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浮游真核微型生物分子多样性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朱昶宇 陆凯晖 伊珍珍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7-196,共10页
文章分别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于珠江广州段和西江广东段43个样点采集水样,基于末端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研究了珠三角地区珠江水体的浮游真核微型生物的分子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和水体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江广东段及珠江广州段水... 文章分别在丰水期和枯水期于珠江广州段和西江广东段43个样点采集水样,基于末端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研究了珠三角地区珠江水体的浮游真核微型生物的分子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和水体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江广东段及珠江广州段水体氮和磷严重超标,水质状况堪忧。枯水期样本浮游真核微型生物香农威尔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丰水期样本,西江广东段样本浮游真核微型生物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珠江广州段样本。不同水期,不同区域的浮游真核微型生物群落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珠江样点的浮游真核微型生物群落结构均与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高度相关;但不同水期、不同区域的浮游真核微型生物群落结构与理化因子相关系数有所差异。此外,分别筛选出了1个、8个末端限制性片段代表了潜在的敏感(Cystobasidium sp.或Protostelium nocturnum)、耐污(Acanthamoeba hatchetti、Babesia bicornis、Blastocystis sp.、Botryosphaerella sudetica、Candida caryicola、Coccomyxa simplex、Cryptomonas ovata、Filos agilis、Stenophora robusta、Sulfonecta uniserialis、Theileria sp.等)物种/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 真核微型生物 18S rDNA T-RFLP 分子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沿海洛氏角毛藻复合群物种多样性的探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翟梦怡 朱素英 +1 位作者 陈作艺 李扬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82-1290,共9页
为了澄清洛氏角毛藻复合群的物种多样性,并明确洛氏角毛藻和并基角毛藻的种间界限,文章以广东沿海为例,建立了洛氏角毛藻复合群的22个单克隆培养株系,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开展了基于生活史的连续形态学观察;结合基于核糖体... 为了澄清洛氏角毛藻复合群的物种多样性,并明确洛氏角毛藻和并基角毛藻的种间界限,文章以广东沿海为例,建立了洛氏角毛藻复合群的22个单克隆培养株系,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开展了基于生活史的连续形态学观察;结合基于核糖体大亚基编码基因D1-D3区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表明:文章支持近年研究的观点,认为"角毛基部并行融合"不是稳定特征,不宜继续作为并基角毛藻的标志特征;发现洛氏角毛藻形态相似藻株聚类在2个分支上,确认了洛氏角毛藻确实存在隐藏的物种多样性。其中一类与目前认知的洛氏角毛藻最为接近,而另一类在角毛孔纹、休眠孢子上存在明显区别。经过对洛氏角毛藻历史文献的对比研究,发现洛氏角毛藻的物种界定存在混乱和模糊的情况,如休眠孢子形态,及其初生壳面是否具有二叉状分布结构等,均存在相互矛盾或不一致的历史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氏角毛藻 并基角毛藻 物种多样性 休眠孢子 广东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江两种溪流型鱼类(马口鱼和宽鳍鱲)形态和遗传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
3
作者 庄妍 李浠瑞 +4 位作者 柴国玲 金正晖 杨朝阳 黄诗婷 李潮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71-81,共11页
[目的]全球变暖显著影响生物的各个类群,其中淡水水生生物被认为是受影响较为严重的类群之一。研究鱼类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珠江水系一级支流北江的两种溪流型鱼类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和宽鳍... [目的]全球变暖显著影响生物的各个类群,其中淡水水生生物被认为是受影响较为严重的类群之一。研究鱼类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珠江水系一级支流北江的两种溪流型鱼类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和宽鳍鱲(Zacco platypus)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其几何形态及遗传信息变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方法]利用几何形态学,分析北江1960—2019年间马口鱼和1981-2013年间宽鳍鱲标本的形态数据。同时,基于线粒体D-loop序列分析2001-2019年间3个年代马口鱼和宽鳍鱲的遗传多样性。[结果]几何形态学分析发现,近60年来北江马口鱼的体长、头长、眼径、吻长、口裂、吻长/头长等6项形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体长、头长、眼径与气候因子温度、降水呈显著相关关系。宽鳍鱲体高/体长呈减小趋势,头部形态特征如吻长及眼径在2006-2013年间呈增大趋势。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两种鱼的核苷酸多样性在近10年有降低趋势,其中马口鱼的核苷酸多样性由0.05028下降到0.03007,宽鳍鱲的核苷酸多样性由0.02834下降到0.01108。与环境因子关联后发现,核苷酸多样性与pH值呈显著相关关系。宽鳍鱲的核苷酸多样性在20年来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群体仍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遗传多样性变化与降水量呈正相关。[结论]全球气候变化下,淡水鱼类尤其是溪流型鱼类在形态和遗传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响应特征,体型有变大趋势,遗传多样性有下降趋势。该研究表明马口鱼和宽鳍鱲的形态变化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遗传多样性显著下降且与pH值、降水量等环境因子相关。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揭示溪流鱼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对水生生物影响程度,丰富淡水鱼类响应气候变化的机制研究,为北江鱼类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口鱼 宽鳍鱲 环境因子 形态变化 遗传多样性 D-LOO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氏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fukuyoi)——中国产毒拟菱形藻的新记录 被引量:6
4
作者 黄春秀 董焕嫦 +2 位作者 吴海燕 谭志军 李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14-1021,共8页
为了提高对我国海域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并明确其是否能够产生多莫酸(domoic acid,DA)。本文从中国沿海分离和建立了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学特征、基... 为了提高对我国海域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并明确其是否能够产生多莫酸(domoic acid,DA)。本文从中国沿海分离和建立了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学特征、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分子系统学数据,以及基于ITS2转录RNA的二级结构分析,鉴定到我国拟菱形藻属的1个新记录种:福氏拟菱形藻(P.fukuyoi Lim,Teng,Leaw&Lim)。本文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描述,与相似物种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其ITS2-RNA序列进行了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对培养藻株的产毒特征进行了分析,多个株系中均检测到DA,单细胞产毒水平为0.02—0.23pg,这是我国报道的第二种产毒拟菱形藻。利用卤虫(Artemia salina)和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对福氏拟菱形藻的产毒水平进行了诱导,发现浮游动物能够提高福氏拟菱形藻的DA含量,增强幅度在4.7—28.5倍之间。本文提高了对我国拟菱形藻属物种多样性的认识,明确了福氏拟菱形藻的产毒特征和水平,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氏拟菱形藻 物种多样性 形态学特征 核糖体转录间隔区 ITS2-RNA二级结构 多莫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水域并基拟菱形藻的种类鉴定和产毒特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黄春秀 徐国双 李扬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18-1125,共8页
为了丰富我国海域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eragallo)的物种多样性,并澄清其产毒特征,研究从广东大亚湾海域分离并建立了一株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MC298,通过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特征观察,结合基于核... 为了丰富我国海域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eragallo)的物种多样性,并澄清其产毒特征,研究从广东大亚湾海域分离并建立了一株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MC298,通过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特征观察,结合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分子系统学数据,以及基于ITS2转录RNA的二级结构分析,鉴定到我国拟菱形藻属的1个新记录种:并基拟菱形藻P.decipiens Lundholm&Moestrup。研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地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还对其ITS2-RNA的特有标志结构进行了阐述。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对该藻株的产毒特征进行了检测,结果未检测到DA的存在。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国拟菱形藻属的物种多样性,也可为拟菱形藻的产毒特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基拟菱形藻 分类学 形态 核糖体转录间隔区 ITS2-RNA二级结构 多莫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链藻属重要形态学特征的二次研究--以艾伦海链藻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郭雅琼 吴归仪 李扬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4-204,共11页
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是硅藻门中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大属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各类水体。目前沿用的海链藻属分类体系是基于形态特征建立的,尤其是电镜下的超微特征具有重要的分类价值。然而,也有研究认为某些形态特征存在不... 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是硅藻门中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大属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各类水体。目前沿用的海链藻属分类体系是基于形态特征建立的,尤其是电镜下的超微特征具有重要的分类价值。然而,也有研究认为某些形态特征存在不稳定或变化的情况,应对其开展二次研究和重新评估。故此,本文选择全球近岸广布种艾伦海链藻(T.allenii Takano)作为典型代表,基于建立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传统形态学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重要形态特征进行了二次研究。结果显示:(1)艾伦海链藻壳面孔纹的排列方式存在一定的变化,呈切线形或偏心状;壳缘唇形突的位置多有变化,占据一个壳缘支持突的位置、或位于两个壳缘支持突正中间、或靠近其中一个。艾伦海链藻这两个特征并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其分类学意义或应降低;(2)壳缘不具有肋纹,此特征相对稳定,可作为艾伦海链藻的识别特征之一;(3)艾伦海链藻具有较保守的遗传多样性,尚未发现(拟)隐形种。结合其它海链藻的形态学报道,我们认为孔纹排列方式易受环境的影响,稳定性较差,在分类时应慎重应用;壳缘唇形突的位置在少数海链藻属物种中易发生变化,分类时应视具体物种而针对性应用;支持突等突起特征较为稳定,在海链藻属物种的分类体系中仍可作为重要依据;艾伦海链藻中壳缘肋纹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作为分类依据,但在其它海链藻属物种中是否也具有很好的分类价值,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验证;分子信息在形态特征上的二次研究和评价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目前相关分子数据的缺乏和不足限制了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对重新评估艾伦海链藻形态特征的分类学价值、完善现存的分类学体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链藻属 艾伦海链藻 形态特征 二次研究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新记录海链藻属物种的形态学和系统学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郭雅琼 李扬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6-205,共10页
为了廓清我国海链藻属的物种多样性,并丰富其分子生物学信息,为后续的系统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从我国沿海分离并建立了海链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技术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同时还对其核糖体大亚基的高变区序列进行了扩... 为了廓清我国海链藻属的物种多样性,并丰富其分子生物学信息,为后续的系统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从我国沿海分离并建立了海链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技术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同时还对其核糖体大亚基的高变区序列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析。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鉴定了我国海链藻属的2个新记录种:狭线形海链藻Thalassiosira anguste-lineata(Schmidt)Fryxell&Hasle和碟形海链藻T.minicosmica Lee&Park。对它们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外,还基于核糖体大亚基高变区的碱基序列信息,分析了它们的分子系统学位置。在分子系统树上,狭线形海链藻和碟形海链藻均不与该属模式种——诺氏海链藻T.nordenskioeldii聚在同一分支上,显示它们与典型海链藻属物种之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分子系统树还显示,目前基于形态学建立的海链藻属并非自然类群,而是被骨条藻属Skeletonema、小环藻属Cyclotella、漂流藻属Planktoniella等邻近属种分隔成多个分支,这预示着现存的海链藻属应该是一个并系类群,在后续的系统学研究中,或许会有较大的系统学调整,但目前有限的分子生物学信息是相关研究推进的重要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线形海链藻 碟形海链藻 新记录 海链藻属 形态学 系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南海域2个新记录拟菱形藻物种及其产毒特征
8
作者 黄春秀 董焕嫦 李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7-776,共10页
为丰富我国拟菱形藻属的物种多样性,并澄清其产毒特征,本文从我国东南海域分离和建立了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特征,还有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的分子系统学数据,以及基于ITS2转录RN... 为丰富我国拟菱形藻属的物种多样性,并澄清其产毒特征,本文从我国东南海域分离和建立了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特征,还有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的分子系统学数据,以及基于ITS2转录RNA的二级结构分析,鉴定到我国拟菱形藻属的2个新记录种:镰刀拟菱形藻(P.sabit Teng,Lim,Lim&Leaw)和中鼓拟菱形藻(P.inflatula(Hasle)Hasle)。镰刀拟菱形藻的典型形态特征是壳面呈现镰刀状,点条纹由两排孔纹组成,与并基拟菱形藻(P.decipiens)的系统学关系最为接近,ITS2-RNA有2个补偿碱基差异。中鼓拟菱形藻主要形态特征是壳面呈直线形,点条纹由单排孔纹组成,孔纹内部以上下两分区为主,与格氏拟菱形藻(P.granii)和亚弧线拟菱形藻(P.subcurvata)的亲缘关系接近,ITS2-RNA二级结构分别有4个补偿碱基差异。另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培养藻株的产毒特征进行了分析,未检测到多莫酸。本文为我国拟菱形藻属的物种多样性做了必要的补充,还可为拟菱形藻的毒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拟菱形藻 中鼓拟菱形藻 物种多样性 形态 核糖体转录间隔区 ITS2-RNA二级结构 多莫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海域春季浮游植物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9
9
作者 林梅 李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3-311,共9页
于2014年5月在长江口海域采集海水样品,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丰度、优势种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浮游植物105种,其中硅藻30属56种,甲藻19属41种,以及隶属于金藻、蓝藻等的8个种。浮游硅藻以近岸半咸水种为主,优势种类是中肋骨... 于2014年5月在长江口海域采集海水样品,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丰度、优势种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浮游植物105种,其中硅藻30属56种,甲藻19属41种,以及隶属于金藻、蓝藻等的8个种。浮游硅藻以近岸半咸水种为主,优势种类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甲藻以沿岸广布种为主,典型代表是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年际变化趋势,本文收集整理了该海域1986—2014年间的春季数据,分析了浮游硅藻、浮游甲藻主要群落特征的年际变化,以及浮游硅藻优势种类细胞粒径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浮游硅藻、浮游甲藻的种类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浮游甲藻的上升幅度更为明显;(2)浮游甲藻种类数在浮游植物种类数中的占有比例呈上升趋势,而浮游硅藻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3)浮游硅藻优势种类的细胞粒径呈现小型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长江口 春季 年际变化 硅藻 甲藻 小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沿海尖刺拟菱形藻的种下分类学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董焕嫦 黄春秀 +1 位作者 徐国双 李扬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9,共8页
为了澄清中国沿海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 Hasle的种下分类学现状,从我国沿海分离并建立了32个尖刺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学特征,以及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的... 为了澄清中国沿海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 Hasle的种下分类学现状,从我国沿海分离并建立了32个尖刺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学特征,以及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的分子系统学数据,鉴定得到尖刺拟菱形藻的两个变种:尖刺拟菱形藻原变种P.pungens var.pungens和尖刺拟菱形藻阿维罗变种P.pungens var.averiensis。文章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对培养株系的多莫酸(DA)进行了检测,但未检测到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刺拟菱形藻 种下分类学 形态 核糖体转录间隔区 多莫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沿海新报道的三种产毒拟菱形藻 被引量:4
11
作者 董焕嫦 黄春秀 李扬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57-1065,共9页
为了明确我国海域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物种的产毒特征,从中国沿海建立了15个拟菱形藻单克隆培养株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多莫酸特征进行检测,在10个株系中检测到多莫酸。结合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 为了明确我国海域拟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物种的产毒特征,从中国沿海建立了15个拟菱形藻单克隆培养株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多莫酸特征进行检测,在10个株系中检测到多莫酸。结合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学特征,以及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的分子系统学数据,确认上述10个产毒株系分别隶属于3个物种:尖细拟菱形藻P.cuspidata、伪柔弱拟菱形藻P.pseudodelicatissima、伪善拟菱形藻P.fraudulenta,其中伪善拟菱形藻是我国的新记录种。建立尖细拟菱形藻的11个尖细拟菱形藻株系,其中3个株系未检出多莫酸,其余8个株系有检出,单细胞产毒水平为0.4—5.5 fg。建立伪柔弱拟菱形藻株系2个,1个未检出多莫酸,另1个株系的单细胞产毒量为1 fg。建立伪善拟菱形藻株系2个,纯种培养株系均未检出多莫酸。利用卤虫(Artemia salina)对部分藻株进行混培诱导,其中尖细拟菱形藻(MC4049)和伪柔弱拟菱形藻(MC3015)的产毒水平略有下降,单细胞产毒水平分别由2、1 fg降至0.2、0.4 fg,而伪善拟菱形藻(MC4074)的产毒能力则有显著改变,单细胞产毒水平由未检出上升至17.5 fg。研究丰富了我国产毒拟菱形藻的物种多样性,明确了其物种信息和产毒水平,可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菱形藻 多莫酸 物种多样性 形态 核糖体转录间隔区 卤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毛虫属ActinⅠ、α-TBP和DNA polα乱序基因的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然 陈天兵 +3 位作者 黄俊 石文俊 区淑青 伊珍珍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5-295,共11页
研究旨在对尖毛虫属内现有物种的3种乱序小核基因结构进行比较,探讨其乱序模式。于湛江湖光红树林水域中采集到一个尖毛虫属物种Oxytricha sp.(ZJ),成功扩增了其肌动蛋白Ⅰ(ActinⅠ)、端粒结合蛋白(α-TBP)、DNA聚合酶α(DNA polα)3个... 研究旨在对尖毛虫属内现有物种的3种乱序小核基因结构进行比较,探讨其乱序模式。于湛江湖光红树林水域中采集到一个尖毛虫属物种Oxytricha sp.(ZJ),成功扩增了其肌动蛋白Ⅰ(ActinⅠ)、端粒结合蛋白(α-TBP)、DNA聚合酶α(DNA polα)3个乱序基因的完整大核基因序列和完整/部分小核基因序列,并结合已有资料对比研究了尖毛虫属这3个乱序基因的进化。结果表明:(1)Oxytricha sp.(ZJ)与O.nova的小核ActinⅠ基因具有相同的乱序模式,区别于其余的尖毛虫属物种;在增加尖毛虫属物种的基础上,对前人推测提出了质疑,我们认为MDS-IES接合处移动现象在乱序MDSs之间并非比非乱序MDSs之间更保守。(2)Oxytricha sp.(ZJ)与O.nova的小核α-TBP基因具有相同乱序模式和相似长度的IESs。(3)Oxytricha sp.(ZJ)的小核DNA polα基因乱序模式,区别于任一已报道物种,与属内O.trifallax最为相近。基于序列分析,在DNA polα基因中发现了一例IES转换为MDS的痕迹,以及由此导致原先MDS的丢失。研究发现在编码区内IES向MDS的转变,使得本应删除的序列成为基因组永久保留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毛虫 乱序基因 大核命运序列 内部删除序列 肌动蛋白Ⅰ型 端粒结合蛋白 DNA聚合酶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彗星电泳法测定双酚A对雄性幼龄小鼠脑细胞的DNA损伤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苑秀 李敏杰 +1 位作者 钟伟红 范瑞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66-671,共6页
双酚A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环境雌激素,具有生殖和神经毒性,但低剂量长期暴露对发育期青少年的危害性常常被低估或忽视。本研究以4周龄雄性清洁级小鼠为实验对象,以茶油作为溶媒对照,分别以双酚A浓度为0μg·m L-1、0.1μg... 双酚A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环境雌激素,具有生殖和神经毒性,但低剂量长期暴露对发育期青少年的危害性常常被低估或忽视。本研究以4周龄雄性清洁级小鼠为实验对象,以茶油作为溶媒对照,分别以双酚A浓度为0μg·m L-1、0.1μg·m L-1、10μg·m L-1和1 000μg·m L-1的茶油灌胃小鼠8周,然后利用彗星电泳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细胞的DNA损伤。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双酚A暴露8周后,彗星电泳图像显示小鼠脑细胞DNA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暴露剂量的增加,带有彗尾的脑细胞比率从对照组小鼠的9.5%分别升高到暴露组小鼠的34.5%、36.0%和50.5%,细胞总体的尾部DNA含量、尾长和尾矩也都逐渐增加,而且各双酚A暴露组小鼠与溶媒对照组小鼠脑细胞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中长期双酚A暴露(包括低浓度环境暴露)会导致雄性幼龄小鼠脑细胞的DNA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小鼠 脑细胞 DNA损伤 雄性 幼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辐环藻,我国硅藻藻华的新记录种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晓慧 涂志刚 +2 位作者 陈丹丹 郭雅琼 李扬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4-28,共5页
2016年5月4日—10日,海南省海口市红城湖发生了一起硅藻藻华。为明确该起藻华的肇事生物,于藻华期间采集了水体样品,经过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观察,确认藻华原因种为微小辐环藻Actinocyclus exiguus Fryxell&Semina,该种是我国硅藻... 2016年5月4日—10日,海南省海口市红城湖发生了一起硅藻藻华。为明确该起藻华的肇事生物,于藻华期间采集了水体样品,经过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观察,确认藻华原因种为微小辐环藻Actinocyclus exiguus Fryxell&Semina,该种是我国硅藻的新记录种,其藻华在我国也是首次报道。微小辐环藻隶属于中心纲硅藻,细胞单独生活或形成胶质状群体,细胞个体较小,壳面直径为6.4~11.1μm,有2个或3个壳缘唇形突,壳缘处具有眼斑结构。水体中丰富的氨氮(平均值为2880μg×L^(-1))和较高的水温(31℃)条件可能是藻华事件的环境诱因。藻华事件导致红城湖40余吨花鰶死亡。经过鱼体检测,初步排除因为藻毒素、鱼鳃机械性损伤或水体缺氧而致死的可能,水体盐度剧烈变化等物理应激反应导致鱼类死亡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辐环藻 硅藻 藻华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养殖鱼类寄生车轮虫的种类组成与季节动态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鹏 张咏 +4 位作者 刘苏 杨宇晴 袁凯 张海发 丁雪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56-1262,共7页
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对大亚湾8种养殖鱼类的车轮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采用Lom倡导的“统一特定方法”及Van As&Basson提出的“齿体定位描述法”对采获的车轮虫标本进行了形态鉴定与描述。结果在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星... 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对大亚湾8种养殖鱼类的车轮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采用Lom倡导的“统一特定方法”及Van As&Basson提出的“齿体定位描述法”对采获的车轮虫标本进行了形态鉴定与描述。结果在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星点笛鲷(Lutjanus stell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眼斑拟石首鱼(Sciaenops ocellatus)和虎龙杂交斑[E.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等5种鱼上共检获5种车轮虫:亚卓车轮虫(Trichodina jadranica)、莱普斯车轮虫(T.lepsii)、长须鳠车轮虫(T.guliae)、劳牧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lomi)和斜拟车轮虫(Paratrichodina oblique);其中卵形鲳鲹5种虫均有寄生,虎龙杂交斑感染了4种虫,星点笛鲷、眼斑拟石首鱼和鞍带石斑鱼分别感染了3种、2种和1种虫。周年感染数据表明:5种虫的感染率均以卵形鲳鲹最高,眼斑拟石首鱼上2种虫的感染率最低;莱普斯车轮虫平均感染强度最高的宿主是虎龙杂交斑,其他4种虫的均是卵形鲳鲹。寄生车轮虫的季节动态表明:冬季的感染率和平均感染强度较低;不同虫种感染高峰出现的季节不一,其中斜拟车轮虫的感染高峰出现在秋季,其春夏秋季的平均感染强度均大于其他4种虫。研究填补了大亚湾海区鱼类寄生车轮虫研究的空缺,为该海区车轮虫病的诊断与防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虫 种类组成 季节动态 大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溪河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变动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倩 李潮 +4 位作者 高天扬 李炜 张雯君 王俊杰 赵俊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4-244,共11页
为了解流溪河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分析不同河段、不同季节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变化,于2017年12月-2018年10月对保护区上、中、下游的鱼类开展了每个季度一次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鱼类57种,隶属于5目14科5... 为了解流溪河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分析不同河段、不同季节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变化,于2017年12月-2018年10月对保护区上、中、下游的鱼类开展了每个季度一次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鱼类57种,隶属于5目14科50属,其中鲤形目43种、鲈形目6种、鲇形目5种,合鳃鱼目2种,鳉形目1种;计算57种鱼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结果显示,尼罗罗非鱼、越南■及鲤鱼为2017-2018年度优势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计算结果显示,下游鱼类群落的多样性及均匀度最高,夏季鱼类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最高;各监测点之间的种类相似性系数显示,保护区上中游、上下游之间鱼类种类组成为中等不相似,中下游种类组成为中等相似,春夏、春冬、夏冬及夏秋季节鱼类种类组成为中等不相似,春秋、秋冬季节为中等相似;ABC分析结果显示,春、夏及冬季鱼类群落处于稳定状态,秋季处于中度干扰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溪河 鱼类群落结构 时空变化 群落差异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字海链藻双卫变种,海链藻属一新变种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晓慧 郭雅琼 李扬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8-517,共10页
采用毛细管复洗技术建立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物种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对小字海链藻原变种(Thalassiosira minuscula var.minuscula Krasske)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报道了1个新变种:小字海链藻双卫变种(T.m... 采用毛细管复洗技术建立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物种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对小字海链藻原变种(Thalassiosira minuscula var.minuscula Krasske)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报道了1个新变种:小字海链藻双卫变种(T.minuscula var.bicustodis X.H.Guo,Y.Q.Guo&Y.Li)。双卫变种与原变种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区别仅在于唇形突的伴生支持突数目不同,双卫变种具有2个,原变种只有1个。基于对多个株系生活史的连续观察,确认其伴生支持突的数目稳定,具有分类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字海链藻双卫变种 小字海链藻原变种 形态学 核糖体小亚基 核糖体大亚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链藻属一新变种艾伦海链藻肋纹变种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晓慧 郭雅琼 李扬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24-831,共8页
为了澄清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的物种多样性,采用毛细管复洗技术建立了单克隆培养株系。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形态学特征,并扩增其核糖体小亚基和大亚基序列,用于分子系统树的构建。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数据,发现艾伦海链藻株系... 为了澄清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的物种多样性,采用毛细管复洗技术建立了单克隆培养株系。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形态学特征,并扩增其核糖体小亚基和大亚基序列,用于分子系统树的构建。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数据,发现艾伦海链藻株系之间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和遗传多样性。经过与原始文献的比对,确认了艾伦海链藻原变种的特征,并报道了该种的一个新变种艾伦海链藻肋纹变种Thalassiosira allenii var.striata X.H.Guo,Y.Q.Guo&Y.Li。该变种与原变种的形态特征基本相似,区别在于壳面边缘具有肋纹结构,原变种则无。基于核糖体小亚基和大亚基的系统树均显示,肋纹变种与原变种聚在同一个分支上,形成姐妹支(BPP>0.90),表明两者之间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2个变种的核糖体小亚基序列完全一致,没有碱基差异。但用于分析的556个核糖体大亚基序列中,两者存在11个差异碱基,遗传距离为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伦海链藻肋纹变种 形态学 分子系统学 艾伦海链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基角毛藻若干分类学疑问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作艺 李扬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14-922,共9页
并基角毛藻是硅藻门角毛藻属的典型种类,以"相邻角毛基部并行融合"作为标志性特征,但该特征是否稳定,及如何赋予其分类学价值?尚存较多争议。研究以符合现存并基角毛藻分类标准的藻株作为目标藻株,采用毛细管显微操作技术从... 并基角毛藻是硅藻门角毛藻属的典型种类,以"相邻角毛基部并行融合"作为标志性特征,但该特征是否稳定,及如何赋予其分类学价值?尚存较多争议。研究以符合现存并基角毛藻分类标准的藻株作为目标藻株,采用毛细管显微操作技术从我国沿海代表水域分离藻株,建立了目标藻株的单克隆培养株系,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别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同时还扩增了核糖体大亚基编码基因的D1-D3区序列,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综合分析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系统学数据,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具有相同遗传特征的并基角毛藻株系在"相邻角毛基部并行融合"特征上具有不稳定性,即"相邻角毛基部并行融合"不能作为并基角毛藻种类的标志性特征;(2)并基角毛藻和洛氏角毛藻作为相似种类,均显示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高于目前的认知,预示着或许存在隐形种或拟隐形种;(3)推测并基角毛藻单胞变型只是并基角毛藻原种的一个生活史阶段,是并基角毛藻的同种异名,不宜继续保留其独立的分类学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基角毛藻 分类学 角毛基部并行融合 并基角毛藻单胞变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花大苞姜花药发育qRT-PCR内参基因筛选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俊平 王英强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6-83,共8页
qRT-PCR技术具有定量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基因表达分析。内参基因的稳定性对于准确分析实验结果非常重要。该研究以黄花大苞姜(Caulokaempferia coenobialis)花粉母细胞时期(PMC)、四分体时期(TET)、成熟花粉时期... qRT-PCR技术具有定量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基因表达分析。内参基因的稳定性对于准确分析实验结果非常重要。该研究以黄花大苞姜(Caulokaempferia coenobialis)花粉母细胞时期(PMC)、四分体时期(TET)、成熟花粉时期(MP)的花药组织为材料,基于3个阶段花药转录组表达谱数据以及常用传统内参基因,筛选出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Malate dehydrogenase(MDH)、α-tubulin3(TUA3)、β-tubulin7(TUB7)和Actin6(ACT6)作为候选内参基因,进行qRT-PCR分析;并运用BestKeeper、geNorm和Normfinder软件综合分析5个候选内参基因在黄花大苞姜花药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稳定性。结果表明:MDH和TUB7的表达最稳定,ACT6的稳定性最差;分别以MDH和TUB7作为内参,分析GBE1在黄花大苞姜花药发育中的表达模式,并与该基因在花药转录组中的表达模式做相关系数分析,3种表达模式结果一致,进一步验证了MDH和TUB7的表达稳定性。这说明MDH和TUB7适合作为qRTPCR分析黄花大苞姜花药发育过程中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内参基因。该研究结果为黄花大苞姜花药发育分子机制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姜科花药发育相关内参基因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大苞姜 花药 内参基因 QRT-PCR BestKeeper GENORM NORMFIND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