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流动人才地方嵌入的影响与空间效应研究
1
作者 王亚 蔡晓梅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2-483,共12页
数字技术与城市场景的融合发展形塑了新的人地关系,对流动人才的地方嵌入产生多空间、多维度的影响。本研究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影响流动人才地方嵌入,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地方嵌入指标体系,深入研究城市数字化发展对流动人... 数字技术与城市场景的融合发展形塑了新的人地关系,对流动人才的地方嵌入产生多空间、多维度的影响。本研究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影响流动人才地方嵌入,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地方嵌入指标体系,深入研究城市数字化发展对流动人才地方嵌入的影响程度、异质性特征、作用机制等。主要研究结论:①城市数字化发展有效推动了流动人才的地方嵌入,对经济嵌入维度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②数字化作用于不同级别城市呈梯度差异,其中二三线城市效果较为显著。③数字经济有效推动社会网络单一的流动人才地方嵌入水平。借助数字化的信息桥梁作用,流动人才能够有效汲取更多的情感支持和认同,不断扩大社交圈层与地方联结,提高自身的情感嵌入和文化嵌入。最后,文章分别从数字经济与流动人才地方嵌入两方面提出建议,为城市高质量发展与人才新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流动人才 地方嵌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替代性农业生产的韧性网络形成机制——广州案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蔡晓梅 吴泳琪 邹小丹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4-1533,共10页
近年来,替代性农业生产逐渐成为可持续粮食系统的重要支撑,也是理解社会生态系统内部复杂交互关系的重要抓手。研究以广州市从化区银林农场为案例地,探讨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替代性农业生产的脆弱性问题,以及替代性农业生产韧性网络的形... 近年来,替代性农业生产逐渐成为可持续粮食系统的重要支撑,也是理解社会生态系统内部复杂交互关系的重要抓手。研究以广州市从化区银林农场为案例地,探讨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替代性农业生产的脆弱性问题,以及替代性农业生产韧性网络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①替代性农业生产面临的脆弱性问题主要是由社会生态系统中的政治经济结构性要素所导致的,包括农业补贴政策的不对称性、土壤结构的受损性与种质资源的不稳定性、农产品市场的非主流性3方面。②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替代性农业生产韧性网络的形成机制包括主体与规范联动的韧性社会关系网络、科学与本土融合的韧性知识交流网络以及互信与认同建立的韧性消费市场网络。③建立替代性农业生产的韧性网络的本质是建立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的过程,替代性农业生产与社会生态系统相互建构。研究揭示了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替代性农业韧性网络的形成机制,丰富了韧性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实践层面讨论了替代性农业生产韧性网络可能的发展趋势,为中国可持续农业政策和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替代性农业生产 韧性 脆弱性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拼装视角的共享单车理论解释——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
3
作者 曹婧 李溁锋 +1 位作者 王亚 蔡晓梅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375,共12页
共享单车是与城市绿色发展相关的低碳基础设施。为了弥补现有研究对共享单车能动性关注不足的问题,文章以城市拼装为方法论,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揭示共享单车关系“黑箱”。首先,通过非线性和动态的关系视角阐释了共享单车在城市公共空间... 共享单车是与城市绿色发展相关的低碳基础设施。为了弥补现有研究对共享单车能动性关注不足的问题,文章以城市拼装为方法论,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揭示共享单车关系“黑箱”。首先,通过非线性和动态的关系视角阐释了共享单车在城市公共空间的日常实践,发现共享单车是人与非人元素不断协商的社会关系产物;其次,从城市本体、社会-技术互动、技术对主体性影响3个方面反思,以期人文地理学者能结合全球城市化和智能化新趋势进行地理知识生产。通过对共享单车多元权力博弈和空间演化过程的分析,洞见了更广范围的社会和技术互动,并从新的视角为中国城市转型发展和治理提供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享单车 拼装理论 城市拼装 分散的能动性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环境治理视角下国家公园游憩可持续发展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蔡晓梅 吴泳琪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共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战略部署,强调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性。国家公园既是人类居住区,又是重要生态功能区,具有社会-生态系统的双重属性。这意味着国家公园不仅是一个...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战略部署,强调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性。国家公园既是人类居住区,又是重要生态功能区,具有社会-生态系统的双重属性。这意味着国家公园不仅是一个社会空间,更是一个具有系统复杂性和主体多元性特征的环境。协同环境治理被定义为“广泛和包容意义上的环境管理的协同方法”(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机制 协同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居住区 自然保护地体系 重要生态功能区 协同方法 系统复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