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量子化学在化学品环境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彭涛 杨滨 +2 位作者 徐超 杨雷 应光国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76-890,共15页
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对环境和人们构成生态和健康风险.近年来量子化学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品环境污染过程与归趋研究,理论计算结果均得到传统实验研究的较好验证.因此,本文综述了量子化学计算在化学品环境污染研究中的诸多应用.... 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对环境和人们构成生态和健康风险.近年来量子化学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品环境污染过程与归趋研究,理论计算结果均得到传统实验研究的较好验证.因此,本文综述了量子化学计算在化学品环境污染研究中的诸多应用.文章首先简介了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及计算内容,阐述了小分子基态及激发态、生物大分子和无机大分子的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及在化学品环境污染领域中的应用,结合过渡态理论,半定量计算可以得到化学品在环境中发生的迁移转化行为,从而为化学品环境管理和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化学 化学品 环境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和人体中氯代/溴代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污染来源、分析方法和污染特征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明洋 李会茹 +3 位作者 宋爱民 胡建芳 盛国英 彭平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42-1855,共14页
氯代/溴代多环芳烃(Cl/Br-PAHs)是一类具有与二噁英和多环芳烃(PAHs)相似结构和致癌效应的新兴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其环境行为归趋和潜在风险受到了高度重视.本研究以"Cl-PAH*"OR"Br-PAH*"OR"H-PAH*"OR&quo... 氯代/溴代多环芳烃(Cl/Br-PAHs)是一类具有与二噁英和多环芳烃(PAHs)相似结构和致癌效应的新兴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其环境行为归趋和潜在风险受到了高度重视.本研究以"Cl-PAH*"OR"Br-PAH*"OR"H-PAH*"OR"chlorinated PAH*"OR"brominated PAH*"OR"halogenated PAHs"OR"chlorin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OR"bromin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OR"halogen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为主题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进行了检索,并着重对环境/人体中Cl/Br-PAHs污染来源、污染特征和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截止2021年1月,环境/人体中Cl/Br-PAHs的相关文献共计225篇.这些研究表明:Cl/Br-PAHs主要来源于废弃物焚烧、汽车尾气排放、金属冶炼、电子垃圾拆解等热过程和光化学反应过程;目前已在全球各类环境介质中被检出,并表现出持久存在性、长距离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Cl/Br-PAHs被证实具有与其母体PAHs相似甚至更强的毒性,但目前对其形成机理和环境行为尚不明确,也尚未有统一有效且精准的分析方法,已报道的化合物种类十分有限,总体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结合目前Cl/Br-PAHs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今后应在其高通量精准筛查分析、源排放指纹识别追溯、环境迁移转化行为及潜在风险上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溴代多环芳烃 芳香受体效应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磷酸酯(OPEs)的环境污染特征、毒性和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廖梓聪 李会茹 +2 位作者 杨愿愿 胡立新 应光国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93-1215,共23页
随着溴系阻燃剂在世界范围内被禁止,其主要替代物有机磷酸酯(OPEs)在近年来的生产和使用量均呈现快速增长.但作为塑料添加剂,OPEs与材料间无化学键束缚,极易在产品生命周期中释放进入环境.目前,OPEs作为一类新兴污染物,已在全球各地的... 随着溴系阻燃剂在世界范围内被禁止,其主要替代物有机磷酸酯(OPEs)在近年来的生产和使用量均呈现快速增长.但作为塑料添加剂,OPEs与材料间无化学键束缚,极易在产品生命周期中释放进入环境.目前,OPEs作为一类新兴污染物,已在全球各地的污水、自来水及其它各类环境介质和人体中广泛检出,包括极地地区,表现出长距离迁移能力,因此,其环境污染和毒性迅速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对其环境行为和潜在风险尚不完全清楚.本文对近15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综述了OPEs在各类环境介质和人体中的污染特征和现状、迁移转化行为、毒性和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OPEs在全球环境中普遍存在,可通过室内灰尘接触、呼吸、食物链传递等途径被生物体和人体吸收,并表现出内分泌干扰、神经毒性、生殖发育毒性等多种毒性效应;OPEs在生物体/人体中可被转化为低取代的二酯、单酯等代谢产物,但目前对其代谢转化途径尚不明确.鉴于OPEs生产使用历史悠久,用途广泛且用量巨大,污水处理去除效率有限,其环境行为过程和机理以及由此导致的潜在生态和健康风险值得引起持续关注.此外,OPEs种类繁多,化合物之间性质差异较大(lg K_(OW)=-0.65—9.49),目前报道中所采用的前处理及仪器分析方法均有所侧重,缺乏统一全面的标准分析方法,无法同步分析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所有OPEs及其代谢转化产物,不同实验室间的数据可比对性也比较差,如何建立OPEs及其代谢产物的全分析方法也是目前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酸酯 阻燃剂 增塑剂 新兴污染物 色谱-质谱联用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固醇激素在环境中的污染现状及归趋 被引量:8
4
作者 杨雷 张晋娜 +4 位作者 史文俊 彭涛 熊倩 石义静 应光国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1,共21页
类固醇激素是一类典型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具有极强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和生物活性,因其在各种环境介质中频繁被检出,近几十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综述了环境中类固醇激素的主要来源、... 类固醇激素是一类典型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具有极强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和生物活性,因其在各种环境介质中频繁被检出,近几十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综述了环境中类固醇激素的主要来源、途径与污染现状及其环境行为,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固醇激素 污染现状 环境行为 迁移 转化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环境污染综述 被引量:24
5
作者 蓝敏怡 李会茹 +2 位作者 胡立新 杨愿愿 应光国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6-210,共25页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是食品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与食品直接接触时易释放大量化学品和添加剂,且废弃后会分解成粒径小的微塑料,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健康风险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针对食品包装塑料中有害化学品向食品中的释放...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是食品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与食品直接接触时易释放大量化学品和添加剂,且废弃后会分解成粒径小的微塑料,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健康风险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并针对食品包装塑料中有害化学品向食品中的释放迁移过程、微塑料及其中化学品的环境污染过程等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综述了常用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种类、用途及其中的化学物质,详细总结了食品包装塑料自身及其中化学品的环境污染过程和生态/健康毒性效应,并据此提出了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今后的控制措施及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食品包装 微塑料 食品安全 生态效应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样品中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物的分析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雷浩俊 杨滨 +2 位作者 叶璞 赵建亮 黄月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296-2306,共11页
近年有关药物及其转化产物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苯二氮类药物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其母体化合物和代谢产物均具有镇静、催眠及抗焦虑等作用.本文建立了17种苯二氮类药物及其3种中间产物,在环境水相和固... 近年有关药物及其转化产物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苯二氮类药物是一类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其母体化合物和代谢产物均具有镇静、催眠及抗焦虑等作用.本文建立了17种苯二氮类药物及其3种中间产物,在环境水相和固相样品中的分析检测方法.水样采用HLB柱进行固相萃取,固体样以柠檬酸缓冲液和乙腈混合液进行超声提取,采用同位素稀释法进行定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法(UPLC-MS/MS)分析.分析检测方法对地表水样、污水厂进水、污水厂出水的基质加标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4.1%—130.6%、57.5%—127.6%和60.3%—141.8%;对沉积物和污泥加标平均回收率为57.9%—131.3%和52.2%—150.5%.地表水、污水厂进水、出水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08—0.166、0.006—0.114、0.005—0.124 ng·L-1;沉积物和污泥的方法检出限为0.002—0.110 ng·g-1和0.003—0.041 ng·g-1.应用所建立的分析检测方法,对深圳市茅洲河(水样及沉积物)和广州市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及脱水污泥)进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茅洲河水样及沉积物中目标物浓度范围分别在0.11—4.83 ng·L-1和0.04—3.31 ng·g-1之间,广州市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及污泥中目标物浓度范围分别在0.22—24.21、0.04—2.74、0.09—10.80 ng·g-1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二氮类药物 固相萃取 超声提取 UPLC-MS/MS 环境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组学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熊倩 胡立新 +1 位作者 蒋宇霞 应光国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共12页
脂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组成物质之一,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脂质组学作为代谢组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通过研究生物体内脂质化合物及脂质代谢谱的变化,进而鉴定生物标志物,分析相关代谢通路,阐明生物体响应外界刺激的机制。随着分... 脂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组成物质之一,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脂质组学作为代谢组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通过研究生物体内脂质化合物及脂质代谢谱的变化,进而鉴定生物标志物,分析相关代谢通路,阐明生物体响应外界刺激的机制。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色谱和质谱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脂质组学研究的发展,并扩展了其应用范围。本文介绍了脂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前景,重点讨论了脂质组学及多组学联用技术在环境胁迫耐受性及环境污染物毒性评价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组学 多组学 环境胁迫 环境毒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铁对厌氧砷氧化耦合硝酸盐还原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牛汝苗 杨光 +4 位作者 高一帆 梁露予 潘丹丹 黄国勇 李晓敏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6-1464,共9页
为探究土壤铁对厌氧砷氧化耦合硝酸盐还原过程的作用机制,选取土壤有机质含量相近但铁含量不同的两种稻田土壤,设置对照、+NO_(3)^(-)、+As(Ⅲ)和+As(Ⅲ)+NO_(3)^(-)处理开展厌氧培养实验,研究As/N/Fe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厌氧... 为探究土壤铁对厌氧砷氧化耦合硝酸盐还原过程的作用机制,选取土壤有机质含量相近但铁含量不同的两种稻田土壤,设置对照、+NO_(3)^(-)、+As(Ⅲ)和+As(Ⅲ)+NO_(3)^(-)处理开展厌氧培养实验,研究As/N/Fe及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厌氧条件下硝酸盐还原驱动砷氧化过程,低铁和高铁土壤中砷氧化率分别为35.3%和43.0%,高铁土壤的磷酸提取态和草酸提取态砷占比显著高于低铁土壤;As(Ⅲ)的存在减慢NO_(3)^(-)还原,减少NO_(2)^(-)和N_(2)O的积累,促进NH_(4)^(+)的生成,高铁土壤的反硝化和异化硝酸盐还原产铵过程比低铁土壤快;硝酸盐和As(Ⅲ)的存在降低土壤溶解态和吸附态Fe(Ⅱ)的浓度,提高吸附态总铁的浓度,并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丰度,Bacillus、Clostridium和Planococcaceae在硝酸盐还原及砷氧化过程中占主导.因此,当土壤吸附态铁高时,能加速砷氧化耦合反硝化/异化硝酸盐还原产铵过程,并促进土壤铁氢氧化物对As(Ⅲ)和As(V)的固定.上述研究发现可为淹水期稻田土壤砷转化的铁氮元素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氧化还原 反硝化 异化硝酸盐还原成铵 微生物群落 砷氧化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生剂对细菌耐药性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慧敏 何良英 +5 位作者 高方舟 白红 何璐茜 张敏 应光国 刘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8,共18页
杀生剂作为一种新型有机污染物会对细菌施加选择压力,导致细菌杀生剂耐药性的产生,并通过共选择增强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暴发,用于消杀的杀生剂使用量急剧攀升,其对环境中细菌耐药性的发... 杀生剂作为一种新型有机污染物会对细菌施加选择压力,导致细菌杀生剂耐药性的产生,并通过共选择增强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暴发,用于消杀的杀生剂使用量急剧攀升,其对环境中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的影响值得关注。而抗生素耐药性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抗生素被认为是细菌耐药性产生和传播的主要驱动因素,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将细菌耐药性列为需要追踪的十大全球健康问题之一。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杀生剂的使用现状和环境检出率、全球范围内杀生剂耐药菌株分离情况,综述了杀生剂对细菌的作用机制、细菌对杀生剂的耐药机制、杀生剂驱动共同选择的协同抗性和交叉抗性2种机制以及对细菌抗生素耐药性发展的影响,并指出当下研究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生剂 细菌抗生素耐药性 耐药机制 杀生剂耐药菌 共选择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中无机硒对霍甫水丝蚓的生物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潇 李丹 +5 位作者 罗艺璇 杨纪琛 刘洪宋 雷浩俊 陈红星 谢凌天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8-217,共10页
硒是动物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水体沉积物中无机硒主要以Se(Ⅳ)和Se(Ⅵ)形态存在,而目前有关无机硒对底栖动物的生物效应研究较为匮乏。本实验以典型底栖动物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抗氧化、神经和消... 硒是动物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水体沉积物中无机硒主要以Se(Ⅳ)和Se(Ⅵ)形态存在,而目前有关无机硒对底栖动物的生物效应研究较为匮乏。本实验以典型底栖动物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抗氧化、神经和消化系统中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了暴露浓度(2~40μg·g^(-1))、暴露时间(2周和2个月)和硒价态(Se(Ⅳ)和Se(Ⅵ))对其生物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脂质过氧化水平(以TBARS含量表示)在暴露2周和2个月后,均未受到硒价态的影响,但是暴露2周后,在5μg·g^(-1)组有一升高峰值,而暴露2个月后,在5μg·g^(-1)组有一降低峰值。抗氧化酶活性在暴露2周后,受到硒价态显著影响,Se(Ⅳ)导致3种抗氧化酶活性逐渐升高并在20μg·g^(-1)达到平衡,而Se(Ⅵ)在5μg·g^(-1)即造成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并随浓度的升高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暴露2个月后,抗氧化酶未受到硒价态影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5μg·g^(-1)浓度附近有一降低峰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5μg·g^(-1)浓度附近有一升高峰值,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没有变化。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受到硒价态影响较小,暴露2周后只有5μg·g^(-1) Se(Ⅳ)导致AChE酶活性升高,而暴露2个月后,随着浓度升高Se(Ⅳ)和Se(Ⅵ)均导致AChE酶活性降低。α-葡糖苷酶(α-Glu)活性仅在5μg·g^(-1)暴露组升高,且受到暴露时间和价态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硒的暴露浓度、时间和硒价态显著影响硒的生物效应,这为阐明沉积物中无机硒对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效应及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硒 底栖生物 氧化损伤 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沉积物杀生剂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 被引量:2
11
作者 夏炎雷 周丽君 +4 位作者 吴佳妮 黄争 赵建亮 应光国 吴庆龙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3-215,I0008,共14页
杀生剂作为抑菌活性成分,广泛应用于药物、个人护理品、食品、农业及其他多种领域中。大量杀生剂会直接或者随污水处理厂出水进入地表水环境中,威胁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本研究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61个湖泊进行调查,共检出11种杀生剂,... 杀生剂作为抑菌活性成分,广泛应用于药物、个人护理品、食品、农业及其他多种领域中。大量杀生剂会直接或者随污水处理厂出水进入地表水环境中,威胁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本研究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61个湖泊进行调查,共检出11种杀生剂,包括5种杀菌剂、1种防污剂、3种尼泊金酯类防腐剂和2种消毒剂,总浓度达103 ng/g。其中,多菌灵和尼泊金甲酯的检出率大于50%,分别为100%和96.2%。多菌灵和尼泊金甲酯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79±2.76)和(11.4±8.19)ng/g,其他杀生剂的平均浓度均低于1.0 ng/g。与国外许多河流湖泊相比,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沉积物中杀生剂污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总杀生剂浓度的平均值为(16.7±14.5)ng/g。氟康唑、咪康唑、三氯生和三氯卡班可能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多菌灵和涕必灵主要来自面源污染。尼泊金酯类防腐剂在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与沉积物总有机碳含量密切相关。采用风险商值法对湖泊沉积物中杀生剂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发现多菌灵、尼泊金甲酯和三氯卡班在部分采样点具有高风险。有必要重点关注高风险污染物和高风险区域,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杀生剂对湖泊生态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饮水水源地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生剂 湖泊 沉积物 污染特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同位素分馏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钟松雄 李晓敏 李芳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25-836,共12页
镉污染土壤因其导致粮食作物超标以及通过食物链对居民健康构成威胁,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土壤镉的迁移转化、植物根部对镉的吸收、植物体内对镉的装载转运和贮存是土壤-植物体系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过程。近年来,稳定同位素分... 镉污染土壤因其导致粮食作物超标以及通过食物链对居民健康构成威胁,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土壤镉的迁移转化、植物根部对镉的吸收、植物体内对镉的装载转运和贮存是土壤-植物体系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过程。近年来,稳定同位素分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土壤-植物系统中镉的迁移和储存,为研究镉在不同土壤库和植物部位中的迁移和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本文首先介绍了镉同位素组成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其次对土壤矿物溶解、共沉淀、吸附和有机质螯合配位等四个关键过程引起的镉同位素分馏方向和程度进行综述,并重点针对植物根部对镉的吸收、根部-地上部转运和籽粒储存等三个关键过程阐述植物体内镉同位素分馏机制;最后基于目前研究现状,展望了土壤-植物体系镉同位素分馏尚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深入理解镉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以期为镉污染土壤的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农产品减毒脱毒等应用技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镉同位素分馏 迁移转化 植物 吸收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相硒对夹杂带丝蚓的生物累积及效应研究
13
作者 李丹 杨纪琛 +5 位作者 孙炜钧 李潇 雷浩俊 韦新蓉 陈红星 谢凌天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58,共8页
以底栖模式生物夹杂带丝蚓(Lumbriculus variegatus)为研究对象,在环境相关浓度的沉积相Se(Ⅳ)中暴露21 d后,通过ICP-MS定性定量硒在带丝蚓体内的含量及形态。硒在环境相关浓度下可以有效地在夹杂带丝蚓体内累积,形态主要以Se-Met和Se-... 以底栖模式生物夹杂带丝蚓(Lumbriculus variegatus)为研究对象,在环境相关浓度的沉积相Se(Ⅳ)中暴露21 d后,通过ICP-MS定性定量硒在带丝蚓体内的含量及形态。硒在环境相关浓度下可以有效地在夹杂带丝蚓体内累积,形态主要以Se-Met和Se-Cys为主。此外,沉积相中硒可以促进夹杂带丝蚓体内氧化应激反应、降低Na^(+)/K^(+)-ATP酶活性以及消化系统相关酶活性,从而抑制夹杂带丝蚓的肥满度增长以及对沉积物中硒的生物富集能力。结果表明:环境相关浓度的沉积相Se(Ⅳ)可能影响硒在底栖生物中的累积及其形态的分布,并形成生物效应。研究结果为阐明沉积物中硒对底栖生物的生物累积及效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生物 硒的形态 生物累积 生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水条件下水稻对土壤砷转化的影响
14
作者 颜思瑶 杨光 +6 位作者 白艳 高一帆 梁露予 龚凤 黄国勇 潘丹丹 李晓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56-1767,共12页
淹水条件下土壤砷的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显著提高,易被水稻吸收;然而水稻种植过程对土壤砷转化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选取了含低砷(15.5 mg∙kg^(-1))和高砷(52.1 mg∙kg^(-1))两种稻田土壤,每种土壤在淹水条件下分别设置种植和不种植水稻... 淹水条件下土壤砷的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显著提高,易被水稻吸收;然而水稻种植过程对土壤砷转化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选取了含低砷(15.5 mg∙kg^(-1))和高砷(52.1 mg∙kg^(-1))两种稻田土壤,每种土壤在淹水条件下分别设置种植和不种植水稻两种处理,在淹水培养期间的第7、14、28、42、56天采集土壤孔隙水、根际土壤,并在水稻成熟时采集水稻植株各部位样品。分析了不同砷形态、土壤砷组分、亚铁浓度、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分子组分等的动态变化,探究了水稻对淹水土壤砷转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与不种植水稻处理相比,种植水稻降低了淹水期土壤有效态砷和无定型铁铝氧化物结合态砷的比例,但提高了土壤腐殖酸结合态和富里酸结合态砷的比例。在第28天时种植水稻使孔隙水中溶解态Fe(II)质量浓度从43.6-51.3 mg∙L^(-1)降低至11.9-19.4 mg∙L^(-1),使土壤吸附态Fe(II)质量分数从1.14-1.21 g∙kg^(-1)提高至3.73-4.28 g∙kg^(-1)。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种植水稻显著提高了土壤溶解性有机质中类富里酸、类腐殖酸、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等组分的丰度,且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四者均与土壤有机质结合态砷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但与土壤可利用态砷呈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01)。此外,在高砷土壤种植的水稻呈现直穗病,这可能跟高砷土壤溶解性有机质中CHOS和蛋白质/脂质化合物的相对丰度(16.4%和12.0%)比低砷土壤(12.8%和6.62%)高有关。水稻植株可能通过根际响应和根系吸收等作用,降低土壤有效态砷,提高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含量,并使更多砷与土壤有机质结合,有利于砷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壤 砷(As) 厌氧 固定 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重金属和杀生剂抗性共选择机制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帅 邹海燕 +4 位作者 高方舟 吴黛灵 张敏 何良英 应光国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0,共10页
细菌抗生素抗性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对公众健康的重要威胁。细菌抗性除了受到抗生素的直接选择压力,也受到其他物质如重金属和杀生剂的共同影响。研究发现,细菌可以通过外排泵系统、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作用靶标点的改变、酶修饰或降... 细菌抗生素抗性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对公众健康的重要威胁。细菌抗性除了受到抗生素的直接选择压力,也受到其他物质如重金属和杀生剂的共同影响。研究发现,细菌可以通过外排泵系统、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作用靶标点的改变、酶修饰或降解作用、应激反应改变生理特性、金属螯合和生物转化等抗性机制对这些选择压力产生抗性,或者通过协同抗性、交叉抗性和共调控抗性的机制产生多重抗性。本文综述了细菌对抗生素、重金属和杀生剂的单一抗性机制、多重抗性机制,以及重金属和杀生剂对细菌抗生素抗性的影响机制,并分析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杀生剂 协同抗性 交叉抗性 共调控抗性 抗生素抗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咪巴唑在鱼体的富集和代谢动力学 被引量:3
16
作者 姚理 马艳芳 +4 位作者 周漪波 窦文渊 贾雨薇 赵建亮 应光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501-3507,共7页
选取中国南方地区典型生物尼罗罗非鱼作为受试生物,将其置于氯咪巴唑含量为2.00ng/mL的水体中暴露7d,考察氯咪巴唑在罗非鱼体内不同部位(鳃、肝脏、胆汁和血浆)的吸收和清除动力学过程,比较了氯咪巴唑在鱼体内不同部位的吸收和清除动力... 选取中国南方地区典型生物尼罗罗非鱼作为受试生物,将其置于氯咪巴唑含量为2.00ng/mL的水体中暴露7d,考察氯咪巴唑在罗非鱼体内不同部位(鳃、肝脏、胆汁和血浆)的吸收和清除动力学过程,比较了氯咪巴唑在鱼体内不同部位的吸收和清除动力学速率.罗非鱼暴露于氯咪巴唑水溶液3d后,鱼体鳃、肝脏、胆汁和血浆中的氯咪巴唑达到最高浓度,分别为2.91ng/g,33.7ng/g,4.84ng/mL和2.58ng/mL;结束暴露3d后,氯咪巴唑在鳃、胆汁和血浆中的稳定浓度低于方法检测限,在肝脏中的稳定浓度为1.28ng/g.鱼体鳃、肝脏、胆汁和血浆中氯咪巴唑的吸收动力学常数ku分别为0.069,0.813,0.286和0.136h^-1;清除动力学常数ke分别为0.033,0.029,0.082和0.060h^-1;半衰期t1/2分别为21.1,23.9,8.51和11.6h.氯咪巴唑在罗非鱼体内的吸收/清除动力学过程均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方程,方程的相关系数r^2范围为0.75~0.98.氯咪巴唑在鱼体鳃、肝脏、胆汁和血浆中的稳态生物富集系数对数值logBCFss分别为0.50,1.56,0.72和0.45,低于氯咪巴唑在野生罗非鱼体内的富集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咪巴唑 吸收动力学 清除动力学 生物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种个人护理品在鱼血浆中的富集特征及风险 被引量:2
17
作者 姚理 窦文渊 +3 位作者 马艳芳 周漪波 刘有胜 赵建亮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60,共10页
对东江流域8个典型区域的32个野生鱼血浆样品进行了监测,分析了24种个人护理品活性成分在血浆中的含量水平、存在形态和富集潜力,并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鱼体血浆中检出13种个人护理品活性成分,质量浓度范围从低于MQLs(检测限)至208 ng/... 对东江流域8个典型区域的32个野生鱼血浆样品进行了监测,分析了24种个人护理品活性成分在血浆中的含量水平、存在形态和富集潜力,并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鱼体血浆中检出13种个人护理品活性成分,质量浓度范围从低于MQLs(检测限)至208 ng/mL,三氯生的检出浓度最高.其中,避蚊胺、尼泊金甲酯和佳乐麝香在每个采样点的鱼体内均有检出,检出率高于90%.4种尼泊金酯和三氯生在鱼体血浆中主要以葡糖醛酸化/硫酸化结合态的形式存在.吐钠麝香、佳乐麝香、三氯卡班、三氯生在鱼体血浆中的生物富集系数对数值(lg BAFs)范围为2.43~4.25,较易富集;氯咪巴唑和苯并三唑在鱼体血浆中的lg BAFs范围为0.35~1.99,较难富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吐钠麝香的效应因子(ER)低于1,表现为高风险;佳乐麝香、苯并三唑、三氯生和避蚊胺的效应因子低于10,表现为较高风险.后续研究中应该关注这几种物质的潜在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护理品 东江流域 鱼体血浆 生物富集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酚类内分泌干扰物在长江鱼体血浆中的生物富集 被引量:8
18
作者 吕银知 赵建亮 +4 位作者 姚理 何良英 陈军 史文俊 应光国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3-453,共11页
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广泛存在于水环境,可在生物体内富集,具有潜在生态和健康风险.本研究选取双酚A(BPA)、辛基酚(4-t-OP)、雌酮(E1)、17β-雌二醇(E2)和炔雌醇(EE2)共5种酚类EDCs,分别测定其在长江中... 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广泛存在于水环境,可在生物体内富集,具有潜在生态和健康风险.本研究选取双酚A(BPA)、辛基酚(4-t-OP)、雌酮(E1)、17β-雌二醇(E2)和炔雌醇(EE2)共5种酚类EDCs,分别测定其在长江中下游地表水和鱼体血浆中的含量及生物富集因子(Bioaccumulation factor, BAF),并结合血浆BAF预测模型对其生物富集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BPA、4-t-OP和E1污染最为普遍,在地表水和鱼体血浆中检出率均超过50%,而其它两种EDCs(E2和EE2)在水体和鱼体血浆中的检出率和浓度均较低.综合检出频率和含量来看:BPA> 4-t-OP> E1> E2、EE2,5种酚类EDCs在水体中的最大浓度分别为99.7、22.3、2.47 ng·L^(-1)、ND(未检出)和ND,在鱼体血浆中的最大浓度分别为172、91.5、21.1、5.34、5.90 ng·mL^(-1).检出的3种酚类EDCs(BPA、4-t-OP和E1)的log BAF范围分别为2.29—4.20、3.18—4.18和3.29—3.75,表明鱼体血浆对酚类EDCs具有较高的生物富集潜能.对比模型预测的log BAF,实测的log BAF值明显较高,差异的产生与模型建立的前提假设、水温和溶解氧等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有助于认识长江中下游鱼体中酚类EDCs的生物富集特征,并为其生态风险评价和管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类内分泌干扰物(EDCs) 野外鱼体 生物富集因子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