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理论审思与实践策略 被引量:31
1
作者 卢晓中 陈先哲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19,共8页
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具有整体关联性、个体多样性、管理一体性的主要特征。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的整体关联性较高,但在规模、结构和质量上都还需进一步提升;在个体多样性上,集群架构已经基本成型并各有所长,但空间布局上以四大城... 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具有整体关联性、个体多样性、管理一体性的主要特征。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的整体关联性较高,但在规模、结构和质量上都还需进一步提升;在个体多样性上,集群架构已经基本成型并各有所长,但空间布局上以四大城市为中心的团块状发展与不均衡共存;在管理一体性上,集群具有共同目标愿景,但还需完善满足各方利益的合作共享机制,以有效发挥集群功能。着眼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在加强整体关联性上应明确打造"科-产-教"融合的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不同类型高校与不同区域、产业之间的衔接互动;在加强个体多样性上应大力构建中心城市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空间布局,大力推进大湾区创新型大学的建设,促进高等教育集群的多样性;在加强管理一体性上应充分利用"一国两制"优势和大湾区特色,大胆先行先试,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湾区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高等教育 粤港澳大湾区 高等教育集群 整体关联性 个体多样性 管理一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视角 被引量:13
2
作者 秦琴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31,共12页
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建立区域层面的质量保障机构,从制度层面提升和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是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保证。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并不是粤港澳三地的统一发展或无差异发展,而是粤... 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建立区域层面的质量保障机构,从制度层面提升和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是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保证。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并不是粤港澳三地的统一发展或无差异发展,而是粤港澳三地基于各自的发展特点,通过错位发展和互利共赢的教育合作实践,形成大湾区内部多元包容、整体有序、和而不同的马赛克式的教育发展新格局。根据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政治、组织和功能三种基本路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在制度设计、组织机构建设、标准体系建设、资金筹措以及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建设初期,可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成立由政府主管和多方参与的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委员会、制定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体系、建立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信息共享平台等四个方面,构建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框架体系,并建立起合作与联动的质量保障机制,从而进一步畅通粤港澳三地人才交流渠道,增强信息透明度,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高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 粤港澳大湾区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信息共享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心—边缘”到创新网络:知识溢出视野下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杨蕾 陈先哲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99,共9页
知识溢出理论的集聚—溢出逻辑对于解释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适切性。研究基于知识溢出的理论分析框架,比较国内外主要的高等教育集群,重点分析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的知识溢出效应,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的... 知识溢出理论的集聚—溢出逻辑对于解释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适切性。研究基于知识溢出的理论分析框架,比较国内外主要的高等教育集群,重点分析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的知识溢出效应,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的规模效应初显,极化效应快速提升,关联效应逐步深化,蕴藏巨大的创新潜力。高等教育集群的知识溢出效应主要受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的资源差异、知识吸收能力和溢出距离等因素的影响。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发展原则,培植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集群,协同外部规划与内生融合的动力机制,推动知识溢出模式从“中心—边缘”向创新网络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高等教育集群 知识溢出 创新网络 吸收能力 溢出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应对人口变化的多维策略与国际经验(笔谈)
4
作者 张德祥 卢晓中 +3 位作者 陈廷柱 王少媛 修南 黄福涛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共19页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少子化趋势逐渐增强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积极应对人口变化,首先要关注老年教育,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创新教育模式,塑造数字治理优势,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适应全生命周期的现代化老年教...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少子化趋势逐渐增强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积极应对人口变化,首先要关注老年教育,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创新教育模式,塑造数字治理优势,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构建适应全生命周期的现代化老年教育体系。面对人口变化,高等教育应适时适度调整目标指向,以适应人口变化带来的影响,如生源结构变化等;同时应认识到人口变化整体上有利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应通过拓宽生源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经费分配与筹资、推动学科专业调整、创建终身学习机会并与社会展开深入合作等举措,直面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日本高等教育应对人口变化的经验表明,中国可从优化高校布局、推动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深化国际化战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和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汲取经验,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变化 高等教育 老龄化 少子化 多维策略 国际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教融汇何以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被引量:27
5
作者 卢晓中 杜玉帆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9,共16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三融”策略与职业教育类型优化,其中科教融汇的提出标志着教育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策略从高等教育向职业教育延伸。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科教融汇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中占据核心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三融”策略与职业教育类型优化,其中科教融汇的提出标志着教育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策略从高等教育向职业教育延伸。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科教融汇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中占据核心地位,通过理念、体系、实践、应用、文化5个层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实现从教育理念到实践的全方位变革。在理念层面,科教融汇驱动职普融通结构性变革与价值重塑,体现为教育理念跨界整合、认知模式多维度突破、知识观念革新跃升以及教育目标重构。在体系层面,构建“教学—科研—产业”三螺旋模型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实现教学科研协同、科研产业互动、专业产业融合,促进三螺旋协同进化,形成自适应创新生态系统。在实践层面,科教融汇聚焦人才培养难题。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科教融汇的核心是能有效应对人才培养的复杂挑战,聚焦教育科研链式融合与优化、智能分类体系构建、全链条协同创新平台搭建以及终身学习体系的前瞻布局,构建一种集知识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升级于一体的生态系统,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动态适应、个性化和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在应用层面,科教融汇引领科技创新及国际化应用。在文化层面,科教融汇重塑职业教育形象。作为动态实践哲学的典范,科教融汇引领教育与科技在操作层面紧密融合与互促发展,从5个方面系统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新方向:促进“三融”融合,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立足引擎驱动,推动职普融通;赋能“四链”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彰显时代特征,开辟发展新赛道;着力制度变革,形塑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教融汇 职业教育 类型优化 系统性变革 适应性 吸引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笔谈) 被引量:6
6
作者 卢晓中 李望梅 +2 位作者 黄福涛 陈廷柱 李立国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共10页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基于党的全面领导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基于国家需求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基于“人民至上”立场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构建、基于共同富裕思想的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是“...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基于党的全面领导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基于国家需求导向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基于“人民至上”立场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构建、基于共同富裕思想的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特征。高等教育学者需要秉持学科独特的立场,解释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现象,探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模式和学说。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已具备“中国式”基本样态,仍需强化“中国式”基本遵循,更需注重“中国式”使命担当。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宜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科学研究规律,以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民群众的期待为导向,循序渐进地开展创新与改革,更加重视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高等教育现代化 时代特征 本质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笔谈: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建设路径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战军 卢晓中 +4 位作者 刘继安 李森 崔友兴 杜彬恒 陈时见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1,共18页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六个力”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六大特质”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新高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显著标识,也是理解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维度和实践向度,具有整体性、统一性、协调性。只有准确把握“六大特质”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指向,才能科学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方向和路径。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从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等多个维度理解“六大特质”的丰富内涵和内在关系。思政引领力是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能力,有力昭示了教育强国的政治方向和鲜明底色。人才竞争力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自主培养和吸收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先导任务和基础地位。科技支撑力是教育系统整合创新要素、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战略支撑和重要使命。民生保障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能力,揭示了教育强国的人民属性和价值追求。社会协同力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系统内部协同和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同行、协调配合的能力,揭示了教育强国的本质规律和实践要求。国际影响力是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战略的能力,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的重大标志和世界意义。“六大特质”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判断是否建成教育强国的标准,是探索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践路径。要从整体上研究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依据、总目标、总任务,从具体路径上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任务协调推进、逐步达成,最终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思政引领力 人才竞争力 科技支撑力 民生保障力 社会协同力 国际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发展的十年探索 被引量:17
8
作者 卢晓中 刘新秀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19,共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引领,“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思想贯穿于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发展的始终。“双一流”建设发挥“关键少数”引领带动整体发展的作用,教育评价对高质量高等教...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引领,“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思想贯穿于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发展的始终。“双一流”建设发挥“关键少数”引领带动整体发展的作用,教育评价对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系统性牵引,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强调关系的衔接内洽与机制的“上”“下”协同,更是这十年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三性”在顶层设计和实践举措两个方面的具体体现。“着力增强”和“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既体现在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整体发展上,也体现在每项改革的发展举措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管理 改革发展 十年探索 系统性 整体性 协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竞争或合作? 被引量:14
9
作者 卢晓中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共8页
通过合作而非竞争实现高等教育的卓越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与合作不是一个新话题,竞争并不是高等教育及其机构的本质特征,而是一个时代特征,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从问题视角需要重新... 通过合作而非竞争实现高等教育的卓越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与合作不是一个新话题,竞争并不是高等教育及其机构的本质特征,而是一个时代特征,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从问题视角需要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竞争与合作的现实关系,中国高等教育过度竞争的现状性问题包括功利性政策制度导向中的过度竞争和被“平庸”政策制度设计中的过度竞争。高等教育过度竞争的发展性问题则是与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密切关联。走向新竞合时代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亟须确立基于目的与价值的新竞合观,新竞合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关键在于竞争制度的人文和合作制度的共享。人文与共享是新竞合制度构建的时代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 高等教育 合作 竞争 竞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五大趋势 被引量:11
10
作者 卢晓中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9,4,122,共6页
2001年我曾撰写过一篇题为《高等教育的新质量观》的笔谈文章①。高等教育质量这个话题已经讲了近20年,所以说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就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趋势及相关问题,谈自己的一... 2001年我曾撰写过一篇题为《高等教育的新质量观》的笔谈文章①。高等教育质量这个话题已经讲了近20年,所以说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就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趋势及相关问题,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质量 质量发展 2001年 质量观 话题 文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视域下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合法性探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望梅 卢晓中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4,共9页
我国高等教育学长期面临学科合法性危机,其跨学科特征也一直影响高等教育学科独立。通过分析高等教育学科的跨学科性,研究发现可以此为契机解释高等教育学与其他非教育学类学科的关系,这有利于高等教育学科独立问题的解决。高等教育学... 我国高等教育学长期面临学科合法性危机,其跨学科特征也一直影响高等教育学科独立。通过分析高等教育学科的跨学科性,研究发现可以此为契机解释高等教育学与其他非教育学类学科的关系,这有利于高等教育学科独立问题的解决。高等教育学科存在学科标准单一和学科制度僵化的合法性问题,无法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同时,学科文化存在弱同一性,面临合法性危机,可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学科的跨学科特征破解其学科合法性危机。第一,采用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实现学科知识与理论的创新,更好地整合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成果。第二,以多元学科标准和学科制度变革促进学科内外部合法性一致。第三,鼓励跨学科人才培养和学科组织创新,对原有的高等教育学科功能作补充,学科性和跨学科性共同作用于高等教育学科的成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科 跨学科性 学科合法性 学科独立 交叉学科 跨学科知识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开跨学科教育的“黑箱”——研究生跨学科课程的知识整合与传递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嵩迪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42,67,共9页
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加速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全球性趋势。课程学习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加强跨学科课程建设突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回答研究生... 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加速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全球性趋势。课程学习在研究生教育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加强跨学科课程建设突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回答研究生跨学科课程究竟应该如何进行知识的组织与传递,服务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研究运用伯恩斯坦知识话语理论,依据跨学科课程内容中交叉融合的学科知识类型,区分出了水平性知识整合模式、阶层性知识整合模式、交叉性知识整合模式三类跨学科课程知识整合模式,并揭示出不同模式下跨学科课程适用的教学方式,以期为我国高校研究生跨学科课程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充分发挥跨学科课程在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基础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 研究生课程 知识整合 伯恩斯坦 知识话语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影响因子及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玥 卢晓中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9,共5页
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中,大学校长作为联结内外部治理主体的关键人物,其角色定位和管理风格体现出建设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的价值共鸣。研究在回溯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采用组织生命周期相关理论,通过建立公共因子... 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中,大学校长作为联结内外部治理主体的关键人物,其角色定位和管理风格体现出建设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的价值共鸣。研究在回溯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采用组织生命周期相关理论,通过建立公共因子和因子检验,构建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指标体系。认为一级指标中角色实践是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最终落脚点;二级指标中,处于任职前奏期校长的角色期待、领悟和实践其角色发展的关键阶段,离职期校长角色领悟的顶峰体验、角色实践的成熟度和传递性体现出中国大学校长角色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国家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长 角色 任职期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融合到融汇: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更好结合 被引量:25
14
作者 卢晓中 王嵩迪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0,共10页
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之间紧密关联、相互促进,二者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具体表征。迈入新时代,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科技封锁、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新阶段等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呼唤着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走向更好结合,... 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之间紧密关联、相互促进,二者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具体表征。迈入新时代,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科技封锁、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新阶段等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呼唤着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走向更好结合,科教融汇理念为此提供了重要指引。从“融合”到“融汇”的转变表明,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更好结合是在“汇聚”的基础上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强调重新认识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体范畴、凝聚多元参与主体力量、厘清高等教育角色定位,进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机制,推动高等教育更好支撑与引领科技创新,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应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教融汇 高等教育 科技创新 结合 新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16
15
作者 卢晓中 胡洁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2,共12页
中国式现代化无论是在目标意义上还是在过程意义上都与高质量发展高度一致。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中国特色、时代意义三大核心要义为探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分析维度。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与提高教师地位并... 中国式现代化无论是在目标意义上还是在过程意义上都与高质量发展高度一致。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中国特色、时代意义三大核心要义为探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分析维度。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与提高教师地位并举,强化教师教育的实践性;中国特色突出体现为教师教育的举国体制、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机构制度、定向型为主的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时代意义则需关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技术时代、更不确定的未来对教师教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教师教育 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发展视域下科教融汇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被引量:40
16
作者 卢晓中 王婧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24,共12页
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依靠创新驱动来实现生产力跃迁的动态过程。拔尖创新人才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引领作用,如何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科教融汇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理论和实践... 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依靠创新驱动来实现生产力跃迁的动态过程。拔尖创新人才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引领作用,如何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科教融汇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理论和实践关联性,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的逻辑一致性,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向度的涵盖性使其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论。科教融汇的战略性、协同性、贯通性要求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挖掘科研资源,重视技术融入优势;凝聚共同体核心价值,形成教育合力协同育人;建构基于创新的贯通培养模式,以科学家精神引领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教融汇 拔尖创新人才 科学家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机理及践行路向 被引量:14
17
作者 卢晓中 杨新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2,共12页
大力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是当前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建设教育强国的政策导向和现实需求。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有自然生成和主动建构两种方式,教育者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教育者在当下时代背景下经过高度... 大力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是当前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建设教育强国的政策导向和现实需求。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有自然生成和主动建构两种方式,教育者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教育者在当下时代背景下经过高度概括与凝练的思想理念构成了教育家精神形成的三个关键要素。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历史被动到历史主动的转换,这种转换表明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有着重要的实践引领作用,由此也彰显了教育家精神的实践取向。树立系统思维,构建“社会—学校—个人”三位一体的精神培育体系;强化榜样示范,建立“自我赋能—他者赋能—赋能他者”的协同机制,是教育家精神从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转化的践行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形成机理 师德师风 国家特色 实践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洛尼亚进程与非洲高等教育协调战略的比较与启示
18
作者 秦琴 陈先哲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48,共12页
欧洲博洛尼亚进程是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区域合作一场具有开创性的实践。以博洛尼亚进程作为模型,非盟于2007年提出了非洲高等教育协调战略以推进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尽管两者在政策目标、战略措施和组织推进方面颇具相似之处,但实施... 欧洲博洛尼亚进程是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区域合作一场具有开创性的实践。以博洛尼亚进程作为模型,非盟于2007年提出了非洲高等教育协调战略以推进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尽管两者在政策目标、战略措施和组织推进方面颇具相似之处,但实施成效却存在差距。基于对欧盟和非盟官方文件的回顾,从功能路径、组织路径和政治路径对博洛尼亚进程和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发现:政治路径上,两者都采用渐进式政策推进,但由于社会背景与教育基础不同而成效各异;功能路径上,两者行动策略相仿,却由于行动者角色、协调水平和自主权上的差异而导致结果不同;组织路径上,两者组织结构相似,但后者由于利益相关者参与度不足和殖民分割带来的语言文化阻隔增加了协调难度,导致政策成效降低。上述经验可为其他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区域化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区域化 协调 博洛尼亚进程 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被引量:6
19
作者 蒋达勇 卢晓中 +5 位作者 刘晖 屈哨兵 罗海鸥 戴青云 郑文 陈伟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0,共16页
为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教探索》编辑部组织了一组笔谈。蒋达勇指出,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的改革部署,四个方面的关键着力点值得重点关注,一是基于自信自立的立德树人,二是基于国家需求的发展... 为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教探索》编辑部组织了一组笔谈。蒋达勇指出,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的改革部署,四个方面的关键着力点值得重点关注,一是基于自信自立的立德树人,二是基于国家需求的发展定位,三是基于创新引领的质量提升,四是基于开放发展的国际合作。卢晓中回应了高校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在哪里,指出塑造高校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需要重点突破的两大问题是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制与机制变革。刘晖把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同发展作为贯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思考在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思考如何优化结构,处理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类型层次和科类层次的关系,思考如何深化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在遵从理论逻辑、政策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思维、综合治理,探寻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同发展的最优解。探索新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的创新模式,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屈哨兵分别立足时代、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立足大学、立足文化作出了回答。罗海鸥谈到,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首先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其次要注重主体自修,激发内生动力,第三,人在哪里,教育就在那里。戴青云谈到,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高质量职教师资培养体系,一是突显类型特色,高水平建设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二是完善体系结构,贯穿“本—硕—博”职教师资培养体系,三是打造院校梯队,形成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中国模式。郑文提出,一体改革是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中国创举,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精髓就是一体改革,广东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改革的新思路是:明确支撑服务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紧密结合政府有关基础教育的重大行动部署,大力提高广东教师教育的数字化水平,稳步提升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层次。陈伟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制胜法宝,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之一,继续发挥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全面深化改革价值,第一是系统设计、整体优化“政产学”的共生关系,为产教融合型城市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第二是着力打造各类平台,为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撑,第三是坚持正确的工作方法,保证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守正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届三中全会 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一体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新动能新优势 高等教育四要素 教育开放 教育家精神 教师教育 职教师资 产教融合型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大湾区境外人员子女教育支持体系建设的国际比较
20
作者 黄玮琳 梁梓珊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4-98,共15页
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境外人员子女教育是各国普遍面临的挑战。作为国际三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以及东京湾区在吸引众多国际一流人才的同时也采取了多种举措留住人才,其中之一便是保障境外人员子女的教育权益并为其提供优质的基... 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境外人员子女教育是各国普遍面临的挑战。作为国际三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以及东京湾区在吸引众多国际一流人才的同时也采取了多种举措留住人才,其中之一便是保障境外人员子女的教育权益并为其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服务。三大湾区经验显示,学业支持、考评与升学支持、经费支持以及政府支持是构建境外人员子女教育支持体系的重要支柱。我国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借鉴国际经验,消除境外人员子女融入新教育环境的障碍,促进考评和升学制度多元化,推动湾区流动儿童教育财政协同,完善境外人员子女教育政策法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湾区 境外学生 教育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