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知识社会学视角下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反思与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俊 解佳 保继刚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62,共14页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旅游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旅游高等教育面临着生源流失、学生认同度低、与行业脱节等重重挑战。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和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巨大冲击面前,新时代中国旅游高等教育迫...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旅游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旅游高等教育面临着生源流失、学生认同度低、与行业脱节等重重挑战。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和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巨大冲击面前,新时代中国旅游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深刻反思并寻求突破。文章基于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剖析中外旅游高等教育是如何被教育制度、产业需求、社会环境等多重力量所建构,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建立其合法性并获得发展,由此产生了旅游高等教育的Earn模式。Earn模式契合了旅游产业与高等教育产业迅速扩张的需要,但也因这两者发展路径的变化而陷入困境。基于此,文章提出Learn模式作为旅游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可能方向,Learn模式下的旅游高等教育倡导回归旅游活动的实践育人价值,融职业教育、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一体,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高等教育 知识社会学 人的全面发展 内涵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陶瓷生产中心到文化创意旅游地--知识视角下的景德镇传统手工艺当代复兴与创新 被引量:2
2
作者 钟迪茜 卢颖 罗秋菊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101,共15页
保护和发展是我国非遗传承的重要维度,如何在传承性保护的基础上走向创新性发展仍待探索。景德镇以手工制瓷闻名于世,明清时期曾创造世界陶瓷工艺巅峰,后因守旧而陷入沉寂。然而,当今的景德镇从陶瓷生产中心转向文化创意旅游地,实现了... 保护和发展是我国非遗传承的重要维度,如何在传承性保护的基础上走向创新性发展仍待探索。景德镇以手工制瓷闻名于世,明清时期曾创造世界陶瓷工艺巅峰,后因守旧而陷入沉寂。然而,当今的景德镇从陶瓷生产中心转向文化创意旅游地,实现了手工制瓷从复兴到创新的飞跃。手工制瓷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文章以知识视角切入,结合39人次访谈与二手资料,解析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当代复兴与创新过程。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的仿古瓷热潮推动了地方性知识复现,随后大众旅游发展促进了地方性知识外化。但这一阶段手工制瓷停留于古法制瓷的传承,知识生产局限在地方性知识的内循环。直至2000年,“学院派”艺术家的到来为景德镇注入现代艺术理论和创新理念,构建了地方性知识与外部知识交织碰撞的知识生产外循环。如今,景德镇形成了浓厚的地方艺术创新氛围(即本地蜂鸣),激活了本土创新意识,引发了地方性知识重构。知识内外双循环机制推动景德镇手工制瓷从本土工匠主导的工艺复兴,走向多方参与凸显艺术创作的创新性发展。文章为具有传统手工艺资源的旅游地转型发展文化创意旅游梳理了典型案例,凝练了传统手工艺的创新机理,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手工艺 创新性发展 地方性知识 文化创意 景德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旅游文化类课程改革的路径研究
3
作者 解佳 陈淑玲 +1 位作者 陈文宗 刘俊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89,共17页
文旅融合和新文科建设对旅游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旅游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突破管理学科的限制,彰显旅游学科多元、包容的特点,改变长期以来“重经济、轻文化”的问题,因此加强旅游文化类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 文旅融合和新文科建设对旅游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旅游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突破管理学科的限制,彰显旅游学科多元、包容的特点,改变长期以来“重经济、轻文化”的问题,因此加强旅游文化类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梳理了需求视角下的文旅人才的特征,发现跨学科思维、跨专业学习的能力以及文化内涵与审美素养是核心要求。其次,通过分析培养方案、课程教材以及访谈授课老师,发现旅游文化类课程虽然有较长的开设历史,但地位逐渐被边缘化。最后,文章从教学内容、模式与评价三方面讨论了课程改革的路径。以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开设的“旅游文化学”本科课程为例,指出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容建构、行动学习指导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多维度与循序渐进的评价方式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旅游高等教育 旅游文化学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学旅游与旅游者自我发展
4
作者 刘俊 朱炜灵 李贵清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4,共3页
一、概念辨析:研学旅行、研学旅游与教育旅游相关部委政策文件有关表述先后从研学旅行到研学旅游。不同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学旅游不仅是培养学生好奇心和创造力的综合实践育人重要手段,更肩负着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 一、概念辨析:研学旅行、研学旅游与教育旅游相关部委政策文件有关表述先后从研学旅行到研学旅游。不同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学旅游不仅是培养学生好奇心和创造力的综合实践育人重要手段,更肩负着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然而,国内旅游学界尚未对研学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形成一致的概念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辨析 自我发展 研学旅游 旅游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像崇拜的老年粉丝旅游者动机与行为特征差异研究
5
作者 顾秋实 廖嘉玮 +1 位作者 叶浩彬 黄震方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95,共21页
偶像崇拜的老年粉丝旅游(简称“老年粉丝旅游”)是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兴社会现象。深入理解老年粉丝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对于完善老年旅游者动机理论,推进新时代旅游适老化工作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偶像崇拜的老年粉丝旅游(简称“老年粉丝旅游”)是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兴社会现象。深入理解老年粉丝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对于完善老年旅游者动机理论,推进新时代旅游适老化工作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基于深度访谈定性文本挖掘偶像崇拜的老年粉丝旅游者出游动机的具体信息,根据问卷调查所获定量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确定老年粉丝旅游者动机的维度及结构,并利用聚类分析和多变量方差分析探析基于不同动机群组的老年粉丝旅游者行为特征及其差异。研究发现:(1)老年粉丝旅游者动机由了解现代社会、实现艺术追求、寻求现场体验、追忆青春岁月、良好服务设施、参与社交寻友等6个维度21个细分指标构成;(2)老年粉丝旅游者的类型主要包括休闲漫游型、多元体验型、增长见闻型、艺术欣赏型等四种类型;(3)四种类型的老年粉丝旅游者在社会人口学特征和行为偏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弥补以往对老年粉丝旅游者动机认知的不足,丰富对老年粉丝旅游者群体差异的理解,并为后续老年粉丝旅游者的行为研究提供科学的测量工具。研究呼吁新时代老龄工作亟须加强对老年人精神生活与幸福感的重视,旅游营销和管理部门应基于新时代老年人体验新型旅游活动的心理与行为需求,丰富产品类型,改善与创新旅游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像崇拜 老年粉丝旅游者 旅游动机 旅游者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境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
6
作者 温士贤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8,共10页
边境地区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在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关涉到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同时也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作为现代国家彼此区分又相互联系的物理界线,边境地区往往表现出跨... 边境地区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在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关涉到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同时也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作为现代国家彼此区分又相互联系的物理界线,边境地区往往表现出跨国性和杂糅性兼有的社会文化景观。边境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及其独特的多元社会文化景观是天然的旅游吸引物。边境旅游是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同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实践路径。边境旅游能够带动边境地区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培育国民领土意识和国家观念,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推动边境地区摆脱边缘化地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丰富边境旅游的价值内涵和时代使命,使其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旅游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认同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兴边富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旅游与乡村居民心态秩序重构
7
作者 温士贤 蔡晓梅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3,共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2)乡村旅游有效促进人、物、资本、信息和技术在城乡之间大规模流动,成为乡村现代化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2)乡村旅游有效促进人、物、资本、信息和技术在城乡之间大规模流动,成为乡村现代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重构 心态秩序 乡村居民 城乡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脆弱人群的旅游疗愈——相关议题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1
8
作者 熊伟 罗筱雯 黄媚娇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90,共16页
当前,旅游与健康的融合发展迎来新机遇和挑战。已有研究聚焦健康旅游或医疗旅游等话题,对旅游如何发挥其健康效益,尤其是如何惠及脆弱人群的作用机制讨论不足。基于此,文章聚焦脆弱人群,系统回顾了旅游疗愈所涉及的主体、动机、空间和... 当前,旅游与健康的融合发展迎来新机遇和挑战。已有研究聚焦健康旅游或医疗旅游等话题,对旅游如何发挥其健康效益,尤其是如何惠及脆弱人群的作用机制讨论不足。基于此,文章聚焦脆弱人群,系统回顾了旅游疗愈所涉及的主体、动机、空间和效益。发现相关重要议题包括:旅游研究中所关注的固有型、情境型和致病型脆弱人群及其特征;脆弱人群在抵抗命运、促进发展和维系社交等方面的独特旅游动机;物理空间、社交空间、象征空间与虚拟空间中的疗愈潜力;“生理-心理-社会”3个层面的疗愈效益。文章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涵盖“人群-动机-空间-效益”四维度的聚焦脆弱人群的旅游疗愈框架,并提出未来相关研究方向:关注脆弱人群的本质性特征,旅游作为替代性疗法载体的跨学科探索,生活方式(如旅游)与健康效益可能发生的根本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旅游疗愈 健康 旅游福祉 脆弱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旅游与地方感的相互关系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群组为例 被引量:12
9
作者 吴偲 朱竑 李军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6-127,共12页
游客艺术旅游的体验有助于提升游客的地方感。文章借鉴William等编制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及地方感研究量表,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建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讨了艺术旅游与游客地方感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游客的旅... 游客艺术旅游的体验有助于提升游客的地方感。文章借鉴William等编制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及地方感研究量表,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建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讨了艺术旅游与游客地方感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游客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与地方感关系的差异进行对比检验。研究发现:(1)旅游体验、社会联系、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4个维度可较好刻画大学生游客对艺术旅游的感知与地方感;(2)大学生游客的旅游体验、社会联系与地方认同,社会联系与地方依恋,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都呈显著正向的影响关系;(3)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游客对艺术旅游的感知、地方感的形成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从艺术旅游、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同层面提出了我国艺术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美术展览 地方感 大学生游客 艺术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社区集体资产管理:新西兰毛利模式及其启示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俊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10,共3页
一、引言新西兰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更以其独有的毛利文化而闻名于世。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土著居民,长期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毛利文化。18世纪末期,随着欧洲移民大量涌入,白人和土著毛利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加深,新西兰毛利... 一、引言新西兰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更以其独有的毛利文化而闻名于世。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土著居民,长期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毛利文化。18世纪末期,随着欧洲移民大量涌入,白人和土著毛利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加深,新西兰毛利文化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西兰政府致力于改善毛利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利人 委员会 新西兰 集体资产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国家公园游憩与社会-生态福祉
11
作者 蔡晓梅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共1页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不仅有助于为人民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全民公益性;而且在守护自然生态、保育自然资源、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提高生态系...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不仅有助于为人民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全民公益性;而且在守护自然生态、保育自然资源、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在保护的前提下,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产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自然保护地 生态系统健康 中共中央办公厅 生态环境 国务院办公厅 生态文明建设 核心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入境旅游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视角 被引量:49
12
作者 方远平 谢蔓 +1 位作者 毕斗斗 肖佑兴 《旅游科学》 CSSCI 2014年第3期22-35,共14页
国内外关于入境旅游的研究已有丰富积累,但现有关于我国入境旅游影响因素的研究均较少考虑地理邻近与空间关联性、空间非平稳性等特征。本文基于修正的旅游引力模型,首次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析经济外向度、旅游资源和地理距离对我... 国内外关于入境旅游的研究已有丰富积累,但现有关于我国入境旅游影响因素的研究均较少考虑地理邻近与空间关联性、空间非平稳性等特征。本文基于修正的旅游引力模型,首次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析经济外向度、旅游资源和地理距离对我国31个省域入境旅游影响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入境游客在空间上具有正相关性(空间依赖性)和集聚特征;经济外向度和旅游资源对入境游客数量都有积极的影响,旅游资源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大,而地理距离的增加对入境游客数量有负向的影响。并且,各影响因素的系数存在空间非平稳性,经济外向度和地理距离估计系数形成了以东北地区为核心,不断向西南方向扩散的圈层;相反的是,旅游资源对入境旅游的作用程度形成了由西南向东北地区逐渐递减的格局。研究也发现,邻近地区的入境游客数量对本地区具有正向影响,境外游客从目的地向周边地区扩散,省区之间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境旅游 影响因素 地理加权回归 空间差异 空间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品化民族节日中表演者的角色认同与管理——以西双版纳傣族园泼水节为例 被引量:32
13
作者 吴炆佳 钱俊希 朱竑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64,共10页
现代人体验异种民族文化风情的渴求,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节庆作为民族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正随着目的地的开发而逐渐被商品化。文章引入角色、认同等相关概念,选取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泼水广场作为微观研究场所,通过质性研究方法... 现代人体验异种民族文化风情的渴求,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节庆作为民族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正随着目的地的开发而逐渐被商品化。文章引入角色、认同等相关概念,选取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泼水广场作为微观研究场所,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展现了傣族园"天天泼水节"表演者在旅游场域中的角色认同与管理过程。研究表明,在民族节庆商品化过程中,"天天泼水节"的剧班成员自身具有"东道主(当地居民)"和"表演者"双重角色,表演者自身存在基于物质空间生产和基于展演内容的角色内冲突。同时,表演者与游客之间还存在"表演者"和"观众"的角色间冲突。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通过"隐瞒"自己的真实情感以及与游客之间的"协调一致"保证双方互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表演者角色认同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表演者的权力话语在与游客、开发商等其他角色互动的过程中处于弱势。表演者基于地方的角色认同随着旅游发展发生改变,在此过程中,表演者主体也有意识地对地方意义进行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节日商品化 主客互动 角色 西双版纳傣族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服务机器人拟人化对顾客价值共创意愿影响研究 被引量:36
14
作者 刘欣 谢礼珊 黎冬梅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26,共14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升级,服务机器人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日益普遍,许多服务机器人在设计上也会呈现出一些拟人化特征。在服务互动过程中,机器人拟人化水平是否能够影响顾客的价值共创意愿,这一问题有待深入探讨。文章以社会信息加...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升级,服务机器人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日益普遍,许多服务机器人在设计上也会呈现出一些拟人化特征。在服务互动过程中,机器人拟人化水平是否能够影响顾客的价值共创意愿,这一问题有待深入探讨。文章以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探索服务机器人的拟人化对顾客价值共创意愿的影响,并检验服务胜任力和感知可爱的双重中介作用,以及控制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选取了不同旅游服务场景(酒店和机场),设计了3个实验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论如下:(1)服务机器人的拟人化在顾客的价值共创意愿上存在差异,相比于低拟人化水平的服务机器人,高拟人化水平的服务机器人能够让顾客产生更高的价值共创意愿。(2)顾客感知服务机器人的服务胜任力和可爱程度在其中均起到了中介作用。(3)控制感正向调节了服务胜任力、感知可爱对共创意愿的影响关系,控制感越高,顾客感知到机器人的服务胜任力和可爱程度对价值共创意愿的影响关系越强。(4)控制感正向调节了服务胜任力、感知可爱的中介强度,即控制感越高,拟人化通过两个中介路径作用于价值共创意愿的效应则越强。该研究结论对人工智能在旅游服务中的理论探索和管理实践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人化 价值共创意愿 服务胜任力 感知可爱 控制感 服务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地居民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 被引量:18
15
作者 庄晓平 尹书华 孙艺萌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35,共12页
政府信任是政治学、社会学新兴的研究领域,旅游研究对此鲜有涉及。文章以旅游地居民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为研究目标,借鉴了西方学者的研究范式,从政府信任的制度理论、文化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的3种理论视角,构建了6个理论假设维度。以... 政府信任是政治学、社会学新兴的研究领域,旅游研究对此鲜有涉及。文章以旅游地居民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为研究目标,借鉴了西方学者的研究范式,从政府信任的制度理论、文化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的3种理论视角,构建了6个理论假设维度。以广东省开平市自力村、马降龙村、锦江里村3个村落为研究案例地,展开实证调研,运用SmartPLS 3.0软件分析相关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绩效、居民决策权、人际信任、文化价值观和感知利益对政府信任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成本对政府信任影响不显著;且政府绩效与人际信任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文化价值观,最后是居民决策权和感知利益。研究为旅游地政府的善政良治提供理论支持,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地居民 政府信任 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从共毁走向共生?——定制化旅游价值共毁和价值恢复对口碑传播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谢礼珊 刘欣 +1 位作者 郭伊琪 黎冬梅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25,共13页
价值共创的研究话题已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价值共创并非总是成功的。基于价值共创的负面视角--价值共毁,探讨价值的协同破坏机制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有待深入。文章以资源保存理论为基础,探讨价值共毁对负面口碑传... 价值共创的研究话题已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价值共创并非总是成功的。基于价值共创的负面视角--价值共毁,探讨价值的协同破坏机制及其影响的实证研究有待深入。文章以资源保存理论为基础,探讨价值共毁对负面口碑传播的影响,检验顾客失望的中介作用以及价值恢复类型的调节作用。文章以定制化旅游服务为实验情境,实验结果发现:(1)价值共毁类型在负面口碑传播上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顾客引发的价值共毁,企业引发的价值共毁对负面口碑传播的影响关系更强;(2)顾客失望在价值共毁类型与负面口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价值恢复措施的不同类型调节了顾客失望的中介关系强度,当企业单独恢复价值时,企业引发价值共毁(相比于顾客引发价值共毁)会产生更少的顾客失望进而降低负面口碑。当企业与顾客共同恢复价值时,顾客引发价值共毁(相比于企业引发价值共毁)会产生更少失望进而降低负面口碑。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讨论并提出了管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共毁 失望 负面口碑 价值恢复 定制化旅游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东方主义?丽江旅游形象的想象与建构 被引量:24
17
作者 蔡晓梅 寸露 朱竑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6-37,共12页
研究援引"东方主义"与地理想象的相关理论,以云南丽江为案例地,运用国内外主流媒体与旅游宣传片《丽江欢迎你》等文本,深入剖析西方与中国内部等"他者"如何建构丽江的旅游形象以及"我者"丽江如何回应这... 研究援引"东方主义"与地理想象的相关理论,以云南丽江为案例地,运用国内外主流媒体与旅游宣传片《丽江欢迎你》等文本,深入剖析西方与中国内部等"他者"如何建构丽江的旅游形象以及"我者"丽江如何回应这种旅游想象。研究结论有:(1)西方社会对丽江的旅游想象基于东方主义话语;中国内部对丽江的地方建构基于国家政治符号与自我东方主义的视角。(2)"我者"丽江通过《丽江欢迎你》的宣传片,在响应与抵制的矛盾中尝试揭开丽江神秘化、女性化、现代化的面纱,建构中西融合、独具民族特色的"自我"形象。研究在理论上补充了自我东方主义中"自我"与"东方主义"的边界及其动态演化过程,也为丽江旅游形象的宣传与重构提供了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 旅游形象 地理想象 丽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形象屏蔽理论“例外”现象研究——西递、宏村实证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雅雯 甘巧林 郑迪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7-82,共6页
以安徽省西递、宏村为例,借助深度访谈法、内容(图片)分析法和资源评价法推导旅游形象屏蔽理论的"例外"现象.结果表明:(1)旅游形象屏蔽理论在西递与宏村中存在非典型性"例外",即先天相对劣者(宏村)景区的发展强于... 以安徽省西递、宏村为例,借助深度访谈法、内容(图片)分析法和资源评价法推导旅游形象屏蔽理论的"例外"现象.结果表明:(1)旅游形象屏蔽理论在西递与宏村中存在非典型性"例外",即先天相对劣者(宏村)景区的发展强于先天相对优者(西递)景区,并对先天相对优者(西递)造成形象遮蔽;(2)微区位、游客行为选择和形象公关等3个要素是导致以往理论存在"例外"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从社会记忆角度探索被屏蔽景区摆脱形象屏蔽的途径:首先,采取双向通道出入方式,改变西递的微区位,使二者在空间便利度上不分主次,互为出口和入口,削减宏村给西递带来的屏蔽作用;其次,以社会记忆为突破点,西递实施资源、文化差异化策略,通过文化的深化与比较,挖掘与宏村的差异特色,并加以渲染,扩大宣传影响,形成吸引力.该研究有利于补充旅游形象屏蔽理论内涵,同时为旅游地各方利益相关者改善被屏蔽困境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形象 屏蔽理论 案例研究 例外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绅士化的动态表征与形成机制——以广东惠州上良村为例 被引量:35
19
作者 蔡晓梅 刘美新 +1 位作者 林家惠 麻国庆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68,共14页
随着中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绅士化现象成为学术与现实关注的热点之一。文章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广东省惠州市上良村为例,试图探究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绅士化的动态表征与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绅士化的过程吸引了不同阶层主... 随着中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绅士化现象成为学术与现实关注的热点之一。文章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广东省惠州市上良村为例,试图探究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绅士化的动态表征与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绅士化的过程吸引了不同阶层主体的加盟,政策、资本和相关利益者共同推动乡村阶层发生重构,形成了"经济驱动型""被动参与型""生活方式型"和"支持鼓励型"多阶层模式,呈现出混杂性和临时性的阶层表征。(2)乡村绅士化带来自然、文化与政治景观的多维变迁,融合了多重主体意志的乡村景观呈现出既是城市又是乡村的杂糅状态,进而使本地村民产生了地方和身份的困惑。(3)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限制了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土地的争夺成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多重主体利益博弈的核心,也成为乡村绅士化阶层与景观动态表征背后的解释机制。研究丰富了乡村绅士化的内涵与外延,为理解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管理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绅士化 乡村旅游 阶层 景观 土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王树的诉说:作为旅游吸引物被建构的过程及其折射的环境变迁 被引量:19
20
作者 林清清 保继刚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7-87,共11页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全球化和流动性的加强,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云南西双版纳古茶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章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结合社会文化变迁,探讨西双版纳茶王树的生与死及作为旅游吸引物的茶...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全球化和流动性的加强,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云南西双版纳古茶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章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结合社会文化变迁,探讨西双版纳茶王树的生与死及作为旅游吸引物的茶树的发展变化过程,研究显示茶王树经历了3个阶段:仅具物理属性阶段,物理属性削弱、社会属性出现阶段再到物理属性削弱、社会属性增强的阶段。结合历时段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文章也提出了茶王树作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作物、与社区利益紧密相关、产权属性多元化的文化遗产类旅游吸引物,其作为旅游吸引物被建构的过程体现了时代价值观念和意义的转移,这一社会建构的过程是连续的,而人地关系视野下的茶王树及古茶树群的可持续发展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吸引物 文化遗产 茶王树 环境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