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混合式学习网络课程的创新与开发——以《小学教育学》网络课程建设为例 被引量:17
1
作者 黄甫全 曾文婕 +1 位作者 孙福海 尹睿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6-71,共6页
混合学习是将e-Learning与课堂面对面教学融会在一起的整合式学习。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混合学习的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一个新的方向。混合学习包涵着学习对象、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的混合。该文通过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主干... 混合学习是将e-Learning与课堂面对面教学融会在一起的整合式学习。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混合学习的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一个新的方向。混合学习包涵着学习对象、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的混合。该文通过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主干课程《小学教育学》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探索,认为混合学习式网络课程在研制上需要遵循"内容导向性""活动多样性"和"要素整合性"的创新原则,在教学设计上应该包括"课程内容的分类组织""学习资源的精心选择""教学活动的灵活组织""教学评价的多样开发""教学互动的多层建构"和"教学管理的人性设计"等,在模块结构上可以建设为"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资源""教学评价""教学互动"和"教学管理"等模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arning 课堂教学 混合学习 网络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认教育研究的限度——论当代教育学学科危机的第三条出路 被引量:7
2
作者 左璜 黄甫全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12,共6页
当代教育学面临严峻的学科危机,除了"体系创新"和"走向应用"两条道路外,还存在着第三条"体认限度"的自我救赎之路。事实上,创新教育学知识体系进而决定教育学学科地位的教育研究本身是有限度的。教育研... 当代教育学面临严峻的学科危机,除了"体系创新"和"走向应用"两条道路外,还存在着第三条"体认限度"的自我救赎之路。事实上,创新教育学知识体系进而决定教育学学科地位的教育研究本身是有限度的。教育研究的限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教育研究的对象纷繁复杂,难以简单地加以抽象规定;教育研究的方法取向多元,需要回归教育本色;教育研究的功能具有中介依赖特性,不宜期望过高。体认教育研究的这些限度,既可以避免"体系创新"高调可能误导的"好高骛远"歧路,也可以跨越"走向应用"途中可能埋下的"感性沉沦"陷阱,并能正确引领人们投身教育学的领域,脚踏实地开展教育学的研究,从而切实推进教育学的发展,在进化的意义上化解教育学学科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危机 教育研究 限度 教育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与研究的交融、漂移与整合——大学研究性学习的文化进化论 被引量:6
3
作者 严启英 黄甫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43,共6页
事实上,大学教育始终由学习、教学与研究三种基本活动构成。所以从文化形态学看来,大学研究性学习作为有效学与教方式,实质上是大学教学与研究之间特殊关系的形态表征;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根本上就是大学教学与研究关系形态的历时态... 事实上,大学教育始终由学习、教学与研究三种基本活动构成。所以从文化形态学看来,大学研究性学习作为有效学与教方式,实质上是大学教学与研究之间特殊关系的形态表征;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根本上就是大学教学与研究关系形态的历时态演进过程。文化进化论的考察表明,大学研究性学习在漫长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大学教学与研究关系形态从融合到漂移再到整合的演进轨迹,生成了"质量型""效率型"与"整合型"三种相继而共存的基本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研究性学习 习明纳 教学漂移 研究漂移 整合型大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教育的文化研究 被引量:35
4
作者 肖绍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28,共12页
劳动教育是人改造外部世界,满足人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实践。“劳动崇拜论”“劳动决定论”“劳动终结论”和“劳动起源论”批判和中外教育史上有关劳动教育的论争揭示了,文化是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本质,... 劳动教育是人改造外部世界,满足人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实践。“劳动崇拜论”“劳动决定论”“劳动终结论”和“劳动起源论”批判和中外教育史上有关劳动教育的论争揭示了,文化是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本质,劳动教育研究需要文化研究。“劳动”“文化”和“教育”在词源上有共通之处。劳动教育,作为文化实践,是通过物质、能量转换改造自然的“化育”和通过信息、符号改造社会的“教化”的统一,蕴含价值-规范、行为-作用、语言-符号、知识-技术等不同的文化层级和实践综合。劳动教育有文化唯物性,也就是具有物质生产性和面向社会现实的大众文化性。劳动教育有文化启蒙价值,它是解放所有人的文化启蒙,是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文化的知识文化启蒙。总之,劳动教育的文化本质和实践充分呈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以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创造的过程,是劳动的“教育性”与教育的“劳动性”、体力劳动教育与脑力劳动教育、化育与教化、精英与大众、理论与实践之间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文化研究 文化本质 文化实践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怎样设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大学翻转课堂 被引量:47
5
作者 曾文婕 周子仪 刘磊明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7-85,共9页
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然而,现今大学里的翻转课堂大都只具其“形”,未得其“神”,未能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因此,有必要深入追问和清晰回答“怎样设计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大学翻转课堂”这一问题,其具体... 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然而,现今大学里的翻转课堂大都只具其“形”,未得其“神”,未能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因此,有必要深入追问和清晰回答“怎样设计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大学翻转课堂”这一问题,其具体内含何以可能、何以可行、何以可致和何以可成四个子问题。针对“何以可能”,基于探究共同体理论,厘清学生学习中心课堂的基本特征,提出9条“原理性”设计策略。针对“何以可行”,基于首要教学原理,规划出翻转课堂的具体环节,研制出11条“程序性”设计策略。针对“何以可致”,基于已有实证研究梳理出翻转课堂各实施环节中师生所遇难题,提出加以破解的9条“操作性”设计策略。在此基础上,“原理—程序—操作”三层次设计策略体系得以建构。展望未来,原理层次需有效建构文化自觉型设计策略,程序层次需持续探索技术优化型设计策略,操作层次需重点关注内容定向型设计策略。综合把握和应用该设计策略体系并有所创新,使得指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大学翻转课堂设计得以可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大学教学 有效教学 教学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整合型课目教育学知识的兴起、概念与开发 被引量:5
6
作者 邹应贵 黄甫全 邓文杰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22,共10页
在努力消解教育技术学一直以来给人"媒体的应用"的技术主义倾向中,米斯拉和科勒引进了舒尔曼的课目教育学知识概念,进而把(教育)技术学知识与学科知识和通用教育学知识进行融合,提出了技术整合型课目教育学知识的概念。技术... 在努力消解教育技术学一直以来给人"媒体的应用"的技术主义倾向中,米斯拉和科勒引进了舒尔曼的课目教育学知识概念,进而把(教育)技术学知识与学科知识和通用教育学知识进行融合,提出了技术整合型课目教育学知识的概念。技术整合型课目教育学知识,就是教师基于课目知识、通用教育学知识和情境知识,将技术有效地整合到真实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一类特殊教育教学能力的知识表征。这类知识,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具有灵活性与创新性,从而促使教师必须加以学习与研究,以便让其转化为他们各自的新型素养。于是教师就需要成长为创新型的课程设计者和知识生产者。至今技术整合型课目教育学知识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发,不仅形成了设计—实验、技术映射等开发方法和五维评价标准,而且孕育出了"教学哲学的民主转向"、"教师知识研究的范式转型"、"教育技术发展的理论建构"和"教师教育改革的课程创新"等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整合型课目教育学知识 教育技术学 教师知识 教师教育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物致知:一个永恒的教育理想——黄晓慧博士论文《大学教育知识的微观政治哲学分析》序 被引量:1
7
作者 黄甫全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2011年第1期3-6,21,共5页
格物致知,是2000多年前儒家为人生理想提炼的一句箴言;而知识栖息地,则是2010年英国学者哈珀为大学伟大描绘的一个隐喻。山高水长,时空穿越,不灭的光亮正是格物致知这个永恒的教育理想。也许就是这个点燃智慧的光亮,引领每一个人、所有... 格物致知,是2000多年前儒家为人生理想提炼的一句箴言;而知识栖息地,则是2010年英国学者哈珀为大学伟大描绘的一个隐喻。山高水长,时空穿越,不灭的光亮正是格物致知这个永恒的教育理想。也许就是这个点燃智慧的光亮,引领每一个人、所有学校和整个人类,孜孜不倦地投身到格物致知那绵延不绝的追求行动之中。一种理想的格物致知教育生活便一直伴随着我们:人类在创造知识中进步,学校在传播知识中发展,个人在识知探求中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知识的栖息地 教育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发展中“劳动教育”概念的变革 被引量:6
8
作者 肖绍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2,共14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原理和基本原则,并内在规定现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形式及其变革。“教劳结合”中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现代教育是历史性概念,它们的内在结合使劳动教育规定和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原理和基本原则,并内在规定现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形式及其变革。“教劳结合”中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现代教育是历史性概念,它们的内在结合使劳动教育规定和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形式。在智能劳动时代,非物质劳动取代物质生产劳动的主导地位,“教劳结合”主要发展为信息化教育、交往教育、情感教育等教育形式和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内部结合”“多元结合”“交互融合”,也就是“教劳深度融合”,产生劳动教育的“非物质劳动教育”、智能教育转向。“教劳深度融合”的劳动教育为实现生产力巨大发展、劳动解放和人的解放创造主客观条件,实现劳动主体的自我增值和经济、社会、教育创新;实现劳动自由和人的自由的统一,呈现个人自由、个性主体和公共大众的“自由全面发展”。“教劳结合”发展中劳动教育的永恒意义在于:劳育融合、劳动育人;回归劳动教育的“育人”本质;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生产劳动 劳动教育 非物质劳动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学到底是什么——论教育学学科的迷惘与纾困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成林 扈中平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3,共7页
教育学是一门“实”“柔”与“虚”逻辑自洽的学科,学科之“实”“柔”与“虚”使教育学呈现出“捉摸不定”的样态。教育学学科的“实”源于教育事业备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最终落实到现实个体的教育形塑与心智培育。教育学学科的“柔... 教育学是一门“实”“柔”与“虚”逻辑自洽的学科,学科之“实”“柔”与“虚”使教育学呈现出“捉摸不定”的样态。教育学学科的“实”源于教育事业备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最终落实到现实个体的教育形塑与心智培育。教育学学科的“柔”主要凸显于教育学学科的人文情怀和文化观照,渗透于形塑“教育人”的完整图景。教育学学科的“虚”凸显于教育学学科潜在性的危机,学科内部存在多重弊病。教育学学科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学科地位的遮蔽、学科性质饱受质疑、学科边界模糊不定等方面的迷惘。有鉴于此,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纾困之道需要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秉持学科内在张力,坚守教育学学术自主性;凸显知识性质和学科意蕴,展露教育学价值取向和教育实践智慧;发挥学科依附性优势,实现教育学学科视界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学科 学科性质 学科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经典教化诠释学的当代教育使命及其进路——基于中西经典诠释传统的比较与启示
10
作者 夏泉源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9-116,共8页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必定植根于其独特的经典诠释与教化传统。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的解经学基础强化了道德-政治教化传统,诠释方法与道德-政治教化目的相互补充;西方经典诠释传统在哲学认识论基础上形成了人文教化传统,提出了历史理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必定植根于其独特的经典诠释与教化传统。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的解经学基础强化了道德-政治教化传统,诠释方法与道德-政治教化目的相互补充;西方经典诠释传统在哲学认识论基础上形成了人文教化传统,提出了历史理性概念并不断促进人的自我教化。当代儒家经典教化诠释学的发展迫切需要引导时代精神与历史理性共鸣,激发现代理性精神促进人的自我教化,以实现其内在的教育使命。儒家经典教化诠释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互融通,儒家经典教育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儒家教化精神的当代实践。儒家教化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增强儒家经典教育的历史意识、批判意识、经典意识与教化意识,不仅能让儒家教化精神在当下时代的多元语境中“其命维新”,亦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上儒家经典教化诠释学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教化诠释学 儒家教化精神 历史理性 自我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环境下合作活动学习的行动研究——以“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改革试验为例 被引量:26
11
作者 黄甫全 曾文婕 +1 位作者 陈冬梅 孙福海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8-61,共4页
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以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主干课程——"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改革试验为例,介绍网络环境下合作活动学习行动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阐述通过研究取得的经验,包括建构起网络... 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以高等学校教育学专业主干课程——"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改革试验为例,介绍网络环境下合作活动学习行动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阐述通过研究取得的经验,包括建构起网络环境下合作活动学习的基本原理、改进了网络课程的结构、开发出了基于网络的纸质教材的新型教学结构和建成了新型的活动化网络教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合作活动学习 网络课程 教学结构 网络教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同伴互助学习的研究进展与前瞻 被引量:91
12
作者 左璜 黄甫全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59,共7页
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在国外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呈现出三种主要样态:教学组织形式、课程以及思维训练工具。未来的同伴互助学习除沿着"学习领域"、"培训领域"、"院校合... 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在国外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呈现出三种主要样态:教学组织形式、课程以及思维训练工具。未来的同伴互助学习除沿着"学习领域"、"培训领域"、"院校合作方式"三条道路推进外,其自身形式的拓展以及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将展现出无限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对同伴互助学习所展开的元研究则可望发展为以整体主义方法论为指导,以开放式的系统思维为特征的整体化趋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伴互助学习 全班配对学习 互惠配对学习 配对思考 配对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涵义及研究的主要课题 被引量:40
13
作者 左璜 黄甫全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6-19,共4页
同伴互助学习是指一种基于同伴互相关照的可能性,旨在促进同伴关系和个体认知能力,以一对一的结合形式并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组织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具有互惠的共同体、交互活动和多元化评价等特征。其研究正沿着“学习领域... 同伴互助学习是指一种基于同伴互相关照的可能性,旨在促进同伴关系和个体认知能力,以一对一的结合形式并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组织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具有互惠的共同体、交互活动和多元化评价等特征。其研究正沿着“学习领域的开发”“培训领域的开发”以及“院校合作方式的开发”三条道路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伴互助学习 互惠共同体 交互活动 多元化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堂互动研究的主题、方法与趋势 被引量:29
14
作者 左璜 黄甫全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86,共6页
课堂互动研究是人们为走进有效教学而开辟的一条文化途径。文献分析显示,已有的课堂互动研究在课题上分别聚焦于描述性主题、关联性主题和价值性主题,在方法论上提出了多元化的视角、整合化的取向和多样性的工具,在发展上隐约呈现出从... 课堂互动研究是人们为走进有效教学而开辟的一条文化途径。文献分析显示,已有的课堂互动研究在课题上分别聚焦于描述性主题、关联性主题和价值性主题,在方法论上提出了多元化的视角、整合化的取向和多样性的工具,在发展上隐约呈现出从本体视域到方法视域、从行为研究到语言认知研究、从聚焦学业到关注公平、从一般教学到具体科目教学以及从传统课堂到现代课堂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互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见式行动研究:一种面向未来的行动研究新范式 被引量:11
15
作者 蔡泽俊 左璜 黄甫全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31,共6页
行动研究与未来研究的汇流创生出极具民主性、整体性与文化性特质的预见式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研究范式,预见式行动研究汲取了新的哲学理念,以过程本体为基础,坚持参与认识论与多层认识论原理,追求多元价值。鉴于此,预见式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与未来研究的汇流创生出极具民主性、整体性与文化性特质的预见式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研究范式,预见式行动研究汲取了新的哲学理念,以过程本体为基础,坚持参与认识论与多层认识论原理,追求多元价值。鉴于此,预见式行动研究形成了颇具代表性的"原因层次分析法"与"对话未来法"。对预见式行动研究进行理论背景考察与发展成果介绍将为我国行动研究范式的创新与开发提供借鉴和启示,同时,伴随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预见式行动研究有望成为媒体研究、信息技术开发以及网络化学习研究的生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见式行动研究 过程本体论 参与认识论 原因层次分析法 对话未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行动研究的自由转身:走向整体主义 被引量:17
16
作者 黄甫全 左璜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0-48,共9页
行动研究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复兴历程中,虽然遭遇了科学实证主义偏狭的质疑与压迫,但是却以文化发展的阔大胸怀报之以扬弃性的接纳与反哺。研究方法论发展史表明,行动研究在快速发展中已经出人意料地吸纳并融汇了被人视为异质性甚至对... 行动研究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复兴历程中,虽然遭遇了科学实证主义偏狭的质疑与压迫,但是却以文化发展的阔大胸怀报之以扬弃性的接纳与反哺。研究方法论发展史表明,行动研究在快速发展中已经出人意料地吸纳并融汇了被人视为异质性甚至对立面的思辨研究、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正在超越早先被定位为一种研究范式的限定,实现从保守观到自由观的转身,努力成长为研究方法论的一种当代整体主义形态。行动研究作为当代形态的研究方法论,一方面在历史生成中努力为自身建构逻辑合理性,它以现象学的多层世界观为本,以文化的多元认识论为根,以系统科学的分析—综合辩证法为茎,孕育起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统一的整体主义哲学原理;另一方面在现实开发中努力为应用彰显新颖的方法论构成,拓展了有结构和无结构并存而交织的复杂多变的情境问题对象,形成了开放与发展互促而累积的动态系统的具体方法工具,孕育了革新行动、生成知识与培养类主体的多元和谐的价值追求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研究 整体主义 文化认识论 科学方法论 文化研究 分析-综合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兴微型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晓芳 黄甫全 曾文婕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68,共8页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微型课程开发在世界许多国家逐步兴起。基于已有研究成果,该文梳理并阐明新兴微型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认为微课程开发呈现出从校本模式到信息化模式再到整合模式的发展演变走向。微型课程开发的校本模式聚焦于班级层...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微型课程开发在世界许多国家逐步兴起。基于已有研究成果,该文梳理并阐明新兴微型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认为微课程开发呈现出从校本模式到信息化模式再到整合模式的发展演变走向。微型课程开发的校本模式聚焦于班级层面,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深化拓展和吐故纳新;信息化模式紧跟教育信息化的潮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凸显微型课程开发的信息化取向;整合模式则超越校本模式和信息化模式,呼应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追求以人的学习为本的信息技术和课程开发的双向整合,最终创生出新的信息化课程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课程开发 校本模式 信息化模式 整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改革与研究的新动向:彰显学习为本 被引量:33
18
作者 曾文婕 黄甫全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3-10,共8页
观照当下课程改革与研究的最新进展,走向"学习为本"的趋势越来越凸显。焦点为学习概念的重构、学习内容的开发、学习方法的创新与专业成长的进步,主题有回归学习的教育再概念化,建构学习为本的课程哲学,优化网络化学习环境,... 观照当下课程改革与研究的最新进展,走向"学习为本"的趋势越来越凸显。焦点为学习概念的重构、学习内容的开发、学习方法的创新与专业成长的进步,主题有回归学习的教育再概念化,建构学习为本的课程哲学,优化网络化学习环境,研制读者为本教材,开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学习为本的评估体系,深化学习取向的教师有效专业发展,培育学教取向的校长领导力以及创造学习为本的课目教育学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学习为本 课程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公民教育课程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5
19
作者 王文岚 黄甫全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5-151,共7页
1949年以来,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受不同时期宪政建设以及方针政策的影响,先后经历了过渡、改造、革命、恢复、发展以及改革等不同阶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依然存在课程定位模糊、体系不完善、目标不明确以及内容不平衡等问题。针对... 1949年以来,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受不同时期宪政建设以及方针政策的影响,先后经历了过渡、改造、革命、恢复、发展以及改革等不同阶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依然存在课程定位模糊、体系不完善、目标不明确以及内容不平衡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未来我国公民教育课程应突显政治教育定位、厘清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目标以及合理选择、组织课程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教育 课程发展 回顾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文理分科:美国高中课程和大学招生的专业分化 被引量:9
20
作者 冯生尧 谢瑶妮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13,共6页
美国高中课程设置和大学招生要求,既不是文理不分、也不是文理分科,而是通过学生选修选考,进行更为深入的、专业导向的分化。在该制度下,共同基础课程的修读学分要求和考核要求较低,专业导向课程的内容难度、考核难度较高。相比较... 美国高中课程设置和大学招生要求,既不是文理不分、也不是文理分科,而是通过学生选修选考,进行更为深入的、专业导向的分化。在该制度下,共同基础课程的修读学分要求和考核要求较低,专业导向课程的内容难度、考核难度较高。相比较而言,选择性高校更加重视考生在专业导向课程上的学业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高中课程 大学招生 专业分化 文理分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