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迷失的优雅:广州白天鹅宾馆景观演变中的文化政治 被引量:10
1
作者 蔡晓梅 苏晓波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25,共10页
以"优雅"著称的广州白天鹅宾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标志性景观意义在时代变化中不断被建构与重塑。文章采用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方法,分析时空演变过程中白天鹅宾馆的物质景观、景观的权力表征以及不同主体对景观意义的... 以"优雅"著称的广州白天鹅宾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标志性景观意义在时代变化中不断被建构与重塑。文章采用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方法,分析时空演变过程中白天鹅宾馆的物质景观、景观的权力表征以及不同主体对景观意义的博弈,从而探讨其景观的社会文化与政治意义。研究发现白天鹅宾馆景观揭示了依附其上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文化权力关系,其景观意义的演变与权力主体不可分离,不同权力主体的博弈,导致其景观意义在流变中摇摆。研究丰富了政府与旅游企业动态关系的认识,同时引入政治经济的元素来延展景观阅读的理论,为旅游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转型期中国宏观社会变迁与微观景观意义流变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政治 标志性景观 权力关系 意义 广州白天鹅宾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视角下广州地铁站命名与更名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博 朱竑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39-1144,共6页
收集各类网站有关广州地铁站命名与更名争议的素材,通过文本分析方法进行解读,指出地方命名过程中涉及的商业、政治和文化因素共同指向命名权这一核心。中国社会群体通常采取非抵抗式的网络话语来参与地方命名过程,尽管争取到一定话语权... 收集各类网站有关广州地铁站命名与更名争议的素材,通过文本分析方法进行解读,指出地方命名过程中涉及的商业、政治和文化因素共同指向命名权这一核心。中国社会群体通常采取非抵抗式的网络话语来参与地方命名过程,尽管争取到一定话语权,但地方的最终命名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权力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 批判视角 命名权 广州地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越通婚中越南女性的空间排斥研究——以云南省河口县桥头村为例 被引量:8
3
作者 万蕙 朱竑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0-575,共6页
随着"文化转向"和"空间转向"思潮的推进,地理空间被赋予了主观色彩,并参与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其研究从宏观尺度转向微观,更关注"另类群体"在小尺度场域中被主流社会排斥而游走"边缘"的... 随着"文化转向"和"空间转向"思潮的推进,地理空间被赋予了主观色彩,并参与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其研究从宏观尺度转向微观,更关注"另类群体"在小尺度场域中被主流社会排斥而游走"边缘"的事项。中越边境地区存在大量跨国通婚现象,缺失合法身份的越南女性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往往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社会排斥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欧洲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研究,如今它已经成为解释诸多社会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以云南省河口县桥头行政村为研究案例地,探讨微观尺度下越南女性配偶遭遇社会排斥的空间表现。研究发现:①越南女性的活动在公共空间内受到限制;②越南女性和本土居民在当地形成了"他者"和"我者"两相对立的空间;③劣势的家屋空间方位对越南女性的社会排斥有加剧作用。研究对于丰富微观空间层面的社会排斥理论与实证研究有一定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排斥 中越边境 越南女性配偶 跨国通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人文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地缘政治话语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安宁 朱竑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8-848,共11页
援引后人文主义地理学作为批判地缘政治学的一个延续,以《人民日报》纸媒和官方微博为例,采用NVivo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美国反恐"这个当代热点地缘政治话题在两个不同媒体空间被呈现的形式。基于后人文主义思潮对物质的关注,... 援引后人文主义地理学作为批判地缘政治学的一个延续,以《人民日报》纸媒和官方微博为例,采用NVivo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美国反恐"这个当代热点地缘政治话题在两个不同媒体空间被呈现的形式。基于后人文主义思潮对物质的关注,讨论了"人"及其地缘环境认知是否受"物质"(在文中具化为网络技术)影响而动摇其在理解"人地关系"过程中的支配地位。研究发现:一方面网络技术多线参与和呈指数型信息传播的特征使得网络空间出现了多元化的声音并最终呈现出多元和复杂的网络地缘政治景观;另一方面,网络技术迫使当代媒体追求"快"和"新"从而摒弃了传统媒体所强调的权威、真实和逻辑性,取而代之的是情绪化的话语表述,呼应了后人文主义地理学对人以外的要素的关注,讨论了网络技术作为一种物质要素对"人地关系"认知的影响。研究证实,受网络技术及其带来的信息革命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对具有主体性的人的地缘认识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文主义 地缘政治话语 物质性 美国反恐 因特网 NVivo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流动看世界--基于彼得·阿迪《流动性》的研究述评 被引量:23
5
作者 蔡晓梅 卜美玲 李军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5-465,共11页
"流动"正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生活和生产方式。流动性经历了从学科间独立的分散研究,到以地理学和社会学为主导的多学科研究,再转向新流动性范式下的跨学科研究。其中,彼得·阿迪(Peter Adey)的《流动性》(Mobility)(第二... "流动"正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生活和生产方式。流动性经历了从学科间独立的分散研究,到以地理学和社会学为主导的多学科研究,再转向新流动性范式下的跨学科研究。其中,彼得·阿迪(Peter Adey)的《流动性》(Mobility)(第二版)是一部梳理流动性演变脉络、解读理论并联系案例和方法的力作。因此,文章从流动性研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运用3个方面凝练该书观点,指出未来研究要跳出以二元对立看问题的思维方式,用一种网络化、关系式和辩证的思维洞察世界,在深度理解流动的意义、政治、实践和媒介基础上进行流动性研究。最后,文章基于国内研究现状,提出未来可以从流动性政治、流动性时空维度、旅游与流动性、流动主体的多元化、流动性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转向 《流动性》 新流动性范式 流动性政治 彼得·阿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星级酒店“商业性家”的营造:广州案例 被引量:18
6
作者 蔡晓梅 刘美新 苏晓波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0-72,共13页
"商业性家"的营造是流动性与商业化背景下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援引"家"的相关理论,通过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分析高星级酒店生产者对酒店"商业性家"的核心内涵与营造过程,并... "商业性家"的营造是流动性与商业化背景下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援引"家"的相关理论,通过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分析高星级酒店生产者对酒店"商业性家"的核心内涵与营造过程,并阐述在此过程中酒店商业性与"家"的矛盾互动关系。研究发现,酒店的商业性主要表现在酒店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以价格为杠杆差异化处理酒店空间以及提供匹配的服务,为了规避财务风险而采取押金制度、消费签单制度、结账查房制度等强化酒店的商业色彩。然而,被商业化的高星级酒店试图通过主客互动关系以及社区文化的嵌入为消费者营造具有安全感、舒适感、个性化和当地社区文化的"家"氛围。因此,一方面",商业性家"中的商业性与"家"处在动态的矛盾互动中;另一方面,经济与人际关系网络的不可分离使酒店生产者与消费者都嵌入在"家"的系统中,成为完整的"商业性家"。研究构建了"商业性家"的理论模型,丰富了"商业性家"的内涵与外延,为跨学科研究"家"提供了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视野;在实践方面,研究有助于高星级酒店实现"家外之家"的理念经营与管理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星级酒店 商业性家 经营者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东方主义?丽江旅游形象的想象与建构 被引量:24
7
作者 蔡晓梅 寸露 朱竑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6-37,共12页
研究援引"东方主义"与地理想象的相关理论,以云南丽江为案例地,运用国内外主流媒体与旅游宣传片《丽江欢迎你》等文本,深入剖析西方与中国内部等"他者"如何建构丽江的旅游形象以及"我者"丽江如何回应这... 研究援引"东方主义"与地理想象的相关理论,以云南丽江为案例地,运用国内外主流媒体与旅游宣传片《丽江欢迎你》等文本,深入剖析西方与中国内部等"他者"如何建构丽江的旅游形象以及"我者"丽江如何回应这种旅游想象。研究结论有:(1)西方社会对丽江的旅游想象基于东方主义话语;中国内部对丽江的地方建构基于国家政治符号与自我东方主义的视角。(2)"我者"丽江通过《丽江欢迎你》的宣传片,在响应与抵制的矛盾中尝试揭开丽江神秘化、女性化、现代化的面纱,建构中西融合、独具民族特色的"自我"形象。研究在理论上补充了自我东方主义中"自我"与"东方主义"的边界及其动态演化过程,也为丽江旅游形象的宣传与重构提供了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 旅游形象 地理想象 丽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成为男人?高星级酒店男性职员的性别气质建构——广州案例 被引量:8
8
作者 蔡晓梅 何瀚林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2-53,共12页
在转型期的中国,随着男性与"男性危机"的焦虑,"如何成为男人"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学术问题。该研究以广州市高星级酒店男性职员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高星级酒店男性职员的性别... 在转型期的中国,随着男性与"男性危机"的焦虑,"如何成为男人"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学术问题。该研究以广州市高星级酒店男性职员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种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高星级酒店男性职员的性别气质建构过程,发现酒店男性职员通过职业规训逐渐从"被动的绅士"演变成"主动的绅士";通过"他者"规训逐渐从"形式美的绅士"蜕变成"内涵美的绅士";通过"自我"规训,完成"全方面的绅士化"建构。研究呼应了男性气质身份政治的结论,同时补充了男性气质建构的内涵,认为男性气质建构是一个与空间、职业互动的过程,回应了"如何成为男人"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在实践方面,研究对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星级酒店 男性气质 性别 绅士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ARA跨国品牌升级——空间发展史视角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博 朱竑 《热带地理》 2016年第2期174-180,共7页
全球化使品牌与地方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西方国家的快时尚品牌实行全球同价、全球同款和标准化的经营模式,被认为具有消极的品牌形象,然而却在异源文化背景的中国实现品牌升级。以ZARA为例,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出发,描述其品牌空间发展... 全球化使品牌与地方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西方国家的快时尚品牌实行全球同价、全球同款和标准化的经营模式,被认为具有消极的品牌形象,然而却在异源文化背景的中国实现品牌升级。以ZARA为例,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出发,描述其品牌空间发展史,分析品牌源地、空间发展、店铺选址等参与快时尚品牌的文化生产过程。结论如下:1)快时尚品牌与全球时尚城市建立积极联系,将全球时尚城市想象写入品牌发展史中,品牌空间发展史比品牌源地对品牌形象的影响更大;2)ZARA与全球时尚城市互动成功塑造全球时尚品牌形象,"全球"品牌头衔对于中国本土向往全球化的消费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其跨国升级有积极影响;3)ZARA在中国大陆的品牌空间发展依然延续"下沉式"模式,利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在全国时尚产业中的引领地位影响二级城市消费者的品牌选择,实现其跨国品牌升级;4)专卖店选址于高端消费街区,在跨国过程中重新定位于中高端消费群体,使得ZARA实现跨国品牌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时尚 地方 跨国 品牌升级 空间发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民宿“家”的生产过程与权力博弈:广东惠州上良村案例 被引量:50
10
作者 刘美新 蔡晓梅 麻国庆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84-1893,共10页
援引“家”的地理学相关理论,采用观察法和半结构化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探究上良村乡村民宿“家”的生产过程与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力博弈。研究发现:①上良乡村民宿“家”的生产是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村委及村民多方利益主体协商的结果... 援引“家”的地理学相关理论,采用观察法和半结构化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探究上良村乡村民宿“家”的生产过程与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力博弈。研究发现:①上良乡村民宿“家”的生产是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村委及村民多方利益主体协商的结果。政府、企业与村民对“家”的不同理解使之产生不同的生产逻辑,成为民宿“家”的生产过程中权力博弈的直接原因。②在“商业性家”的营造过程中,村民“临时的家”中物质和精神的匮乏不仅推进了“商业性家”的营建,也突显了“理想与现实,传统与商业”之间的矛盾冲突。③在“家”的重构过程中,政府、旅游企业与村民在“家”的物质景观、情感意义、边界意义及社会关系4个维度中展演了多元复杂的权力博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性家 乡村旅游 乡村民宿 生产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晒”与“赞”:微信时代旅游体验的互动建构 被引量:47
11
作者 朱竑 蔡晓梅 +1 位作者 苏晓波 何瑶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6-108,共13页
微信作为时下最受国人欢迎的移动社交软件,渐渐成为影响旅游生产与消费的核心要素之一。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半结构访谈法,探究微信朋友圈对旅游者的预期体验、场景体验与追忆体验阶段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微信时代旅游体验的新... 微信作为时下最受国人欢迎的移动社交软件,渐渐成为影响旅游生产与消费的核心要素之一。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半结构访谈法,探究微信朋友圈对旅游者的预期体验、场景体验与追忆体验阶段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微信时代旅游体验的新变化。研究发现:(1)潜在旅游者被微信朋友圈零碎的信息所裹挟,从而影响其预期的旅游体验;(2)图文表征的重要性与吸引力逐渐上升,旅游者通过分割的场景体验解构与重构了传统的地方整体性旅游体验;(3)旅游者的愉悦体验得以延伸,关注对象由外在走向“自我”的呈现;(4)“晒”与“赞”的互动循环构建了微信时代跨越时空的深层次旅游体验。研究结论在理论层面丰富了旅游体验的内涵,在实践层面亦有助于旅游生产者在微信时代构建符合消费需求的目的地形象,从而实行精准营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体验 旅游者 微信 朋友圈 分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