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7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扬与中国当代文艺界——答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敏教授提问 被引量:4
1
作者 张炯 吴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7-91,共5页
一、周扬与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吴敏:张炯老师,您好!我正在做《周扬与中国现代文化关系研究》的工作。周扬1958年两次到北京大学作讲座,您是北大中文系1955级学生,您对周扬的讲话还有印象吗?张炯:周扬1958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讲过一次... 一、周扬与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吴敏:张炯老师,您好!我正在做《周扬与中国现代文化关系研究》的工作。周扬1958年两次到北京大学作讲座,您是北大中文系1955级学生,您对周扬的讲话还有印象吗?张炯:周扬1958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讲过一次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讲文艺如何为政治服务。但他把文艺为政治服务理解得比较宽泛,反对那种过于狭隘的理解,并不是要求文艺对政治的直接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界 华南师范大学 周扬 中国当代 文学院 政治服务 提问 教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批评实践的“召唤”中深化当代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段吉方教授访谈
2
作者 段吉方 颜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共7页
经过几代文学理论研究者和学人的共同努力,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美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理论观念的更新、方法论的进步、批评话语的繁荣等。本访谈中,段吉方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首先,针对当前整个人文... 经过几代文学理论研究者和学人的共同努力,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美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理论观念的更新、方法论的进步、批评话语的繁荣等。本访谈中,段吉方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首先,针对当前整个人文学科所面临的困境及问题,认为理论研究不能变成单纯的理论学派的研究、理论话语的重复研究或批评阐释的叠加,否则理论难以科学发展;其次,目前国内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方面,伊格尔顿研究持续受到关注,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给伊格尔顿的研究增加了多元阐释空间,且伊格尔顿自身研究的拓展也会带领他的阐释者和研究者进入到新的领域;第三,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马克思研究重新热了起来,中西方在马克思研究领域都较之前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研究更加多元,更多融入当代实践问题;第四,后现代主义与中国问题、中国经验的时空距离非常大,导致其建设性意义不大,应该在中国语境之中、在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之中,对后现代主义进行批判。在访谈中,段吉方教授基于本土文本、本土文化经验和情感,借鉴西方当代文论,提出"召唤式批评"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实践 召唤式批评 理论创新 伊格尔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挥出土文献优势,探究历史语言原貌——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张玉金教授访谈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玉金 乔盼峰 唐韵萌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6,9,共5页
不少传世文献的年代问题聚讼纷纭,因此它们所记录的语言的时代也成了问题;传世文献屡经传抄刊刻,错误很多,有的经过改写删节,几乎面目全非。出土文献时代地域明确、保持语言原貌,对于文字学、音韵学、词汇学、语法学等学科的研究都具有... 不少传世文献的年代问题聚讼纷纭,因此它们所记录的语言的时代也成了问题;传世文献屡经传抄刊刻,错误很多,有的经过改写删节,几乎面目全非。出土文献时代地域明确、保持语言原貌,对于文字学、音韵学、词汇学、语法学等学科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用出土文献研究语言,可以描绘出语言的原貌,所得出的结论非常可靠,这对汉语史的研究、古文字的研究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都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因而要加强对出土文献语言的研究。用出土文献进行语言研究,面临着文献资料方面的障碍,首先一方面,要在出土文献研究的理论知识方面打好功底;另一方面,对语言学的理论知识也要能够弄懂,能够跟上语言学发展的步伐,还要跟踪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的成果,了解其研究现状。未来的出土文献语言研究,除了继承研究好出土文献的词法、句式和句类之外,还要加强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以往研究得不够的课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历史语言 语言研究 语言原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论新视野与当代话语实践——“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与当代话语实践”学术研讨会暨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
4
作者 段吉方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6-176,共1页
2015年11月13日至15日,“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与当代话语实践”学术研讨会暨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 2015年11月13日至15日,“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与当代话语实践”学术研讨会暨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研究中心 华南师范大学 当代文论 第八届年会 学术研讨会 诗学研究 话语实践 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面向现实的提问方式——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杰访谈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杰 段吉方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F0004,共7页
段吉方(以下简称段):王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采访。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您置身美学研究已经有近三十年了,能首先谈谈这三十年来您的学术成长历程吗?
关键词 美学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博士生导师 特聘教授 人文学院 提问方式 王杰 八十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魔+科幻+游戏”的共生叙事——《黑神话:悟空》文化出海之道
6
作者 凌逾 蔡嘉洋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1-159,共9页
《黑神话:悟空》已成国产3A单机游戏的国际传播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对《西游记》的叙事创新:结合游戏媒介特性,不仅构筑“后西游”显性和隐性的神魔世界全貌,还借助身体重组、意识融合、平行时空等科幻叙事激发海内外玩家的共鸣,凸显... 《黑神话:悟空》已成国产3A单机游戏的国际传播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对《西游记》的叙事创新:结合游戏媒介特性,不仅构筑“后西游”显性和隐性的神魔世界全貌,还借助身体重组、意识融合、平行时空等科幻叙事激发海内外玩家的共鸣,凸显东方想象的世界性。《黑神话:悟空》之后,涌现出一批国产游戏系列,突破“丝绸朋克”局限性,升级为彰显东方文化内核的“国风朋克”,中国故事获得更广泛的世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神话:悟空》 文化出海 神魔 科幻 国风朋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来近代戏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兼及《近代戏曲丛刊》的编辑出版
7
作者 左鹏军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5,133,共11页
近代传奇杂剧研究走过了近百年历程,一方面取得了许多基础性、开创性成就,开辟了这一以往颇为薄弱甚至鲜为人知的学术领域,为后来的研究进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与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条件、因素的限制,仍然存在着诸多有待... 近代传奇杂剧研究走过了近百年历程,一方面取得了许多基础性、开创性成就,开辟了这一以往颇为薄弱甚至鲜为人知的学术领域,为后来的研究进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与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条件、因素的限制,仍然存在着诸多有待深化拓展、重新认识评价的研究空间和问题,留下了许多足堪反思记取的学术史经验。近代传奇杂剧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期待,应当从基本文献的发掘整理、基本史实的考证辨析出发,在更加丰富充分、详实准确的文献史实基础上,结合中国戏曲、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思想艺术转换、戏曲史与文学史经验,准确认识和评价处于古今转换、中外交汇的特殊背景下的戏曲创作的思想艺术价值及其戏曲史和文学史地位,从而有效支撑和促进中国戏曲史、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持续进展和水平提升。大型戏曲文献《近代戏曲丛刊》的编辑出版,就是这一学术愿望和学术追求的具体体现,从基本文献、基本史实建设完善的角度看,它将有利于提升近代戏曲与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戏曲与文学研究的建设水平和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奇杂剧 戏曲文献 戏曲史实 整理出版 中国近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纳千江水,笔下有乾坤——论张培忠非虚构写作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8
作者 陈剑晖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5-172,共8页
张培忠的非虚构写作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首先他作品中的题材十分独特。其次,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有价值的个体生命。在他们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民族的共同记忆,体现了国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诉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梦... 张培忠的非虚构写作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首先他作品中的题材十分独特。其次,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有价值的个体生命。在他们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民族的共同记忆,体现了国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诉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梦想和价值观。张培忠的非虚构写作十分注重叙事话语的建构,一是小历史与大历史的共构,二是历史叙述与学术思辨互补,三是多维视角透视与合理想象。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张培忠往往采用“深描”的叙述方法,使人物形象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丰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培忠 非虚构写作 叙事 深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散文何为?——现代化书写与当代散文的新变
9
作者 陈剑晖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3,共11页
百年以来散文的不断被边缘化,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削弱、规避现代化,从而导致现代化基因稀薄的直接结果。在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时代强音的当下,我们有责任思考这样的问题:在新时代,我们的散文何为?当代的散文要完成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型,建构... 百年以来散文的不断被边缘化,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削弱、规避现代化,从而导致现代化基因稀薄的直接结果。在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时代强音的当下,我们有责任思考这样的问题:在新时代,我们的散文何为?当代的散文要完成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型,建构起自己的现代主体性,首先要从于今仍然鲜活的鲁迅精神汲取营养,以此来丰富强健自己。其次,散文要像小说、诗歌那样强势参与到现代国家的建设中,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成为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散文家必须书写时代,呈现现代人丰富复杂的经验。第三,散文要在历史与现代的激荡共振中寻找散文变革的力量。而新时代乡土散文中乡愁抒写的新变,关键是要写出乡土文化精神嬗变时的艰难与创新突破。第四,生态散文的繁荣,使当代散文拥有了现代化的想象力和精神质地,并为当代散文打开了一条连接世界与全球化的通道。在现代化的叙述框架中,我们有理由期待处于新变中的生态散文成为当代散文最美丽的风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散文 现代化 新变 鲁迅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训诂与阐释:商周铜器铭文研究的视角与佐证
10
作者 秦晓华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1,共8页
“训诂阐释学”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对文献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当前学者多从传世文献的角度出发,探讨“训诂阐释学”的理论及方法。本文以商周铜器铭文为研究对象,探讨将“训诂阐释学”与商周铜器铭文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将“训诂阐... “训诂阐释学”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对文献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当前学者多从传世文献的角度出发,探讨“训诂阐释学”的理论及方法。本文以商周铜器铭文为研究对象,探讨将“训诂阐释学”与商周铜器铭文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将“训诂阐释学”运用于铜器铭文研究,可以更新铜器铭文的研究方法,挖掘铜器铭文的研究价值,进一步揭示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信息,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 阐释 训诂阐释学 铜器铭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以后诗歌的牡丹书写
11
作者 蒋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6-184,共9页
鲁迅“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的说法对后来的诗歌史研究产生很大影响,无形中主宰着人们对唐以后诗歌成就的判断。但宋以后甚至明清诗歌的创作实践仍然表明,诗歌艺术的探索和艺术表现的开拓一直在继续。咏物诗尤其成为诗家争奇斗艳,在... 鲁迅“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的说法对后来的诗歌史研究产生很大影响,无形中主宰着人们对唐以后诗歌成就的判断。但宋以后甚至明清诗歌的创作实践仍然表明,诗歌艺术的探索和艺术表现的开拓一直在继续。咏物诗尤其成为诗家争奇斗艳,在规模和难度上挑战极限的重要竞技场域。通过对唐人付以最大热情的牡丹书写的历史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历代诗人努力探索艺术表现的新境及形成各时代表现模式的实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书写 咏物诗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韩孟诗派的恐怖意趣
12
作者 张巍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69,共8页
韩孟诗派的恐怖意趣突出体现在对恐怖环境、恐怖事件、恐怖怪异的动物及人物形象的叙写刻画方面,相关诗作普遍运用狰狞可怕的意象,强调令人心慌的声音,渲染浓烈怪异的色彩,选取阴森神秘的空间场所,艺术画面呈现不协调感与撕裂感,诗体上... 韩孟诗派的恐怖意趣突出体现在对恐怖环境、恐怖事件、恐怖怪异的动物及人物形象的叙写刻画方面,相关诗作普遍运用狰狞可怕的意象,强调令人心慌的声音,渲染浓烈怪异的色彩,选取阴森神秘的空间场所,艺术画面呈现不协调感与撕裂感,诗体上偏向于古体。这类诗作是韩孟诗派某种创伤性生命体验的外在显现。从诗学渊源和文化背景上看,远绍楚辞,近师杜诗,也受到佛教的巨大影响,属于中唐审美风尚的产物,具有特殊的文学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孟诗派 恐怖意趣 诗歌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自我决定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7
13
作者 许拥旺 张卫 许夏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3-87,192,共5页
采用问卷法对1 06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当前大学生的自我决定状况,以及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自我决定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男大学生的自主选择及总体自我决定显著高于女大学生;(2)大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选择均可显著正向预... 采用问卷法对1 06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当前大学生的自我决定状况,以及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自我决定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1)男大学生的自主选择及总体自我决定显著高于女大学生;(2)大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选择均可显著正向预测其学校适应;(3)自我决定在同一性早熟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此外,自我决定在同一性获得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同一性 自我决定 学校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 被引量:44
14
作者 陈斯拉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0-101,126,共3页
当前我国大学生轻生事件的频发,与大学生命教育的缺失有着紧密关系。缺失生命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生命教育本质上是关爱生命的教育,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状况差强人意,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当前我国大学生轻生事件的频发,与大学生命教育的缺失有着紧密关系。缺失生命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生命教育本质上是关爱生命的教育,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状况差强人意,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教育 缺失 关注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师友交游看刘克庄的文学及仕途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炫 陈建森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9-145,共7页
刘克庄提倡尊师重傅,具有浓厚的师门观念。刘克庄珍惜与师交游的机会而转益多师,最终造就了他渊博的学识而成为一代文坛宗师。在刘克庄的文学和仕途的道路上,叶适和真德秀都起过关键作用,从而使刘克庄不仅能展现其文才,而且也能发挥其吏... 刘克庄提倡尊师重傅,具有浓厚的师门观念。刘克庄珍惜与师交游的机会而转益多师,最终造就了他渊博的学识而成为一代文坛宗师。在刘克庄的文学和仕途的道路上,叶适和真德秀都起过关键作用,从而使刘克庄不仅能展现其文才,而且也能发挥其吏才,谱写出壮丽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克庄 师友交游 文学创作 仕途际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大学科群方法问题沉思录 被引量:14
16
作者 栾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5-90,共6页
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学科群在方法论上各有当下的侧重点 ,它们分别是化感通变、实事求是和格物致知。三大学科群方法在秉性上的差别和际遇方面的利钝 ,造成了价值取舍的不同向度和学术品位的奇光异彩 ;三位一体的异质同构... 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学科群在方法论上各有当下的侧重点 ,它们分别是化感通变、实事求是和格物致知。三大学科群方法在秉性上的差别和际遇方面的利钝 ,造成了价值取舍的不同向度和学术品位的奇光异彩 ;三位一体的异质同构、多元方法的涵摄共和以及互补互动的擒纵机括 ,是分久必合、合中有异 ,异以致和的天人共鸣。“此当重坤”是纠正学科群偏颇和治疗文明综合症的纲领口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大学科群方法 文明综合症 学科群划分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二分法 三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文学+跨界文艺”新趋势——论人工智能对文艺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凌逾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3-170,192,共9页
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催生出智能文艺新概念;文学文艺与人工智能跨界融合,“智能文学+跨界文艺”应运而生,共生互长。这些纷纭多变的跨界创意新范式改写了“文学是人学”的理论,成为未来文艺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智能跨界文艺发展的难点在于... 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催生出智能文艺新概念;文学文艺与人工智能跨界融合,“智能文学+跨界文艺”应运而生,共生互长。这些纷纭多变的跨界创意新范式改写了“文学是人学”的理论,成为未来文艺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智能跨界文艺发展的难点在于攻克量子思维、偶然例外、怪圈悖论等复杂谜题,亟需人类和人工智能共同思考和改进。智能跨界文艺研究将成为新学科,也将面临很多新问题:如何预估智能文艺的边界、风险和未来,如何应对沉浸感、互动性、定制化文艺等新现象,如何拓展新的话语理论系统……层出不穷的问题提出了更高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文艺 跨界融合 量子思维 即兴例外 新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阐释如何成形——论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中的阐释自觉、界限及展开
18
作者 程听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2,共8页
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为解答公共阐释何以可能提供了诸多线索。公共阐释有其准备与展开的必要步骤。首先,先秦儒家的“四毋”“知言”“虚壹而静”与道家的“心斋”等提法,表明主体心志的“无意”“虚静”是阐释自觉的主体准备。其次,知识... 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为解答公共阐释何以可能提供了诸多线索。公共阐释有其准备与展开的必要步骤。首先,先秦儒家的“四毋”“知言”“虚壹而静”与道家的“心斋”等提法,表明主体心志的“无意”“虚静”是阐释自觉的主体准备。其次,知识确证是保证阐释有效性的关键。早期中国思想世界的“真知”并非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真理”,庄子的“真知”论说明“知”的形成有其特定的问题境遇与时代情况,而儒、墨、名家的论说展示出“知”的依凭可能为师承、典籍、实践、习俗等,如是可明确阐释界限并作好知识准备。最后,阐释展开不离“名”“类”“故”“理”的“连贯成形”过程,知晓何以“连贯”与如何“成形”则是公共理性的实现。此外,阐释主体进入公共空间必从“教—学”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阐释 阐释自觉 阐释界限 阐释展开 连贯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自我命名在古代自传文学中的功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桂鑫 戴伟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6-182,共7页
中国古代自传有其别于西方自传的特质,不能因其作者与传主名称表面的不一致而视之为寓言和反自传。自我命名在古代自传作品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它是自我价值、人格的集中展示,是自传作品的主题、结构原则。捍卫、确证自我的价值和人格的... 中国古代自传有其别于西方自传的特质,不能因其作者与传主名称表面的不一致而视之为寓言和反自传。自我命名在古代自传作品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它是自我价值、人格的集中展示,是自传作品的主题、结构原则。捍卫、确证自我的价值和人格的独特性决定了自传自我辩护的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命名 自传文学 自我独特性 自我辩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理论”时代的“文学性”话语反思——兼论元叙事的弥散与本质主义诗学的理论困境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艳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3-192,共10页
随着现代性的断裂与"元叙事"的弥散,本质主义思维范式日渐陷入知识表述的危机,"大理论"的历史走向终结,"后理论"时代来临。作为一种新的话语范式与知识图景,"后理论"倡导以反本质主义、非中心... 随着现代性的断裂与"元叙事"的弥散,本质主义思维范式日渐陷入知识表述的危机,"大理论"的历史走向终结,"后理论"时代来临。作为一种新的话语范式与知识图景,"后理论"倡导以反本质主义、非中心化、多元化、历史化的知识立场来重构理论的合法性效度,反对固守本质主义、逻各斯中心、总体性与同一性逻辑。面对"后理论"时代的到来,本质主义"文学性"话语范式与本质主义诗学开始面临知识"合法性"的拷问。文章在批判性反思与重构"文学性"话语的同时,亦对"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预期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理论” “文学性” 元叙事 本质主义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