适应性呈现“中北和中东部高、中南和东、西部低”的稳定结构,转型性呈现“中、东部高、西部低”演变为“中东部、东部高、中西部和西部低”的发展态势;4)知识复杂性对珠三角创新生态系统韧性具有显著正效应,对系统维稳性、适应性的影响显著为正,对转型性的影响显著为负,知识复杂性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和政策环境优化对珠三角创新生态系统韧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韧性 知识复杂性 空间演化 影响因素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商品化中的物质实践和话语建构——以困鹿山普洱茶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陶伟 李晓璇 蔡浩辉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50-2159,共10页
以云南省宁洱县困鹿山村为案例地,基于“自然的社会建构”理论视角,从当地普洱茶的商品化行动者网络中审视人类与非人类、社会与自然的互动过程和复杂关系。研究发现,在普洱茶商品化的时空过程中,不同的人类主体围绕普洱茶展开了一系列... 以云南省宁洱县困鹿山村为案例地,基于“自然的社会建构”理论视角,从当地普洱茶的商品化行动者网络中审视人类与非人类、社会与自然的互动过程和复杂关系。研究发现,在普洱茶商品化的时空过程中,不同的人类主体围绕普洱茶展开了一系列社会实践,赋予了其丰富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与此同时,普洱茶见证了困鹿山村的乡村重构,村落的物质形态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普洱茶发生了重大转变,其商品化进程已经深深嵌入到地方的发展中。通过剖析普洱茶在困鹿山村重构的核心作用,自然要素的能动性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与过程,进而呼吁从自然与社会的互动视角重新理解中国新时期乡村发展的进程和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的社会建构 行动者网络 普洱茶 自然的商品化 困鹿山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专刊序言 被引量:1
10
作者 陶伟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I0001-I0002,共2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乡村遗产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提振乡村文化自信和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文化遗产保护与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乡村遗产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体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提振乡村文化自信和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蕴藏着“谋划振兴”的“大乾坤”,在全面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中融合遗产保护,是新时期中国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此背景下,立足于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积极响应和贯彻国家战略,深入研究乡村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实现路径和理论逻辑,是当下也是未来地理学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遗产保护 农耕文明 乡村遗产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文化自信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学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寨万达小镇模式下乡村非遗资源的保护利用实践 被引量:5
11
作者 黎键良 陶伟 +2 位作者 韩昱青 侯欣莹 谢婷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51,共9页
特色小镇是中国当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课题,丹寨万达小镇作为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为主题的特色小镇,是研究非遗资源和非遗资源保护利用实践的一个典范。本文通过对“丹寨万达小镇模式”的解读,剖析其发展过程及模式构建... 特色小镇是中国当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课题,丹寨万达小镇作为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为主题的特色小镇,是研究非遗资源和非遗资源保护利用实践的一个典范。本文通过对“丹寨万达小镇模式”的解读,剖析其发展过程及模式构建对乡村非遗资源的保护利用实践与乡村振兴的作用及影响,试图为特色小镇建设和区域尺度下的乡村非遗实践提供依据和参考。研究发现:(1)丹寨万达小镇模式以乡村非遗资源为核心,构成稳定的“人—业—地”实践模式,产生城乡互动效应,实现了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2)该模式激活了区域内乡村非遗资源保护利用实践的积极性,持续深化了文旅融合,逐步实现了非遗复兴和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小镇 “人—业—地” 城乡互动 文旅融合 非遗复兴 丹寨万达小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视角下旅游休闲场所的主客关系——以广州白天鹅宾馆大堂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古恒宇 陶伟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2-92,共11页
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对广州市白天鹅宾馆大堂的空间组构规律进行分析,并结合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质性分析方法,探究空间因素在主客交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酒店大堂呈现“视觉整合统一,空间分割互补”的空间构型特征,该特征... 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对广州市白天鹅宾馆大堂的空间组构规律进行分析,并结合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质性分析方法,探究空间因素在主客交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酒店大堂呈现“视觉整合统一,空间分割互补”的空间构型特征,该特征与游客需求相适应。2)大堂中的主客关系表征出接触时间短、受限于特定时空间、地位不平衡等特点,游客在主客关系中的地位高于酒店员工,酒店的盈利性是塑造主客关系不平衡性的主要原因。3)空间对不平衡主客关系的塑造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大堂空间“迎合”了各类旅游休闲者的需求,促进其旅游休闲体验的提升,同时“规训”了酒店员工的行为;空间对部分酒店员工产生了正向的“外溢”作用;空间是展现酒店服务水平的“门面”和“舞台”,酒店管理者试图通过大堂的空间设计维持不平衡的主客关系。4)酒店管理者及员工有意图地为游客营造“家”的感受,提升其满意度及出行体验。“家”的建构与游客现代性背景下的情感有关,在特定的空间构型下可外化为舒适性、便利性等诸多体验,并作用于其消费等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关系 酒店大堂 空间句法 家空间 白天鹅宾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业知识基础视角下城际创新网络模拟与邻近机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佳锃 夏丽丽 +2 位作者 林剑铬 安琳 蔡润林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40-1854,共15页
从知识创造动态与经济绩效2个维度量化识别行业知识基础,基于修正引力模型构建2005-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异质性知识基础行业城际创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二次指派程序(QAP)探究不同类型知识基础行业创新网络的结构演化与邻近机制,... 从知识创造动态与经济绩效2个维度量化识别行业知识基础,基于修正引力模型构建2005-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异质性知识基础行业城际创新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二次指派程序(QAP)探究不同类型知识基础行业创新网络的结构演化与邻近机制,结果显示:1)行业知识基础可划分为解析型、象征型、解析-综合型、综合-解析-象征型和综合-象征-解析型5种类型。2)解析型网络呈双核、其他网络呈多核结构;解析型、解析-综合型和综合-解析-象征型网络核心城市行政或经济中心指向明显,子群内中心城市联系紧密,象征型和综合-象征-解析型网络核心城市变动大,子群内联系等级不明显;解析型网络结构日益“紧密化”,象征型呈现“松散-紧凑-松散”、解析-综合型呈现“紧凑-松散-紧凑”的演变态势,综合型知识基础主导的网络结构较稳定。3)地理邻近对除解析型以外的4种网络影响显著为正,认知与技术邻近对5种网络影响均显著为正,制度邻近对解析型、解析-综合型网络影响显著为正;地理与技术邻近交互对5种网络影响均显著为正,地理与认知邻近交互对解析型、象征型和解析-综合型网络影响显著为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知识基础 城际创新网络 邻近机制 社会网络分析 QAP回归 长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